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王

宜都王,中國古代王爵第二等,即郡王爵。歷朝可考者凡16人。其中著名者有劉義隆李泰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宜都王
  • 晉朝:司馬祥
  • 劉宋:劉義隆
  • 南齊:蕭鏗
  • 南梁:蕭大封、蕭圓肅
  • 陳朝:陳叔明
  • 慕容燕國:慕容桓、慕容鳳
  • 北魏:拓跋目辰、元式、奚斤、穆觀世系
  • 唐朝:李泰、李僑
晉朝宜都王,南朝宜都王,劉義隆,蕭鏗,蕭大封,蕭圓肅,陳叔明,北朝宜都王,慕容桓,慕容鳳,拓跋目辰,元式,奚斤,穆觀,穆壽,庫狄伏連,唐朝宜都王,李泰,李僑,

晉朝宜都王

司馬祥
司馬祥,吳王司馬晏次子,初封西平王,徙封宜都王,後過繼給淮南王司馬允為嗣,襲封淮南王

南朝宜都王

劉義隆

劉義隆(407年-453年),中國南北朝時期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小字車兒,宋武帝劉裕第三子,424年即位,在位30年,年號“元嘉”,諡號“文皇帝”,廟號“太祖”。
永初元年(420年)封宜都王。高祖劉裕病死後,太子義符繼位(即宋少帝),因他遊戲無度,被輔政的司空徐羨之、中書令傅亮、領軍將軍謝晦於景平二年(424年)五月廢黜(後被殺),迎立當時任荊州刺史的劉義隆為帝,改元元嘉,同時由謝晦出任荊州刺史,掌握重兵。
劉義隆博涉經史,善隸書,深沉有謀略,但體弱多病,好猜忌。他不能容忍大臣擅行廢立,元嘉三年(426)殺徐羨之、傅亮、謝晦,從此政由己出。元嘉六年,因病由其弟彭城王劉義康執政。劉義康任司徒、錄尚書事,後又加領揚州刺史,進位大將軍,專總朝權,勢傾天下,曾擅殺名將檀道濟
元嘉十七年,劉義隆收殺擁戴劉義康的領軍將軍劉湛等人,罷斥劉義康,改授為江州刺史,出鎮豫章(今江西南昌)。元嘉二十二年廢為庶人,元嘉二十八年,北魏大軍南下,隔江威脅建康,劉義隆怕劉義康在後方趁機作亂,遂下令將其誅殺。南朝王室的自相殘殺由此始。
元嘉八年,宋反攻滑台(今河南滑縣)受挫。二十七年,魏世祖拓跋燾調動六十萬大軍進攻江南,親率大軍克懸瓠(今河南汝南)、項城(今河南沈丘),渡過淮河直趨瓜步(今江蘇六合東南),後在宋朝軍民抵抗下撤退。江北遭魏軍殺掠殆盡,宋朝國力削弱。三十年,劉義隆為太子劉劭所殺。“元嘉之治”從此結束。

蕭鏗

蕭鏗(477年-494年11月7日),字宣嚴齊高帝蕭道成第十六子,母為何氏。
齊武帝永明元年正月壬戌(483年2月5日),封宜都王蕭鏗早年擔任游擊將軍永明十年,轉任左民尚書。永明十一年,蕭鏗擔任持節、都督南豫司二州軍事、冠軍將軍南豫州刺史,鎮守姑熟。當時有盜墓賊發掘晉朝大司馬桓溫女兒的墓冢,發現金蠶銀繭及圭璧等陪葬物。蕭鏗長史蔡約去修復墓冢,蔡約絲毫未動這些陪葬物。鬱林王蕭昭業即位,進蕭鏗軍號為征虜將軍。
延興元年九月乙未(494年11月7日),蕭銳被宣城郡蕭鸞所殺,時年十八歲。南平王蕭銳晉熙王蕭銶也同時被殺。

蕭大封

蕭大封,字仁睿,南梁簡文蕭綱第九子也。初封臨汝公。太清三年,簡文即位,封宜都郡王。大寶元年,奔江陵。湘東王承制,封汝南王。魏克江陵,遇害。

蕭圓肅

蕭圓肅(539年-584年),字明恭,南朝梁皇族。梁武帝蕭衍第八子武陵王蕭紀之子。
其人風度淹雅,敏而好學。蕭紀稱尊號,封宜都郡王,邑三千戶,除侍中、寧遠將軍。紀率兵下峽,令蕭捴守成都,以圓肅為之副。及尉遲迥至,圓肅與捴俱降。授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封安化縣公,邑一千戶。

陳叔明

陳叔明(562—614)字子昭,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人。孝宣皇帝(陳曇頊)六子。母何淑儀。南朝陳失國後,叔明公子孫隱居江蘇泗上(今盱眙)、河南潁川一帶。直至五世孫陳兼,字時達,晉陵司功,唐玄宗時考中進士,官右補闕、翰林學士。乾元二年(759)贈秘書少監。至此,叔明公裔孫名諱及事跡均顯於史書。太建五年(573年),策封宜都郡王,年十二。

