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中國姓氏之一)

孟氏(中國姓氏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孟姓,多源流中華姓氏,漢族孟姓發源地在河南山東兩地,逐步繁衍播遷至全國各地。亦有部分孟姓為少數民族漢化孟姓。

主要以次為氏,古代兄弟排行次序為:伯(孟),仲,叔,季。伯為嫡長子, 孟為庶長子。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魯國有孟孫氏,蓋為魯桓公之子慶父共仲之後,本為“仲孫”氏,因殺君之罪,更為孟氏。又,春秋時衛襄公之子,字孟公,其支孫以王父字“孟”為氏。

根據2006年數據,當代孟姓的人口已達330多萬,列在全國第七十三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27%。山東為孟姓第一大省,約占孟姓總人口的2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孟姓
  • 得姓方式:以先祖名字為氏
  • 得姓始祖 :孟軻 
  • 主要郡望:洛陽、江夏等
  • 主要堂號:三遷等
  • 孟氏名人孟子孟浩然
歷史發展,姓氏溯源,遷徙傳播,人口分布,傳統文化,郡望堂號,宗祠楹聯,家譜文獻,文物保護,紀念活動,姓氏名望,名人頻率,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以來,史籍記載,

歷史發展

姓氏溯源

  • 源於姬姓
①商末周文王占領河南魯山的古魯國,封與其子周公旦之長子伯禽,是為魯國。周武王滅商後,委派魯伯禽東征商的盟國徐、奄17國,討平後,命伯禽長駐奄地,即今山東曲阜,魯國由河南魯山移封山東,成為春秋時東方強大的諸侯國。傳至魯桓公,已進入春秋中期,魯桓公的庶長子慶父,原為仲孫氏,後改為孟孫氏,其後裔有孟氏。
孟氏
孟子
②春秋時期的衛國,也曾出現過一支孟氏。衛國,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約在今天黃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帶。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衛靈公之兄孟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孟,這樣推溯起來,其始祖同樣是周文王。換句話說,這兩支孟氏分別起源於山東和河南兩地;魯國孟氏的始祖是周公,河南衛國孟氏的始祖是康叔,而周公與康叔是周文王之子,所以,天下的孟姓人士統統是一家。
  • 出自商王朝時期齒序排列
上古時期,人們對子女後代的尊卑排位很早即有了特定的嫡、庶觀念。從在安陽殷墟出土的商時期甲骨文字中,已經有了“子孟次別於子之伯”的記載,說明其時對嫡、庶的分別已經十分明顯。庶支長子之孟、嫡傳繼位之孟、女兄稱謂之孟等等,早就在中華人文歷史上成為姓氏之始,孟氏一族遠早於姬姓孟氏之源,其來源繁複深遠,絕無一論。
  • 少數民族
北宋金國女真族抹撚氏族改為漢姓孟;清朝滿洲人的孟姓,原為漢人,後入旗滿化;滿洲八旗墨爾哲勒氏、墨爾迪勒氏、盟佳氏、穆顏氏、墨克勒氏等氏族後來也均改姓孟,這些外族孟姓後來多數被同化為漢族,一部分成為今天東北地區的滿、達斡爾、鄂倫春等民族。

