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與工藝
明清時為孝義皮影的鼎盛期,孝義境內皮影班社多達60多家,隨後逐漸衰落。1956年成立孝義市木偶皮影藝術團,“文革”時期撤消。1978年恢復
皮影戲演出,曾參加首屆
中國藝術節演出,赴英國交流訪問演出。1995年,孝義皮影中的武將形象作為郵票圖案被全國人民認識。
孝義皮影劇目豐富,現收藏有200餘本,這些劇本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極具學術價值。對孝義皮影戲形成和發展的研究,有助於探討中國戲曲發生和演變的內在規律,了解皮腔
原生態的唱腔結構。
皮影木偶是孝義市特有的全國稀有傳統民間藝術。他們的皮影木偶製作精美、操作傳神逼真、表演手段獨特。為了讓這門古老的藝術大放異彩,劇團闖進了市場,首先他們立足國內的旅遊旺點,在全國各大景區巡迴演出,博得了觀眾的讚譽,另外,他們與台灣皖型影視有限公司合作拍的電視劇,《五哥放羊》在中央電視台播放後,引起轟動。
2002年韓日世界盃足球賽上,劇團應邀赴韓日演出,引來世界觀眾的陣陣掌聲。
孝義市旅遊局局長郝治林對我們說:“我們的皮影木偶走向市場後,真是大放光彩,在以前,劇團沒有跨入市場的大門檻時,劇團里連工資都難保證,現在不同了,他們每天忙的不亦樂乎,他們要不時地穿梭在國內的旅遊點演出,有時還要飛往海外,邀請劇團的演出函件像雪片一樣飛來,這風光都是靠闖出來的。”
隨著孝義皮影木偶的名氣越來越大,一些企業也看好這門藝術,他們積極地來孝義談判,想投資皮影木偶的更深層次的開發。目前,市里正在籌建皮影木偶影視基地,台灣影視公司擬投資1000萬元人民幣入股,屆時,這座能拍大型兒童皮影、
木偶劇、卡通片、卡通片的基地,將成為中國又一個新的旅遊點。
藝術特點
“真人借假人的影子迷人,假人借真人的唱腔抒情”“借虛事指點實事,托皮人渡化真人”……
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布幕,觀看平面偶人表演的燈影而產生藝術效果的戲劇形式,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製品。皮腔是皮影戲的曲調,因皮腔音樂以
嗩吶為主要伴奏樂器,故又稱“孝義吹腔”。孝義吹腔是中國最早的民間吹腔之一。
製作工藝
孝義皮影以麻紙糊窗作螢幕,憑藉懸吊在紙窗後的麻油燈亮影,因此亦稱“燈影兒”、“紙窗子”。一般紙窗面積為1.75m×1.21m。紙窗糊制有嚴格的裁紙、毛邊、對口、貼上、平整等5道工序,其窗平整無皺雪白無瑕。
孝義皮影在明代之前以羊皮為雕刻材料,體高58~60cm,俗稱“二尺影”。到清代,皮影體高縮至42~48cm,俗稱“五尺影”,三歲牛皮為雕刻上等材料。孝義皮影造型粗獷,簡練誇張,線條遒勁有力,極富韻味。
具體內容
唱腔與伴奏
皮腔是
皮影戲的曲調,因皮腔音樂以
嗩吶為主要伴奏樂器,故又稱“孝義吹腔”。孝義吹腔是中國最早的民間吹腔之一。
演出螢幕
孝義皮影以麻紙糊窗作螢幕,憑藉懸吊在紙窗後的麻油燈亮影,因此亦稱“燈影兒”、“紙窗子”。一般紙窗面積為1.75m×1.21m。紙窗糊制有嚴格的裁紙、毛邊、對口、貼上、平整等5道工序,其窗平整無皺雪白無瑕。
人物造型
孝義皮影在明代之前以羊皮為雕刻材料,體高58~60cm,俗稱“二尺影”。到清代,皮影體高縮至42~48cm,俗稱“五尺影”,三歲牛皮為雕刻上等材料。孝義皮影造型粗獷,簡練誇張,線條遒勁有力,極富韻味。
申遺
榮譽
近幾年,孝義市的皮影木偶劇不但演火了國內,而且還走紅了國外,由孝義皮影木偶劇團所拍的120集《
英雄出少年》的電視系列劇榮獲國際影視劇奧斯卡銅獎,名震海內外。
歷代傳承
皮影戲自誕生以來,不僅在國內廣泛流傳,在國外也流傳頗廣。
明清時為孝義皮影的鼎盛期,孝義境內皮影班社多達60多家,隨後逐漸衰落。1956年成立
孝義市木偶皮影藝術團。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山西省孝義市
皮影研究會會長
侯丕烈告訴記者,到清代,皮影戲除了西藏、新疆等少數幾個省區外,在國內許多地方留下了痕跡。與此同時,
皮影藝術從元代起,就開始遠播海外。
據介紹,在元代,皮影戲隨軍隊傳到了南亞。波斯(伊朗)歷史學者瑞士德·安定曾說:“成吉思汗的兒子在位時,曾有演員到波斯,能在幕後表演特別的戲曲,內容多為國家的故事。”實際上,這位波斯(伊朗)歷史學者說的是
中國皮影戲。
皮影戲還傳播至土耳其、泰國、緬甸等國家。在土耳其,
皮影戲有“
卡拉格茲”的別稱。
