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皮影

四川皮影

四川皮影又叫“燈影戲”,是四川地區的漢族傳統表演藝術形式。清代極盛。大多具有漢魏石刻簡約純樸的古韻。清代極盛時分東西兩路,東路分布於川東、川北山區,影人形制多以直線造型、刻工精細,形體高約30厘米,以牛皮製成。四川皮影所演劇目除歷史、神話、傳說外,多為諧劇。影人造型誇張、滑稽,臉譜服飾多仿川劇,因而很有地方特色。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皮影
  • 別名:燈影戲
  • 起源:漢朝
  • 作品:《破鏡重圓》《竹枝詞》
  • 分類:成都燈影、川北燈影、紙燈影
  • 相關書籍:《四川皮影》
起源,歷史,清代,改革開放以來,來源途徑,分類,成都燈影,川北燈影,紙燈影,皮影製作,皮影記憶,相關書籍,

起源

四川皮影四川皮影
漢代畫像磚只在四川地區才有出土,它是一種刻有圖畫的墓磚。圖畫的內容除宗教和漢族民間傳說外,大量的是反映墓主人生前日常生活的畫面。由於墓主人的身份涵蓋了從士大夫到普通老百姓的各個階層,這些畫像磚也就成了廣泛研究漢代文化的珍貴資料。四川皮影又叫“燈影戲”。大多具有漢魏石刻簡約純樸的古韻。四川皮影的臉譜造型,比陝西和北京更有特色,它誇張幅度大,注重刻劃人物的性格,尤其著力人物眼睛的設計,如全臉是陰刻,只將眼球和眼部的裝飾陽刻,顯得目光炯炯傳神。藝術格調渾厚、大氣。四川皮影所演劇目除歷史、神話、傳說外,多為諧劇。影人造型也多誇張、動態滑稽、臉譜服飾多仿川劇、很有地方特色。
皮影表演皮影表演
由人操縱獸皮或紙雕成的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藉助燈光把玩偶及其活動的影像投射在半透明的螢幕上,供觀眾觀賞。玩偶主要是不同的人形,也可能是各種動物,但都有完整的故事情節。這種戲劇形式發源於東方,後傳入歐美各國。

歷史

四川皮影《破鏡重圓》一簾燈影唱高樓,宛轉歌喉度曲幽。
王皮影美術工藝品——八仙中的韓湘子王皮影美術工藝品——八仙中的韓湘子
阿堵傳來神畢肖,果然皮里有春秋。
這首成都《竹枝詞》是對四川燈影藝術魅力及特徵的極好概括。
四川燈影從現存資料看,在清乾隆時期就已十分成熟。據載,綿陽歷史上可知的最早的燈影班為永定場槐樹店趙鏡海於乾隆六年(1741年)起班的“蘇州燈”班。而趙鏡海為燈影世家,他本人小時候在南部就為燈影藝人,來綿陽建燈影班是重操舊業。其從藝生涯及藝班發展歷史當可再往前追溯。

清代

清代極盛也分東西兩路,東路分布於川東、川北山區,影人形制多以直線造型、刻工精細,形體高約30厘米,以牛皮製成。當地人稱作“渭南影子”,因為從陝西渭南傳來之故。西路分布於川西成都地區,影人形制受北京皮影影響,高約60厘米。
代著名四川籍文人李調元有“影燈戲”詩:翻覆全憑兩手分,無端鉦息又鉦聞,
燈影戲燈影戲
分明奪地爭城戰,大勝連年坐食軍。
李為四川錦陽羅江縣南村(今屬安縣寶林鄉)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進士,五十一歲以前,在外省作官,晚年返鄉潛心寫作。“影戲燈”詩將乾隆晚期錦州農村皮影戲班演出情況寫得貼切生動,韻味無窮,沒有皮影藝人精湛嫻熟的技藝和對這種技藝的熟悉了解是難以寫出來的。故此,四川皮影在清以前應該有一個漫長的孕育期和生長期。