遷徙傳播

  • 綜述
孟氏早期主要是在其發源地山東、河南及其近鄰的河北發展和繁衍。但不論發祥地是山東,還是河南,均源於周文王之後,因此說,所有孟氏族人從根源上講都是同宗共祖,為周文王之後裔。換句話說,這兩支孟氏雖然分別起源於山東和河南兩地;魯國孟氏的始祖是周公,河南衛國孟氏的始祖是康叔,而周公與康叔都是周文王之子,所以,天下的孟氏人士是一家。
孟氏雖同出一源,但發祥地有兩個,即今河南北部和山東東南部部。孟氏首先在中原北部興起,並且兩地孟氏很快融合,在今河南、山東、河北、山西等省境繁衍極昌。
孟氏
孟姓圖騰
漢朝,孟氏已成為河南、河北及山東等省境一帶望族,並向西播遷於陝西鹹陽,向南入遷浙江上虞、湖北鄂城、雲南曲靖。
魏晉南北朝時,孟氏族人因避戰亂,大舉南遷,其中河南一帶的孟氏大多入遷今湖北、江西北部部一帶,山東一帶的孟氏多遷至今江蘇、浙江一帶。而今四川成都一帶大致在漢朝已有孟氏,漢以後孟氏入遷逐漸增多,至五代得到迅速的繁衍。唐宋以後,孟氏廣泛分布於中國今河南、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蘇等地,明、清之際遍布全國各地。
自從戰國時期孟孫氏在魯國失去成邑這個根據地後,孟氏後人開始散居各地。
此後,由於各種原因,外遷者不斷。到孟子四十五代孫孟寧時,孟氏家族人口依然不多,北宋以後家族開始繁盛,人口增長加速。到新中國成立前,孟子嫡裔已經傳至七十四代,並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家族。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曾經“焚書坑儒”,儒學的發展受到限制。孔子以後的儒家八派中有“孟氏之儒”,而《孟子》一書本列為子書,免於被焚,但孟氏儒家所蒙受的打擊是沉重的。
西漢時期,揚雄首先肯定了孟子對儒學的傑出貢獻。東漢趙岐特別推崇孟子。自漢朝至唐朝,要求尊崇孟子的呼聲連續不斷。五代時期,後蜀主孟昶刻石十一經,開始增入《孟子》,自此《孟子》被列入經書;宋朝正式將《孟子》刊刻為儒家的十三經之一。
從東漢開始,孟氏出現於其他地區,如東漢孟光為扶風平陵人(今陝西鹹陽),孟他為扶風人,孟嘗為上虞人(今浙江上虞)。
三國時期的孟宗為江夏(今湖北鄂城),孟獲為建寧人(今雲南曲靖);北涼有孟氏,為武威人(今甘肅武威)。
唐朝孟浩然為襄州襄陽人(今湖北襄樊襄陽區),孟郊為湖州武康人(今浙江德清),孟利貞為華陰人(今陝西華陰),孟涫為郴州人(今湖南郴縣)。
五代時期後晉孟賓於為連州人(今四川筠連),後周孟貫為建安(今福建建安)。
孟氏(中國姓氏之一)
孟林
從以上可見,隋、唐以前孟氏在中國的分布已經相當廣泛了。五代時期以後,由於官職調遷等原因,孟氏的居處又新增了許多地方。
北宋仁宗時期,孔道輔尋訪到孟子的墳墓,在墓旁建立孟子廟。孟子開始有了宗廟祭祀。
隨著《孟子》一書影響的擴大,孟子的地位也被越抬越高。元朝仁宗延蜆三年(公元1316年)詔封孟子父親為“邾國公”,母親為“邾國宣獻夫人”。元文宗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加贈孟子為“鄒國亞聖公”。從此,“亞聖”之稱便與孟子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達到了封建皇帝對孟子封賜的極頂。明清時期,除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曾被太祖朱元璋“罷配享”,趕出孔廟,以及明朝世宗時直接稱呼“亞聖”外,均沿襲舊制。
孟子後裔因此也受到人們的尊崇,得到封建朝廷的優渥祀奉。血脈相承生生不息。
孟子四十四代公濟時,正值五代之亂,公濟率族人避亂於東山。北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孔中丞守兗州,訪得孟子後裔孫公濟之子孟寧,遂推薦於朝廷,授本縣主簿,主持祭祀孟子。後來被孟氏族眾尊奉為中興祖,從此以後孟氏後裔嫡裔相承,脈絡清晰,現今孟子故里鄒城的孟氏族人皆為孟寧的後代。
宋朝的孟宗政為絳州人(今山西新絳),孟浩為宜春人(今江西宜春),孟程為豐城人(今江西豐城),孟元、孟彥卿均為洛州人(今河北永平),孟顯為安華北池人(今甘肅安華),孟攀鱗為雲內人(今山西懷仁)。
明朝的孟充為高安人(今江西高安),孟兆祥為澤州人(今山西晉城),孟忠為江蘇崑山人,孟淑卿為江蘇吳縣人,孟善為廣東海豐人,孟俊為陝西鹹寧人,孟羊浩為湖廣鹹寧人。
清朝的孟永光為會稽人(今浙江紹興),孟超然為福建閩縣人。
孟中厚子孫中的一支遷在南宋都城臨安,中間傳十九代,到第六十一代孟治庵時,正當明朝末年,他東渡日本,成為現在日本廣島武林氏一支的始祖。孟治庵東渡,其原因在日本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為孟治庵是在日本權臣豐臣秀吉侵朝戰爭中被俘的;另一派認為孟治庵是自己漂流到日本的。
孟氏族人在外地居住者很多,孟氏族人自失去所依託的成邑,就陸續遷徙。北宋時在孟子故里有奉祀孟子的專祠,但孟氏族人仍散居各地。明清時期,隨著海禁的開放,孟氏家族開始有人漂洋過海,定居海外。
孟子嫡裔也遷居海外,散居各地,尤其在東南部亞和美洲最多。
民國孟繁驥先生南下,定居於寶島台灣,其子女皆隨行。
根據《姓源韻譜》記載,孟氏郡望主要有洛陽、平陸縣、東海郡、巨鹿郡、武康縣、安平縣、江夏郡等。洛陽、東漢、三國魏、西晉、五代唐先後定都於此。新莽、唐、五代粱、晉、漢、周、北宋、金都以此為陪都。
今日孟氏尤以山東為多,約占全國孟氏人口的25%,河南、遼寧、黑龍江、吉林、河北等省亦多此姓,這六省孟氏約占全國孟氏人口的65%以上。

