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川北皮影
- 流派:北方農村以及四川、湖北、湖南等
- 舉例: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東皮影
- 造型:人物造型較高,頭帽相連
流派,溯源,造型,魅力,傳承,前景,
流派
皮影多見於北方農村以及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如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東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陳龍皮影、寧夏皮影、陝西皮影、川北皮影等,風格各具特色。
溯源
電視劇大明宮詞中就有太平公主通過影人抒發情感的故事情節。皮影戲演變於中國古代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方士、道士的“弄影術”。在當時,“弄影術”屬於方士、道士掌握的秘密。長期以來,他們只在帝王面前表演,利用夢、影、幻覺,使其想像與觀察巧妙結合,使帝王們相信生命可以無限繼續,相信不死,結果使之相信了靈魂的存在,使“弄影術”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此處所說的“弄影術”,後來即成為皮影戲的前身。 皮影藝術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清代後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的黑夜場所聚眾起事,便禁演影戲,甚至捕辦皮影藝人。皮影藝人還曾受清末白蓮教起義的牽連,被以“玄燈匪”的罪名遭到查抄。在民間皮影藝人中,廣泛流傳著這樣一首詩:“漢妃抱子宮前耍,巧剪桐葉照窗紗。文帝治國安天下,制樂傳入百姓家”。《漢書·外戚傳》記載:“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齊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張燈燭,設帷帳,陳酒肉,而令上居他帳,遙望見好女如李夫人之貌……。”以上所言李夫人之事在《搜神記》、《論衡·自然篇》、《漢書·郊祀志》等典籍中多有記載。《事物紀原》卷九曰:“故老相承,言影戲之原,出於漢武帝李夫人之亡,齊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李夫人不已,乃使致之。少翁夜為方帷,張燈燭,帝坐他帳,自帳中望之,仿佛夫人像也,蓋不得就視之。由是世間有影戲,歷代無所見”。
由此可見,在漢代,由“弄影術”衍生演變而出現的影戲(還不能稱皮影),只是一種簡單的光影遊戲,服務對象只限於帝王宮廷,一般平民百姓無緣得見。其影人製作和表演形式和真正的影戲還有很大差距,但其畢竟是中國皮影的發萌孕育時期。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唐開元、天寶以後,發達的經濟和文化促進了影戲的發展。據有關史料記載:中唐時期,科白類戲空前發展,歌舞類戲編制進步,歷史戲具體形成,傀儡戲等雜技並作,民間更盛……傀儡戲(包括影戲——皮影戲)皆摹仿“弄影術”而作,並衍生為許多不同的表現形式。其共同的一點就是配以說、唱、音樂,形成了民間新型的綜合藝術。
據《中國影戲史略及現狀》記載:“中國影戲之發源地為陝西,自秦漢至隋唐當皆以其最盛”。《影戲——故都百戲考(之四)》云:“按此戲當然始於陝西,因西安建都數百年,玄宗又極愛提倡美術,各種技藝,由陝西興起者甚多,則影戲始於此,亦在意中”。又云:“汴京之影戲即由長安流傳而來,言頗近理,因二地不但距離不為甚遠,交通盡有頻繁可能,更以其為帝都所在,凡百技莫不趨之,都城既由西安而汴京,影戲當隨之而去……”。傳曰:“貴妃啖荔枝,伶奏碗碗以增味,擊碗撥弦者,皆自華州”。《中國影戲》著述:“中國影戲從陝西發源,首先沿黃河流域傳播。……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開封,靖康二年四月,金人俘欽徽二帝和后妃、皇子、皇女以及宗室貴戚等三千多人北去,其中包括‘弄影戲’等倡優技藝150餘家,影戲隨金兵北傳”。其時,宋王朝變遷,高宗南下偏安,影戲隨難民南渡,拓出黃河流域,首先入臨安(杭州),繼而播植於湘、鄂、粵、皖、浙、贛等南方各地。據考證:川北皮影,四川人稱“陝燈影”、“川北渭南影子”,流傳至今。古之渭南,泛指驪山到潼關渭河以南一帶的廣大地區,時為華州所轄之地也。
