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政府印發安徽省第八屆人民政府任期目標的通知

為加快安徽省內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工作落實,就加快經濟改革步伐、加快農村奔小康進程、最佳化工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外向型經濟、提高城市化水平、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等提出辦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政府印發安徽省第八屆人民政府任期目標的通知
  • 發布單位:安徽省政府
  • 發布日期:1993-08-31
  • 生效日期:1993-08-31
【發布單位】81202
【發布文號】
【發布日期】1993-08-31
【生效日期】1993-08-31
【失效日期】
【所屬類別】地方法規
【檔案來源】
安徽省人民政府印發安徽省第八屆人民政府任期目標的通知
(1993年8月31日皖政〔1993〕63號)
《安徽省第八屆人民政府任期目標》,經本屆政第二次全體會議通過,並經中共安徽省委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組織實施任期目標,關鍵在於落實。省人民政府要求,各地、各部門都要把任期目標作為“八五”計畫和十年規劃的戰略重點,逐項逐件地分解落實到每一個責任單位,抓緊制定分年實施方案,刻不容緩地組織實施,並把實施情況作為行政首長政績考核的主要內容,建立健全檢查、監督制度和獎懲辦法,經常檢查督促,年年進行考核,三年、五年分別進行一次全面考核,按照《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及時兌現獎懲。
近期,要集中一段時間抓好任期目標的學習宣傳工作。每個單位都要認真組織學習,領導幹部要帶頭進行宣傳、新聞單位要及時、準確地宣傳報導任期目標的戰略意義和實施情況,動員全省各族人民振奮精神,團結奮進,為實現任期目標而奮鬥!
安徽省第八屆人民政府任期目標
本屆政府的任期從1993年到1997年,跨越“八五”後三年和“九五”前兩年,是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十分重要的五年。各級人民政府要積極全面正確地貫徹鄧小平同志重要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時機,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確保“八五”計畫和十年規劃確定的階段性任務全面完成,全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實現“三年大發展,五年上台階”,為本世紀末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五年上台階
通過任期五年的努力,到1997年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登上一個新的台階:
一、國民生產總值由1992年的700億元增加到1290億元,第三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1.4%提高到32%。
二、工業總產值翻一番,在全國的位次上升1位,爭取兩位。鄉及鄉以上工業產銷率提高到97%以上,資金利稅率達到12%以上,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三、農業總產值由380億元增加到460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工業產值、實現利稅三項指標同時提高,力爭增長2.5倍以上。
四、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由338億美元增加到24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達到18億美元。直接利用外資累計達到35億美元。
五、外貿進出口總額由11億美元增加到24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達到18億美元。直接利用外資累計達到35億美元。
六、入境遊客達到50萬人天,旅遊創匯達到6000萬美元,國內旅遊收入超過10億元。
七、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所有制結構進一步完善,非國有經濟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由48%提高到53%。
八、科技進步對工業的貢獻率提高到44%,對農業的貢獻率達到或接近40%。
九、農村適齡青年平均受教育年限力爭提高2年,全省70%的縣(市、區)基本普及包括職業國中在內的九年義務教育。高等教育與整個國民經濟基本同步發展。
十、全省總人口控制在6310萬人以內,耕地面積保持在6420萬畝以上,總體環境質量保持在八十年代末期水平。
十一、財政收入翻一番,達到10億元,全省基本消滅赤字。
十二、城市職工人均工資翻一番,農民人均純收入力爭翻一番,貧困地區186萬貧困人口人均收入達到600元。
三年大發展
“五年上台階”,關鍵是“三年大發展”。從現在起到1995年,要扎紮實實辦好以下50件關係國計民生的實事:
加快經濟改革步伐