北朝宜都王

慕容桓

慕容桓,354年四月,他哥哥前燕景昭皇帝慕容俊封慕容桓為宜都王。

慕容鳳

慕容鳳,慕容桓子。慕容鳳承父宜都王。

拓跋目辰

拓跋目辰,北魏桓帝拓跋猗迤之後也。初以羽林郎從太祖南伐至江。高宗即位,以勞累遷侍中、尚書左僕射,封南平公。乙渾之謀亂也,目辰與兄拓跋郁議欲殺渾,事泄被誅,目辰逃隱得免。
顯祖傳位,有定策勛。高祖即位,遷司徒,封宜都王,除雍州刺史,鎮長安。目辰性亢直耿介,不為朋黨,朝臣鹹憚之。然好財利,在州,政以賄成。有罪伏法,爵除。

元式

元式,西魏文帝元寶炬之子,生母不詳,封宜都王。西魏滅亡後,元式仕北周,任秦州刺史。

奚斤

奚斤(369年—448年),代郡人,南北朝時期北魏將領、官員。奚斤機智敏捷,有見識氣度。最初統領禁軍,後任侍郎,受到道武帝的親近。曾隨道武帝擊敗後燕軍隊。皇始初年,隨征中原,歷任征東長史、越騎校尉,掌管宮廷守衛部隊。後又討平盜賊,打敗高車庫狄等部落,歷任都水使者、晉兵將軍、幽州刺史,封山陽侯。
天賜六年(409年),任鄭兵將軍,平定章武郡劉牙叛亂,誅殺慕容伯兒及其黨羽,與南平公長孫嵩等在朝堂判決囚犯。討敗越勒部,追擊柔然,任天部大人,進封山陽公。泰常七年(422年),奉命收復劉宋從前侵占的黃河以南土地,擊敗宋軍,攻下河南、穎川、陳郡以南。泰常八年(423年),平定兗、豫二州各郡,繼而進潰虎牢。
太武帝即位後,進封宜都王,仍任司空。奉命攻打胡夏,魏軍擒獲夏主赫連昌。赫連昌遭擒後,其部眾擁立其弟赫連定為主。奚斤自認是主帥,而擒赫連昌之功,卻不在自己身上,深感羞恥。於是不聽勸阻,攻打赫連定,結果被赫連定所擒。後來太武帝攻克平涼,才得以返回,免職為掌管膳食的小吏,讓其扛酒食隨從車駕回京來羞辱他。
不久任安東將軍,降爵為公。太延初年,改封弘農王,加任征南大將軍。因其是老臣,賜坐乘小車,命他決斷刑罰案件,向他諮詢朝中政事。
奚斤聰穎明辨、記憶力強,善於談論,遠說前朝舊事,雖不全對,經常頗有見解。聽講之人皆驚嘆讚美他。時常議論大政,多被採納,朝廷稱讚他。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奚斤去世,時年八十歲,諡號昭王。
註:《魏書 列傳第十七 奚斤》記載封“宜城王”。《北史 列傳二十四》記載則是“宜都王”。

穆觀

穆觀穆遂留弟也,字闥拔,襲崇爵。少以文藝知名,選充內侍,太祖器之。太宗即位,為左衛將軍,綰門下中書,出納詔命。及訪舊事,未嘗有所遺漏,太宗奇之。尚宜陽公主,拜附馬都尉,稍遷太尉。世祖之監國,觀為右弼,出則統攝朝政,入則應對左右,事無巨細,皆關決焉。終日怡怡,無慍喜之色。勞謙善誘,不以富貴驕人。泰常八年,暴疾薨於苑內,時年三十五。太宗親臨其喪,悲慟左右。賜以通身隱起金飾棺,喪禮一依安城王叔孫俊故事。贈宜都王,謚曰文成。

穆壽

穆壽穆觀子也,襲爵,少以父任選侍東宮。尚樂陵公主,拜駙馬都尉。明敏有父風,世祖愛重之,擢為下大夫。敷奏機辯,有聲內外。遷侍中中書監,領南部尚書,進爵宜都王,加征東大將軍

庫狄伏連

庫狄伏連,字仲山,少以武幹事爾朱榮,至直閣將軍。後從北齊高祖高歡建義,賜爵蛇丘男。世宗高湛輔政,遷武衛將軍。天保初,儀同三司。四年,除鄭州刺史,尋加開府。伏連質樸,勤於公事。直衛官闕,曉夕不離帝所,以此見知。鄙吝愚狠,無治民政術。及居州任,專事聚斂。性又嚴酷,不識士流。開府參軍多是衣冠士族,伏連加以捶撻,逼遣築牆。武平中,封宜都郡王,除領軍大將軍。尋與郎琊王高儼矯殺和士開,伏誅。

唐朝宜都王

李泰

李泰(620年-652年),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四子,母親文德皇后長孫氏。史載寵冠諸王,是唐太宗最寵愛的兒子。
武德三年,封宜都王。四年,進封衛王,以繼衛懷王李玄霸後。
貞觀二年,改封越王,授揚州大都督。貞觀十年,徙封魏王,
貞觀十二年(638年),李泰開始主編名著《括地誌》,於貞觀十五年完成。
由於李泰寵祿過盛,屢次遭到眾臣的進諫。因父親唐太宗種種溺愛,讓李泰漸漸對皇位有了想法。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謀反,李泰涉嫌謀嫡,唐太宗為了達到目的讓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個兒子共存,只好採取隔離政策,降封東萊郡王,不久改封其為順陽王,徙居均州之鄖鄉縣。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進封濮王。高宗即位後,優惠有加,永徽三年死於鄖鄉,高宗追贈其為太尉、雍州牧,謚曰恭。

李僑

李僑,隸王李琰之子,唐玄宗李隆基之孫。封宜都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