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客家獅
- 別名:貓頭獅
客家獅,又叫頭獅、獬、豸,獅頭形狀似貓,流傳於客家人群中,是一種流傳年代比較久遠而且比較少見的民間獅子舞。常用於拜年、賀壽等場合,是客家文化的重要部分。明清年間,客家金獅隨著客家族群的遷徙走向世界各地。在拜年賀壽等場合,...
貓頭獅又稱客家獅,因獬、豸,獅頭形狀似貓,流傳於客家人群中,是一種流傳年代比較久遠而且比較少見的地方傳統獅舞。地方傳統民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在宗族禮儀、神廟灘頭祭祀、拜年賀壽時,在從化客家人聚居的村落水寨,人們必會敲鑼打鼓吹嗩吶,架起貓頭獅,戴上面具,閃展騰挪地舞獅。客家貓頭獅製作匯聚了泥塑...
從化貓頭獅又叫客家獅、獬、豸,獅頭形狀似貓,流傳於從化客家人群中,是一種流傳年代比較久遠而且比較少見的民間獅子舞。在宗族禮儀、神廟灘頭祭祀、拜年賀壽時,在從化客家人聚居的村落水寨,人們必會敲鑼打鼓吹嗩吶,架起貓頭獅,戴上面具,閃展騰挪地舞獅。年初一、初二,貓頭獅隊大多圍繞村頭門樓舞獅,以驅邪鎮...
棋坪客家獅是其中表演、藝術性各方面最為完善的一種。近幾年棋坪客家獅再次得到了恢復發展,應邀參加全縣各地表演。基本內容 銅鼓棋坪客家獅”把獅由“怪獸”化為“神獸”情節融於舞蹈、武術、雜技、戲劇等多樣性表演之中分三部分進行。1.舞獅:獅頭、獅尾各一人,因表演時間長執獅頭者會不時替換,另有孫悟空、豬...
客家金獅是流傳於客家人群中的一種流傳年代久遠的民間綜合藝術,常用於拜年、賀壽等場合。客家金獅的原鄉是粵東地區,明清年間,客家金獅隨著客家族群的遷徙走向世界各地,是世界客家族群情感聯結的紐帶。文化保護 2024年,廣州大學獅獅如意團隊發起並主導粵東兩個客家村落金獅班進行申遺工作。粵東兩個客家村落金獅班成功...
客家青獅,在客家人心目中寓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之祥瑞。客家青獅分布於廣東、江西和福建省等地。在龍巖、三明及廣東梅州一帶客家地區,逢年過節都要集中展演、入戶巡演舞青獅。其中,尤以連城最為盛行,並成為連城傳統武術中重要組成部分。客家“青獅”輕巧、身長,額頭突出,腦門上的八卦明顯,獅嘴呈現“開口笑...
開嘴獅,又稱金獅,指那些獅子的嘴開很大,可以隨意啟閉的獅種。因其嘴巴系用定篩子所作成,故又稱為篩子獅。另又有屬於客家之開口獅,因其獅頭系用木頭所做成,嘴巴的形狀如四方形之木盆,故又有人稱為"盒仔獅",或稱"客仔獅"。開嘴獅 在表演方式上,開口獅大體以"打狗節"為主,打獅節又稱咬虱或套...
客家火龍獅 客家火龍獅是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流傳在信豐西南片區——萬隆、崇仙一帶的一種香火龍獅民俗活動,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它寓意吉祥,寄託了期望。
自古以來,連城客家民間就有習武之風,眾多鄉村都有舞獅(舞青獅)隊。“連城青獅”又稱“客家青獅"。其歷史悠久,淵遠流長,從清朝傳承至今已有370多年,是連城客家人心目中的神獸、瑞獸和吉祥物,為南派獅子中的“三獅”(廣東獅、閩南獅、客家獅)之一。雜技特色 表演程式 青獅舞動,各家各戶都樂意爭取青...
