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城舞青獅

連城舞青獅

連城舞青獅,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傳統雜技項目,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每逢新春佳節,婚慶之禧、開業慶典、喬遷新居等,連城客家人都會請上連城青獅前來助興。其製作風格獨特,獅形獅貌別具特色,具有和藹可親的品貌。因“連城青獅”主要在福建,江西等地的客家縣流傳,因此被這一帶的人們稱為“客家青獅”或“連城青獅”。連城舞青獅主要通過獅子的身形變化來展現獅子的生活習性,而青獅作為舞青獅的重要道具,其好壞決定了舞青獅的生動與否。

2018年6月,連城舞青獅被龍巖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22年1月29日,“連城舞青獅”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Ⅵ-3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連城舞青獅
  • 批准時間:2022年1月29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申報地區: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
  • 項目編號:Ⅵ-32
歷史淵源,雜技特色,表演程式,表演陣容,動作特色,道具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自古以來,連城客家民間就有習武之風,眾多鄉村都有舞獅(舞青獅)隊。
“連城青獅”又稱“客家青獅"。其歷史悠久,淵遠流長,從清朝傳承至今已有370多年,是連城客家人心目中的神獸、瑞獸和吉祥物,為南派獅子中的“三獅”(廣東獅、閩南獅、客家獅)之一。

雜技特色

表演程式

青獅舞動,各家各戶都樂意爭取青獅的光臨。凡需要舞獅驅邪的人家一聽到鑼鼓聲,便打開中堂大門,站在門口迎候,一見舞獅隊便點燃鞭炮,舞獅隊即知道這家需要舞獅。於是舞獅人就舞動獅頭來到門口,向中堂以獅頭拜上三拜,算是致禮,然後一步一跨地向中堂步步舞進,後面的武師們跟著魚貫而入。舞獅者先對著中堂神位拜上三拜後,就在廳堂上隨著鑼鼓聲伸縮騰挪使勁舞動布獅,其餘的武師們分坐中堂兩旁。主人家則端著茶盤向各位武師獻茶。待舞完了獅,舞獅者將獅頭端放在神案上(獅頭面向中堂大門),便開始進行武術表演,表演的項目是:先表演單人拳術和單人器械,器械有:棍、叉、鉤、雙刀、長柄大刀、鐵尺等,然後進行雙人或三人拳術及器械對打表演,隨著鑼鼓聲的節奏加快,對打也更加激烈。

表演陣容

青獅獻瑞的陣容,一般一頭青獅12人為一個獅隊。其中舞弄青獅者2人,分獅頭、獅尾,敲鑼打鼓者4人,6人抬上武術器械。

動作特色

舞獅大都採用低樁矮步,前後二人,配合默契。一起三星,采八卦,跌扑、翻滾、跳躍、掻癢、過橋、跳台等組合動作。模仿獅子生活中的坐、臥、行、食、飲、嬉、戲、跳、撲、斗等一整套栩栩如生的動作,配以鑼鼓、鈸等打擊樂的襯托,動作合韻合拍,生動活潑。
節慶期間,如果兩個獅陣相遇,約定俗成,雙方都儘量低樁矮步。獅頭低伏抬平,勿使高昂,以示謙恭。這裡更可展示舞獅者的蹲樁、虛步、移步等基本功的紮實程度,“繪獅八卦陣”是客家青獅較為講究的地方,雙方手持器械,井然有序。

道具特徵

青獅的傳統製作工藝複雜,連城客家青獅為全手工製作,一隻青獅頭從制模到裱紙完成至少需要20天,而一整隻青獅的製作需經過選模泥、制模、裱紙、固定、上畫、製作獅舌、獅鬃、獅布、獅尾等幾十道工序,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連城客家青獅成為福建連城縣傳統武術中重要組成部分。
傳承狀況
連城客家青獅的製作技藝和許多傳統技藝的傳承一樣,數百年來都是單傳。
傳承人物
黃林:經過5年的學習,黃林成為連城縣製作“客家青獅”的傳承人,為青獅製作第十一代傳承人。他把技藝傳承給他的兒媳婦曾芬。

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2016年2月,在隔田“天川勝會”舞台前,客家青獅與永定的廣東獅會獅。
2019年12月,黃建忠、伍紹文、黃海銘、許慶彬等16人參加龍巖市上抗縣古田會議廣場的央視“心連心”,表演舞獅節目。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石門湖景區展演中,許慶彬、黃建忠表演舞獅節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