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成都皮影,俗稱“成都燈影”,有“紙燈影”、“皮燈影”之分。影人體形碩大,比北方皮影人高出一倍,最大的達七、八十厘米。成都影人服飾華美、面貌俊俏、較為寫實。影人服飾以舞台戲裝為藍本,做工精緻,花團錦簇,演出效果極佳,深受城鄉民眾喜愛。
成都皮影是指分布在成都市和所轄縣城範圍的皮影,屬於四川西路皮影,其歷史悠久,如何發祥無史料記載,根據清代傅崇矩《成都通覽》記載,成都皮影戲在清朝末年較為盛行,有16個“成都燈影”班之多,又查《成都方誌》得知,清末民國時代成都周邊縣城內還有許多皮影的玩友組織,至三、四十年代受到電影的影響,一些茶館裡經常演出的皮影戲也只有在寺廟裡祈福還願才能看到了,傳統影戲就這樣慢慢消逝。現在,回響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在2006年,成都成立了中國皮影博物館,成都皮影子乃至全中國散落在民間的影子都找到了一個好歸宿,一些皮影戲班也得到了政策性保護,成都皮影終於又見點點曙光。成都土生土長的土皮影是何模樣,已無從考證,現如今傳世的皮影是成都的土燈影結合外來的皮影的造型特點,特別是湖北皮影,逐步發展變化而來,成為現今為止,留存於世最為精美的皮影之一。
溯源
成都平原是皮影戲特別適合滋生成長的地方,受
都江堰灌溉之利,土地肥沃,物產豐腴,百姓衣食無憂,生活閒暇,講究情調,注重精神文化修養。這種社會氛圍,促進了地方文化藝術的發展,也使成都皮影成為我國戲劇化程度最高、最成熟的皮影戲流派,在全國獨樹一幟,且揚名海外。
清末皮影戲盛行
成都皮影如何發祥無史料記載,根據清代傅崇矩《成都通覽》記載,成都皮影在清朝末年較為盛行,有16個“成都燈影”班之多,又查《成都方誌》“雙流縣誌”條記載:“清末,縣內已有燈影演出。民國初年,雙流縣鄒家常(今龍池鄉)有燈影班子,華陽土主廟(今永興鄉)也有燈影班子,民國19年(1930),華陽縣中和鄉一人組織購置了燈影演出箱子,常在廟會或節日中演出。民國30年(1941),李澤生帶來紙制燈影,後又備置牛皮燈影,在雙流城鄉多次演出。解放後,演出漸次消失”。
民國時期,新津縣玩友組織
“清末民國時期,成都市新津縣皮影戲較盛行,城關的“聆音會”、“盛友會”、“鈞天樂”等玩友組織,常演唱皮影戲,文井鄉李吉安和周壽延曾於民國18年(1929年)組織皮影戲班,太平鄉魯海山的技藝特別高,提調靈活,說唱和動作協調,馳名附近各省。20世紀30年代以後,皮影戲在新津逐漸衰落,到40年代已經無人演唱,外地來演唱者也日益減少”
五、六十年前,在成都的茶鋪或堂會上還能看到皮影戲,如今它已是稀罕之物了。據一些老人回憶,皮影戲班影人角色很多,劇目也多,但戲班人少,最多十一、二人,少則三、五人也能撐起。他們都是多面手,提起皮影能演,還能操琴、擊鼓伴奏,同時兼各種角色的腔調吟唱。但凡一些流行的川劇戲目,皮影班都可以表演。回到鄉間,演員們自己硝制皮革,鐫刻影人、場景和道具。沒有人請,就荷鋤務農。一個皮影班子,兩三件衣箱包裹就是全部家當,或肩挑或馬馱,來去方便,收費低廉。行會、宗族,甚至家庭、個人都請得起。鄉村集鎮廟會、各類民俗慶典、祭祀活動,都離不開皮影戲的捧場。皮影班子有很多神話戲,神仙鬼怪天上地下的出沒,菩薩羅漢法力無邊的精彩,加上高亢的聲腔,震耳的鑼鼓,把四方幾里地的人們都吸引過來了,一派過年過節的熱鬧場面。有些水平高的班子能在繁華都市長期呆下去,滿足觀眾高標準的欣賞要求。因此,川西壩子一帶許多燈影藝人,脫離農耕,成為近代的職業演員。
