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論得天下是出自《孟子·離婁上》的語句,詮釋了《孟子》在儒家的重要地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孟子論得天下
- 原文:《孟子·離婁上》
- 詞語解釋:所惡:(百姓)所厭惡的。
- 意義:《孟子》在儒家有重要的地位
原文,譯文,寓意,出處,作者介紹,
原文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矣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終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那,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選自《孟子·離婁上》
譯文
孟子說:“桀和紂失去了天下,是因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於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辦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辦法,贏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辦法:他們想要的,就給他們積聚起來,他們厭惡的,不加給他們,如此罷了。
人民向於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獸奔向曠野一樣。所以,替深水趕來魚的是水獺;替樹叢趕來鳥雀的,是鷂鷹;替湯王、武王趕來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紂。如果現在天下的國君有愛好仁德的,那么諸侯們就會替他把人民趕來。哪怕他不想稱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現在想稱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來治。如果平時不積存,好就終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將終身憂愁受辱。以至於死亡。《詩經》上說:‘那怎能把事辦好,只有一塊兒淹死了。’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選自《孟子·離婁上》
詞語解釋
1.所惡而施爾
所惡:(百姓)所厭惡的。
2.獸之走壙
走:奔向。
通假字
“爵”通“雀”,鳥的一種
“壙”通“曠”,曠野
“爵”通“雀”,鳥的一種
“壙”通“曠”,曠野
寓意
只有實行仁政,才能得天下;如果不實行仁政,則終身受辱,以至滅亡。
出處
本文選自《孟子·離婁上》
《孟子》是中國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記錄了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記錄並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為“四書”之一。
作者介紹
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裡,儒家思想處於獨尊地位。 唐玄宗以孔子為“文宣王”;宋真宗尊他為“至聖文宣王”,元成宗為其上尊號“大成至聖文宣王”,到了清 初,孔子更加顯貴,被清帝奉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每逢帝王們祭祀孔子時,旁邊總會有一位儒家學派的大學者陪著孔子享祭。他同樣擁有崇高尊號:“鄒國亞聖公”。顯然,在儒家學派中,他的地位僅次於孔子,這位大學者便是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約生於公元前372年,死於公元前289年。他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但是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相傳,孟子的母親十分賢惠,辛勞地撫養他長大成人,為了給孟子創造一個好的鄰里環境,孟母曾三遷其家,最後找到一個讀書人作鄰居,使孟子終成大器,晚年時回到故鄉,與萬章等親密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闡發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論、事跡編著成書。至今,我們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據就是《孟子》一書。孟子是我國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於我國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時代,是繼承和發展由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師,後世尊號亞聖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裡,儒家思想處於獨尊地位。 唐玄宗以孔子為“文宣王”;宋真宗尊他為“至聖文宣王”,元成宗為其上尊號“大成至聖文宣王”,到了清 初,孔子更加顯貴,被清帝奉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每逢帝王們祭祀孔子時,旁邊總會有一位儒家學派的大學者陪著孔子享祭。他同樣擁有崇高尊號:“鄒國亞聖公”。顯然,在儒家學派中,他的地位僅次於孔子,這位大學者便是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約生於公元前372年,死於公元前289年。他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但是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相傳,孟子的母親十分賢惠,辛勞地撫養他長大成人,為了給孟子創造一個好的鄰里環境,孟母曾三遷其家,最後找到一個讀書人作鄰居,使孟子終成大器,晚年時回到故鄉,與萬章等親密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闡發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論、事跡編著成書。至今,我們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據就是《孟子》一書。孟子是我國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於我國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時代,是繼承和發展由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師,後世尊號亞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