1、大中型企業基本完成經營機制的轉換,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的主體。預算內國有工交企業消化虧損60%,外貿企業消化虧損30%,內貿企業剔除政策性因素扭虧為盈。
2、每個城市建成1至2個產權交易市場,基本形成企業破產、租賃、拍賣、轉讓機制。部分中小型工業企業和80%的小型商業企業實行公有民營。
3、實行股份制的大中型企業達到30%,馬鋼等10多家股份制企業公開發行股票上市交易。1/3以上的鄉鎮集體企業實行股份合作制。
4、固定資產投資全面推行項目業主責任制和招標、投標制度。政府直接安排的公益事業投資實行投資包乾,進行規範化管理;競爭性行業的投資融資逐步轉讓主要依靠市場調節的軌道;建立健全基礎產業投資融資新體制。
5、改建、擴建或新建10個營業面積超萬平方米、營業額超億元、功能設施齊全的現代化商貿中心,20個年交易額超億元的市場(其中1至2個超10億元),100個年交易額5000萬元以上的市場。基本建成鋼材、有色金屬、煤炭、化工、水泥、汽車等10個大型生產資料市場,爭取建成1至2個期貨市場。
6、加快推行金融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國家銀行的主渠道作用。積極發展地方金融機構,力爭實現每個地方有1家交通銀行、信託投資公司分支機構或其它非銀行金融機構,享受沿海開放政策的城市各有1家外資銀行或1至2家中外合資銀行。
7、全面推行住房制度改革。按照價格體現價值的原則和職工收入增長情況,積極穩妥地推行住宅商品化,力爭30%左右公有住宅的產權或部分產權轉為民有。全省公有住宅租金達到維修費、管理費、折舊費三項費用計租水平。
8、加快待業、養老保險和醫療制度的改革。城鎮公有企業全面推行待業保險制度,待業率力爭控制在3%以內。城鄉各類企業全面推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國有企業實行基本養老基金省級社會統籌,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全面推行全社會統籌的養老保險。國家、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的醫療制度基本形成。
9、積極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理順省與各地的分配關係,省對重點縣(市)的扶持與財政收入目標掛鈎,1993年財政決算力爭實現收支平衡,到1995年底歷年累計赤字消滅一半。
10、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加快機構改革的步伐,完成國家部署的改革任務,機關工作人員分流25%,實行國家公務員制度,切實做到轉變職能、理順關係、精兵簡政、提高效率。
11、抓好銅陵市國家綜合改革試點,加速推進縣級綜合改革試點,使其在全省率先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經濟管理體系。
加快農村奔小康進程
12、鄉鎮企業“1235”工程[注1]產值達到600億元,工業產值由80億元增加到420億元,利稅總額由12.5億元增加到60億元,出口交貨額由2.5億元增加到15億元。沿淮6縣和17個後進縣鄉鎮企業平均產值達到8至10億元。
13、圍繞市場辦農場,初步實現優質高產高效,農作物複種指數提高到200%,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3700萬至4000萬畝,優質米麵積擴大到1500萬畝,60%的低產水面得到改造,漁業產值力爭增長60%以上。初步建成優質米、棉花、油菜籽、茶葉、蠶桑、蔬菜、藥材、畜禽等8大系列、20個農副產品商品生產和出口基地,農副產品及加工製成品出口供貨額增加到48億元。
14、實現“五年消滅荒山”目標,加快綠化安徽步伐。森林資源年消耗量力爭控制在600萬立方米以內,不發生大的森林火災和病蟲害。最佳化林種結構,提高經濟效益,林業總產值達到42億元。
15、黃淮海農業綜合開發和淮北加強灌溉農業項目完成計畫任務,淮北地區旱澇保收農田占耕地面積的比重由目前的26%提高到32%,良種覆蓋率達到85%以上,化肥使用效率由30%提高到35%以上,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55%。
16、加快縣鄉村三級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政府興辦與民眾自辦相結合,以流通服務、科教服務和信息服務為重點,每相縣辦好一處綜合服務中心,每個鄉鎮辦好一個綜合服務站,村組服務組織覆蓋面提高到70%。
17、建立健全省縣兩級糧食專儲制度、主要農副產品保護價制度和農業生產資料最高限價制度,嚴格執行國家契約定購、收購制度,收購農副產品不打白條。
農民負擔不超過上年人均純收入的5%,減輕農民負擔工作轉讓規範化、法制化的軌道。
18、貧困地區現有186萬貧困人口穩定解決溫飽,大別山庫區移民遺留問題力爭基本解決。
19、按計畫完成懷洪新河安徽段及其它治淮任務。長江、淮河主要堤防達到安全防禦1954年實測洪水標準,巢湖、滁河、水陽江達到10至2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全省增加有效灌溉面積210萬畝、除澇面積100萬畝、旱澇保收面積350萬畝,旱澇保收農田占耕地面積的比重由目前的45%提高到51%。
20、非農業建設占用耕地每年控制在10萬畝以內,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達到5000萬畝以上,加快開發沿江灘涂、低水丘陵等土地後備資源,力爭每年開發耕地10萬畝左右。
最佳化工業結構