18世紀中葉,皮影戲傳到歐洲,各國藝術家對中國的皮影戲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1774年,德國文學家
歌德曾在威蘭博覽會上把中國皮影戲介紹給德國觀眾,並在1781年8月28日他生日那天主持演出了皮影戲《米拉瓦的生平》。
皮影藝術屬於綜合藝術,它融雕刻、繪畫、戲曲、音樂為一體。然而,在現代化的衝擊下,這種傳承千年的藝術格外脆弱。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特別是電視機進入家庭後,這種曾經受寵的
皮影戲被冷落了。
傳承人老了,離去了,或者改從他業,那些老戲班裡曾經傳世的“家什”,竟然被搬到了古玩市場,變成了“賣品”。
“其實,老藝人看到無聲電影時,就意識到危機來了。”朱文說。
據介紹,在皮影戲最繁榮的時期,僅山西省
孝義市就曾有40多個
皮影劇團,而現在早已不再演出了。
現狀
目前,
皮影戲的現狀卻不容樂觀。當年的製作和表演藝人如今都已年逾百歲,這門精湛的技藝眼看著就要失傳。而當今,越來越多的娛樂方式使得皮影戲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究竟是什麼原因阻礙了皮影戲在中國的繼續發展?我們怎樣才能拯救這門璀璨的藝術,重新賦予它全新的生命力呢?
無疑,傳統的皮影戲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這也是它適應如今快節奏社會最大的障礙。皮影精雕細琢,巧奪天工的色彩造型傾倒了無數的藝術家,卻給它的製作帶來了極高的難度。一個影人的製作要包括制皮,描樣,雕鏤和上色等十餘道工序,這些複雜的工藝足以花去一個手工藝人數星期的時間,還不包括這期間因任何一個小錯誤而導致無法修改,前功盡棄的可能性。同時,成品的保存也是一個難題,長時間的日曬會使顏料褪色,溫度的濕熱變化也會造成皮影的變形。這對強調批量生產的工業化社會來說無疑都是致命的弱點。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湖北省
雲夢皮影藝術團和山東省泰安市
范正安皮影工作室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考證與流派
歷史考證
皮影戲的形成時代尚無確考,但據南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記載,它至晚在宋代已經成熟和盛行,
東京汴梁瓦舍中的影戲藝人已有董十五、趙七、曹保義等9人。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金代
壁畫中有一幅《
影戲圖》,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當時
山西皮影演出的實況。經過宋、金、元、明四個歷史時期的發展,流行全國各地的皮影戲在清代呈現出繁榮局面。
據專家考證,孝義皮影起於戰國,是我國最早的皮影發源地之一。如今,多數專家學者認為,皮影戲開始於漢朝,主要依據《漢書·外戚傳》的記載:相傳漢武帝
劉徹最寵愛的妃子
李夫人過早去世,漢武帝思念不止,常常徹夜難眠。這時候,有齊人
少翁深知漢武帝的心事。他花了3個晝夜,用皮子雕刻了和真人一樣大的李夫人形象,塗上顏色,學著李夫人生前的動作,在室內掛起了一塊白色方形帷幕,點上燈燭,讓漢武帝坐在方帷外觀看,少翁貼著帷幕操縱皮人,那影子就像真人一樣…… 從漢朝起,
皮影戲慢慢發展,各地的樂調、民歌、唱腔、戲劇、雕刻、
剪紙等藝術元素深深地融會其中,而因中國各地風俗的不同,皮影各具風格。
劇種流派
在
秦、晉、豫一帶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宮腔、
碗碗腔、
老腔、
秦腔、南北道情、安康越調、商路道情、吹腔等十多種,曲牌甚多。演唱時,還常用和聲接腔、幫腔和鼻哼餘韻的唱法,拖腔婉轉悠揚,非常動聽。
河北、北京、東北、山東一帶的各路
皮影唱腔,雖同源於冀東灤州的樂亭影調,但各自的唱腔分別在京劇、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間歌調的滋潤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暢的平調、華麗的花調、淒哀的悲調不一而足。而其中唐灤地區的掐嗓唱法十分獨特。
其他如湖南、湖北、
江浙、福建各地,
皮影戲音樂及唱腔也都帶有本地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