傳人
雕刻藝人
清末民初的成都地區最有名的雕刻藝人有鐘長興、仲煥章、劉洪順、蒲燈影、王大果等。仲煥章擅雕人物,線條富有變化,具有特殊的刻楞手法,用真須作為裝飾。劉洪順又稱劉阿尼,所刻皮影非常精細。
表演藝人
1.劉丹桂——找尋成都皮影並將它展示給世人
劉丹桂老人,四處找尋成都皮影的蹤跡,“1983年,從大邑羅大爺的手裡激動不已的接過一套皮影,並以這批皮影為核心臨摹的專著《四川皮影》在國內公開出版,這是國內第一本關於四川皮影的專著。這一批共27件精品被中國民間美術博物館收藏。不久,《四川皮影》為西德皮製品博物館收藏,法國等國藝術研究機構,慕名而來,一一收藏了劉丹桂仿製的這批皮影藝術精品”。
2.葉牧天——在雕刻成都皮影中繼承和創新著
成都市木偶皮影劇團退休老藝人,六十多歲的葉老先生現在還能雕刻皮影。聽葉老先生說,他70年代就進了木偶藝術劇團,在團里的時候曾經得到過成都“春樂圖”戲班老藝人陳繼虞老先生的指點。除了雕刻傳統的成都大皮影,後來葉老先生還融會了自己的思想和設計風格,創作了《回娘家》《獅舞》《孔雀舞》等新形象,其中《回娘家》在2004年首屆中國民間藝術百絕群英會上奪得了“金獎”。
3.梁開通——傳統影戲技藝傳承者
成都市木偶皮影劇團退休老藝人,專司表演,國家二級演員,隨團學戲,曾得到陳繼虞老先生的指點,演出傳統皮影劇目《諸仙陣》《孫悟空戲斗蟠桃會》《雷鋒塔》《朱紫國》《陳香救母》《西遊記》《武松打虎》和《東郭先生和狼》《白毛女》《紅領巾》《半夜雞叫》等現代戲。
皮影“藝商”
他們是銷售現代雕刻皮影的商人,在青石板路的錦里、古色古香的琴台,銷售各式各樣皮影的小鋪子的一角,會有一個小小的皮影窗戶,用來表演簡單的皮影動作。他們並非皮影藝人,卻也偶爾去到學校為學生們表演一些諸如《豬八戒吃西瓜》、《聰明的烏龜》一類的小節目,無論如何,他們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了皮影,所以我給他們一個好聽的名字“藝商”。時值今日,在成都,也只有在他們的小鋪子這樣的地方才能天天得見皮影“戲”了。
皮影劇團
藝術劇團
“成都市木偶皮影劇團(成都市少兒藝術劇團)是成都藝術劇院所屬專業表演藝術團體之一。劇團在繼承“川派”木偶皮影藝術傳統基礎上,借鑑地方戲曲,民間歌舞等姊妹藝術的表演技法, 廣采南北各派木偶皮影藝術之精華為己所用,從而形成了華麗、優美、細膩、古樸的藝術風格”。
經常表演的都是《雞斗》《鶴與龜》等現代劇目.在2005年第一屆唐山國際皮影藝術節上,表演的《飛天》奪得了多項大獎。但是所用皮影已經改變,劇情中的佛像,大到要幾個年輕演員一起合作才能表演,有時一個演員只演出佛主的一隻手,發展變化之大,已經不見了古樸的老成都影子,只有那漫天飛舞的小飛天,形體秀麗,倒是蠻討人喜歡的。
皮影社團
