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孟氏三傑
- 類型:歷史事件
簡介,孟佐天,孟蘊華,孟鐵珍,
簡介
孟氏三傑,指的是鹽城縣西鄉孟家舍(今建湖縣恆濟鎮孟莊居委會)三位愛國青年,他們是孟佐天、孟蘊華、孟鐵珍。
孟佐天
孟佐天,原名錢山。1881年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自幼天賦聰穎,好文愛武。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因家境日衰,17歲的孟佐天遂在家鄉開設私塾,一邊教書,一邊習武。其時,清政府腐敗無能,先後與列強簽訂庚子、辛丑等條約,他痛心疾首,經常與同鄉青年孟蘊華、孟鐵珍等研討國事,痛恨清廷腐敗無能,深為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擔憂,其時鄉人譽為“孟氏三傑”。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3人一同去南京,投南洋陸軍第九鎮當兵。在第九鎮新軍他先後結識了柏文蔚、熊成基、范傳甲、伏龍(阜寧益林人,1916年犧牲)等革命黨人,受到孫中山先生革命學說的影響,堅定了民族革命的信念。不久,入陸軍獸醫學堂學習。畢業後,授正軍校,留營服務。經同盟會江蘇主盟人章梓(一說為黃興,與下黃興復電準予處決似有衝突,不甚可信)吸收為會員。孟錢山更名為佐天,用以表達他輔佐中山先生創建共和的意願。
光緒三十四年(1908),孟佐天和伏龍協助熊成基發動安慶起義。起義失敗後,隻身潛回故里,在青年中傳播反清排滿思想。辛亥起義後,他渡江南下,在皖省民軍領袖柏文蔚部下供職。同年11月,他奉柏的命令到安東(今漣水)一帶集合會黨,組織人馬,參加蘇浙皖民軍會攻南京的戰鬥。次年1月,他率部兩千餘人渡江北上,進至東溝、益林,為清吏間諜離間,部隊解體,孟佐天自己差一點遇害。
不久,柏文蔚派他和王士英率人槍百餘前往海州組織起義。途經寶應,孟佐天一行18人入城籌集軍需。該縣軍政府負責人李春煦、王棣山、鮑友恪等拒不理睬,反說他們出示的證件純系偽造,將其一行逮捕。然後捏辭電告黃興,誣為土匪,提請處決。黃興不明真相,復電準如所請,比及柏文蔚來電解釋,除廚役張某逃脫,孟佐天等17人已皆被殺害於寶應文廟。
臨刑前,孟佐天神態自若,仰天大笑,嘲諷王棣山等人是“夫子廟前戕孔孟”(其隨員中還有一位姓孔的)。烈士遇害後,寶應百姓義憤填膺,在夫子廟大門兩旁書寫一副對聯:“夫子廟前戕孔孟;觀音庵里捉高王。”(高王,民間對觀音一種稱呼。一說當地還有一個劣坤頭目姓高。《恆濟社志》記雲,捉高王是指另一件事,但未明言。從文意看,當是指隨員中有姓高的與姓王的。)
在寶應城外接應的孟鐵珍得知孟佐天被害,遂趕回孟莊報告孟佐天夫人唐氏。備一快船,由孟佐天好友同鄉人毛順一起陪唐氏同至寶應,歷盡曲折,終於尋得孟佐天之屍。毛順馱著屍體跑了18里,一直馱到望直港(今寶應縣城東),經唐氏認定,藏入船舶中,連夜運回孟家舍安葬。後來人們曾編淮劇《毛順馱屍》,以頌揚孟佐天為國捐軀的精神。
孟蘊華
孟蘊華,1886年出生。光緒三十三年(1907)在北平羅馬獸醫大學讀書時參加同盟會,積極從事反清活動。後隨堂兄孟佐天在國民軍中供職,參加會攻南京。孟佐天遇害後,孟蘊華具文鹽城縣轉呈江蘇省府,請求“查案昭雪”。不久,退伍從政,歷任樓崗市(原鹽屬第11區,今建湖縣沿河鎮一帶)市長、沙溝市(原鹽屬第9區,今興化市沙溝鎮一帶)市長、徐州市公安局長和江蘇省鹽城、阜寧、淮城等6縣督察。中年以後,棄政從商,客居高郵。1953年病故。(《恆濟社志》兩記其卒年而不一致,一記為1946年,一記為1953年。)
孟鐵珍
孟鐵珍(《建湖縣誌》作孟鐵真、《鹽城歷史名人》作孟鐵錚),1884年出生。光緒三十三年(1907)參加同盟會,多年跟隨堂兄孟佐天進行民族革命活動,曾參加會攻南京。1912年元月孟佐天等遇難,在城外接應的孟鐵珍於次日返回孟家莊,與毛順一道,盜回孟佐天遺體,後又向柏文蔚匯報孟佐天遇難經過,終使兇手伏法。此後,孟鐵珍繼續從事革命活動,積極宣傳三民主義思想。孟鐵珍為人廉潔正直,對當時官場黑暗深感不滿,遂棄官隱居鄉里。民主建政後,孟鐵珍擁護民主政權,並根據我黨安排,讓其年輕夫人馬兆梅任恆豐鎮鎮長,保證我方政令推行。1943年4月因病去世,建陽縣第9區區長孫達伍代表民主政府親臨弔唁,並撰寫輓辭,贊其為“民主革命的先驅”。
辛亥革命雖然過去了一百餘年,但英雄們的奮鬥與犧牲永遠值得我們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