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府

孟府

孟府,是孟子嫡系後裔居住的宅第。與同在鄒城的孟廟孟林合稱“三孟”。位於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孟廟西側,廟、府僅一街之隔。因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孟軻被封為“鄒國亞聖公”,孟府因此被稱為亞聖府。

孟府始建年代不詳,據推測是景佑四年(1037年),建孟廟的同時,建造了孟府。在宋宣和三年(1121年)第三次遷建孟廟於城南的同時,遷建孟府於孟廟之西側。

孟府平面呈長方形,初建時規模較小,後經歷代重修擴建,至清初已形成前後七進院落,前部分為三個大院,後部分為左中右三路。以主體建築“大堂”為界,前為官衙,中為內宅,後為花園。建築格式為前堂後寢式。擁有樓、堂、閣、室總計148間。南北縱長226米,東西橫寬99米,共占地約合65.3畝,總面積約合2.24萬平方米。

孟府是國內規模宏大、保存較為完整、較為典型的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古建築群和封建地主莊園之一。1988年元月,孟府與孟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孟府
  • 所屬年代:明至清
  • 地理位置: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
  • 占地面積:2.24萬平方米
  • 保護級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門票價格:成人票30元/人
  • 開放時間:8:30-17:30
  • 主要景點:五代祠,見山堂等
歷史沿革,建築結構,整體結構,建築布局,孟府建築,孟府大門,孟府二門,孟府屏門,孟府大堂,五代祠,見山堂,內宅門,世恩堂,賜書樓,緣綠樓,前後學,珍貴收藏,

歷史沿革

孟府始建於北宋末期,已有大約800餘年歷史。孟府具體始建年代不詳。據孟廟內現存明洪武六年(1373年)立《孟氏宗傳祖圖碑》記載:“宋仁宗景祐四年,孔道輔守兗州,訪亞聖墳於四基山之陽,得其四十五代孫孟寧,用薦於朝,授迪功郎,主鄒縣簿,奉祀祖廟。迪功新故宅,壞屋壁乃得所藏家譜。”這說明北宋景祐年間就已經修建了孟府,但不詳地址所在。
孟府
根據孟府大堂前現存幾棵相當古老的檜樹,緊同孟廟毗鄰的建築布局來考證,在宋宣和三年(1121年)第三次遷建孟廟於城南的同時,遷建孟府於孟廟之西側。

建築結構

整體結構

孟府平面呈長方形,初建時規模較小,後經歷代重修擴建,至清初已形成前後七進院落,前部分為三個大院,後部分為左中右三路。

建築布局

孟府以主體建築“大堂”為界,前為孟氏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辦公的官衙,中為內宅,後為花園,正房“世恩堂”為五經博士居住之處。建築格式為前堂後寢式。擁有樓、堂、閣、室總計148間。南北縱長226米,東西橫寬99米,共占地約合65.3畝,總面積約合2.24萬平方米。是國內規模宏大、保存較為完整、較為典型的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古建築群和封建地主莊園之一。建國後,孟府成為收藏、展出大量出土文物及孟府遺留文物的地方。

孟府建築

孟府大門

為三楹單啟硬山式建築。門楣正中懸有匾額,上書“亞聖府”三個貼金大字。黑漆大門上繪有約2米高的彩繪鬥神。大門前東西兩側原各建有一座4柱3門式木坊,名為“旌忠坊”和“旌表節孝坊”(均於“文革”期間拆除,目前尚未修復)。兩坊上額正中皆懸掛“聖旨”2字的豎匾一塊,系明熹宗朱由校為表彰孟子第60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承光及其母孔氏、長子孟宏略(明天啟二年被徐鴻儒領導的“聞香教”農民起義軍所殺)忠於朝廷所建。大門正南建有高大的影壁,一對精雕石獅子雄踞於大門左右,門階兩側有上馬乘車用的方形石台一對。大門內東西兩側有一排磚瓦小房,是當年差役和守衛人員居住之處。

