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海法師

恆海法師,俗家姓閻名海如,出家後法名清華,別號恆海,又名空生,河北省淶水縣人,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出生。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在京畿滋事,以扶清滅洋之名,燒教堂,殺二毛子,而多少無辜平民亦遭其荼毒,恆海的一家人,就是在這種情形下罹難的,由姑母收留下這個孤兒,送他入塾受學。恆海天資穎悟,飽讀儒書。光緒末年(1908年),恆海年近弱冠,目睹時局,自思∶“在此內亂潛伏,外悔頻仍之際,若不整軍經武,何以捍衛祖國?”於是投考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為第二期高材生,與張鍅、錢鼎、呂公望、王竹懷等為同期同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恆海法師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淶水縣
  • 逝世日期:1938
方誌記載,恆海法師,宣統二年(1910年),民國十年(1921年),民國十三年(1924年),常州天寧寺,與宜興澄光寺法系深久,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由以上因緣,王柏齡與恆海成為知交,恆海法師戒行精嚴,

方誌記載

恆海(?-1938),淶水縣人,俗名閻海如,保定軍校出身,參加過辛亥革命,當過旅長。因感世事不可為而遁入空門。削髮為僧,法號清華。1929年曾在常州天寧寺任督監之職。1933年主持江南名剎興龍寺池山澄光寺,舉辦佛學研究會,潛心佛學,在江南佛教界名噪一時。
1937年冬,江南淪陷。恆海當時在楊州,深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便走禪房,返回龍池山,組織佛學研究社的青年學僧和逃難人中的愛國青年,成立了抗日游擊隊。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部委任恆海為蘇浙皖邊區游擊司令部參謀。恆海出謀獻策,事先在山頂林梢懸掛青天白日旗,誘日軍於深山密林中。日機誤認為中國軍隊大本營,猛烈轟炸,日步兵死傷慘重。之後,日軍輕易不敢進山。恆海下山,在和橋一役受傷後,退入太湖,出沒於三萬六千頃煙波浩淼之中,尋機襲敵。此時,馬跡山人民因受國民黨駐軍田文龍的騷擾,懇切要求恆海利用其聲望勸說田文龍改惡從善,參加抗日。恆海應人民請求,於1938年春來到馬跡山。日軍偵悉恆海入山,立即出動飛機三架、汽艇47艘、步兵1400人,包圍、血洗馬跡山。恆海在奮勇抗擊日軍中,光榮殉國。

恆海法師

在近代出家僧侶中,有不少人是出身軍旅,執掌兵符,官至將校,前途似錦;一旦憬悟世事無常,功名富貴如鏡花水月,看破之後繼以放下,皈依佛門,追求人生究竟。他們脫卻戎裝,換上袈裟,禮佛誦經,修持梵行,目的不是消極遁世,自修自了,而是上求下化,延佛慧命,度化眾生。在近代高僧中,例如能海、清定、大嚴、律航等上人,尤為其中的代表人物。而此處介紹的恆海法師,他出家二十年後,暴敵侵陵,激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之大義,組織游擊隊,狙擊日寇,保我國土,其事跡尤為感人。於此,介紹恆海法師生平行誼如下。

宣統二年(1910年)

自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分發至陸軍新軍任職,翌年中秋辛亥革命起義,恆海奉同盟會命,在淮北組織軍隊,參加革命。嗣後民國肇建(1912年),以參與首役之功,敘勛升任旅長。民國四(1915年)、五(1916年)年間,恆海目睹袁世凱竊國,帝制自為;繼而袁氏病卒,各地軍閥割據,社會動盪不安,農村民不聊生。使他感於所謂革命者,無非徒增生民之苦難而已,因而壯志頓灰。繼而又憬悟世事如幻,人生無常,功名富貴,無非過眼雲煙。於是他急流勇退,棄官隱遁於江蘇宜興縣境之深山中,日則採薪以易食,夜則露宿岩下,苦思人生之究竟。
日久之後,他隱遁深山之事,為山中寂照寺方丈琮鑒老和尚所知,老和尚歡喜讚嘆曰∶“佛重苦行,此人所為,實合佛旨。”於是訪他于山岩之處,邀他到寺中止宿,以此因緣,恆海得以親近琮鑒老和尚,日聞老和尚開示,對於博大精深之佛學領悟漸深,至此因緣成熟,乃在琮鑒老和尚座下落髮出家,法名清華,號恆海,此後即在寺中研習經典。時月霞法師曾至該寺講經,他隨眾聽講,心領神會,頗有所得。此後在儒嶺一小庵中掩關三年,禮佛誦經,糲藿自甘。

民國十年(1921年)

龍池山澄光寺悟深方丈,自琮鑒老和尚得知他的生平概要,深為讚嘆,到他的關房前叩關,禮請他出任澄光寺監院。恆海為悟深方丈誠意所感,因而應允。既抵澄光寺,即集常住僧侶說∶“方外人,不耕不織,為世所譏,本山曠地千畝,如用以造林,我們在禪修之外既可藉以習勞,亦可增加生產。”方針既定,乃將山地分為若干區,每一區住若干僧侶,擔任種植培育之責。數年之間,龍池山的山嶺上茂林修竹,到過宜興遊覽的人,都知道“龍池竹海”這一處勝景。恆海於植樹種竹之外,在寺中提倡體育。他請一位精於擊技拳術的秀庭和尚教授國術,於寺左的一條土岡下坡荊斬棘,闢為操場,他親自跳木馬,翻單槓以為示範,於是澄光寺僧侶人人習武,樂之不倦。

民國十三年(1924年)

