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荀子言性論

《孟子荀子言性論》是唐代皇甫湜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皇甫湜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孟子荀子言性論
論曰:孟子曰:“人之性善。”荀子曰:“其善者偽也。”是於聖人,皆一偏之論也。推而言之,性之品有三,下愚、中人、上智是也。聖人言性之品亦有三,可上、可下、不移是也。黃帝生而神靈,幼而徇齊;文王在母不憂,在師不煩;后稷不坼不副,克岐克嶷。之謂上智矣。齊桓公以管仲輔之則理,以易牙輔之則亂;子夏出見紛華而悅,入聞仁義而樂。之謂中人矣。越椒之生,熊虎之狀;叔魚之生,溪壑之心。謂下愚矣。是故有有生而惡者,得稱性善乎哉?有生而善者,得稱性惡乎載?故曰孟子、荀卿之言,其於聖人,皆一偏之說也。窮理盡性,惟聖人能之。宜乎微言絕而異端作,大義乖而偏說行。孟子大儒也,荀卿亦大儒也,是豈特開異門,故持曲辯哉?蓋思有所未至,明有所不周耳。即二子之說,原其始而要其終,其於輔教化尊仁義,亦殊趨而一致,異派而同源也。何以明之?孟子以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性之生善,由水之趨下,物誘於外,情動於中,然後之惡焉,是勸人汰心源返天理者也。荀子曰:“人之生不知尊親,長習於教,然後知焉;人之幼不知禮讓,長習於教,然後知焉。”是勸人黜嗜欲求善良者也。一則舉本而推末,一則自葉而流根,故曰二子之說,殊趨而一致,異派而同源也。雖然,孟子之心,以人性皆如堯舜,未至者斯勉矣;荀卿之言,以人之性皆如桀跖,則不及者斯怠矣。《書》曰:“唯人最靈。”《記》曰:“人生而靜,感於物而動。”則孟之言,合經為多,益故為賢乎。

作者簡介

皇甫湜(約777~約830),字持正,睦州新安(今浙江建德)人。唐代散文家。元和元年(806)中進士,授陸渾(今湖南嵩縣東北)縣尉。官至工部郎中、東都判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