孟府二門

穿過大門裡面的第一進院落,正北為二門,也叫“禮門”。其建築格式基本同於大門,但門洞為三啟,正中門楣上橫書“禮門義路”四字。六扇黑漆大門的正中兩扇,彩繪頂盔披甲的執刀武士,而兩側的四扇,則彩繪著執笏的文官形象,顯示出孟府一派威嚴煊赫的氣勢。

孟府屏門

位於二門之內迎面正中,屏門兩側無垣牆連屬,類似遮堂門,名為“儀門”。全系木結構,整個門坊頂僅有2根圓柱支撐,下有巨型石鼓夾抱,兩柱之上承托著一簇彩繪艷麗的大門坊頂,前後綴著倒垂的4個木雕花蕾,故又名為“垂花門”。此門平素緊閉不啟,只有遇孟府喜慶大典、皇帝親臨、迎接聖旨、舉行重大祭祀活動時,鳴禮炮13響後,才徐徐開啟。故又稱“儀門”。這種屏門,在封建社會里只有列土封侯的“邦君”才有資格建造,故又稱之為“塞門”。

孟府大堂

穿過儀門,院中有一片高出院落的方形露台,兩側豎立有精雕的夔龍石欄和青磚花牆圍護的丹墀,兩株有著數百年樹齡的參天古檜,在台前甬道兩側遮天蔽日。幾叢翠竹亭亭玉立,給人以官府衙門幽深雅靜之感。丹墀的東南角,設定有“日晷”;西南角,設定有“嘉量”,完全仿效皇宮的格式。其後,便是五楹出廈的正廳,即孟府的主體建築“大堂”。孟府大堂是孟子嫡裔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開讀詔旨、接待官員、申敕族規家法、處理公務之所。大堂高大寬敞,堂前檐下正中懸掛著清世宗雍正皇帝手書欽賜孟子第六十五代孫孟衍泰“七篇貽矩”堂匾,龍邊金字,熠熠生輝。門兩側檐下廊柱上,懸掛著隸書金字抱柱楹聯:
孟府孟府
繼往開來私淑千年承燕翼,居仁由義淵源百代仰先烈。
大堂內正中,設有高出地面的木製暖閣,內設公案。案上擺放著文房四寶、簽筒、印合。兩邊有一副對聯:“禮門儀路加規矩,智水仁山古畫圖。”大堂內原還懸掛一幅孟子嫡裔、七十代孫孟廣均書題的楹聯:額曰:敬守七篇;聯曰:傳家世守三遷訓,七篇仁義報國常。暖閣兩側陳列著“肅靜”、“迴避”、傘、扇、旗、鑼等各種執事和“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等紅底貼金大字的官銜牌,以及黑紅棍、皮鞭等刑具。
大堂前東西兩側,是孟府管理祀田、庶務、禮生、樂生、司書、執事等辦公機構的場所。大堂前左右設鼓樂樓為奏樂之處。

五代祠

在大堂東側一處獨立小院中,有一3楹硬山式建築,是孟氏宗族家祠,稱“五代祠”。祠內懸掛楹聯兩幅。其一書:“溯懿訓於三遷二千載踵出哲嗣,薦蒸嘗於五世億萬祀禮重宗孫”;其二書:“德借七篇極之昂元雲仍元承世澤,祠分五代序仇高曾祖稱近荑馨香”。為古舒、姚元之書。祠內安放孟氏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五代之木主牌位,再上,則遷放到孟廟“祧主祠”內。

見山堂

大堂西側,有一曲尺形獨特建築,名為“見山堂”,是當時孟氏後裔接待和宴請賓客之所。與見山堂相對月亮門外,豎著一塊玲瓏的太湖石,其上刻有清代金石學家阮元和孔子後裔“玉虹樓”主人書法家孔繼涑的手書詩詞。

