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青獅

客家青獅

客家青獅,在客家人心目中寓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之祥瑞。客家青獅分布於廣東江西福建省等地。在龍巖三明及廣東梅州一帶客家地區,逢年過節都要集中展演、入戶巡演舞青獅。其中,尤以連城最為盛行,並成為連城傳統武術中重要組成部分。客家“青獅”輕巧、身長,額頭突出,腦門上的八卦明顯,獅嘴呈現“開口笑”,長方形的紅“獅舌”上有“五福臨門”等吉祥語,因獅布為青色而得名。

2022年1月29日,“連城舞青獅”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Ⅵ-3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客家青獅
  • 類型舞獅 
  • 分布地區:廣東、江西、福建 
  • 保護級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藝術簡介,製作工藝,保護傳承,非遺傳承,非遺項目,

藝術簡介

連城舞青獅主要通過獅子的身形變化來展現獅子的生活習性,而青獅作為舞青獅的重要道具,其好壞決定了舞青獅的生動與否。連城客家青獅的製作技藝和許多傳統技藝的傳承一樣,數百年來都是單傳。
客家青獅
客家青獅

製作工藝

由於青獅製作方式傳統,一整隻青獅的製作需經過選模泥、制模、裱紙、固定、上畫,及製作獅舌、獅鬃、獅布、獅尾等幾十道工序,要一個月左右時間才能完成。
在製作過程中,模型的製作最為關鍵,直接影響青獅的外觀。模型需選取純度高達95%的五色泥,經碾碎、剁爛,用木棒反覆敲打,最後在寬80厘米、長1米的木板上製作定型。
在傳承製作青獅的製作技藝基礎上自主創新,從裱紙用的純紙到紙和布相結合,從用料的漿糊到白乳膠.一道道工序的改進使青獅使用壽命更長,結構更加穩定,外觀更加精細。製作完成的連城青獅個頭較小,直徑在60厘米左右,重量3~3.5公斤,額頭較為突出,腦門上的八卦十分明顯,嘴上叼著一塊寫有吉祥語的“獅舌”,寓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之祥瑞。
客家青獅
客家青獅

保護傳承

非遺傳承

黃林,是青獅製作第十一代傳承人,並把技藝傳承給其兒媳婦曾芬。

非遺項目

2018年6月,連城舞青獅被龍巖市人民政府列入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21年,被列入龍巖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2022年1月29日,“連城舞青獅”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Ⅵ-3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