造型
川北皮影,人物造型較高,頭帽相連,頭身可以更換。桉其大小尺寸分為大、中、小三種。大的高2尺許,俗名“大鬥神”。中型高1.5尺至1.8尺,叫“二鬥神”,小巧別致的高0.8尺,叫“小鬥神”。按其發展階段可分為:土皮影、廣皮影(渭南皮影)和王皮影。其中,王皮影便是以我市寶台皮影大師王文坤為代表的川北皮影藝人取土皮影和廣皮影之長,融川戲服飾之精華所創造的別具一格的皮影。其身高1.5尺左右,雕刻精細,人物造型生動,線條清晰流暢,色彩鮮亮協調,構圖完整統一,每件皮影,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
雕刻好的影人,還需要經過透明塗料的塗染,才能使形象逼真、鮮活、生動起來。早期,唐山影人只有紅、黑、藍三種顏色。後來才添加了赤、橙、黃、綠等多種顏色,使皮影人的形象更為多姿多彩。這一點,尤其表現在影人服裝服飾的處理上。唐山影人的服裝服飾圖案,均以民間印花布和戲曲服裝為藍本,花朵做正面處理,花與花相套連。影戲中的人物行當,分為生、旦、淨、末、醜、神怪等等。由於有了行當的劃分,演戲時,影人用起來十分靈活。不同劇目中年齡、身份、形象、氣質近似的某一類人,可以用一個影人來演,因此一個影人不只限於演出一出影戲。如《楊家將》中的楊宗保也可演《薛家將》中的薛丁山;青衣布衫打扮的王寶釧,也可替代秦香蓮等。其他至於差役、丫鬟、兵丁等龍套角色,均屬於機動人物。另外,一個影人身子,還可以配不同的頭楂,這樣更方便了影人形象的塑造。一般影戲班頭楂的數目遠遠多於戳子。如200至300個戳子可配1000至3000個頭楂。
作為皮影戲演出主體,唐山影人,雕刻精緻、色彩斑斕、美輪美奐。“扯一塊白布便是舞台,尺把長的小人在幕後表演”是當地百姓對皮影的描述。一開始,皮影人尺寸高大。後來為了演出方便,影人尺寸改小,整個影人從頭到腳不到1尺,如5寸人、7寸人等。到後期又發展變大,有1尺半、1尺、2尺半等尺寸;如今的影人已高達3尺有餘。從整體造型看,影人頭部比例略大,胳膊所占比例略長。頭部全為側臉,且以5分側臉居多。個別特定人物為7分側臉。影人分為頭(頭楂)和身(戳子)兩部分。演出時,把頭插在身子上,由人工操縱。
魅力
川北皮影表演藝術獨具魅力。川北皮影藝人在世世代代的藝術實踐中,細心研究,不斷創新,大都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和過硬的提手技藝。他們能將各種不同的人物,各類不同的角色的思想感情,通過螢幕表現得淋漓盡致。螢幕上的影人,在龍樓鳳閣、雕欄亭榭、紅花綠樹、奇峰異壑、碧海藍天中,舉步而蹈,揮袖而舞,提槍廝殺,似真非真,是幻非幻,令觀眾為之驚嘆不已。
目前閬中活躍著至少兩個皮影劇團,都是皮影大師王文坤的傳人。其中一個流動性較大,常往來於成都和閬中之間,在成都國際會展中心、大唐人、皇城老媽、紅天鵝等處簽約演出;另一支長駐在閬中名城展覽觀內,每天定時定點為來閬遊客表演。他們共同的特點都在於,戲班組織是鬆散的,演員都是農民,唱的是時代流傳下的歌,從唱腔到皮影人整個兒是原汁原味的。儘管是商業演出,他們仍基本保證了川北皮影的本色。能讓這種原始得讓人感動的民間藝術,完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這就是皮影戲的魅力。雖然是一種傀儡戲,皮影戲的難得之處正在於將民間美術、音樂、舞蹈、說唱等藝術形式集於一身,從而具有了多方面的藝術價值。
一個人耍,可以自娛自樂。兩人或多人玩,可以鍛鍊互相協作與配合能力。情侶對耍、夫妻對耍、母子對耍或同學對耍時,在自由發揮的道白中,可借影人之口和動作,來傾出自己平日不便表白的內心話語與情感,可使二人在玩皮影中產生心靈上的碰撞、感情上的溝通,使家庭生活更加偕和美滿。
傳承
皮影戲於13世紀初,隨蒙古軍隊傳到中亞細亞,14世紀傳入波斯,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年—1488年)傳入埃及,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1620年)傳入土耳其。在世界上享有“電影的前驅”和電影“開山之祖”的美譽。