內宅門

大堂之後是孟府內宅。內宅門的外檐木坊上,鏤空雕刻著“鯉魚跳龍門”、“麒麟送子”、“鶴鹿同壽”等各種圖案,門兩側倒懸著雕花垂珠,工藝相當精美。內宅一般人不得擅自入內,為加強防範,門前辟有一條幽徑,左右兩則各有一角門,名為更道,是當年為內宅巡邏的更夫行走的通道。

世恩堂

內宅的第一進院落是上房院,又名“世恩堂院”,是孟子嫡裔翰林博士居住處。這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四合院建築。院北是雕樑畫棟、彩繪華麗、明三暗五、前後都有迴廊的正廳,即“世恩堂”。明間正上方懸有“世恩堂”楷書巨匾,傳為清代著名書法家鐵保所書。堂內陳列著古玩字畫、床榻櫥櫃等。正壁上有孟子嫡裔、七十三代孫孟慶棠書題對聯一幅:錦世澤莫如為善,振家聲還是讀書。兩次間以雕花菱龍及格扇門相隔,兩稍間為硬夾山,有房門通連。堂內陳設古木家具、櫥、櫃、八仙桌、太師椅,雕花頂子床,壁上掛有蟠桃祝壽及王景禧等名人字畫。案几上陳列有玉器、古玩等。1948年前為孟子嫡裔第74代孫、亞聖奉祀官孟繁驥夫婦居住。院東南有一株古老高大的荼糜花(俗名十里香),每當春夏之交,滿樹潔白,盛開的花朵散發出陣陣清香。此外,院內還種有冰糖石榴、核桃、月季、紫荊等花木,把小院點綴得格外幽靜典雅。

賜書樓

世恩堂後為賜書樓,是存放皇帝欽賜墨寶、聖旨、誥封、古籍文獻和家族檔案的地方。系兩層樓房,每層3間,前後出廈,硬山式典型明代建築。上層前後對開3對較小樓窗,木製樓梯設於西山牆處,扶手欄桿古樸典雅。為了防火,木質樓板之上又加鋪一層方磚。上層正中曾懸掛清代吳企寬所書篆體“賜書樓”橫匾一塊。

緣綠樓

位於孟府第6進院落。為2層樓房,每層各5間,前出廈的台樓。該樓與賜書樓後的小四合院,均孟氏嫡裔亞聖奉祀官的前五代近族居住處。此樓正中明間南北直對孟府大門,為孟府第7進院落的中軸線。清末圮毀。1982年,山東省文物局撥款重修,現為存放珍貴文物的庫房。

前後學

“前學”位於孟府第一進院落西側,為一組四合院。“後學”位於孟府第6進院落“緣綠樓”西側,亦是一組古老四合院。清道光年間,孟子第70代裔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廣均曾在“前學”、“後學”辦學招收孟氏後裔子弟學習,稱“三遷書院”。後“兩學”逐漸荒廢。清末民初,曾在孟府“世恩堂”西側建一兩層樓房,每層各5間,開辦“孟氏子弟學校”,招收孟氏後裔入學,至建國前夕停辦。孟府最後是孟府花園。
孟府內還保存著封建帝王所賜的朝服、龍袍、聖旨、誥封、家族檔案、印書木版、古書字畫等大量珍貴文物,是研究封建社會政治、經濟和地方歷史的寶貴資料。

珍貴收藏

孟府現在保存著封建帝王所賜的朝服、龍袍、聖旨、誥封,如家藏珠寶古玩、宗族檔案、印書木版、古書字畫等大量珍貴文物,是研究封建社會政治、經濟和地方歷史的寶貴資料。
孟子孟子
孟子後裔嫡系長子在明代以前,襲封鄒縣主薄。主薄相當於實職的副縣級官員,從那時代開始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以後從未間斷,到了民國,改稱“奉祀官”。“五經博士”和“奉祀官”都是虛職,雖是八品。卻沒有實際權力,其主要指責是:看護維修林廟,祭祀先祖,弘揚儒家文化,按說孟家世襲的“翰林院五經博士”,其爵位並不高,但世代相襲,世代顯赫,而且經歷七八百年不衰,這樣的貴族世家就少見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