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皮影

《趣味皮影》講述精美的中國皮影,她的藝術魅力感染著我們,她的文化內涵吸引著我們。我們現在所做的只是在梳理,儘量弄清皮影戲創作與發展的來龍去脈,盤點歷史與傳統為我們留下了什麼。《趣味皮影》作為科學普及出版社“趣味收藏”系列叢書之一,得到了科學普及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趣味收藏”叢書主編林軒先生給予了熱情指導,書中參考了一些重要的專業文獻資料。

基本介紹

  • 書名:趣味皮影
  • 作者:楊飛 李毅民
  • 出版社:科學普及出版社
  • 頁數:192頁
  • 開本:16
  • 定價:45.00
  • 外文名:Interesting Shadow
  • 類型:藝術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10078631
  • 品牌:科學普及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趣味皮影》從皮影的起源、傳說、文化價值,皮影戲的地域特色、藝術表現形式、人物造型,皮影的種類、製作,皮影戲班子、劇本、唱詞,皮影騷戲,皮影畫長卷等方面,通過大量的資料和文化信息,豐富多彩的皮影圖案,全面介紹皮影的發展歷史及藝術特色。《趣味皮影》選用660多件(組)皮影圖案。具有知識性、觀費性、趣味性,可供收藏愛好者鑑賞,美術愛好者參考。

作者簡介

楊飛,山西芮城人。1932年生。1949年隨部隊到西安參與建設西北藝術學院。1960年,調到陝西省木偶皮影劇團(後改名陝西省民間藝術劇院),從事木偶、皮影設計和製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自辦中國首家民間皮影木偶藝術館,收藏的明清時期各種演出皮影有些已屬珍罕品。出版有《陝西皮影藝術》。
李毅民筆名尕丁,河北冀縣人。1950年生。高級工程師。1992年9月參與創辦《收藏》雜誌,曾任主編。現任中華全國集郵聯會士、理事、學術委員,陝西省集郵協會副會長,陝西省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西安市收藏協會名譽會長,中國當代十大名窯產業聯盟秘書長。