林坊青獅屬北獅武功獅,俗稱公獅。其獅動作靈活敏捷,獅頭內可藏兵刃作質牌使用,可攻可防。掌獅頭和掌獅尾兩人,動作配合默契多變,模仿雄獅的各種姿態,惟妙惟肖展示力與美的藝術結合,是客家人原生態傳統武術文化遺產。舞獅介紹 舞獅背景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林坊都以舞獅來助興、...
貓頭獅舞蹈動作以馬步、弓步、跪步、麒麟步、虛步、撲步互相配合,以騰撲、翻滾、游柱為造型,構成整套步法,動作滑稽、風趣,表情逼真、逗人喜愛。集觀賞、娛樂、健身、民俗、表演、交流和競技多種功能於一體,強身健體又能愉悅身心。 翁城貓頭獅是客家習俗中最具歷史人文意義的民俗活動之一,在舞貓頭獅的過程中...
犁獅出現在清光緒年間,‘蓆獅舞’是信豐古陂別具特色、歷史悠久的娛樂形式, 在傳承中華民族傳統‘龍、獅’民俗文化中, 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是歷史更迭變化的充分見證, 是先人智慧和美好願望的結晶。犁獅是客家民間信仰民俗化的一個典型代表,是歷史更迭變化的充分見證,是先人智慧和美好願望的結晶,對...
下身著藍裙;“六聖”、“七聖”左手腕各插一把匕首,下身亦著藍裙。由於吳姓供奉“梅山七聖”的歷史最久,“七聖”中的 “一聖”,必定要由吳姓人來扮飾,游神時也是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客家青獅 客家青獅是客家人心目中驅邪鎮宅的神奇瑞獸。在龍巖、三明及廣東梅州一帶客家地區,逢年過節都要集中展演、...
席獅舞一般由兩人表演,其最大的特點是一個僧人就地取材、卷席為“獅”,另一個僧人拿“青”、持蒲扇伴舞,“獅子”在僧人的“逗引”下,和著音樂的節拍,模仿獅的行走、跳躍、翻滾,做出各種生動的形態。廣東客家的“席獅舞”,俗稱打席獅,是一支獨具特色的傳統民間舞蹈。2008年6月7日,獅舞(席獅舞)經...
以客家獅為代表的柳城舞獅,一黃一綠兩頭獅子,一精一呆兩隻猴子,還有一個笑面人,這是客家獅表演時的全部角色。自有一套獨特的表演方式,稱為彩獅堂。雙猴戲獅、白臉醜相輔助演出,舞獅部分的演出才算完成。獅子退場,螺田湯家舞獅隊的表演卻尚未結束,接著還有一場使用雙棍、單長棍、三叉戟等器械的南拳表演。
二是“會獅”,客獅登門,主獅上前迎接,賓主相會,點頭作揖施禮,各以矮樁表演,以示謙虛,嬉耍鞭炮時彼此謙讓,雙雙進入大廳。據贛粵客家民俗,新屋落成,主人一定請“瑞獅”為其祝拜,打法較複雜:如一拜大門,二拜柱子,三拜對聯,四拜門檻,五拜天井,六拜廳堂,七拜祖牌,八拜天地等。三是“瑞獅”...
木呷獅舞分布在清遠市英德石牯塘、沙口、東華等鎮,其中以石牯塘鎮濱江村的木呷獅舞最具有代表性。表演時,1人舞獅頭,4人舞小丑,4人打樂器,在“十點梅花”鑼鼓樂的伴奏下舞動不同的動作。木呷獅舞是當地客家人祖輩從中原帶來的傳統文化。與其它舞獅不同,木呷獅外形似公雞,面如獅虎,動作活、彈跳高、...
其表演手法有“小獅戲龍”、“金龍穿花”、“金龍蟠柱”、“金龍戲水”、“龍獅相耍”、“群獅相戲”、“九獅拜象”、“麒麟獅象團龍”等蔚為壯觀的場景。“九獅拜象”以民間燈彩舞蹈為主要表演形式,以動物藝術造型為主要表演載體,以民間文化為情感表達方式,融入民眾的生產生活和民間節慶習俗中,具有客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