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民同樂說,中國思想家孟子政治理想中的美好“仁政”境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與民同樂說
-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
與民同樂說,中國思想家孟子政治理想中的美好“仁政”境界。
與民同樂說,中國思想家孟子政治理想中的美好“仁政”境界。解釋《孟子·梁惠王下》載孟子與齊宣王談論音樂與王政的關係時指出:“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
與民同樂(yǔ mín tóng lè)是一則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下》。與民同樂原指君王施行仁政,與百姓休戚與共,同享歡樂。後泛指領導與民眾一起遊樂,共享幸福。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成語出處 戰國·孟軻《孟子·梁惠王下》:“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
《克己奉公常對一簾秋水,與民同樂平分萬戶春光》是一則對聯,通常用於黨政機關,也用以說明只有克己奉公才會快樂。對聯注釋 克己奉公:嚴格要求自己,奉行公事。克已:謂克制私慾,嚴於律己。奉公:奉行公事,不徇私。奉:奉行。一簾秋水:比喻掛在牆上的一面鏡子。秋水:比喻明潔的鏡面。與民同樂:與百姓一同...
重要的體現就是“仁政”主張和民本思想,主張“輕刑薄稅”“聽政於國人”“與民同樂”等。眾所周知,“和”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文化的精髓,“和”不僅是一種政治手段,還是一種政治目的。儒家理想中的社會至少是一個和諧、團結、和平的社會,這與時下建設和諧社會很有相似之處。對於當今以美國為首的霸權主義時代,...
“莊暴見孟子”是《孟子》中的經典段落,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下》,內容以莊暴和孟子的對話為形式,闡述孟子想要告訴君主仁君應“與民同樂”、實行“仁政”的基本儒家思想。原文 莊暴①見孟子,曰:“暴見於王②,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③何如?”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④...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
在孔子前後,也有其他諸子表達了自己的樂論觀,老子的“大音希聲”、“音聲相和”,莊子的“至樂無樂”,墨子的“非樂”,孟子的“與民同樂”各以其獨特的思想在先秦音樂史上占據一席重要地位,但或是因其思想的消極,或是因其功利主義的狹隘性,或是因其缺乏體系,總體價值不如《荀子》。《荀子》之後有影響...
文章描寫了滁州一帶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與民一齊游賞宴飲的樂趣。全文貫穿一個“樂”字,其中則包含著比較複雜曲折的內容。一則暗示出一個封建地方長官能“與民同樂”的情懷,一則在寄情山水背後隱藏著難言的苦衷。正當四十歲的盛年卻自號“醉翁”,而且...
”孟子發展為“與民同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董仲舒更說:“王者亦常以愛利天下為意。”皆謂統治者應以有利於天下國家百姓為先為重。對於公私關係問題,宋代儒者講得尤為明晰。他們認為做人應當“與眾同利,無侵於人”,不應當“專欲益己”,“切於好利,蔽於自私,求自益以損於人”(程頤:《伊川...
第二節 孟子“與民同樂”的文學觀及其文學批評方法論 第三節 荀子對儒家文學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第三章 莊子和道家的文學觀 第一節 老子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論 第二節 莊子崇尚自然、反對人為的文藝美學思想 第三節 莊子“虛靜”、“物化”的藝術創作論 第四節 莊子“得意忘言”論及其對文學理論批評的...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
當劉秀唱到飛雲江南碼頭時,天已發亮,就不敢再唱,以免被人發覺,因此留下“賣技不過飛雲江”之說。平陽錢倉、鰲江、萬全一帶民眾一直把漢劉秀作為賣技的祖師爺來流傳。唐明皇說 據稱,唐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於開元二年主張“與民同樂”,曾提倡賣技。在瑞安民間有“唐代起因,年年賀鄉親,流傳到如今”之說...
第二章 與民同樂 第三章 五十步笑百步 第四章 抨擊暴政虐民 第五章 仁者無敵 第六章 孟子遊說大梁無果 第七章 保民而王 以羊易牛 仁術足可彌補見牛未見羊的缺憾 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捅穿齊宣王不王的用心在興甲兵 興戰必食有災的惡果 發政施仁,必定吸引四方人民投奔 制定保障民生的產業...
齊宣王在別墅雪宮裡接見孟子。宣王說:“賢人也有在這樣的別墅里居住遊玩的快樂嗎?”孟子回答說:“有。人們要是得不到這種快樂,就會埋怨他們的國君。得不到這種快樂就埋怨國君是不對的;可是作為老百姓的領導人而不與民同樂也是不對的。國君以老百姓的快樂為快樂,老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快樂;國君以老百姓...
與民同樂 五十步笑百步 行王道,施仁政 行政之道 仁者無敵 仁義為本 君子遠庖廚 不為與不能 緣木求魚 衣食足而知禮儀 與民同樂 囿,與民同之 大勇與小勇 樂民之樂,憂民之憂 發政施仁 王顧左右而言他 國人皆日,而後察 誅一夫而非弒君 救民於水火 民心向背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 與民守之 公孫丑篇...