改革開放以來

改革開放以來,四川在開發文化旅遊資源、發展文化旅遊業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在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景點開發、建設與保護及文化旅遊景點軟環境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四川省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確定,旅遊業是"我省面向21世紀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骨幹或支柱產業",並明確將四川的旅遊定位為中國自然生態旅遊和文化旅遊強省。這說明了文化旅遊在我省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已得到了廣泛的確認。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來源途徑

四川大學博物館汪玉祥先生的推測,四川燈影的來源,有以下幾種途徑:
四川本土本有皮影,這種皮影已無跡可考。明末清初,張獻忠劉文秀等農民起義軍把湖北皮影帶到川北地區。康熙年間,雲南皮影隨著吳三桂的軍隊傳到四川。從東部和南的外省皮影,與四川原有的皮影碰撞融合,在貧窮的川北山鄉形成了一種老藝人口耳相傳的川北“土燈影”和“渭南影子”,並於清朝嘉慶年間傳入川西。鹹豐年間,川西民間藝人以川北“土燈影”為基礎,吸取了陝西“渭南影子”精雕細刻的優點,創作了被外國人讚譽為“最複雜的皮影”,即成都皮影

分類

成都燈影

民間藝人習稱為“成都京影戲”,據說取自“來自華北京城”,或“可與京城皮影媲美”意。成都燈影的影偶以半透明的黃牛皮(俗稱“亮皮子”)為原料,一般體形較大,個別大影人高達1米。由於體大皮厚,在製作時少用刀刻鏤,而是用40多種(據說全套工具共300餘種)鐵工具鏨,四川人稱“鏨燈影”。以鏨金石之功鏨牛皮,其影偶質地之堅可想而知。著名刻手有鐘長興、仲煥章、劉洪順等。成都影偶的分段與關節比北方影偶多。多在頭帽處分段,以便根據劇情需要更換頭冠;在手掌與手指之間增加活動關節,使手部更靈活,更便於表演細膩的情態和高難度的武打動作。成都燈影還將北方影戲鬚髮同頭面聯結雕刻的方式改為軟鬚髮,這一改動為影偶操縱技巧的發揮提供了更大的空間。“無論是文場的起臥坐立,俯仰顧盼,捋須撩袍,端帶撣塵,還是武場的打鬥殺伐,騰雲駕霧,飛檐走壁,無不神情入化,絲絲入扣,令人叫絕!平面的影偶,經藝人之手,頓時富有立體感。至今成都人口中還有一句歇後語叫'燈影把子──扯渾(音kǔn)了,'就是讚揚那些把影人提得活生生的名手。”
皮影臉譜皮影臉譜
明末清初成都著名的“春樂園”影戲班中影人提手唐芳,外號“唐麻子”,“自少至老,提燈數十年,得心應手,熟極而化,提者推為巨擘。”成都燈影在影偶的造型設計上借鑑川劇的表現藝術,同時汲取了蜀錦刺繡、藍印花布、四川年畫等民間工藝美術的藝術手法,形象栩栩如生,地方風味濃郁。以臉譜造型為例,成都燈影除與各地皮影臉譜一樣多用五分臉外,少數文武旦與神話人物為八分臉,充當道具的神佛像用十分臉,孫悟空包公二郎神用專用臉。人物臉面均天庭飽滿,下巴圓曲。與北方影人削額尖頜、有稜有角的臉譜造型形成鮮明的對照。更為特殊的是成都燈影;變臉"臉譜,用一張“滿臉”(鏤空或雕花、敷彩相結合的處理手法多用淨、醜一類角色。)放在一張空臉(主要藉助於線條的組合變化來雕刻的臉譜,近似於戲劇中的生旦角色造型)上,系在耳際,隨劇情變化而自由翻蓋。這是川劇"變臉"技法在燈影中的運用。
表演皮影表演皮影
成都燈影班人數較多,有“七緊八慢九稍停”之說,而實際上大的影班往往多達十二、三人。唱腔均用川劇調,自提自唱,一專多能。劇目豐富,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國”之說。
川北皮影的代表人物——皮影大師王文坤川北皮影的代表人物——皮影大師王文坤