人口分布

先秦時期,孟姓最初活動於河南、山東、河北交匯地區。兩漢至唐朝,孟姓在華北、中原、西北、江浙、川鄂地區已有分布,但主要的活動地仍在冀魯大地。唐朝以後,由於北方外族入主中原,政權頻繁更迭,發生了幾次大規模的南下移民運動,孟姓在長江以南地區也得到迅速的擴散。
宋朝時期,孟姓大約有近32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2%,排在第五十五位。孟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約占全國孟姓總人口的30%。孟姓在全國主要分布在河北、山東、四川,這三省集中了孟姓總人口的54%。其次分布於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四省。全國形成了冀魯、川鄂兩塊孟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孟姓大約有2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2%,為明朝第八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孟姓人口增長為負值。面對戰亂和屠殺,受害群體首先應是主體在北方的人群,孟姓是北方地區姓氏,自然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孟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山西、河北,這三省大約占孟姓總人口的58.7%。其次分布於浙江、陝西二省。山東為孟姓第一大省,大約占孟姓總人口的32%。宋元明600餘年,孟姓主要向江南、東部、西部遷移,魯、冀、晉為孟姓聚集區。
根據2006年數據,當代孟姓的人口已達330多萬,列在全國第七十三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27%。宋朝至今1000年中孟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V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河北,這三省的孟姓大約占孟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布於江蘇、遼寧、山西、黑龍江,這四省又集中了28%的孟姓人口。山東為孟姓第一大省,約占孟姓總人口的21%。全國形成以魯豫冀、東北為中心的兩大塊孟姓聚集區。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間,孟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主要由東南部向中原、華北回遷,尤其突出向東北的遷移。孟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魯冀京津、黑吉遼大部、內蒙古中部和東部、豫皖蘇北部、山西東北部,孟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8%以上,中心地區達到1%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8.4%,居住了大約54%的孟姓人群。在豫晉大部、皖蘇中部、湖北北部、陝寧、甘肅大部、新疆西北、內蒙古中西部、遼寧東段、吉林東部、黑龍江東南,孟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4%一0.48%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孟國土面積的17.6%,居住了大約26.5%的孟姓人群。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發布2021年全國姓名報告。根據報告,孟姓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山東。

傳統文化

郡望堂號

根據《姓源韻譜》所載,孟姓郡望主要有洛陽、平陸縣、東海郡、巨鹿郡、武康縣、安平縣、江夏郡等。
洛陽,東漢、三國魏、西晉、五代唐先後定都於此。新莽、唐、五代粱、晉、漢、周、北宋、金都以此為陪都。
江夏郡:西漢高祖時設定,相當於今天的湖北安陸、鐘祥、潛江、鈣陽等以東,以及河南光山、新縣以西、信陽以東、淮河以南。這支蒙氏,是三國時孟宗之族的所在地。
亞聖堂:典自戰國時思想家孟子。孟子,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名軻,字子輿。受業於子思的門人,精通《五經》。晚年著書立說,提出"民貴君輕"說,主張"法先王"、"施仁政"。提出"良知"、"良能"說和"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論點,教人存心養性,深造自得。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北宋元豐年間被封為鄒國公,元朝至順年間加封鄒國亞聖公。故孟氏族人取"亞聖"為堂號。
孟氏(中國姓氏之一)
山東平邑孟子祠
三遷堂:相傳孟子幼時家靠墓田,孟子就學埋墳,哭喪的事。孟母為了教育好兒子,就遷到集市旁邊住。孟子又學叫賣東西的聲音,孟母只好又遷。最後遷到學校旁安家,孟子學習禮讓進退,孟母高興地說:“這裡可以使我的兒子成為好人了。”由於孟母三遷,注意親職教育,使孟子成為聖人。
孟姓又以“平陸”等為其堂號。

