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城孟氏

鄂城孟氏

鄂城孟氏由來已久。稽考孟氏,自三國東吳時期,孟子第十九世後裔孟宗始,自江夏郡鄳縣(今河南羅山縣)遷居江夏縣縣城(今武漢市武昌區),遂定籍於斯,故稱鄂城孟氏。孟宗逝世後,葬武昌陽辛縣車橋(今湖北陽新縣富水鎮陽辛村),今陽辛地孟家宅、孟家基、孟衍畈、孟衍塞、孟家尖老宅遺址猶存。東晉時期,孟宗第四代孫孟嘉生三子:長子懷玉返山東鄒縣原籍奉祀祖墓;次子龍符留守奉祀孟宗墓,故廬墓而定籍鄂城;三子系祖外遷江南吳西。孟氏自此稱之為“南族、北族”,此乃第一次南北族之分。孟宗後裔自此,從鄂城分支外出,其後裔散布於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故鄂城乃全國孟子後裔第二故里。鄂城孟氏歷代以來,以讀書世其家,大多為歷朝官吏,乃世胄之族。南族本支,即龍符公後裔,北宋時的孟元,先後在河北洺州、陝西延安、山西曲沃、湖北棗陽、湖南岳陽居住。南宋時期,孟宗德、孟宗政、孟宗質兄弟三人始由山西降州、曲沃再次分支。宗德留守山西曲沃定居守籍;孟宗政隨軍居湖北棗陽;孟宗質守陽辛老宅。此為第二次南北分支。厥後,孟宗政十子,因守軍事關隘,自棗陽隨軍,聚集湖南洞庭湖君山島,後以守軍事邊隘,散居於以洞庭湖為中心的周邊地區。宋末元初,孟珙(孟宗政第四子)的第八孫孟漢,因祖籍在鄂城,遵祖宗遺命,自湖南嶽陽返回原籍鄂城,遂再次守墓定籍,此乃鄂城孟氏世守祖墓而定籍之淵源概述。

地域沿革參見:百度鄂城鄂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鄂城孟氏
  • 得姓始祖 :孟宗
鄂城孟氏(元明清時期)
鄂城孟氏
鄂州市人民政府孟珙保護碑
南宋政權退出歷史後的元初,孟之經授命於第八子漢公,回鄂城守孟宗、孟宗政孟嘉孟珙祖墓,不願接受蒙古人的俸祿,隱而不仕。因墳墓都在鄂城西域,便隱居於金牛孟家畹。明代朱元璋建政,恢復孟家地位,漢公第三代孫谷銘公,遂占籍於武昌(今鄂州)城,時有”武昌城孟半城“之稱。城外的雨壇山、寒溪塘、西山都是孟家墳山田地。孟谷銘占籍武昌後,詩書傳家,開創基業,購置田地,家業逐漸興旺。其娶妻室有二即雷氏、鄒氏,生有五子:長仕忠、次仕良,為雷氏出,三仕恭、四仕儉為鄒氏出,五仕遜,為雷氏出。自此,被稱之為鄂城孟氏五大房。厥後,兄弟不相和諧,鬧矛盾,仕儉公另開闢基業,購置山場田地,建設屋宇,獨立生活。彼其時,一居於城南;一居於城東,居南者稱南孟,居東者稱東孟,歷史上俗稱”南孟“、”東孟“。南孟者為雷氏所生,東孟者為鄒氏所生。自此後,雖說是同城所居,二者俱無往來,項背相望而不相聞問,並各建各的宗祠,各修各的宗譜,各取各的字派。歷史幾百年,一脈相承,骨肉同連,如此僵局,二者後裔深感愧疚,直至清代同治修家譜時,孟傳綸號召,東南兩孟合二而一,自此兩分後裔從而團結一致。兩孟的祠堂:一建於城南;一建於城東。兩個祠堂均被沒收,毀於文革時期。城南孟氏祠遺址即今鄂州市房產局宿舍;城東孟氏祠遺址即今鄂州市安全局辦公樓。公元一九九一年續修《鄂城孟氏宗譜》清理祖詞遺物時,清理出東分祖祠的”孟氏祠“碑石一方,現收藏於塔橋黃良子孟氏支祠,其餘一無所獲。
鄂城孟氏
雨壇山
鄂城孟氏
《鄂城孟氏宗譜》公元二零二零年版本
鄂城孟氏
民國二十五年版《鄂城孟氏宗譜》
鄂城孟氏
西山圖
明代政權退出歷史後的清初,時鄂城孟氏人丁繁衍總數為三百餘人,為勉遭滿人迫害,孟氏祖宗為保種起見,自始遂自城內保留部份人丁留城,其餘外遷至鄉村隱居。其時,有遷居東溝鎮大壠前後湖的孟家大壠;有遷蒲團鄉大廟村的孟黃;有遷公友鄉南陽村的上孟下孟;有遷茅圻劉伯岩;有遷梁子;有遷沼山鎮王家鋪;有遷楊葉鎮南家塆;有遷燕磯鎮石頭橋、磨山;有遷楊葉鎮古塘;有遷沙窩鄉烽火屋;有遷新廟鎮將軍村孟家嶺、嚴家塆;有遷石山小橋下肖、黃家炸鋪;有遷朱家垴瓦屋塆;有遷澤林鎮塔橋黃良子
鄂城孟氏
亞聖孟子像
。本市外,有遷湖南湘潭易家灣鎮;有遷宜昌當陽雙蓮寺;有遷浠水綠楊鄉百丈沖、下巴河濱江村;有遷黃州長圻遼;有遷新州雙柳鎮、李集;有遷英山孔坊鄉文沖村;有遷四川鹽源縣乾海鄉魚脊村、河南淅川縣倉房鎮、四川蓬溪縣明月鎮。此後,踞各地耕作落籍至今。截止目前,鄂城孟氏五大房繁衍生息人丁總數有五千餘丁。
歷代以來,鄂城孟氏不忘祖宗遺訓,讀書為第一要務。自明代占籍鄂城以來,先後在朝為官者有:孟仕遜孟思賢孟光第孟侊孟習孔孟心孔孟廷柯孟人吉孟登孟易吉孟鼎第孟道弘孟道翼孟世魁孟傳綸孟繼清孟繼旦孟丹溪、孟陽明、孟昭茂、孟憲浩、孟憲群、孟慶償、孟慶金、孟慶忠、孟令尹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