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國寺經幢

安國寺經幢

安國寺經幢為浙江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坐落在北寺巷底,與安瀾園遺址僻鄰。 安國寺俗稱北寺,建於唐開元元年,初名鎮國海昌院,宋大中祥符間改名安國寺,現僅存三座唐代石經幢羅漢堂石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安國寺經幢
  • 地理位置:浙江省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建造時間:唐開元元年
簡介,地理位置,人文歷史,著名景點,旅遊信息,景區氣候,景區景觀,景區交通,

簡介

安國寺經幢,原位於天王殿前的庭院之中,呈東、西、南三角鼎立,其分別建 於唐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四年和鹹通六年(公元865年),距今都有千餘年歷史。其中南座(鹹通六年建)石經幢最為巧,高約7米,從底座到頂端都是八角形,共十九個層次。座身鐫刻有“九山八海”及束腰浮雕蟠龍等圖案,座幢以仰蓮承托幢身,周圍勾欄、腰檐、斗拱等均為石構仿木構,出檐深遠,翼角起翹,勾頭滴水,真實體現唐代木構建築的特色,也是我國最早出現的石構仿木經幢。唐會昌二年的經幢高5.8米,下層圍徑4.4米,經柱高1.3米,周圍2米。幢身上的浮雕武士像作肩扛幢身狀,威武傳神,觀音像和禮佛圖的刻劃也很細膩,其和唐會昌四年經幢均為十六層,由須彌座幢身和仰覆寶珠等組成。幢身有流雲托座,雕刻形象生動。三經幢都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及題記和其它佛教故事。三經幢形態優美,冠於浙江,是藝術價值相當高的珍貴文物。在安國寺遺物中還有《鹽官道場住世五百大阿羅漢》石碑等。
北寺巷南原有慶善寺,今尚存明吳本記《慶善寺碑記》 ,此碑即“寧蘇文中公鹽官句殘石,殘石刻蘇軾千佛閣詩:古邑居民半海濤,師來基築便能高,千金用盡身無事,坐看香菸繞白毫”。鹽官稱為“邑城”源於此。
安國寺經幢為浙江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坐落在北寺巷底,與安瀾園遺址毗鄰。現在能見到的安國寺遺蹟是三座唐代經幢和一些殘散的碑石,都被安置在鹽官鎮北寺巷西的一塊礦地上。經幢系我國佛教石刻的一種,創始於唐,鑿石為柱上覆以蓋,下附台座,刻佛名、佛像或經咒於其上。經幢也有脫離寺廟而立的,或在水邊,或在道路旁,佛教徒見了都要頂禮膜拜。

地理位置

位置:在海寧市鹽官鎮西北隅。該寺坐落在北寺巷底,與安瀾園遺址僻鄰。

人文歷史

安國寺始建於唐開元元年(713),名鎮國海昌院。唐會昌初(841—843),忽有蓮花涌地而出,寺僧法昕以為祥瑞,乃修葺精舍,延請名僧安國師為住持。宋大中樣符元年(1008)賜今額。安國寺自創建後,屢圮屢修,最後一次重修時在清光緒十三年(1887)。宋熙寧八年(1075)六月十一日,蘇軾應寺僧居則之請,作《宋安國寺大悲閣記》,與《黃州安國寺記》同為東坡名篇。
安國寺俗稱北寺,建於唐開元元年,初名鎮國海昌院,宋大中祥符年間改名安國寺。現僅存三座唐代石經幢羅漢堂石碑。安國寺三座經幢,原位於天王殿前的庭院之中,呈東、西、南三角鼎立,其分別建於唐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四年和鹹通六年(公元865年),距今都有千餘年歷史。其中南座(鹹通六年建)
石經幢最為精巧,高約7米,從底座到頂端都是八角形,共十九個層次。座身鐫刻有“九山八海”及束腰浮雕蟠龍等圖案,底幢以仰蓮承托幢身,周圍勾欄、腰檐、斗拱等均為石構仿木構,出檐深遠,翼角起翹,勾頭滴水,真實體現唐代木構建築的特色,也是我國最早出現的石構仿木構經幢。唐會昌二年的經幢高.5.8米,下層圍徑4.4米,經柱高1.3米,周圍2米。幢身上的浮雕武士像作肩扛幢身狀,威武傳神,觀音像和禮佛圖的刻劃也很細膩,其和唐會昌四年經幢均為十六層,由須彌座幢身和仰覆寶珠等組成。幢身有流雲托座,雕刻形象生動。三經幢都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及題記和其它佛教故事。安國寺經幢形態優美,是藝術價值相當高的珍貴文物。在安國寺遺物中還有《鹽官道場住世五百大阿羅漢》石碑等。
北寺巷南原有慶善寺,今尚存明吳本記《慶善寺碑記》,此碑即“宋蘇文忠公鹽官句殘石,殘石刻蘇軾千佛閣詩:古邑居民半海濤,師來基築便能高,千金用盡身無事,坐看香菸繞白毫”。鹽官稱為“邑城”源於此。
安國寺經幢這三座經幢,分別鑿制於唐會昌二年(842),會昌四年(844),鹹通六年(865)。 會昌二年鑿制的經幢高5.8米,周長4.4米。會昌四年鑿制的經幢高6.2米,周長4米。這兩座經幢上都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唐鹹通六年鑿制的經幢高7米、周長4.6米,從底部到頂端共有19個層次,每一層次造型不同。幢下部為兩層重疊須彌座、因浮雕蟠龍,故別稱“系龍幢”。這三座經幢的須彌座、幢身(八面)、幢蓋、所雕人物花卉等圖案,都極精緻。