宗祠楹聯

孟氏(中國姓氏之一)
鄒城孟子廟
亞聖之裔;采卿之宗
上聯典指戰國時期思想家孟軻(公元前372~前289年),字子輿,鄒人(今山東鄒縣)。先世是魯國公族,受業於子思之門人,在儒學分化中,被稱為思孟學派,代表孔門嫡系正傳。著錄《孟子》十一篇,今存七篇,被稱為“亞聖”。下聯典指漢朝時期學者孟卿,蘭陵人。善為禮春秋,時人以卿呼之。
采卿之緒;亞聖之宗
同上。
昌平世澤;亞聖家聲
全聯典指戰國時期思想家孟軻,元至順間加封鄒國亞聖公。
龍山逸興;鹿門隱居
上聯典指東晉時期江夏人孟嘉,字萬年,太尉庾亮領江州時,任他為從事,後為荊州刺史桓溫的參軍,深受桓溫器重。桓溫讓參軍孫盛作文章嘲諷他,他當即作文回答,文章極美。後歷官從事中郎、長史。下聯典指唐朝時期詩人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陽人,早年在鹿門山隱居。四十歲時到長安,考進士不中,後為荊州從事。詩與王維齊名,世稱“王孟”。其詩清談幽遠,長於寫景,多反映隱逸生活,有《孟浩然集》。
孝誠生筍;廉德還珠
上聯典指三國時期吳人孟宗,字恭武,江夏人,孟嘉的曾祖父,以孝著名。少從南陽李肅學,性至孝。母親喜歡吃筍,冬時筍尚未生,他進入竹林哀嘆悲泣,筍忽然迸出。後官鹽池司馬、吳縣令。下聯典指東漢時期合浦太守孟嘗,字伯周,上虞人。少修操行,後策孝廉,舉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遷合浦太守。郡不產谷糧,而海里出珍珠,前任太守貪婪,逼百姓濫采,使珍珠漸漸移到交趾境內。孟嘗到任後,革除前弊,使珍珠重返合浦,百姓們得以重操舊業,商賈流通,人們稱他為“神明”。當朝中征他回京時,吏民極力挽留,使他不得脫身。於是,他在夜裡出走,隱居在一處貧困的水澤地,自己耕種而生。
孝著恭武;道傳孟軻
上聯典指東漢時期的孟嘗,字伯周,會稽上虞人。其先三世為郡吏,並伏節死難,嘗少修操行,仕郡為戶曹史。上虞有寡婦至孝養姑。姑年老壽終,夫女弟先懷嫌忌,乃誣婦厭苦供養,加鴆其母,列訟縣庭。郡不加尋察,遂結竟其罪。嘗先知枉狀,備言之於太守,太守不為理。嘗哀泣外門,因謝病去,婦竟冤死。自是郡中連旱二年,禱請無所獲。後太守殷丹到官,訪問其故,嘗詣府具陳寡婦冤誣之事,因曰:“昔東海孝婦,感天致旱,於公一言,甘澤時降。”下聯典指戰國時期孟子。
仉氏教子;孟光敬夫
上聯典指戰國時期思想家孟軻之母仉氏,“孟母三遷”歷來為教子的佳話。下聯典指東漢時期的梁鴻妻孟光,與鴻遁逃霸陵山中,夫婦相敬如賓。
珠還合浦;節鎮荊襄
上聯典指後漢時期的孟嘗。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孟珙。
五友家聲遠;七篇世澤長
上聯典指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孟獻子仲孫蔑),人稱賢大夫,有五友相助。下聯典指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孟子。受業於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歷游齊、宋、滕、魏等國,曾任齊襄王的客卿。因主張不被採用,晚年與弟子著書立說。把孔子“仁”的觀念發展為“仁政”學說,他的理論對後世儒家影響很大,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世稱“亞聖”。著作有《孟子》七篇。成為儒家經典之一。