圖書目錄

第一章風靡千載的皮影戲
一、皮影的起源
二、皮影的傳說
三、皮影戲的傳播
四、皮影的藝術價值
五、皮影的文化價值
第二章皮影戲的地域特色
一、皮影戲的流派
二、陝西皮影
三、灤州(唐山、東北)皮影
四、湖北皮影
五、四川皮影
六、紙影戲、灰皮皮影
第三章皮影的藝術表現形式
一、影像造型藝術的特徵
二、襯景造型
三、道具造型
四、牲畜、禽獸造型
第四章皮影人物的造型
一、頭茬造型
二、身段夾子造型
三、旦角造型
四、淨角造型
五、神仙、妖魔造型
第五章皮影的製作
一、皮影材質的加工
二、皮影的落樣、刻制
三、皮影的敷彩、裝訂
第六章有聲有色的皮影戲
一、皮影戲班軼事
二、皮影戲演唱“五人忙”
三、皮影藝術豐富的表現力
第七章皮影戲劇目與聲腔
一、獨特的皮影劇本
二、豐富的傳統劇目
三、別有韻味的唱詞
四、獨樹一幟的聲腔
第八章原汁原昧的三秦皮影騷戲
一、詼諧生動的皮影騷戲
二、《張三怕婆娘》
三、《兩口子鬧仗胡攪火》
四、《三怕妻》
第九章傳承與創新
一、《關中社火》皮影畫長卷
二、《武則天》皮影畫長卷
三、皮影藝術的新天地
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世界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物質是運動的,又是相對靜止的。但是,人不可能窮盡世間一切規律。
人類的文化創造和遺存,包含了過去世代累積的信息和發展的可能性。有些不起眼的東西,我們今天不知道它有什麼重要性,但以後可能非常重要,可能會影響到人類未來的發展。從根本上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表現在文化多樣性當中的人的創造力。
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從此,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逐漸取代民族民間文化的傳統概念。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公約最後文本里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方式、知識、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被不同社區和群體在適應周圍環境和自然的過程中和與其歷史的互動中不斷地再創造,為他們提供持續的認同感,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對不同文化形式和價值的尊重,就是保護和弘揚文化的多樣性。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
在全球化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可能獲得了發展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極大的威脅。我們看到很多原生態的文化,在一種單一化、標準化的全球性商業文化的衝擊下迅速衰落了,擁有這些文化的人也就隨之消失了。因此,國家採取什麼樣的政策和措施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多樣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2004年8月,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加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為使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規範化,國務院制定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2011年2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其三點精神實質為:
明確了“一個目標”: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提出了“兩大原則”:一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注重其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二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規定了“三項制度”:分別是調查制度、代表性項目名錄製度、傳承與傳播制度。
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包括皮影戲。
皮影戲作為中國民間戲曲藝術形式之一,為了適應影人在螢幕上橫向活動的要求,皮影藝人們採用了大膽誇張、合理變形的藝術手法,基本上採用正側面單目的造型。就整體而言,皮影的造型特點往往是整體上簡約,而形體的內容裝飾較為豐富,做到了民間藝術造型“繁”與“簡”的有機結合。皮影人是地道的民間手工藝品,這種蘊涵豐富的工藝品也可以獨立於影戲之外,成為一種獨立存在的藝術形式。
民間藝術是勞動民眾創作的一種樸素的、自由的表意形式,其特點之一是地域性強,擁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文化遺傳基因”,表現出各民族、各地域之間不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思維方式。皮影戲有著自己的藝術表現的個性特徵,它將豐富的社會文化內容與獨特藝術表現形式有機結合在一起。
世俗文化是全部文化構架的根基,也是推動精雅文化不斷積澱的動力,它比精雅文化更天然,更貼近民族的生態,因此也更能深人人心。無論從美術史、文化史、收藏史的角度審視,皮影都是一枝閃爍著傳統文化光芒的奇葩。在美術領域,它是那么的鮮活生動,獨樹一幟;在文化領域,它被視為影響深遠的民間藝術,卓爾不群;在收藏領域,它同樣是藝術另類,令人稱道。
人常說:年輕人喜歡向前看,老年人喜歡向後看。少兒時代是充滿好奇心的年齡,隨著年齡增長,探索創新的興趣會衰減,甚至對出現的新見解和新事物抱偏見。如果這樣僵化,收藏觀念和方法就與兩千年前沒什麼兩樣,許多新興的收藏領域就無法出現。收藏中若是缺少了神秘和追求,人的進取心便會被惰性所取代。如果堅持人無我有,人棄我取,廣蓄博收的態度,收藏者從中獲得的樂趣才會更豐富更新奇,就愈能在別人無法發現詩意的地方發現生活中的詩意,慧目識寶。
做一個有文化的人,應當置身於傳統之中進行思考。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如今在一種什麼樣的境遇中,扮演者一種什麼樣的角色?應該怎樣繼承祖先的“文化遺產”,又將給後人留下一份什麼樣的“遺產”。
為了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為保護中國皮影藝術這一人類文化遺產瑰寶做些有益的事情,我們商定以楊飛先生豐富的皮影創作實踐經驗及其收藏的皮影道具和資料為基礎,編寫一本圖文並茂、雅俗共賞的中國皮影鑑賞圖書。
圖10—2是楊飛、李淑文夫婦與李毅民一起觀賞清代皮影藏品。
本書從皮影的起源、傳說、文化價值,皮影戲的地域特色、藝術表現形式、人物造型,皮影的種類、製作,皮影戲班子、劇本、唱詞,皮影騷戲,皮影畫長卷等方面,通過大量的資料和文化信息,豐富多彩的皮影圖案,全面介紹皮影的發展歷史及藝術特色。本書選用660多件(組)皮影圖案。具有知識性、觀費性、趣味性,可供收藏愛好者鑑賞,美術愛好者參考。
編撰此書的過程,也是我們學習和思考的過程。精美的中國皮影,她的藝術魅力感染著我們,她的文化內涵吸引著我們。我們現在所做的只是在梳理,儘量弄清皮影戲創作與發展的來龍去脈,盤點歷史與傳統為我們留下了什麼。
本書作為科學普及出版社“趣味收藏”系列叢書之一,得到了科學普及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趣味收藏”叢書主編林軒先生給予了熱情指導,書中參考了一些重要的專業文獻資料。我們在此向各位專家和師友們表示衷心地感謝。書中存在的差錯和不足,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楊飛李毅民
2011年9月9日