著名景點

安國寺經幢為浙江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座落在北寺巷底,與安瀾園遺址毗鄰。共三座,石制。分別建於唐會昌二年、四年和鹹通六年。幢身平面呈八角形,都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和題記。鹹通六年幢高7米,腰檐仿木構建築形式。是現存古經幢中出現石構仿木構做法最早的。幢座上還有精湛的佛教故事、獅子等浮雕。
安國寺俗稱北寺,建於唐開元元年,初名鎮國海昌院,宋大中祥符年間改名安國寺。現僅存三座唐代石經幢羅漢堂石碑
北寺巷南原有慶善寺,今尚存明吳本記《慶善寺碑記》,此碑即“宋蘇文忠公鹽官句殘石,殘石刻蘇軾千佛閣詩:古邑居民半海濤,師來基築便能高,千金用盡身無事,坐看香菸繞白毫”。鹽官稱為“邑城”源於此。

旅遊信息

景區氣候

氣候:嘉興地處北亞熱帶邊緣,屬於亞季風區,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濕潤,春秋教短,冬夏教長。年平均氣溫15.8度左右,全年無霜期約230天,年日照1720小時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178毫米。
最佳旅遊時間:四季皆可

景區景觀

景觀:安國寺三座經幢,原位於天王殿前的庭院之中,呈東、西、南三角鼎立,其分別建於唐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四年和鹹通六年(公元865年),距今都有千餘年歷史。其中南座(鹹通六年建)石經幢最為精巧,高約7米,從底座到頂端都是八角形,共十九個層次。座身鐫刻有“九山八海”及束腰浮雕蟠龍等圖案,底幢以仰蓮承托幢身,周圍勾欄、腰檐、斗拱等均為石構仿木構,出檐深遠,翼角起翹,勾頭滴水,真實體現唐代木構建築的特色,也是我國最早出現的石構仿木構經幢。唐會昌二年的經幢高.5.8米,下層圍徑4.4米,經柱高1.3米,周圍2米。幢身上的浮雕武士像作肩扛幢身狀,威武傳神,觀音像和禮佛圖的刻劃也很細膩,其和唐會昌四年經幢均為十六層,由須彌座幢身和仰覆寶珠等組成。幢身有流雲托座,雕刻形象生動。三經幢都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及題記和其它佛教故事。三經幢形態優美,是藝術價值相當高的珍貴文物。在安國寺遺物中還有《鹽官道場住世五百大阿羅漢》石碑等。

景區交通

鐵路:嘉興位於滬杭鐵路的中點,距上海、杭州各90公里。有通往南昌、廈懷化、南寧、福州、衡陽、廣州、武昌、重慶、柳州、昆明、杭州、寧波、義烏蘭溪衢州、溫州、上海、無錫常州、南京、合肥、阜陽淮北、濟南、北京、包頭、吉林、齊齊哈爾等地的列車(往南方的列車可參見上海的時刻表,發車時間推後1小時,往北方的列車可參見杭州的時刻表,發車時間推後1小時.
公路: 滬杭高速公路320國道、滬杭複線快速幹道橫貫全境。嘉興市區有西、北兩個主要長途汽車站,兩站之間有20路公車相連。
計程車:主要車型為桑塔納或奧拓,起步價5元(2公里),嘉興城區面積不大,穿行於火車站汽車站南湖和市中心之間,車資也就5-10元左右。
公車:嘉興市區的公車,大部分採用金龍中巴(無空調),全部無人售票,單一票價1元,班次間隔5-10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