苦吟東野集;親撰長春符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詩人孟郊(公元751~814年),字東野,湖州武康人(今浙江德清)。曾任河南水陸轉運判官,後任興元軍參謀。長於五言古詩,有《孟東野詩集》。下聯典指五代十國時期後蜀皇帝孟昶(公元919~965年),公元934~965年在位。字保元,名仁贊,生於太原。後蜀開國國君孟知詳第三子,為兩川節度行軍司馬。知詳病,他監國,後嗣位。據宋人張唐英《蜀檮杌》記載:“蜀末歸宋之前一年,歲除日,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板於寢門,以其詞非工,自命筆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後世一般認為孟昶所題上述聯語,是迄今史書中所見最早的春聯。
篤生周世季;私淑聖人門
此聯為孟子廟聯。
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
此聯為孟浩然撰孟姓宗祠通用聯。
教子無如仉氏;敬夫共仰孟光
上聯典指戰國時期孟子的母親仉氏。孟子幼年時貪玩,愛嬉戲,學人挖墓、學商人叫賣,孟母三次遷居,直至住到學宮帝。孟子曾經廢學回家,孟母用剪刀剪斷正在織著的布來教訓他,孟子從此朝夕苦學,終成大儒。下聯典指東漢時期扶風平陵人孟光,字德曜,梁鴻的妻子。夫妻隱居在灞陵山中,以耕織為生。後來到吳,梁鴻為傭工,每天回家吃飯時,孟光都舉案齊眉,以示對梁鴻的敬愛,為世人所仰慕。
雄辨七扁尼父志;清詩五字杜陵心
上聯典指戰國時期思想家孟軻。下聯典指唐朝時期詩人孟浩然(公元689~740年),襄陽人。其詩與王維齊名,時稱“王孟”。所作詩多寫山水景物及隱居或羈旅生活,為李白、杜甫等人所稱讚。有《孟浩然集》。
孟嘉曾向風前落;郭泰還從雨里過
上聯典出《晉書·孟嘉傳》:“九月九日,溫燕龍山,寮佐畢集。時佐吏並著戎服。有風至,吹嘉帽墮落,嘉不之覺。溫使左右勿言,欲觀其舉止。嘉良久如廁,溫令取還之,命孫盛作文嘲嘉,著嘉坐處。嘉還見,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嘆。”孟嘉,東晉時代的著名文人,即陶淵明的外祖父,是晉大司馬桓溫手下的參軍大將。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桓溫邀集賓客幕僚登龍山宴會,在山頂大擺宴席,飲酒賦詩。大家杯盞相酬,興致很高。突然間,一陣風颳過,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這時已經有幾分酒意,只顧觀賞美景,並未察覺。桓溫便叫在座的孫盛作文嘲笑他。孫盛也是當時很著名的文人,遵照桓溫的命令,在席間寫了一篇文章責難孟嘉,不料孟嘉雖有醉意,依然文思敏捷,孫盛的文章剛作好,他立即提起筆作文答辯,由於文采甚美而傳為佳話。這是登高覽勝,以至於樂而忘形的故事。在詠重陽節的詩里,常見有“龍山落帽”或“落帽”,都是以這事為典故的。下聯典出《後漢書·郭泰傳》:郭泰(公元128~169年),字林宗,人稱有道先生,東漢太原介休人(今山西介休)。家貧,早孤,及長,身高八尺,容貌魁偉。曾就學成臯(今河南成臯)屈伯彥,三年,博通三墳五典。善談論,美音制(講話聲音清亮)。初入京師,時人莫識,名士符融,一見嗟服,因此薦於其師河南尹李膺,以為海之明珠,未耀其光;鳥之鳳凰,羽儀未翔。李膺生性簡亢,很少交接,為官獨持風裁,為天下楷模,聲望極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膺與郭泰相見,待以師友之禮,並說,吾識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郭泰遂名振京師。後歸鄉里,衣冠(官員)諸儒(士人、太學生)送至河上,車數千輛。林宗惟與李膺同舟而濟,眾賓望之,以為神仙焉。更有甚者,郭泰間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巾”其見慕皆如此。
風落孟嘉不妨舍舊;雨逢郭泰大好更新
上聯典出《晉書·孟嘉傳》。下聯典出《後漢書·郭泰傳》。
鄒嶧雄風,塞兩間正氣;兄弟美質,獲雙珠令名
上聯典指戰國時期思想家孟軻。下聯典指南朝宋國時期會稽太守孟頭,字彥重,孟昶之弟。昶頭弄美風姿,時人謂之“雙珠”。