澄光寺方丈悟深和尚退居,由恆海繼任丈席。未幾“江浙戰爭”興起,是年9月,蘇皖贛巡閱使齊燮元軍攻浙滬聯軍盧永祥部,雙方戰於崑山。時齊軍師長白寶山率師駐宜興。宜興山民家家畜驢,用以負載山產之用,白軍以軍中運輸困難,徵用民驢以應軍需,山民大嘩。恆海與白寶山為故交,乃走訪白氏,盡返山民之驢,山民感激不已。恆海個性豪爽,重然諾,講信義,愛打抱不平。凡有所求者,他都衡量事之輕重緩急,分別處理。山民爭執,多求恆海公斷,他靜聽兩造訴述,而判其曲直。遇有桀傲不服者,他可以挺身至官府代訴曲直,以此普受山民愛戴。

常州天寧寺,與宜興澄光寺法系深久

民國十六年(1927年),天寧寺住持惟寬禪師,禮請恆海為天寧寺西堂首座。這時是廣州的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期”,革命口號響徹雲霄,常州鄉民受人煽動,群起抗繳天寧寺的田租。天寧寺田產數千畝,為寺中常住一千數百人的道糧所出,鄉民抗租,常住有斷炊之虞。惟寬禪師計無所出,與恆海法師共議,恆師曰∶“鄉民多善良,善喻之可也。”他乃駐往各鄉,鄉農聚而鼓譟說∶“現在實行耕者有其田,還繳什麼租?”恆師笑曰∶“這只是一種政治口號,自古至今,世上那有耕田不繳租的道理呢?何不維持舊草,安居樂業呢?”他耐心為農民剖析利害得失的關係,抗租之風潮由是漸息。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

南京警備司令部某職員捲款潛逃,該部以圓光術偵得有寺宇形象,而潛逃職員是常州人,警總人員就到天寧寺搜尋逃犯,搜尋不得,就將該寺監院欽峰、西堂職司學淵二人捕去,意欲該寺賠出捲逃之款。這時天寧寺住持為證蓮和尚,證蓮是老實修行人,應付不了這種場面,乃商之於恆海。恆海乃到鎮江,謁江蘇省建設廳長王柏齡居士。王柏齡是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畢業,是黃埔軍校創校元老之一,曾任黃埔軍校教授部主任,軍校參謀長、代理教育長,北伐成功後轉任文官。他是印光大師的皈依弟子,信佛頗為虔誠。恆海向王柏齡居士敍述天寧寺拘僧事件經過,王居士乃在省府委員會提出,稱∶“南京警備司令部越界捕人,目無省府。”聽的人不以為意,也有人說∶“寺廟也不見得盡守清規。”王居士乃到金山寺訪住持霜亭和尚,探詢天寧寺道風如何?僧侶們戒律如何?霜亭說∶“居士何不親自去看看?”於是陪同王居士到天寧寺住了一宿,發覺寺中規矩嚴肅,王居士乃親到南京警備司令部交涉,該部主事者初仍不準釋放,王居士厲色曰∶“你們以莫須有罪名逮捕出家人,意圖向寺院勒贖,如再不釋放,我當面報蔣委員長。”主事者懼,二僧乃因此獲釋。

由以上因緣,王柏齡與恆海成為知交

時江蘇多數叢林規律廢弛,王氏堅請恆海住持揚州重寧寺。這時的重寧寺瓦破垣殘,金像剝落,香火冷落,幾近頹廢。恆海晉山後,發願中興,初步則亟謀恢復舊觀。他決定先贖回質押的寺產,乃和王柏齡共同籌資,方期興頹舉廢,翌年“七七事變”,日寇侵華戰爭爆發,繼而日寇進兵淞滬,三數月後陷蘇州、常州,將及宜興。這時恆海感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之義,乃馳返龍池山,集眾宣告曰∶
“我達摩祖師創拳法以自衛,可見佛門戒斗,而不疏防禦。現在全國抗戰,凡是中國人,不分僧侶,都應該衛國保土。我們這裡是入浙、皖的要道,山多易守,我們要守在這裡,盡國民的一分責任,阻止日寇前進。”
這時適有軍官謝生標,自松滬戰場撤退,有部下數百人相隨,途徑宜興,恆海勸他們留下來共御日寇,乃推舉謝生標為游擊司令,並號召脫隊的散兵及山民參加,旬日之間,得眾一千餘人,龍池山遂成為一個游擊基地。日寇得報,派隊來攻,恆海以散兵誘敵深入,日寇以山路岐錯,進退失據。恆海與謝生標分頭出擊,把來犯的日寇殲滅。日寇乃再派大隊入山區掃蕩,這時橫涇地方的另一股游擊隊,不敵日寇,退入太湖,並派一小首領田文龍者,帶人到馬跡山祥符寺索糧。祥符寺監院中庸和尚,是恆海法師的剃度徒,他責田等不應擾民,田怒,劫持中庸和尚而去。山民走告恆海,請他入湖救中庸和尚,且相機招撫田文龍等。
恆海駕輕舟入湖,臨發前有人勸他說湖中情況不明,不可輕往。恆海以救中庸為義不容辭之事,並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若能招撫得田文龍等,亦可厚植抗敵力量。於是乃不顧危險,單身獨往。田文龍迎之於湖濱,陽為恭順,諉言其大隊長在某島相候,恆海法師不疑有他,田文龍以舟相送,法師登舟而去,自此失蹤杳無訊息,時為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夏間事。事後民間傳言,法師已在湖中遇害,年僅五十歲。

恆海法師戒行精嚴

修道誠篤,他除了研讀經典外,尤好博覽群書,於世學無不通達。不意於春秋壯盛之年,為宵小所害,惜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