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問(約656年—712年),一名少連,字延清,虢州弘農(今河南省靈寶市)人,一說汾州(今山西省汾陽市)人。唐朝中期詩人、官員。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宋之問進士及第,曾任縣尉等職。天授元年(690年),與楊炯同為宮中習藝館學士。萬歲登封元年(696年),為洛州參軍,陪宮中游宴應制。神龍元年(705年),因諂事張易之兄弟,被貶瀧州參軍,遇赦北歸,召為鴻臚主簿,歷任戶部員外郎、修文館直學士、考功員外郎、知貢舉。依附於安樂公主,被太平公主揭發其主持貢舉時的貪賄事宜,外貶越州長史。唐睿宗即位後,坐罪流放欽州。先天元年(712年),賜死於桂林。
宋之問與沈佺期齊名,時稱“沈宋”,他大力創作五律,取法漢魏古詩創作五古,善寫五言排律,被胡應麟譽為初唐之冠,為近體律詩定型的代表詩人。其詩多歌功頌德之作,文辭華麗,自然流暢。在山水描寫上也頗具特色,對盛唐詩人王維的山水詩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原集已佚,有輯本《宋之問集》二卷。
基本介紹
- 全名:宋之問
- 別名:宋少連
- 字:延清
- 所處時代:唐代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汾州隰城(山西汾陽)
- 出生日期:約 656年
- 逝世日期:712年
- 主要作品:《宋之問集》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入仕之途,賜死異鄉,主要影響,歷史評價,軼事典故,因詩殺親,龍門奪袍,賣友求榮,逢迎諂媚,牙齒有疾,得父一絕,主要作品,人際關係,人物爭議,史料索引,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宋之問約生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並無顯赫的門第家世。
入仕之途
武周時期,宋之問不僅扈從武后朝會游豫,而且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宴樂優遊,自感“志事僅得,形骸兩忘。”武后晚年,宋之問先後轉任尚書監丞、左奉宸內供奉。武后媚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雅愛其才”,召他與好友杜審言、閻朝隱、沈佺期、王無競、尹元凱及李适、富嘉謨、劉允濟等文士預修。宋之問與閻士隱等多代工張賦篇入集,傾心媚附。長安二年( 703年),書成,遷司禮主簿。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張柬之與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誅殺二張,迎立唐中宗。宋之問與杜審言等友皆遭貶謫。宋之問貶瀧州(今廣東羅定)參軍,諸事艱難,慕念昔榮。次年春,便秘密逃還洛陽,探知友人張伸之與王同皎等謀誅宰相武三思(時張柬之被貶),進宮告密,擢任鴻臚主簿,“由是深為義士所譏”。
賜死異鄉
先天元年(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宋之問被賜死於徙所,結束了最後的人生旅程。《舊唐書》說他“先天中,賜死於徙所”。《新唐書》說他“賜死桂林”,情節十分悽慘:“之問得詔震汗,東西步,不引決。祖雍請使者曰‘之問有妻子,幸聽決’。使者許之,而之問慌悸不能處家事。祖雍怒曰:‘與公俱負國家當死,奈何遲回邪?’乃飲食洗沐就死。”
主要影響
宋之問在創作實踐中使六朝以來的格律詩的法則更趨細密,使五言律詩的體制更臻完善,並創造了七言律詩的新體。他也是律詩的奠基人之一。
宋之問年輕時即已知名,他對當時體裁多能把握,運用熟諳,佳作名句也有可觀。如短歌《冬霄引·贈司馬承楨》訴友情句:“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枯幽幽吟勁風。此情不向俗人說,愛而不見恨無窮。”五言古詩《題張老松樹》喻高潔句:“百尺無寸枝,一生自孤直。”七言古詩《明河篇》思征夫句;“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向津。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城都賣卜人。”五言絕句《送杜審言》表離別:“臥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五言長律《靈隱寺》繪勝景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皆清新坦易,抒情真摯,暢美如畫。宋之問為文賦詩,講求比興,屬對精密,點劃入微,對詩的聲律化有重大貢獻。他與沈佺期在齊、梁沈放、庾信到初唐四傑創作發展的基礎上,努力加以實踐和總結,使律詩各體制都達到了成熟定型的地步,明確劃開了古體詩和近體詩的界限,並運用這種形式,寫出了優秀的作品,如《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題大庾嶺北驛》《度大庾嶺》等。
歷史評價
北宋歐陽修、宋祁等:①之問偉儀貌,雄於辯。②魏建安後迄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語曰“蘇李居前,沈宋比肩”,謂蘇武、李陵也。(《新唐書》)