家譜文獻

元朝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孫孟祗祖曾續修家譜。
泰定年間(公元1324年)五十二代孟惟恭將“孟氏宗支圖”刻於碑上,藏於孔廟。
明朝弘治年間(公元1488年)五十七代孟元詳細考證了孟氏歷代世系,也刻石立於孟廟。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六十代孟承相曾續修族譜。
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六十二代孟聞鉦組織孟氏族人共同捐資續修族譜,刊印後分發各戶,以便於日後“認祖歸宗”。
孟氏(中國姓氏之一)
孟氏家譜
清朝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衍泰修編了一部較為完整的族譜,分送族眾。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衍泰重校《三遷志》。
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六十九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繼峊主持續修族譜。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七十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廣均主持續修了《孟子子世家譜》。
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七十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廣均主持纂修《重纂三遷志》。
孟氏族譜規定,續譜之時要將舊譜繳入譜館,一旦新譜修成,要將舊譜銷毀,所以清朝以前的孟氏族譜已經沒有了,如今傳世的只有《道光譜》、《同治譜》兩種木版木刻活字印本。
《道光譜》收錄了孟寧、孟潤、孟衍泰在前幾次主持修譜時所寫的舊序,孟繼告為之作了新序。全譜總計六冊、十四卷。
《同治譜》總計六冊、十五卷,由孟廣均作序,收錄了五篇舊序,在內容與編排上,和《道光譜》大致相同,該譜是孟府內保存最為完備的孟氏族譜。
《三遷志》為志孟之書,書名取意於孟母三遷,既是孟氏族譜,又是地方志中的一種專志,以志為主,志牒相兼。創修《三遷志》的是明朝沂州道僉事、八蒼溪人史鄂。
《三遷志》始修於明朝嘉靖年間,最後修於清朝光緒年間,主持纂修的大多是地方官吏及社會名流,前後共編修六次,多以三遷命名,如今能看到的只有雍正本和光緒本。
現存的有關孟氏宗傳方面的碑刻有: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的碑刻,現立於孟廟東院啟聖殿前東檐廊下。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由孟子四十八代孫、宣武將軍、鄒縣令孟潤作序。
《亞聖四十五世孫孟寧之墓》碑,刻孟氏世系圖,立於孟母林內孟氏中興祖孟寧墓前。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立。
《先師亞聖鄒國公續世系圖》碑存於孟廟寢殿院內。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所立。
《孟氏宗派圖》碑存於孟廟寢殿院內。明順二年(公元1331年)立。
《孟氏宗支之記》碑現存於孟廟啟賢門下。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立。
《宗派之圖》碑兩塊現分別存於孟廟承聖門北道東、乾隆御碑亭前。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立。
《孟氏大宗支派碑記》碑現存於孟府五代祠。清朝立。
家譜名稱
編纂者
編撰方式、年代
藏地
備註
【河北保定】孟公曉墀百年經過史
(民國)孟繼元編
民國十六年(1927)鉛印本 一冊
中央民院
/
【山西蒲縣】孟氏家乘七卷
(清)孟元芳 孟時芳等重修 孟述唐補
清順治八年(1651)刊本 四冊
日本 美國
/
【遼寧新寧】孟子世家流撫民支譜三卷
(清)孟傳志 孟廣德纂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木刻本
遼寧新賓縣)夾河鄉支家村
/
【遼寧本溪孟氏】凌雲族譜一卷
(清)孟廣祿纂
清光緒間鈔本
遼寧本溪南甸子鎮北甸村
/
【遼寧本溪】孟氏先遠三代宗親譜冊一卷
孟廣璽纂
複印本
遼寧本溪鹼廠鎮城廠西街
/
【遼寧遼陽】孟子世家流寓遼陽支譜三卷
(清)孟繁章纂
清光緒初年木刻本
遼寧本溪南芬區
/
【吉林臨江】孟氏世系表一幅
/
清嘉慶六年(1801)寫本
遼寧燈塔縣西馬峰鄉井泉村
/
【黑龍江綏化】孟子世家流寓支譜三卷
(清)孟昭銓纂