21、全省技術改造投入290億元,其中地方全民110億元,中央企業30億元,城鎮集體企業30億元,鄉鎮企業120億元。技改實現產值占同期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30%。
22、高水平、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產業和產品成為安徽工業新的增長點。200個左右的“高新快”項目建成投產,30個左右的強項產品基本形成經濟規模,其中電冰櫃、洗衣機年產量分別達到100萬台,空調器達到50萬台、機車達到10萬輛,優質酒達到5萬噸。開發新產品5400項,其中1500項達到國內先進水平,150項達到八十年代末國際先進水平,新增產值55億元。
23、機電、輕紡、化工等行業進一步加快技術改造。機械工業完成30個骨幹企業的技改任務。電子工業完成300萬元以上的技改項目100個,3000萬元以上的基礎項目8個。輕工業完成1000萬元以上的新建和技改項目133個。紡織工業完成1000萬元以上改擴建項目150個,形成10個“三高”產品的生產出口基地。為機電、輕紡、建材等業服務的精細化工基本滿足本省需要,精細化工占化學工業的比重由15%提高到22%。
24、汽車工業成為新的支柱產業,銷售收入達到35億至40億元。淝河大型豪華客車力爭形成500台生產能力,江淮輕型汽車、淮海微型汽車、蕪湖揚子汽車分別形成3萬台的生產能力。我省自產的叉車、液壓挖掘機、柴油機、農用運輸車銷售量分別達到7000台、1000台、400萬千瓦和3萬台,銷售收入達到40億元。
25、萬元工業產值綜合能耗下降到2.6噸標準煤,年平均節能率提高到3.5%。
26、每年爭取10個左右大中型項目進入國家計畫。龍橋鐵礦開工建設,霍邱鐵礦力爭開工建設,沿江地區水泥工業初具規模。鋼鐵、有色、能源三大國家級現代化工業基地的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全省鋼、鐵產量分別超過300萬噸和400萬噸,地方煤礦產量突破1000萬噸,水泥產量達到1500萬噸。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27、鐵路建成合九線、合肥樞紐和新客站,建成大京九的阜九線、商阜複線、阜陽樞紐;積極籌建蕪湖長江大橋、蕪裕樞紐、銅九線、寧襄線合肥-六安段,初步形成以合肥、阜陽樞紐為中心的兩個五角輻射式網路,聯通京九、隴海、京滬、皖贛、宜杭等國家重要幹線。
28、建成高速公路合蕪線以及蕪寧線馬鞍山過境段,形成用高速環線公路聯接合肥蕪湖南京並直通上海的“金三角”;開工興建合肥至徐州高速公路,建成銅陵長江公路大橋,打通合肥到九華山、太平湖、黃山並延伸到杭州的黃金旅遊線。
29、形成以合肥為中心,以黃山、阜陽、蕪湖、安慶、蚌埠為結點的航空網,直通15個以上的省會城市,新開闢2至3條國際航線
30、建成以光纜、微波為主的自動化數字通訊網,實現縣縣程控化,鄉鄉自動化,50%的行政村通電話。
31、發電裝機淨增150萬千瓦,發電量達到300億千瓦時,鄉鎮全面通電,行政村通電率達到98%,農戶通電率達到92%。
發展外向型經濟
32、“一線兩點”地區[注2]初步形成資金技術密集、輻射力較強的外向型經濟區。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進區企業達到350家,工業產值達到30億元。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達到6平方公里,工業產值達到20億元。現有11個省組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總產值力爭達到80億元。
33、全省外貿出口增長快於國民生產總值增長,占全國外貿出口的份額逐年擴大,位次力爭有所上升。製成品出口比重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34、每年新增“三資”企業1000家,直接利用外資累計達到20億美元。
35、對外國人開放地區占全省市縣總數的比例由68%提高到85%以上。銅陵口岸實現外國籍船舶進港,安慶、馬鞍山口岸爭取對外國籍船舶開放,池州成為一類口岸,蚌埠、阜陽設立陸運口岸,水運口岸運量增加到每年55萬噸,空運口岸出入境旅客達到每年6.5萬人次。
36、加快發展旅遊經濟及其相關產業,旅遊商品創匯占旅遊產值的比重超過25%,力爭達到30%。
提高城市化水平
37、與地區經濟布局相協調的城鎮群體迅速成長壯大,全省城市化水平力爭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注3]。
合肥市加快老城區改造和新城區開發,市容市貌煥然一新,工業企業升級換代的步伐明顯加快,產值超億元的工業企業達到50家,三資企業達到1000家,綜合經濟實力在全國省會城市的位次力爭提到1至2位,初步形成現代化大城市的框架。
蕪湖市基本實現“三年大變樣”目標。對50%的老城區進行改造,基本形成汽車、服裝兩個主導產業,三資企業總數達到400家,建成1至2個營業額超億元的大型商廈、2至3個大型批發、專業市場,初步形成現代化商埠的框架。
加強黃山市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文景觀開發,爭取新辟1至2條國際航線,黃山風景區第二條索道竣工營業,徽州區中華故土園基本建成,屯溪老街、歙縣歷史文化名城和黟縣古民居等旅遊線路進一步完善,黃山國際旅遊度假區進入“國家隊”行列,初步形成國際旅遊城的框架。