序言

中國皮影根植於民族文化的沃土,特色獨具,源遠流長。
前些年,電視連續劇《大明宮詞》播出後,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反響。劇中反映的盛唐時期宮廷生活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唐朝皇宮中,從皇帝、皇后到公主、太子都喜愛觀賞甚至親自表演皮影戲的場面,曾令無數觀眾感到耳目一新,不可思議。
《大明宮詞》中的皮影人物賈未名言道:“你的錯誤就是美若天仙,你那蓬鬆的烏髮漲滿了我的眼帘,看不見道路山川,只是漆黑一片……”在那個短暫的瞬間,皮影以其獨特的魅力占據了我們的心靈,在小小的方寸之間,塵世的諸多情感被表現為質樸的藝術形態。簡練概括的造型里,生活的細節被一一再現,並且以華麗動人的姿態展現於人們的面前。
唐代,由於缺乏文獻記錄,皮影在民間的活動不明。至少我們可以知道當時佛教運用紙人配合講經說法,叫做“紙人演故事”。到了宋代,市民文學興盛,各種筆記雜抄中都不乏對皮影戲盛行狀況的描述。每逢節慶,各個街坊多設立小影戲棚子。元代,皮影戲不只在民間廣泛流行,甚至成為軍隊內部的娛樂活動。也在這段時期以後,皮影戲由發源地的中國走向世界。13世紀初,皮影隨蒙古軍隊傳到中亞細亞一帶。明清時期,皮影戲的造型更加豐富、劇目更加成熟、演唱更加精妙,達到了藝術發展的新高度。
圖0-1是清代陝西大荔皮影象車造型。
中國是皮影的故鄉。皮影戲屬於傀儡戲的一種,藝匠以薄皮雕形、染色、熨平、裝訂,製成各種角色和布景。夜晚演出時,透過燈光照射,由藝人操作皮偶的影像就映現在布幕上。加上音樂、唱白,一幕幕光影瑰麗的好戲便堂堂登場了。早在攝影、電影和電視發明之前的1000多年,中國廣大鄉野的夜晚,已經有這世界最古老的彩色動畫亮起。多少世代以來,皮影戲伴隨中國人走過歷史長途,帶給人們歡娛、夢想和希望。
皮影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語言。傳統的皮影是以地方戲曲演出為內容,以皮影作為傀儡,投影於幕布的表演藝術。皮影藝術的表演者們一邊牽挑著皮影的動作,一邊吹、拉、彈、唱,盡情地演繹出一個個生動有趣的人物故事,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盡入觀眾的眼帘。皮影演出一般應有五六位表演者,演出中要求每位演員必須是一專多能,或操持樂器,或挑遞道具,或幫腔演唱,精神抖擻,配合默契,集演、唱、說於一台之中,營造出火爆熱烈的舞台氣氛。
半張人臉,現出忠奸善惡;一檯燈影,演得離合悲歡。
皮影演出的道具主要是皮影。傳統皮影的製作是以牛皮或驢皮為材料,進行鏤刻和染色,構成了一種虛實對比、陰陽相問的側影圖畫,表現出戲曲中生、旦、淨、醜的各種人物角色,也有亭台樓閣、花草動物、家具器皿的形象刻畫,從而使皮影藝術的表演豐富多彩。
圖0-2是清代陝西渭南皮影戲“擺亮子”《曹操發兵》。
無論從美術史、文化史、收藏史的角度審視,皮影都是一枝閃爍著傳統文化光芒的奇葩。在美術領域,它是那么的鮮活生動,獨樹一幟;在文化領域,它被視為影響深遠的民間藝術,卓爾不群;在收藏領域,它同樣是藝術另類,令人稱道。
其實,過去不僅民間百姓喜愛觀看皮影戲,連皇宮、大臣府里也收藏有成箱的皮影。這些皮影有的不僅是作為演出的,還是一種收藏品,對刻工要求極高。一些殷實富裕人家還專門請人到家裡刻皮影,一刻就是很多年。富家大戶的影戲箱,只在婚喪節慶時供家族內部觀演。有些人與別人比誰家的皮影多而精,這些皮影景片是箱主為了顯示自己戲箱的實力而特意刻制的,只是偶爾亮相,有的甚至完全沒有上過亮子。
世俗文化是全部文化構架的根基,也是推動精雅文化不斷積澱的動力,它比精雅文化更天然,更貼近民族的生態,因此也更能深人人心。皮影創作倡導的是“通俗”,藉以提升大眾文化情趣。理念的超越更具有詩意浪漫,從而善於穿越公眾目光里的喜怒哀樂,敢於正視現實,敢於藝術創新,不淹沒自我,而凸現靈魂的力量,精神的價值。
俗能生雅,雅能還俗。合則兼美,離則俱傷。
圖0—3是清代山西曲沃皮影戲《金碗釵》。
今天,身處電視密集、視聽資訊泛濫的城鄉中,聲光影像令人目不暇接,有誰還記得中國古老的光影藝術——皮影戲?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石”,皮影如今又引人注目,枯木逢春。雖然在電影、電視、網路等現代娛樂媒體的影響下,皮影的實用價值在弱化,但是其藝術價值、收藏價值卻不斷被強化,正由大眾化的娛樂品演變成藝術品和收藏品。大眾收藏活動的蓬勃發展,使皮影變成了“灰姑娘”,得以神采超生,繼續發揚光大。
俗文化的客群遠遠多過雅文化的客群,而雅文化的每一次更新,幾乎都是在吸納俗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過程中完成的。發展“泛文化’’的皮影收藏,一方面要採用通俗的方式,另一方面要體現傳統文化的思想深度。對皮影收藏品欣賞與研究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價值,既包括歷史價值,也包括精神價值。
圖0-4是清代初期北京西派皮影頭茬造型。
中國的皮影是一種廣為流傳於民間的古老而極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態,在現代的都市生活中我們已經很少能窺看到它的樣貌。
這個世界上沒有新,所有的新轉眼就是舊。新實際上是哲學意義上的舊,而舊則是審美意義上的新。很多時候,新、舊不是單純的時間長度能衡量的。所謂的舊,是一種時間的附加值,包括藝術價值和時間價值。新的花樣不斷出現,讓人眼花繚亂,但大多只值得匆匆一瞥。古舊的東西卻可以從多個角度來欣賞,經過歲月霜河,形式上舊,卻永存精神上的新。
圖0—5是清代陝西東路皮影仙家道童頭茬造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