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宿元景
- 別名:宿太尉
- 國籍:北宋
- 民族:漢族
- 職業:殿前太尉
- 主要事跡:促成梁山招安
- 人物出處:《水滸傳》
宿元景,小說角色,宋江初會宿太尉,解救朱武與魯智深,評價,梁山招安,招安場面,招安詔文,
宿元景
小說《水滸傳》中把促成了梁山泊全伙受招安的官員,官居太尉,魯智深曾經說過:“只今滿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聖聰,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沅殺怎得乾淨?”《水滸傳》所寫,多是貪官,宿元景例外,他是被梁山泊極力推崇的好官之一。此外,宿元景還是《水滸傳》全書中高級別官員里唯一一個完全出於虛構的。
小說角色
宋江初會宿太尉
宋江快馬加鞭地趕到東京,柴進早就在梁山的據點中迎候多時。稍加寒暄,柴進便與宋江換了衣服,帶了徐寧、花榮往宿太尉府上拜訪。天色已經見晚,由於擔心有皇帝的密探和姦臣的手下監視,宋江一行沒有到正門,而是在徐寧的引導下直接轉入一道偏僻的小巷,前往太尉府的後門。宿元景早就得到徐寧的通報,得知宋江會在今日來拜見,所以早安排親信的下人在後門等候。待一行人見了太尉,宋江雙膝跪倒,納頭就拜,口稱:“太尉恩德如再生父母,小可宋江領全山五萬人等,無不感激太尉恩情!”宿元景沒料到宋江一進門就來這么一出,趕忙上前親手將宋江扶起:“宋義士不必如此,老夫不過是奉旨行事,義士大禮受之有愧。來,咱們裡面說話。”柴進陪著宋江跟著宿元景轉入後面的書房詳談。宋江對自己上次外出而未能親迎欽差再次請罪之後,雙方談話進入正題。從宿元景的口中,宋江得知了皇帝招安梁山的出發點、目前對宋江的期望和不滿,宿元景也明悉了梁山目前的動態,以及對招安之後的打算。
宋江拱手問道:“太尉可知朝中其他官員對我梁山是怎樣的態度?”宿元景略一沉吟:“據老夫所知,官員之中多數人對宋義士願意歸順朝廷,為國效力的忠心還是信賴的,楊太師、童樞密使等少數人雖對義士還有些成見,但只要義士在廷對的時候能贏得皇上的褒揚,估計他們也未必會公開站出來予以阻撓。”“喔?小可以前聽說朝中有不少人是主張對我們進行軍事剿滅,而不贊成招安懷柔的。”
宿元景哈哈一笑:“這句話別人來說,叫作憂國憂民;如果由你來說,就叫做擁兵自重。”宋江也笑了:“這就要靠太師指點迷津了。”“好說好說,老夫自有辦法。義士面君之後可自請解散屬下部眾,老夫會站出來請皇上暫留這支隊伍,去為國家蕩滌匪患。”“蕩滌匪患?”“你總要給皇上一個合理的說法吧。”“大人的意思是,讓我們去降服那三家綠林?”“和聰明人說話就是痛快!不過義士所說有一點不準確——田虎和方臘已經不能算是綠林了。這兩家匪寇決心叛逆朝廷,去年就稱王稱帝了!”宋江裝作大吃一驚的樣子:“據說兩人還相互勾結,要平分大宋江山。這可是十惡不赦的大罪啊!”宿元景點點頭:“不錯,關於兩大賊寇勾結的訊息還沒有完全落實,所以大家商議了,還是先不要稟奏皇上。”他停了一下,仿佛是為自己身為清流派而依附了童貫等奸臣的意見,先“報喜不報憂”蒙蔽皇帝而慚愧,但馬上他就振作起來,他提醒自己,清流派與權臣是不一樣的。權臣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天下事不如自家事”,而清流派考慮的是要利用這個機會,控制住宋江這支新生的軍事力量,為將來與權臣們分庭抗禮而增強實力。
想到這裡,宿元景飽含深意地望著宋江說:“義士心中所想的是為國出力,保境安民,但做事情必須有自己的力量,因此我等會為國家設法周旋來保留梁山的軍馬,希望義士不要辜負我等的一片苦心啊!”宋江知道他說的我等是代表著一大批官員,心想我梁山將來就是你們眼中的一顆棋子,但我今天就要把這個棋子的根基盤實。
他雙眼噙淚,再次跪倒磕頭:“老太尉對我梁山兄弟恩重如山,我宋江萬死不能報答太尉恩德。”見宿元景好象很滿意自己的表現,他接著說:“梁山頭領多數皆忠義之人,願意報效國家,肝腦塗地,雖有個別弟兄生性頑劣,但質樸義氣,天地可鑑。然宋江慮將來招安定位之後,恐少數弟兄受不得朝廷法度約束,故還請太尉準許他們解甲歸田,或投身商賈,或食利魚米,一來可省去一些麻煩,二來可讓朝廷知道我等自削臂膀,甘心歸效。不知太師意下如何?”