清光緒三十年(1904)木刻本
黑龍江綏化市檔
/
【江蘇鎮江】潤州朱方孟家灣孟氏重修族譜八卷
(清)孟正儀 孟德祿等續修
清宣統三年(1911)木活字本 八冊
日本 美國
一名《孟氏宗譜》
【江蘇常州】毘陵孟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孟蔚君 孟九皋等四修
清道光三十年(1850)原學堂活字本 八冊
日本 美國
/
【江蘇常州】毘陵孟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附一卷
(清)孟道鳴等修
清光緒十年(1884)原學堂木活字本
人民大學 江蘇常州市圖(存卷首、卷1-4、12、卷末)日本 美國
/
【江蘇常州】毘陵孟氏續修宗譜二十一卷
/
清木活字本
江蘇常前市圖(存卷1-3、8、19-21)
其中記事至清光緒九年
【江蘇常州】毘陵孟氏六修宗譜十六卷
(民國)孟憲超編
民國十七年(1928)願學堂活字本 十六冊
北圖 江蘇常州市圖(存卷1、4、6、7、10、11、13、14) 日本 美國
/
【山東章邱】孟氏流寓章邱舊軍鎮宗譜
孟廷狀纂
鈔本 九冊
河北大學
記事至清宣統二年
【山東章邱】孟子世家流寓章邱縣舊軍鎮續修支譜五卷首一卷
(民國)孟繼笙纂
民國二十一年(1932)刻本 六冊
人民大學
/
【山東齋河】孟子世家流寓長清支譜二卷首一卷
/
/
山東齊河縣趙官鎮村北街
/
孟氏家譜
/
鈔本
山東臨沐縣南古鎮後寨村
/
【湖北】沔陽孟氏宗譜八卷
(民國)孟繼堂等修
民國十年(1921)亞聖堂木活字本 八冊
/
/
【湖南】孟氏族譜不分卷
(清)孟祿賜等修
清道光八年(1828)孟氏仁義堂木活字本七冊
南京大學
散居常德、益陽、寧平等地
【四川合川】孟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孟必芳纂修
民國間成都石印本 四冊
四川圖
/
孟氏家乘六卷
(清)孟希孔編
清初刊本 四冊
美國
/
孟氏家譜不分卷
(清)孟紋祖修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刊本 三冊
美國
/
【孟氏】重纂三遷志十卷
(清)孟廣均原纂 陳錦 孫葆田重纂
清光緒十三年(1887)刊本 六冊
台灣
/
孟氏宗譜十四卷
(民國)孟憲曾等續纂
民國二十二年(1933)活字本 十四冊
北圖
/
資料來源:
《通天家譜》、《孟子世家譜》明確記載了“分派以十一,別戶以二十”,這“十一派”、“二十戶”的孟氏嫡長後裔。孟子四十六代裔,即中興祖孟寧的兩個兒子,長子孟存,次子孟堅,經過九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輩,總計有四十二人,但只有克仁、克誠、克昭、克威、克珏、克寬、克尹、克繼、克緒、克縉、克綸這十一支有傳人。這十一支即劃分為十一派,孟子後裔自“克”字輩傳到五十六代“希”字輩,總計有三十三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淵、希源等二十二人有傳人。其他十一人失傳。這二十二支就劃分為二十戶,前後分支無算。
孟氏(中國姓氏之一)
孟氏輩分表
至今,孟氏族眾對自己的“戶”屬輩分也比較重視,都能如數家珍似的理清世系。
自孟子到孟寧,四十五代多為單傳,亦有其他分支,從五十代起,孟氏族人開始有意識地在同輩兄弟取名時採用同一個字,來表明世系,也便於識別、記憶。從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輩字分別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並不嚴格,特別是經過元、明易代之亂,族人四散流徙,給子弟取名時不可能循規蹈矩。
明朝時朱元璋對孔、孟後裔格外優禮。除賜給祭田、免除徭役,還先後特賜十字:“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作為孔、孟後裔子孫的行輩字。
明太祖所賜行輩,從孟子五十六代孫孟希文始授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起排,十字十輩;明崇禎年間,報請皇帝批准,又立了十字十輩。
清朝同治年間由皇上核准,再立十字十輩,並在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續修族譜時予以確認和記載。民國初年,立二十字的行輩,並咨請當時的北洋政府內務部核准,登報周知,一字一輩。後來因為避清朝高宗弘曆諱,改“弘”字為“宏”,避清雍正帝諱,改“胤”字為“衍”。
孟氏合族統一字輩:“希言公彥承弘(宏)聞貞尚胤(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凡)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關於家族世系,詳見:孟氏族譜,此不贅述。)