川北燈影

川北燈影又分為“土燈影”和“陝燈影”。
土燈影顧名思義是川北土生燈影。影偶長約一尺五六,臉譜以陰紋為主。造型較粗笨,雕工較粗糙,人物頭上是光頭,和木偶、大戲一樣,演出時臨時加戴帽子、插翎子旗靠等,演唱時,、末、醜一人唱一角,走影子由另人擔任。樂隊還要七、八人。故編制在十六、七人以上。此影子大多流傳於南充、廣元、重慶合川的沿嘉陵江流域一帶。
陝燈影又稱“渭南皮影”,是川北皮影的主流。相傳,清乾隆年間,陝西渭南地區有一楊姓皮影藝人來到川北,在南充西充縣槐樹場安家傳藝,其皮影技藝很快在川北傳播開來。川北燈影在造型和形制上和北方皮影相近。臉譜以陽刻為主,透光明朗,映在燈光照射的紗幕上,絲毫畢現。然而在唱腔上都仍是川劇唱腔,並且是自提自唱。川北皮影劇目豐富,多為連台本的條綱戲,擅長《三國》、《水滸》、《西遊》、《封神》等民間神話故事戲。也上演部川劇劇目。演出活動自清以來,一直活躍在沿嘉陵江流域的閬中南部、西充、南充各縣市。據不完全統計,川北燈影有大小影箱約60個以上。著名皮影藝人有王文坤、何正同等。
川北皮影藝術團川北皮影藝術團

紙燈影

此類燈影專供小孩逢年過節玩耍,用紙雕刻,彩繪敷油(桐油),刀法粗獷,設色簡練,節日氣氛濃厚,高約16.5──20厘米,比川北燈影小。

皮影製作

皮影最初採用厚紙雕刻,但經過長時間的使用摸索,發現厚紙作品易損壞而改用牛皮、羊皮、驢皮。再隨著長期的使用發現,驢皮與其他原料相比更具有耐磨損、耐霉變、易著色、不變形的特點,故清中後期,皮影戲的作品大多採用驢皮製作,經過雕簇、敷色、燙平、連線等多道工序製作完成。從此人們約定俗成把皮影統稱為“驢皮影”。而一個影戲作品的誕生,還需要編創或抄寫唱本,隨後根據唱本的內容進行加工製作。工序之一刻皮:首先,將皮子泡軟,鋪平後颳去皮毛,打磨得薄厚均勻,對著陽光呈半透明狀,然後曬乾。
製作皮影十分不容易製作皮影十分不容易
工序之二起稿:用尖狀利器在皮面上劃出所需人物側面輪廓等圖形。
工序之三開刀:將皮子鋪在木板,使用雕刻刀具,雕刻成形。
工序之四染色:雕刻完成後給皮子染色,舊時染色所用的染料多採用硃砂、黃丹、綠汞和一些植物作為主要染料。
工序之五裝配:刻皮染色後,用重物壓平定型,用麻線連綴關節。
於是一幅幅形象逼真、傳神,富有神韻的皮影在能工巧匠的手裡,便成了一個個有靈氣的生命舞動起來。上述皮影的製作工藝屬於四川皮影製作工藝。各地皮影的製作工藝基本上是大同小異、互相借鑑。只不過各地選料有所不同,而牛皮、羊皮、驢皮則成了各地區製作皮影的主要原料。隨著使用製作工藝的提高,人們又摸索出幾種“推皮觸刀法”、“刀口”、“燙貨”等較高的工藝技術。它為皮影的人物、動物雕刻向細膩、精緻方向發展奠定了基礎。
皮影戲《現代舞》皮影戲《現代舞》
皮影的製作看似簡單,實則對工藝水平要求十分嚴格。
以齊齊哈爾地區僅有的一家驢皮影戲傳承人賈家來看,傳承保留下來的只是皮影戲的作品、唱本及演出時一應俱全的道具,一定程度上還缺少能使皮影戲真正動起來的“掌簽”絕技,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不小的遺憾。