成都體育學院新聞系、成都大學動漫專業、西南民族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四川大學、成都幼兒師範學校、成都棕北中學、成都玉林中學都陸續的建立了皮影社團和興趣小組。學生們都能設計出自己的皮影作品,並且自己編寫劇本和劇情需要再刻畫出皮影形象,自遍自演。他們使用的影子已經多樣化,有些使用塑膠膠片,有些使用牛皮雕刻,有的用紙漿糊成很厚的紙影,材料眾多,形象豐富。編演的劇目有《快樂的一天》、《三隻蝴蝶》、《爺爺什麼都行》、《猴子撈月亮》、《走向陽光》等。傳統皮影戲經歷風雨,今天,走進了學校,被小娃娃們拿在手裡玩耍, “耍”皮影被現代人用現代的方式理解、闡釋著,並且愉悅其中。
道具
四川大學博物館收藏有成都“春樂圖”戲班影子,中國民間美術博物館、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奧芬巴赫市皮革博物館、慕尼黑市博物館、呂貝克市傀儡博物館等上百家博物館也都有收藏清代成都皮影。成都“趙樹同藝術與收藏館”私人收藏家趙樹同老先生收藏有成都大皮影和成都中皮影。北京劉季霖老先生也收藏有四川西路皮影。
成都博物院中國皮影博物館收藏有全國二十幾個省五十幾個地區的皮影近18萬件,成都皮影也在收藏之列。2008年4月,由成都博物院發起並作為主要申辦單位,獲得了“第21屆國際木聯大會暨國際木偶藝術節”的主辦權,成為21屆國際木聯大會的主辦單位,屆時,國際木聯旗下全世界六十多個國家的木偶、皮影表演藝術家們、研究學者們都有機會聚集在成都體驗一場木偶、皮影的盛會,成都皮影經歷千年蒼桑,終於得見點點曙光。
造型
成都皮影,屬四川西路皮影,古樸、莊重、典雅、大氣的造型特點在中國民間藝術中獨樹一幟,它美觀華麗、雕工精緻、線條流暢,設色古樸不失鮮艷,其大氣、典雅的特點,給人以智慧和深邃感覺,使人一見傾心。皮影的造型全靠手上功夫,從一張牛皮雕刻成千萬美麗的影子,再幻化成百千感人的故事,小小的影子既能讓人悲憫劇中人,也能跟隨它一起歡天喜地的迎神祈福。
皮影從雕刻開始,就得經過精心挑選,用上等牛皮,經過製作除掉毛髮和血水,將四周穿孔晾乾,到最後製作成半透明的皮子,雕刻前用水潤濕再按照皮影模子畫出外形和輪廓,然後用銃子、刻刀等工具雕刻。雖然各地的皮影造型大不相同,但雕刻的過程卻都大同小異。
成都皮影按照尺寸大小,分為大皮影和中皮影兩種。大皮影身高六十至七十厘米,中皮影身高二十至三十厘米,影人按角色造型不同,由十一至十四個可活動部位組成,手上關節處比北方影人要多出一節,即手指和手掌關節分開,這就使得皮影戲演出起來更加細膩、生動。影人大多採用單眼側面造型,使得影人在表演時候緊貼窗戶上的剪影效果更為明顯。個別神怪形象使用正面或者七分臉造型,形象更加鮮明,個性突出,給人印象深刻。影人分為生、旦、淨、末、醜五大類,不同影人身段造型使用不同的雕刻花紋,再配以不同的頭子,就能成為不同的角色。成都皮影雕刻刀法以鏤空為主,兼具多種形式的圖案紋樣,最常見的有蟒紋、雪花紋、梅花紋、菊花紋、水紋、豹頭紋、虎頭紋、羽紋等圖案,總體特徵是大額頭,蒜頭鼻,上唇向外微翹,下顎緊收,以充滿智慧的形象展現於人,又不失含蓄典雅。
生角造型中,圓睜的大眼使影人顯得炯炯有神,尤其是武生造型,著裝多鏤刻雪花,梅花等紋樣,細緻緊密的鎧甲造型,北方影子中稱之為“靠”。有些在胸部、膝蓋等關節處鏤刻虎頭或豹頭紋,疏密有致,配上帥盔即是將軍,配以一般的武生頭子極為士兵,威武雄壯的形象展現得恰到好處。千變萬化,奇妙莫測,一切全掌握在操縱影子的藝人手中。
