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先哲人性論》是現代江恆源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國先哲人性論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者:江恆源
- 類別:哲學
內容簡介,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全書包括導言,五篇和結論。作者採用歷史的敘述法,上起周易尚書,下論近代章太炎,詳盡評述了中國倫理思想史上各家各派的人性學說。性的問題在中國發生最早,古代關於性的問題,實在是為著實際人生問題而起,就字的構造講,是性從心生。周人世碩是第一個研究性的人,至孔子有“性相近習相遠,,之說。真正“人性問題”作一番精密討論的要首推戰國時孟子、告子、荀子三大派,孟子言性善,告子言性無善惡,苟子言性惡。在論性時還涉及到“情”、“欲”、“心”、“命”、“才”、“氣”等等。到漢代董仲舒、揚雄、王充等也有各自特殊的見解。六朝雜糅道、佛,論性是另成—·派。唐代韓愈、李翱所說的無什麼精采之處。至宋朝理學大興,論性極盛,始於王安石、邵雍、至張載、二程及朱熹而集其大成。明代陸王心學盛行,論性則雜入老佛。至清初有顏元、戴震出來,乃一掃陰霾,復見清明。清末有章太炎。從中國論性學說的歷史來看:大致可以劃分為這樣七個時期:①東周,為。論性的萌芽時期”。躍戰國,孟告荀三派所討論的純就人生問題、教育問題、政治問題立說,並不含一點神秘的意味,可稱“哲學的論性時期”。⑧漢代,或主善惡混,或主性惡、或土性分品級,但仍不脫戰國各家範圍,且多雜入五行迷信之說,為“論性的龐雜時期”。④六朝,此時論性一受道家影響、一受佛家影響,多以養性絕欲為宗,此為“論性的消極時期”。⑤唐代,佛學興起,哲學萎靡,所有論性學說亦特別無精打采,此為。論性的衰落時期”。⑥宋元明,為“論性的極盛時期”。哲學大興,佛、道、儒三家結合而成“理學”,論天道人事性命,主天人合一,但又不免有神秘意味。⑦清代,心理學范形完整,可稱。心理的論性時期”。就論性各派的主張加以區別,可劃分為五大派:個性善論,②性惡論,⑧性無善無惡論,④性有善有惡論,⑤性公品級論。作者指出,過去的倫理學家們犯了兩個錯誤:第一,是認為道德倫理是亘古不變的。第二是以為善惡是對立的,排他的,有善則無惡。作者認為,道德倫理髮生取決於人們的需要,而需要又取決·r生活;吠況,社會環境是否適於生存。因此,道德倫理不是固定不變的,善惡觀念可因時、因地而相互轉化,沒有絕對的道德標準。不過,道德中也有不變的因素,即社會生存和發展的責任,對公益的尊崇、社會對道德的重視。
關於人性善惡,作昔認為,由性發出的動作本是一個“中性”的東西,應該就性的質地上看。性總是附著於肉體的,離了物質方面的生理,便沒有性的作用。就一般通性說,人總是有五官,有情感、欲望、思考和言語本能的。就個性說則乾差萬別了,其不同的原因在於受先天的限制,一是遺傳,一是環境。由於各人性的質地不同,便可分出善惡了。質地好的便善,質地不好的便惡。那么,如何改進性呢?作者提出兩條途徑:一是以後的改進,即加強教育,使其“盡性”,教育惟一的主旨在於養成極豐富的理智,並利用理智的養成實踐合於時代合於環境道德的能力。但教育方法只能就已成的性,效能很小。根本的方法乃是先天的改進,這種方法是純粹由生理學進化論方面及遺傳學方面研究成功的。什麼樣的配偶可以生出性質優秀的子女.什麼樣的配偶會生出性質惡劣的子女,由政府規定條例,取締不適宜的配偶,以免劣性種子的遺傳。如此下去,人性便可大大改進了。
本書對研究中國倫理思想史上的人性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出版信息
商務印書館1926年1月初版,16萬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