皮影記憶

驢皮影”保留下來的同時,又給當代人留下一個沉重的課題,如何解讀影戲的歷史,解讀它厚重的文化內涵,對眾多的保護工作者來說,仍然需要漫長的時間去梳理和發揚。現中國許多省市都有“驢皮影”社團,但基本是上百年前傳承保留下來的作品。當今的戲社演出,基本是擺弄前人留下的唱本和技術,很少有新的創造和創作。
皮影戲皮影戲
當面對這些漢文化的瑰寶,卻又常常在財力、人力方面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內心深處肩負的責任心、使命感,在某種現實面前,往往又顯得有些蒼白。
從保留下來的“驢皮影”作品看,主要以民間流傳的唱本和傳說中的神話及人物故事為主要題材。皮影戲的先人們根據各個時期人們的生活和想像中的傳說事物進行提煉加工,從而製作出了一些鬼怪、花轎、鬥神、動物、花、鳥、古代城堡建築等一些愛憎分明、頗具地方特色而又形神兼備的作品。可以想像出當年,每每開台唱戲,那些活靈活現充滿生命氣息的象形作品,是怎樣地攝人心魄、動人心弦。於是,“驢皮影”在適合自己生長的土地上找到了生存發展的空間,流傳便成了延續下來、廣受歡迎的唯一途徑。多年以來,在陝西、河北、四川等地,廣為流傳的戲目(影卷)較多,如:《嬪鐵劍》1至4本、《碧玉劍》3本(修業堂)、《炎天雪》4本(新盛堂)、《降虎陣》8本、《封神演義》、《鎖陽關》3本、《二度梅》11本、《界牌關》3本(新盛班)……十幾種風格各異的戲目及百餘本唱本,在民眾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成為地方戲種里異常活躍的娛樂形式。當在皮影戲那厚重的歷史中穿梭時,仍能感覺到當年幾十台驢皮影“大戲”輪流上演的“魔力效應”。
皮影戲《關羽斬蔡陽》皮影戲《關羽斬蔡陽》
許多“驢皮影”戲世家,幾代人為了養家餬口生存下去,不惜用生命和淚水去換取達官貴人的笑臉,去保護傳承這一“土裡土氣”的地方戲種,並舉步維艱使它能夠延續下來,這無疑是一個傷心痛苦的過程。好在經過他們的努力,那些皮影唱本和作品終於保存了下來。
在厚重的歷史長河中尋覓,串起零亂記憶的同時,竟有許多苦澀的味道從心靈深處泛起。也許通過保護,再過幾年、幾十年,子孫便能不費吹灰之力地去解讀歷史,研究揭示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尋覓它永恆的藝術真諦,讓“驢皮影”出神入化地展現在眼前。那樣,心會得到一絲安慰,能夠理直氣壯地與長眠於地下的先人坦然對話,讓那些充滿神韻而又魔力十足的“驢皮影”,在當代人的生活中出神入化地鮮活起來。

相關書籍

《四川皮影》
四川皮影四川皮影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一版一印,收集整理最精彩的皮影畫幅111件,全部彩色精印,16開51面,印量1400冊,圖書館書,品好。1983年,劉丹桂以這部分皮影畫像為核心臨摹的專著《四川皮影》在國內公開出版,這是中國第一本關於四川皮影的專著。1986年在成都錦江大禮堂,當中國民間美術博物館的專家駐足在這批皮影藝術珍品前時,驚呼:“終於看到了真正的四川皮影。”隨後,這一批共27件皮影精品,全被中國民間美術博物館悉數收藏。不久,《四川皮影》為西德皮製品博物館收藏,並載入德國圖書目錄。隨後,奧地利、法國等國藝術研究機構,慕名而來,一一收藏了劉丹桂仿製的這批皮影藝術精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