地理位置
歷史
據稱,澄光禪寺建於宋鹹淳年間,有上中下三院。上院在山上玉陽X旁,憑虛閣右,內供觀音大士像。中院在
龍池山之畔,由邑令丁懋建修葺。永樂年間御賜大藏經一部,慈仁太后賜金觀音一尊,金藍一隻。下院背山臨峁。明隆慶初年由僧慧澄重建,名士萬士和撰記,萬民表書,文彭鐫碑,時稱“三妙碑”。清康熙南巡遊龍池山御筆親書澄光禪寺,後制匾額藍底金字與山門照壁牆五個大字“面南看北門”相呼應。澄光禪寺鼎盛之時有常住僧人達千餘單,時稱江浙八大業林之一。由於歷史諸多原因,澄光禪四亦幾經興廢。“文革”時期,拆廟毀像,僧人被掃地出門,除留下一堆堆碎石瓦礫外,原貌早已消失無存。
追溯已逝之歲月,緬懷古德龍池弘揚靈鷲之道,令人肅然起敬。自宋入明,即有禪門高僧棲居
龍池,紹佛隆種,續佛慧命。其主要人物首推正傅幻有。幻祖乃
溧陽呂氏子,年十九從
宜興善權寺樂庵剃度,繼赴北京寶禪參祖
臨濟第二十八世園通禪師。服勤數載,禮辭南歸,通書“從上源流”付之,臨行復送一笠曰“無露圭角”,付示法印。幻祖應兩京太常少卿凝庵之請入主
龍池山澄光禪寺。隆慶九年,園通禪師示寂,幻祖嗣繼
臨濟第二十九世,繼開禹門堂上中興第一代。時幻祖門下有嗣繼四人,即密雲園悟、天隱園修、X嶠園信、抱朴園蓮是也。時道風歧異,誤導學子枯坐。幻祖力排時弊,倡揚參禪學道“在作務里辦”,力戒業林呆靡之風。萬曆四十二年二月十二日,幻祖圓寂。時隔兩年,幻祖身骨入塔,賜進士出身周汝登撰塔名,王季鶴書。今靈塔猶在,位於靈池古道進山左側。幻祖生前有語錄、信札、文稿等,由密雲、天隱彙編《幻有禪師語錄》問世。
幻祖門下“四園”弟子皆得師傅,尤以密雲、天隱卓著。密雲俗姓蔣,
宜興人,生於嘉靖四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卒於崇禎十六年,享年七十七歲,僧臘四十四,凡六坐道場,說法三十餘年。密雲二十九歲到
龍池山依幻祖出家,因其學道勇銳,故幻祖命名園悟。密雲在
龍池山掩關三年,參寶益力。萬曆三十年,幻祖卓錫燕京,委密雲
龍池監院。次年秋,密雲行經
銅官山,入昭昭靈靈之境,豁然大悟。又隔兩年,密雲入燕京觀拜幻祖,一年後南還。萬曆三十九年,幻祖亦還歸
龍池,親傳密雲心印。幻祖卒前曾命密雲繼住,而密雲“斂芒閉采三年,泯泯心喪,山頂高寒,焚香卻坐”。萬曆四十五年四月,密雲繼席龍池,眾請開堂,同門亦有微詞,但密雲一升座席,眾皆屈服。密雲受請入主寧波天童寺,時值佛殿奠基,密雲有“虛傳空作殿,日月為燈”之語,並作偈曰:“
太白山下天童寺,洪水漂流殿如洗,普告四眾諸檀那,大家出手共扶起”。一時僧俗爭傅,聲名遠播,
宜興老舊稱其為“蔣
天童”。此外,抱朴園蓮弘法湖州,X嶠園信住法廬山。天隱園修獨闢蹊徑,開法本邑藥師佛大道場,傅付心印玉琳、箬庵。清順治召請玉琳進京,內宮說法,賜封“大覺普濟能仁國師”。箬庵弘法常(州)、揚(州),成績斐然,臨濟一宗自正傅幻有開堂傅法龍池,分嗣弟子遍布東南,宗風大振。……
歷史跨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黨的宗教政策貫徹實行,為了滿足佛教信眾禮佛的需要,宜興市人民政府批准
龍池山澄光禪寺恢復開放並派人專程去金山迎請五十年代初澄光禪寺最後一任住持釋戒舫返回故里住持寺院,戒舫老和尚年邁,未幾圓寂。繼而由現任市佛教協會會長、南嶽禪寺方丈宏仁禪師暨弟子惟敏法師挑起重擔,四方奔走,募化資金,不遺餘力,重建古剎。眼下,一座規模宏大的大雄寶殿已高高屹立在
龍池山。
澄光禪寺構成
禹門祖塔
禹門祖塔為立在塔林正面的一座四柱三門石碑牌坊,上書:“上承臨濟傳心印,下承禹門振宗風”。
臨濟祖庭
臨濟祖庭為即為三座墓塔,分別為臨濟宗29世幻有禪師墓塔、30世密雲禪師墓塔、31世萬如禪師墓塔。
大雄寶殿
2002年開始建造,大殿屋脊高40多米,室內天花板淨高16米,建築面積近1300平方米。正面有三尊佛像高大魁偉,光佛頭高度就有1米多。背面的觀音則為萬手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