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論政》是駱根興、羅田喜創作的油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孟子論政
- 作者:駱根興、羅田喜
- 規格:180cm×359.5cm
- 畫作類型:油畫
《孟子論政》是駱根興、羅田喜創作的油畫。
《孟子論政》是駱根興、羅田喜創作的油畫。2016年11月22日 - 12月11日,該作品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主辦的“中華史詩美術大展”中展出,展出地址為中國國家博物館。1...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孟子說...
《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別稱《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具體可參考八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裡面就有明確的敘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現《孟子二章》已修改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和《富貴不能淫》。原文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舜發於...
孟子論得天下是出自《孟子·離婁上》的語句,詮釋了《孟子》在儒家的重要地位。原文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
《孟子政治思想新論》是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唐林泉。作品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孟子的國家思想 第一節 國家要素 第二節 國家統一 第三節 自立自強 第四節 反對戰爭 第五節 邦交之道 第六節 人和國強 第七節 修身治國 第三章 孟子的民主思想 第一節 性善論 第二節 尊重民生 第三節 ...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有《孟子》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
孟子處於戰國七雄爭霸的時代,新興地主階級正在崛起,並要取得政治上的統治地位,因而社會矛盾更趨激烈,兼併戰爭日益頻繁。“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的戰爭和“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的階級對立,正如孟子所說:“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盛於此時者也。”孟子到處宣揚“保民...
《〈孟子〉三章》是《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23課。選自《孟子譯註 》(中華書局1960年版)的《公孫丑下》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滕文公下 》中的《富貴不能淫》,《告子下》中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題目是編者加的。原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
不知為政是一個漢語辭彙,語出《孟子·離婁章句下》,直譯為“不懂得從政”、“不知道如何執政”。作品原文 子產①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②濟人於溱洧③。孟子曰:“惠而 不知為政。歲十一月④,徒杠⑤成;十二月,輿梁⑥成,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辟⑦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濟之?故為政者,每人而 ...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
《誰能統一天下》出自《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上》。誰能統一天下?孟子說得非常簡單:不喜歡殺人的人能夠統一天下。作品原文 孟子見梁襄王①。出,語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③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君權誰授》出自《孟子》的《萬章章句上》。按照一般傳統的理解,在禪讓制的時代,這一代的君權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與的。這也就是孟子的學生萬章的看法。可孟子卻作出了與傳統看法不一樣的回答,認為天子個人並沒有權力把天下拿來授與誰,而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 這個權力。作品原文 君權誰授 萬章曰...
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繼承並發揚孔子的思想,批駁楊朱,墨翟。作品出處 《孟子》是中國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記錄了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記錄並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為“...
《寡人之於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了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一天下的問題。“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為文章點睛之筆,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實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俗語,形容沒有規矩,就不會有規整的方圓。出自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章句上》。這是孟子要求當政者實施仁政的吶喊。具體落實到兩個方面:一是“法先王”;二是選賢才。“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的說法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作品原文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
與民同樂說,中國思想家孟子政治理想中的美好“仁政”境界。解釋 《孟子·梁惠王下》載孟子與齊宣王談論音樂與王政的關係時指出:“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今王鼓樂...
戰國時期,孟子針對一些諸侯殘民以逞的暴政進行嚴厲的譴責,全面地論述了民貴君輕的思想,為儒家的貴民說奠定了理論基礎。他指責梁惠王說:“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他...
孟軻與梁惠王論政時,比較完整地闡述了仁政說:“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仁政說在經濟上要求保持小農生產的穩定性,實行保證小農一定土地的“制民之產”的井田制,因此“...
按子思之父孔鯉,死於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當跟孔子的年代相當。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並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順元年(1330),又被追封為“述聖公”,後人由此而尊他為“述聖”。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
”(《國語·晉語》)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以教民為仁政、王道的重要內容,進行了系統論述,為後世儒家的教民說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先秦時期 孔子德政學說的主要內容是安民。安民的兩項重要措施是富民和教民。教民的主要內容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
在《梁惠王上》篇里孟子見梁惠王於沼上時已經談到過“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的問題。在本篇中,孟子也曾與齊宣王兩次討論過“與民同樂”的問題。一次是在談到欣賞音樂時,孟子告訴齊宣王,只要能夠做到與民同樂,無論是喜愛古典音樂還是流行音樂都是好事而不是壞事。(2.1)另一次是在談到皇家園林的...
在《梁惠王上》篇里孟子見梁惠王於沼上時已經談到過“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的問題。在本篇中,孟子也曾與齊宣王兩次討論過“與民同樂”的問題。一次是在談到欣賞音樂時,孟子告訴齊宣王,只要能夠做到與民同樂,無論是喜愛古典音樂還是流行音樂都是好事而不是壞事。(2.1)另一次是在談到皇家園林的...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
孟子的富民觀是其仁政學說的核心內容,主張“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孟子·盡心上》),認為人民是否富足,能過安居樂業的生活是關係長治久安的關鍵問題。他視人民、土地、政事為“三寶”,提出了著名的恆產論,認為:“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