文物保護

孟子游梁祠始建於北宋,為紀念孟子到梁都大梁城遊學而修建。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5年)孟子來到大梁(今開封),與梁惠王進行思想辯論,首倡“仁義”之說,他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仁政”言論為後人所銘記。為紀念孟子這一事跡,北宋時期修建了氣勢恢弘的游梁祠,成為當時都城東京的重要一景,盛極一時,也成為孟子遊說列國時的紀念性建築。此後歷代統治者均賜有碑刻、匾額,“昌明仁義”,游梁祠也成為祭奠儒學先人和研究儒學的聖地。此後雖歷經天災戰亂,然屢毀屢建。孟子游梁祠最後一次毀坏於文化大革命中,目前僅存兩通碑刻。
孟氏(中國姓氏之一)
孟子游梁祠
孟廟又稱亞聖廟,在山東省鄒城市城南,為歷代祭祀孟子之所。孟子,名軻,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孟廟呈長方形,院落五進,殿宇64間,占地60餘畝。亞聖殿位於南北中軸線上,為廟內主體建築。據記載,歷代重修,達38次之多。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年間地震傾圮後重建。殿7間,高17米,橫寬27米,進深20米,雙層飛檐,歇山式,綠琉璃瓦覆頂。檐下八角石柱26根,中軸線兩側對稱排列寢殿等,廟內共有碑碣石刻350餘塊,廟內古樹蒼鬱,蔥籠茂密,堪稱奇觀。
孟府,也稱“亞聖府”,重要的儒家府第之一,座落於鄒城市。總面積2.24萬平方米,位於孟廟西側,與孟廟一路相隔。孟府是古代文化巨人——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孟子的故居,是文化薈萃之鄉,傳統文化發祥之地。是孟氏嫡系後裔居住的宅第,始建於北宋晚期。位於鄒城南關,孟廟西側,廟、府僅一街之隔,是孟子嫡系後裔居住的宅第。孟府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封建貴族府第,平面成長方形,占地面積約2.24平方米。前後有七進院落,樓、堂、閣、室148間,以主體建築大堂為界,前為官衙,後為內宅,整體布局大方氣派,典雅中透著幾分威嚴。
孟氏(中國姓氏之一)
亞聖府
孟林是孟子和他後代子孫的墓地,位於鄒城東北12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南面鳧嶧,北拱岱嶽。是一處保存時間長、較為完整的家族墓地。林內植有檜、柏、榆、槐、楷、楸、楓、柞、楊等各類樹木一萬餘株,多為宋、金、元、明、清各代所植。孟林享殿大門坐北朝南,經神道、御橋即可達門前。院內現存享殿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面貌,只是左右廂房早年傾圮後末再修建。享殿內現存石碑六幢,對研究孟子史跡,有重要參考價值。享殿後是孟子墓,墳塋高大、草豐林茂。墓前有巨碑一幢,上刻“亞聖孟子墓”。孟子墓西北約300米處有高大的古冢三座,相傳為孟孫、季孫、叔孫之墓。 孟子的誕辰是四月初二,為紀念孟子的誕辰,每年四月初二至初五在孟林前舉行盛大的古會,一年一度,延續至今。
孟子湖,原名西葦水庫,位於白馬河支流大沙河的中段,市城區東。是鄒城境內的大型水庫。總庫容1.07億立方米,興利庫容0.41億立方米。1959 年10月4日開工興建,1960年6月底基本完成,水壩建在水庫西部和北部。流域面積為113.6平方公里,灌溉面積7.74萬畝,有效灌溉面積5.1萬畝。

紀念活動

鄒城孟子廟會以城南關孟子廟為中心,由祭祀孟子而引起的民眾自發性參與的遊覽性廟會。孟子廟會為農曆正月十六日,會期10天左右。廟會期間,孟廟廟門開啟,院內外人群熙攘,大多是方圓三十里內的婦女前來趕會,所以又稱“婦女會”。當地有一首民謠說:“正月十六好日子,家家戶戶叫妮子。”俗信這期間出門趕會,能夠消災免禍。
孟氏(中國姓氏之一)
鄒城孟子廟會

姓氏名望

名人頻率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孟姓歷代名人108名,占總名人數的0.3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十七位;孟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31%,排在並列第七十一位;孟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17%,排在第九十三位;孟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17%,排在並列第九十九位。

先秦兩漢

魏晉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元

明清

近代以來

孟晚舟(Cathy Meng),漢族,1972年出生,任正非之女,現任華為副董事長、財務長。主要負責華為公司的財務運營及管理,包括財務策略、風險管理、融資籌劃、稅務遵從等業務。
孟祥熙,男,漢族,1963年8月生,籍貫山東齊河,出生地貴州興義,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農學學士,1985年7月參加工作,198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貴州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巡視員。
孟少農,汽車設計製造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新中國汽車工業創始人之一。
孟廣美,1967年8月17日出生於台灣, 中國台灣演員、模特、主持人。
孟佳(Jia) ,1989年2月3日出生於湖南省婁底市。歌手、演員、主持人。
孟子義(Zoey),1995年12月5日出生於吉林省長春市,中國內地女演員。
孟氏(中國姓氏之一)
孟建柱
孟美岐,1998年10月15日出生於河南省洛陽市,中國內地流行樂女歌手、演員,女子演唱組合火箭少女101成員。
孟瑤,1983年6月13日出生於山西大同,中國女演員,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
孟麗,1989年8月11日生於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區,中國大陸女演員,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2006年在“綜藝滿天星”節目中獲得“最佳上鏡獎”、“最具明星潛質獎”、2011年上海電影節“亞洲新人獎”。
孟建柱,第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十六屆、十七屆、十八屆中央委員,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孟非,江蘇衛視主持人。

史籍記載

《通志·氏族略四》:"孟氏,姬姓,魯桓公子慶父之後也。慶父曰共仲,本仲氏,亦曰仲孫氏。為閔公之故,諱弒君之罪,更為孟氏,亦曰孟孫氏。又衛有公孟縶之後,亦曰孟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