明代學者胡應麟:“七言律濫觴沈宋。”
軼事典故
因詩殺親
宋之問的外甥劉希夷寫了一首題為《代悲白頭翁》的詩,其中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句,宋之問特愛此聯,知他還未傳示於人,向他要,劉希夷答應了但並未給他。宋之問怒其誆己,便使家奴以土袋壓殺了劉希夷。
龍門奪袍
有年春,武則天御望春樓朝群臣,一時興來,令群臣賦詩記勝,先成詩者,賜以錦袍。賞令一出,百官伏案急就。片刻間,左史東方虬詩成,上官婉兒接過高聲朗誦:“春雪滿空來,獨處如花開。不知園裡樹,若個是真梅。”武則天聽了,連稱好詩,即令上官婉兒賜與錦袍,東方虬捧在手中,受寵若驚。不久,武三思十二句五言詩,沈佺期的七律詩先後獻上。武則天聽了點頭稱讚。最後,宋之問呈上他的長詩“龍門應制”,上官婉兒手托長幅朗誦,朝臣個個洗耳恭聽。上官婉兒剛一念畢,百官齊聲稱妙,武則天神采飛揚:“此詩更高!此詩更高!”上官婉兒深明女皇之意,下階奪過東方虬手中錦袍,轉賜到宋之問手中,群臣一片沸騰,詩會達到高潮。宋之問龍門奪袍遂成佳話,廣為流傳。
賣友求榮
唐中宗神龍元年,太子李顯復位,深得武則天寵愛的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殺,宋之問作為張氏兄弟的黨羽被貶為瀧州(今廣東羅定)參軍。沒過多長時間,他難以忍受嶺南蠻荒之地的生活,竟然瞞著朝廷,偷偷逃回了洛陽,藏匿於好友張仲之家中。當時雖然武則天已死,但武姓殘餘勢力仍在,武三思等人依然聲勢顯赫,包括張仲之在內的一些朝廷大臣對此憤恨不已。一天,張仲之正與人密謀殺掉武三思,宋之問聽到後立即派侄子前去告發,結果張仲之全家被殺。宋之問賣友求榮,依附武三思,不但其擅自逃回洛陽一事沒有被追究,反而被提拔為鴻臚主簿,後又改任考功員外郎。其所作所為,為時人所不齒。
逢迎諂媚
武則天大權在握後,由於宋之問經常寫一些歌功頌德的詩逗得武則天眉開眼笑,因此得以任用。宋之問曾被任命為尚方監丞,負責管理各工種的製造、供應、生產等政務,不久又進入奉宸院,擔任左奉宸內供奉的官職。奉宸院說穿了就是武則天的後宮,裡面供養的儘是一些從各地挑選而來的年輕美貌的男子,以備女皇享用。據說宋之問“偉儀貌,雄於辯”,自然是奉宸院的合適人選。當時武則天的男寵是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兩人倚仗女皇的寵愛,飛揚跋扈,權傾一時,連武承嗣、武三思等朝廷重臣都巴吉他倆。宋之問不甘落後,放下文人的自尊和清高,竭力巴結張氏兄弟,極盡諂媚之能事,據說還替張氏兄弟提過尿壺。
牙齒有疾
據《本事詩》記載:武則天曾召一些文學之士作為自己的參謀班子,時人稱之為“北門學士”,這是文人在政治上得以晉升的大好時機,宋之問對此很垂涎,於是也提出了申請,不料卻未被批准。這讓他十分鬱悶,思來想去,他寫下了一首《明河篇》,呈給了武則天,詩末云:“鴛鴦機上疏螢度,烏鵲橋邊一雁飛……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有人說這只是宋之問在不得志時發發牢騷,也有人說這是他在藉機向武則天大膽示愛,理由就是武則天見到此詩後,曾對著作郎、右史內供奉崔融說:“我不是不知道宋之問是個有才華、懂情調的人,只是恨他有口臭罷了。”得知這樣的答覆,宋之問有些無地自容,據說從此他一天刷幾十次牙。不僅如此,上殿時還要口含雞舌香。只可惜,女皇最終也沒能看上他。
得父一絕
宋之問的父親宋令文多才多藝,“富文辭,且工書,有力絕人,世稱三絕。”在父親的影響下,宋之問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遜自幼勤奮好學,各得父之一絕;宋之悌驍勇過人,宋之遜精於草隸,宋之問則工專文詞,成當時佳話美談。
主要作品
人際關係
人物爭議
關於宋之問的籍貫,《舊唐書》說宋之問為“虢州弘農(河南靈寶一帶)人”,《新唐書》說是“汾州(山西汾陽一帶)人”。除兩《唐書》外,很難找到有關宋之問籍貫的記載。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馬斗全則認為宋之問的詩中洛、嵩一帶的地名甚多,但獨不見汾州一帶地名。若為汾州人,不可能不在詩中提及故鄉。而且清代學者戴震於乾隆年間纂修的《汾州府志》,詳記了汾州歷史上許多名人的舊庄、遺舍、碑塋,唯獨沒有一處同宋之問有關。同樣的,宋之問詩也很少提及弘農地名。反倒是在詩中可以看出,他被召以前是生活在洛州的。如“揆己道德余,幼聞虛白旨。貴身賤外物,抗跡遠塵軌。朝游伊水湄,夕臥箕山趾”(《自洪府舟行直書其事》),“妙年秉願逃俗紛,歸臥嵩丘弄白雲”(《綠竹引》)。
此外,從宋之問的文章也可以看出其為洛陽人。他在送裴某去長安時,雲“望秦是斷腸之所,況念故園;懷洛多掩涕之人,更分良友”(《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一《送裴五司法赴都序》)。在長安送杜某去外地時,雲“秦人去國,乘右輔之修途;洛客思歸,憶東京之曲水”(《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一《三月三日於灞水曲餞豫州杜長史別昆季序》)。古人有別必感,尤其是在不得意時與友人相別,最容易因人及己,引起強烈的懷鄉思親之情。從文中可知,宋之問這兩次送別,雙方皆黯然,惜別之辭,既談到將行者一面,亦談到送行者一面。並且顯而易見,“望秦”“去國”是對將要離去的友人而言,“懷洛”“思歸”謂作者自己。由此,馬斗全認為宋之問的家鄉在洛州(洛陽一帶)。
史料索引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