解放後,全國各地殘存的皮影戲班、藝人,在黨和政府的關懷扶持之下,又獲新生。從1955年起,先後組織了全國和省、市級的皮影戲匯演,並屢次派團出國訪問演出,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頗有成果。但到“文革”時,皮影藝術又遭“破四舊”的噩運。十年浩劫,使廣藏於民間的皮影家底毀失殆盡,傳藝斷代。改革開放後,傳統文化雖有復甦的政治環境,但在當代影視音響等新科技和流行文娛形式的衝擊之下,皮影戲的瀕危處境仍難扭轉。
川北皮影戲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早在1932年,世界著名文學藝術家埃貢·埃耳文斯基來中國考察皮影藝術,曾著書讚美川北皮影藝術。1988年,以王文坤祖孫三代4人為主組成的四川省皮影藝術友好訪問團,一行6人前往奧地利,在維也納、林次市、薩爾次堡等城市進行為期12天的訪出,所演《陰陽扇》、《梭羅鏡》、《破桃山》、《收金龍》等劇目,受到奧地利國家和維也納等市的政府要員和觀眾的高度讚揚。奧地利前總統辛格和夫人及文化部長、王室成員與王文坤一行合影留念,總統和文化部長說:“川北皮影雕刻、提走都很好,最驚人的是雕刻。”一個本只適宜30多人觀看的戲劇,每場卻擠滿了三四百人,專家們稱讚:“這是真正的東方藝術品”。如今奧地利維也納博物館收藏了王老先生雕刻的皮影《孫悟空》。
川北皮影走向世界,名揚歐洲,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
新中國成立前,川北皮影的演出,大都具有祭神、愉人、消災、賀喜的性質。在庵觀寺廟演出“求神還願戲”;在春節、清明、端陽、中秋等傳統節日演戲慶祝;紅白喜事演“喜戲”、“壽戲”;為祈人畜興旺,五穀豐登,還請戲班演“秧苗戲”、“雨戲”、“豐收戲”等。新中國成立後,川北皮影猶如“枯木逢甘霖”,得到了發展和提高,活動在嘉陵江流域的業餘皮影劇團有20多個。1988年,川北皮影應邀到世界音樂之都--維也納訪問演出,美國、日本、聯邦德國、義大利等10多個國家在奧人士競相觀看。川北皮影從此名揚世界。
前景
閬中旅遊發展正處於一個蒸蒸日上的發展期,隨著遊客的逐漸增加,皮影的表演場次也會逐漸增加。這是我市皮影發展的根本所在。具體的皮影戲演出服務類別很多,比如:劇場演出、年節廟會演出、公園遊園會演出、旅遊點為遊客演出、單位聯歡助興演出、開業慶典演出、還有學校、幼稚園上門演出服務,婚慶助興、辦滿月、兒童生日、老人祝壽等舉辦堂會演出和招待貴賓演出,增進國際交往、出國演出等等。
開發系列皮影美術工藝品。皮影中,凡戲劇人物生、旦、淨、末、醜一應俱全。其造型獨特而風趣,十分耐人細嚼細品。按類收藏欣賞,可以起到修身養性、提高藝術鑑賞能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質的作用。而且好的皮影藏品還有保值增值的藝術價值。還可以承接大型皮影裝飾畫、大規模成套皮影設計與製作,象全套西遊記、全套封神榜、全套三國、全套水滸、太平天國、西廂記、水漫金山、紅樓夢、楊家將、岳飛傳、小五義、昭君出塞、社火花會、龍鳳車馬儀仗、各民族人物等等都是遊客非常喜歡的;承接演出專用皮影人及特技道具的設計與製作;承接室內皮影藝術裝飾設計,皮影藝術廣告與裝璜設計,皮影藝術題材的大型建築裝飾、城市雕塑造型的設計;修復、清洗殘破老舊皮影,專家鑑定老皮影文物……這些項目,都是可以開發的。
川北皮影作為漢族民間傳統藝術,傳統習俗的復歸,使皮影戲存在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農村電視開始普及的今天,不管民俗的重要性在如何光大,從演出的角度,零散鄉村演出的方式和娛樂遊客的方式在農村正逐漸萎縮,他們只能期待著在城市、甚至國外尋找生存空間。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雖然皮影劇團的經濟效益暫時也還不容樂觀,但川北皮影因為閬中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還是有了較廣闊的發展空間。
漢族民間傳統文化,既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記錄,同時也是一個民族乃至全人類同自己歷史進行對話的手段。漠視歷史,不同自己的歷史對話,就會失去了根,我們便成了浮萍,無所適從。在某種意義上說,真正意義上的民間文化傳統,就是民族精神傳統。閬中是歷史文化名城,總要有一些能代表其悠久歷史的活化石,皮影責無旁貸地肩負起了這個歷史使命,成為閬中最有特色的文化旅遊品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