旦角造型中,微微翹起的小唇,長長的眉線,上挑的眼尾,含蓄中帶著活潑。小旦著花衫,雕刻菊花、蘭花等紋樣,閒散而有序的分布於影人的全身,展現出溫柔嫻淑的特徵,武旦配羽紋,再戴上風帽,風塵僕僕,俠女上路的感覺一觀就能感受到。再輔以精緻的髮式,簡潔的小腳,使得影人端莊而又不失嫵媚。
淨角造型中,圓圓的額頭,大睜的眼睛,謹慎而又智慧的形象不宜於表。
丑角造型中,有在面部施以顯眼的顏色或使用滑稽的著裝,有的大大鏤刻眼部,,似魚狀的眼睛,緊抿著小嘴,下頜向里收緊,簡潔的幾根線條就能展現出詼諧、逗趣的特徵,看後讓人忍俊不禁。
一些道具和場景的造型,也刻畫得十分得體。無論是簡潔高挑造型的落地燈具,抑或是自由自在游弋在水中的小金魚,還是那高挑的梅瓶花架,都能體會到成都皮影在造型上刻意為之而又不做作的造型特點。
成都皮影設色大方得體,基本以紅黃綠黑白為主。大膽使用色彩對比,使影人顯得古樸大方。特別是黑,紅大色塊的經常使用,讓整個影人變得沉穩,經過幾百年的時光,更能顯現出獨具的魅力。
劇目
成都皮影戲的唱腔跟川劇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分為昆、高、胡、彈、燈五種聲腔,表演時演奏的樂器有鑼、鼓、二胡、三弦、嗩吶和梆子等。演出劇目有各朝歷史劇、神話傳說、經典名著以及詼諧的地方劇目,藝人們有“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國”之說。
歷史傳統劇目中多演出三國戲,如《群英會》、《借東風》、《打黃蓋》、《長坂坡》、《古城會》等。《古城會》中,關公與蔡陽的大戰,精彩的武打動作,最後斬掉蔡陽時的手起刀落、乾淨利落。神話劇《封神演義》《白蛇傳》《西遊記》《陳香救母》,《白蛇傳》中“游西湖” “雷鋒塔”“水漫金山”, 《西遊記》中“三打白骨精” “孫悟空戲斗蟠桃會” “朱紫國”更是成為皮影戲中的經典劇目。經典名著《水滸傳》中“獅子樓”、“醉打山門” “武松打虎”,還有《西廂記》中也有精彩的折子戲。建國後還編演了《雞斗》《東郭先生和狼》《白毛女》《紅領巾》《半夜雞叫》《飛天》等現代戲。
成都皮影戲受地方劇種川劇的影響較大,皮影中詼諧的造型特別多,滑稽劇目也多於其他地方,這與北方樂亭影有較大差別,樂亭影中的“大小師兄”又稱“大巴掌”,只是每段劇目表演間隙,中場休息時候出來逗樂子的角色,而成都影戲卻有單出的劇目,如《賊打鬼》,這齣戲講的是一夜賊出門行竊,在路上遇到長舌的吊死鬼,還以為是人,於是跟鬼之間的一場有趣的打鬥。[1]這齣戲很有意思,也是比較有代表性的成都皮影戲之一。還有《引鳳樓》、《戲竇儀》、《搖錢樹》[2]等吉祥戲出。
傳承
薄薄的皮影,屬平面美術類別,跟
民間剪紙一脈相傳,它的神奇魅力,足以令人震撼。今年,我國已經將皮影和剪紙向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名錄。搶救和保護皮影已經是一件緊迫的民族文化復興工作,歷史上的成都皮影是古代藝術的一個巔峰。不論其圖樣設計、技法技巧,還是其意境神韻,在今人的眼中都可望而不可及。我們今天怎樣去傳承它呢?為了使成都大皮影不僅僅躺在博物館,要讓成都皮影重現舞台,惟一的辦法是創作出新時代的成都皮影,在製作上嚴格依照古制,在摹仿中創新,做出原汁原味又具時代氣息的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