宿元景覺得很突然,他不放心的問:“會有多少人離去?是否會影響根本?”宋江見他的樣子,知他心中所想,答道:“梁山本有人馬五萬,頭領近百,小可估計將來剩下三萬可戰之兵,四十忠勇頭領。”“噢?這樣就是說,人馬要少一半,頭領更是所剩無幾?”
“太尉明鑑,梁山上的頭領、弟兄多半本也是質樸平民,因為生計所迫,性命之危而鋌而走險,其中不少人有家有業,象種田的、蓋房的、打魚的,這些事情他們拿手,拿刀拿槍的上陣打仗並非他們所長。原來在山寨的時候他們都有很大的用處,在梁山那一畝三分地上也自己出產很多東西,所以梁山並不是一味靠劫掠生存,但今後我們的軍隊也是吃軍餉的了,所以他們若跟著軍隊四處征戰就不合適了。再者,梁山現在還有不少歲數比較大的弟兄,加上打倭寇和御遼兵幾次戰鬥中傷殘的弟兄,我想都給他們一個安置,雖不說頤養天年,也讓他們能夠安心過日子。”
宋江故作驚訝地說:“河北路可是有一個季恩是兵馬總管啊,就算讓呼延灼還做統制,也大不過那位童貫大人門下的紅人吶!”宿元景呵呵一笑:“這你就不用擔心了。呼延家族的聲名畢竟還在,呼延灼一個人官職高一些沒有太大問題,攫升的人再多就容易引起朝議;反正孫學的大名府尹位子一直還沒有坐穩,這次乾脆就讓他占這個便宜,呼延灼在他的手下做個副職的兵馬總管不算屈才吧。至於季恩,可以升任大同鎮遠軍的節度副使嘛,反正大同早就是童貫的地盤。”宋江嘴上連稱高明,心裡卻一陣的冷笑:這樣一來,無論是梁山還是孫學都要感激他老人家的維護和提拔,別人將來也會把他們看成是宿元景一黨的了。清流派號稱維護儒學正義,實質上也時刻不忘與其他的門派爭權奪利。
解救朱武與魯智深
還道村宋江遇玄女,拜受娘娘的法旨中,有“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凶。外夷及內寇,幾處見奇功”之句。“遇宿重重喜”中的“宿”,指的就是宿元景。他雖然官居太尉,是今上心愛的近侍官員,早晚與天子寸步不離,卻對梁山泊好漢比較寬容。宋江等人找上他,完全起於朱武與魯智深二人在華州的被擒。
當宋江三軍趕到華州,見城池厚壯,塹濠深闊,無計可施。忽聞朝廷差殿司太尉宿元景,將領御賜金鈴吊掛來西嶽降香。吳用聽了,便道休憂,計在這裡了。 次日,太尉官船將近河口,宋江、吳用帶領朱仝、李俊等當港截住,道:“某等怎敢邀截太尉?只欲求請太尉上岸,別有稟復。”宿太尉道:“我今特奉聖旨,自去西嶽降香,與義士有何商議?朝廷大臣,如何輕易登岸?”宋江道:“太尉不肯時,只怕下面伴當亦不相容。”李應把號帶槍一招,一齊撐出船來,李俊、張順明晃晃掣出尖刀,早跳過船來,手起先把兩個虞候顛下水去,又送上船來。嚇得宿太尉魂不著體,只好問:“義士有甚事?就此說不妨。”最後還是被宋江邀劫,上了少華山,硬要借他的御香與金鈴吊掛,去賺華州。宿元景道:“不爭你將了御香等物去,明日事露,須連累下官。”宋江道:“太尉回京,都推在宋江身上便了。”太尉見了那一班人模樣,只得允了。宋江於是叫人扮了宿太尉,用了他的御香祭禮與金鈴吊掛,騙得賀太守信了,即時殺了,又救下了史進與魯智深。事後,宋江納還了御香與金鈴吊掛,教取一盤金銀相送太尉。隨從人等,不分高低,都與了金銀。宿太尉便以“宋江先在途中劫了御香吊掛”為由,回奏了事。