38、各級各類城市加快發展現代化的城市經濟。各省轄市第三產業值超過第一產業,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35%以上。阜陽市各項主要指標力爭達到地級市標準,成為皖西北地區的重要中心城市。宣州、界首、宿州、六安等市鄉鎮以上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70%以上,巢湖、貴池、毫州等市鄉鎮以上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60%以上,所有縣級市第三產業比重均超過25%,力爭達到30%;天長、全椒、嘉山、桐城、寧國等縣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力爭達到縣級市標準。
39、市政建設水平明顯提高,全省城市(包括縣城)人均居住面積由6.69平方米增加到7.5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4平方米以下的15萬戶居民缺房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省轄市和縣級市人均道路面積分別達到5平方米和6平方米,自來水普及率分別達到97%和94%,燃氣普及率分別達到40%和15%以上。
40、小集鎮建設進一步加快。全省小集鎮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4平方米,所有的集鎮通車通電,70%的建制鎮通自來水併力爭提前實現電話程控化。當塗縣丹陽鎮、和縣烏江鎮、來安縣汊河鎮、霍邱縣葉集鎮和肖縣黃口鎮形成省際邊界集貿中心。
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41、科技經費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火炬”計畫實施項目增加到160項,工業年銷售收入力爭達到15億元,利稅達到2億元,出口創匯占總收的比重達到30%。高新技術企業力爭達到250家,其中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或企業集團達到5至10個。民辦科研機構達到2000個。建成綜合技術市場1至2處,籌建重點科研中試基地1至2個、重點實驗室2至3個。
42、中等教育改革進一步深化,職業技術學校在校生占高中階段在校生比例超過50%,省轄市市區基本普及高中階段各類教育和培訓,技工學校畢業生四級工合格率達到60%;辦好100所農村職業高中,使之成為農科培訓中心。90%的鄉鎮和70%的行政村辦好農民文化技術學校,青壯年文盲率降到10%以下。
43、集中力量辦好安徽大學,培育和發展3至4個重點學科,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為進入國家“211”工程打好基礎。
44、興建一批大型科技文化設施,建成廣播電視中心、微波線路配套工程和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開工興建科技館和新聞中心,積極籌建科技信息大樓、兒童藝術劇場和美術館。
搶救維修100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爭取新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左右。完成40種(套)國家級重點圖書的出版任務。
45、加強城鄉醫療衛生防疫工作,把3至4所重點醫院建成全省或區域性醫療衛生技術服務中心,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農村享有基本衛生保健服務的人口力爭由15%左右提高到50%左右。2個省轄市達到國家衛生城市標準,4個省轄市、3個縣級市達到全國衛生城市標準。
46、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年平均人口增長率不超過15.59%,1995年末總人口控制在6152萬以內。
47、以保護淮河、巢湖水資源為重點,積極防治環境污染,工業污水排放、工業用水重複率以及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等主要指標嚴格控制在“八五”規劃限定的範圍以內。
48、堅持依法治省,依法行政,加強全民法制教育,加快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規、規章體系,積極發展律師事務所、公證處等法律服務組織。
49、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在縣以上城市建立“110”報警系統和巡警制度,全省社會治安狀況明顯好轉。
50、堅持不懈地開展反腐敗鬥爭,採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全省各級行政機關加強勤政廉政制度建設,集中力量查處一批違法迷幻案件,堅持糾正行業不正之風。
實現上述目標,是一項十分艱巨而緊迫的任務。全省各級政府及其組成部門,要以此為實施“八五”計畫和十年規劃的重點,分級分部門制定任期目標,精心組織實施,儘快使安徽的改革和建設邁上一個新台階,以嶄新的形象在華東崛起,朝著第二步戰略目標闊步前進!
注1:鄉鎮企業“1235”工程,內容為重點扶持鄉鎮企業在全省名列前茅的10個縣、20個鄉(鎮)、30個行政村和50個企業發展得更快更好一些,進而影響一大片,幫助更多的鄉鎮企業發展。
注2:“一線兩點”地區,“一線”指沿江各城市,“兩點”指合肥、黃山兩市。
注3:“城市化水平”,指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國際上通常用此指標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現代化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