令人稱奇的是,距今六百年前,朱棣是第一個提出“斯民小康,朕方與民同樂”的統治者,永樂皇帝沒有食言,他在位二十多年,勵精圖治,真的使庶民達到了“小康”。改革開放奔小康 新中國改革開放,為了國富兵強,斯民小康,與民同樂的和諧社會。鄧小平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探索了中國怎樣搞社會主義。歸根結...
亭成與喜雨同時成為現實,一方面表明了作者憂國憂民,與民同樂的思想終於感動“上蒼”而得到報償。另一方面又為亭的定名,墊足了充分的理由,亭的建成,恰是作者身為官吏治理有方的象徵。這一段在敘述名亭之意時,句句關乎國計民生,款款忱民之心,充盈於字裡行間。身為鳳翔府判官的蘇軾,驟然間雙喜臨其門。...
《豐樂亭記》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除記述建豐樂亭的經過及與滁人共游之樂外,還描繪了滁州從戰亂到和平的變遷,從而寄託了安定來之不易,應予珍惜的命意和與民同樂的政治思想。作品原文 豐樂亭¹記 修既治滁之明年²,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³,得於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則...
”他指出:“與民同樂,則民不怨。”歷史評價 外交總評 曾紀澤一生成就以外交為主,尤因《中俄改訂條約》而廣受稱讚。對此約,英國駐俄國公使德佛欏評論道:“中國已迫使俄國做出了它從未做過的事——把業已吞下去的領土又吐出來了。”法國駐俄公使商西、法國籍軍官日意格也就此表達讚嘆。左宗棠也評價道:“劼剛...
兩宋的憂患意識,繼承了先秦儒家憂國憂民的傳統。如蘇洵在《管仲論》一文中所說:“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陸游在《病起書懷》、《春晚即事》等詩歌中所說:“位卑未敢忘憂國。”“杜門憂國復憂民。”一些思想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又賦予憂患意識以新的內容。范仲淹在孟子的“與民同樂”思想...
這些傳說故事表明,神農氏曾踏遍神農架的千山萬水:他架木為巢,供老百姓居住;他搭架採藥,編寫藥書,為民治病;他斗凶獸、懲惡人,弘揚了人間正氣;他教民稼穡、養蠶、紡織、種樹、採茶、制陶、制末耜、飼養禽畜、創集市貿易、作琴瑟、創歌舞,與民同樂,出現了太平盛世。傳說之一 一次,神農氏採藥嘗百草時中毒...
齊宣王在別墅雪宮裡接見孟子。齊宣王說:“賢人也有在這樣的別墅里居住遊玩的快樂嗎?”孟子回答說:“有。人們要是得不到這種快樂,就會埋怨他們的國君。得不到這種快樂就埋怨國君是不對的;可是作為人民的領導人而不與民同樂也是不對的。國君以人民的快樂為快樂,人民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快樂。國君以人民的憂愁...
原畫題字:“兩峰讓出,潺湲澄澈,歐公政暇,構亭植梅,與民同樂,迄今勿剪此於甘棠。2.2 詳細介紹 “讓泉”位於醉翁亭門前,隔一溪之水與醉翁亭相望,泉眼周圍用石塊砌成二個方池,分別有泉水交替湧出。泉的上方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滁州知州王賜魁題刻的“讓泉”二字碑刻。據說,“讓泉”之名典出於...
齊宣王在別墅里接見孟子。宣王說:“賢人也有在這樣的別墅里居住遊玩的快樂嗎?”孟子回答說:“有。人們要是得不到這種快樂,就會埋怨他們的國君。得不到這種快樂就埋怨國君是不對的;可是作為老百姓的領導人而不與民同樂也是不對的。國君以老百姓的快樂為快樂,老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快樂;國君以老百姓的...
《木蘭花令·元宵似是歡游好》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創作的一首游宴詞。上片極寫元宵節的游賞歡樂,下片極寫“與民同樂”的歡快宴席。全詞反應了詞人與百姓之間的親密關係,體現了其愛民的品格,感情真摯,耐人尋味。作品原文 木蘭花令 元宵似是歡游好。何況公庭民訟少。萬家游賞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島。平原不...
正是在這一派顯赫威嚴之下,百姓平日難得一見的天子來到午門,與民同樂。“端門方喜翠華臨”的意思就是說在一片喜氣之中,午門迎來了皇帝的親臨。“宸游不為三元夜,樂事還同萬眾心”正契合了仁宗的那句“朕非好游觀,蓋與民同樂”。皇帝作為天子,是上天的代表,“天上清光留此夕,人間和氣閣春陰”,他在...
孔子還明確“和”與“同”的區別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思孟學派豐富了孔子和一不同的思想,《中庸》釋“和”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即指凡符合禮的規定的都是“和”,堅持禮是和的標準。孟子更多地注意如何實現人群和諧,強調君應與民同樂,由樂來融洽...
古靈台位於甘肅平涼市靈台縣城內,始建於公元前11世紀商紂時期,是周文王征服了位於今靈台縣百里鎮一帶的密須國後,為祭天昭德、與民同樂所築。 靈台兩側建有靠山亭兩層,並牌坊門一座,歷經設計、施工、鐫石、鑲嵌、彩繪,形成以靈台為主體,輔道兩側,台、亭、廊、坊諧對,上下左右貫通,脊獸明柱,要人名家碑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