評價
自從建立了這種特殊的聯繫,宋江便多次派人打通他的關節,求他在天子面前美言,終於獲得天子的首肯,派他往梁山降詔,促成了梁山泊全伙受招安。童貫等欲將梁山好漢賺入京師剿滅,他竭力勸阻,並奏請保其前往征遼,以為國家效力。當陳橋驛小校怒殺虐民的廂官之後,他又為之從中斡旋,始保無事,宋江說他是“拔救宋江等再見天日之光”的救星。然而,從本質上講,他實際上也是一個貪官。他曾多次大量地收受梁山泊的賄賂,但因為他滿足了梁山泊的願望,所以小說仍一個勁地讚許而無絲毫微辭。這也可以看出《水滸傳》作者的市民思想的局限,在他們看來,行賄是一種正當的手段,而受賄,則亦當無可非議,問題是要肯為行賄者效力而已。
梁山招安
招安場面
宋江便差大小軍師吳用、朱武,並蕭讓、樂和四個,跟隨張太守下山,直往濟州來,參見宿太尉。約至後日,眾多大小頭目,離寨三十里外,伏道相迎。當時吳用等跟隨太守張叔夜,連夜下山,直到濟州。次日,來館驛中參見宿太尉。拜罷,跪在面前。宿太尉教平身起來,俱各命坐。四個謙讓,那裡敢坐。太尉問其姓氏。吳用答道:“小生吳用,在下朱武、蕭讓、樂和,奉兄長宋公明命,特來迎接恩想。兄長與弟兄,後日離寨三十里外,伏道相迎。”宿太尉大喜,便道:“加亮先生,間別久矣!自從華州一別之後,已經數載。誰想今日得與重會!下官知汝弟兄之心,素懷忠義。只被奸臣閉塞,讒佞專權,使汝眾人下情不能上達。目今天子悉已知之。特命下官齎到天子御筆親書丹詔,金銀牌面,紅綠錦段,御酒表里,故來招安。汝等勿疑,盡心受領。”吳用等再拜稱謝道:“山野狂夫,有勞恩想降臨,感蒙天恩,皆出乎太尉之賜也。眾弟兄刻骨銘心,難以補報。”張叔夜一面設宴管待。到第三日清晨,濟州裝起香車三座,將御酒另一處龍鳳盒內抬著。金銀牌面、紅綠錦段,另一處扛抬。御書丹詔,龍亭內安放。宿太尉上了馬,靠龍亭東行。太守張叔夜,騎馬在後相陪。吳用等四人,乘馬跟著。大小人伴,一齊簇擁。前面馬上打著御賜銷金黃旗,金鼓旗,隊伍開路。出了濟州,迤里前行。未及十里,早迎著山棚。宿太尉在馬上看了,見上面結彩懸花,下面笙簫鼓樂,迫道迎接。再行不過數十里,又是結彩山棚。前面望見香菸拂道,宋江、盧俊義跑在面前,背後眾頭領齊齊都跑在地下,迎接恩詔。宿太尉道:“都教上馬。”一同迎至水邊。那梁山泊千百隻戰船,一齊渡將過去,直至金沙灘上岸。三關之上,三關之下,鼓樂喧天。軍士導從,儀衛不斷,異香繚繞。直至忠義堂前下馬。香車龍亭,抬放忠義堂上。中間設著三個兒案,都用黃羅龍鳳桌圍圍著。正中設萬歲龍牌,將御書丹詔放在中間,金銀牌面放在左邊,紅綠錦段放在右邊,御酒表里亦放於前。金爐內焚著好香。宋江、盧俊義邀請宿太尉、張太守上堂設坐。左邊立著蕭讓、樂和,右邊立著裴宣、燕青。盧俊義等都跑在堂前。裴宣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