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的概念屬地地道道的舶來品。據學者魯賓分析,主要有三個層面,即能力模式、知識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獲取、分析、評價和傳輸各種形式信息的能力,側重的是對於信息的認知過程。知識模式觀點認為,媒介素養就是關於媒介如何對社會產生功能的知識體系,其側重點是信息如何傳輸。而理解模式的觀點聲稱,所謂媒介素養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製造、生產和傳遞過程中受到來自文化、經濟、政治和技術諸力量的強制作用,側重的是對於信息的判斷和理解能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媒介素養
  • 研究中心:美國媒體素養研究中心
  • 國家:美國
  • 時間:1992 年
概念,內容,傳播特徵,新要求,客群,傳者,內涵分析,媒介認識,使用情況,批判能力,

概念

1992 年美國媒體素養研究中心對媒介素養下了如下定義: 媒介素養是指在人們面對不同媒體中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信息的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
概括地說,所謂媒介素養就是指正確地、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能力,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進步。主要包括公眾利用媒介資源動機、使用媒介資源的方式方法與態度、利用媒介資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對傳媒的批判能力等。

內容

第一,了解基礎的媒介知識以及如何使用媒介;
第二,學習判斷媒介信息的意義和價值;
第三,學習創造和傳播信息的知識和技巧;
第四,了解如何使用大眾傳媒發展自己。”媒介素養不僅包括接受媒介產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獨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傳播媒介的內容和建設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養不僅是使用媒介的需要,還應該是一個現代社會公民素質的一部分。也有學者指出,“媒介素養就是指人們正確地判斷和估價媒介信息的意義和作用,有效地創造和傳播信息的素養。”
第二媒介時代”的概念是由美國媒介文化研究學者馬克.波斯特首先提出的。他認為“在電影、廣播和電視中,為數不多的製作者將信息傳送給為數甚眾的消費者,播放模式有嚴格的限制,但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衛星技術與電視、電腦和電話的結合,一種替代模式將很有可能促成一種集製作者、銷售者、消費者於一體的系統的產生,大眾媒介的第二個時代正躍入視野。”第二媒介的本質特徵就是雙向溝通和去中心化。以網路為例,網際網路“部落格”“播客”的開通為公眾發布信息提供了平台,每一個公民既是客群,也可能是傳者,現代社會的每一個個體成員都是媒介公民。近幾年,各種虛假新聞,搞笑文字,惡搞圖片在網路上愈演愈烈,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了規範網路行為的新要求,政府發布了相關法律政策,然而對公眾自身內在媒介素養的提高是關鍵。

傳播特徵

(一) 普通個人成為新聞的生產者和傳播者,並在重大新聞事件的報導中扮演重要角色。
馬克.波斯特所說的“第二媒介時代”,是相對於20世紀大部分年代裡盛行的“播放型傳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s)所對應的“第一媒介時代”而言。當時信息的發布權掌握在極少數的專家知識分子手裡,客群只能被動的接受信息,並且沒有互動交流。他認為,隨著信息高速公路及衛星技術與電視、電腦、電話等的結合所逐漸形成的替代模式,一種“集製作者/銷售者/消費者於一體的系統”正在形成,其中“製作者、銷售者、消費者”三個概念間的界限不再涇渭分明。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毫無疑問的承認了這種觀點。從最初的“柯林頓緋聞案”,1998年由德拉吉在部落格中報導,搶先於美國的任何一家報紙雜誌,再到9.11發生時,一名普通旅遊者的DV記錄成了重大新聞的重要內容,普通個人已經介入了新聞的生產和大眾傳播的過程中。在這次中國發生的汶川地震中,許多的DV影像都是網友傳到視頻網站公之於眾的,使我們了解了地震時的動盪,地震後的破敗,清晰的知曉了這次事件中的方方面面。還有那知名人士“范跑跑”,就是在網路部落格中披露了自己在地震發生時的所作所為,還有那駭人聽聞的言論“即使是我的母親,我也不會付出生命,除了我的小女兒之外”,使自己一下子成為了“公眾人物”,並引起了社會上關於倫理道德的大討論,公眾不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與使用者,實實在在的成為了信息的生產者與傳播者。
(二) 個人自由發表對新聞內容的理解,實現互動交流。
普通個人成為了新聞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傳播主體不再僅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傳播權力,信息的話語權也被分散到了普通個人手中,人們可以根據自己對信息的解碼自由發表言論。網路輿論的高潮曾一度使人民受益,比如曾經的“孫志剛案”引發了人們對收容遣送制度暴露出來的問題的思考,從而推動了新制度的出台,使一個實施了21年的不合理制度終止。人們可以自由表達意見,提出評論,使政府能夠了解民意,汲取批評意見。但慢慢的,這種言論開始超越正常表達輿論的許可權,恣意擴大,成為了一部分人發泄的通道,甚至是滋生色情、暴力的溫床。如2006年2月的“女子虐貓事件”,似乎是網路輿論的高潮,受到了網友們空前的關注,網友們發出了“宇宙通緝令”,高價懸賞虐貓女子,終於通過各種手段把她挖了出來,且不論這位女子行為的對錯及其中包含的隱情,光是網友這種可怕的“宇宙通緝令”就給這位女子造成很大的困擾,再說另一位夫婦的焚貓事件,經過網友的一“關注”,這對夫婦連門都出不了,對其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擾。網路的“貼吧”給了網民自由發表言論的空間,但言論的過分卻使本來美好的東西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三) 媒體個人化對新聞把關的降低。
媒體個人化加劇了信息傳播內容的泛濫,把關降低。且不論近年來由於手機簡訊引發的疾病恐慌,軍事武裝恐慌,單從網路惡搞的不斷加劇,且愈演愈烈,不分國界,不分年齡,不分職業,就可以看出這一特點。從日本將中國經典的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中的唐僧改為女性之後,近來又估摸著將另一名著《紅樓夢》改為遊戲版《紅樓館奴隸》,據說林黛玉在裡面是個妓女,到現在中國的網友將經典紅色電影《閃閃的紅星》進行惡搞;從“芙蓉姐姐”的出世,到校園第一爆笑組合“後舍男孩”,再到近來一夜成名的陝西農民周正龍,再加上媒體網民的特別關注,各種版本的搞笑文字,惡搞圖片,使原本嚴肅的科學話題“虎照疑雲”被“娛樂化”了,“周老虎”成了娛樂界的新寵兒。近來的“艷照門事件”又是鬧的滿城風雨,人們不禁懷疑網路難道是個自由、混亂、色情、暴力的大熔爐。在網路中,人們時而虛假,時而真實,網路把關低,使得網路信息真假難辨,網路媒體更是渲染炒作,有娛樂化傾向。

新要求

網路是個虛擬的環境,人們在這個世界中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身份,自由發表言論,因為沒人知道自己是誰,他可以不必負任何責任。在“第二媒介時代”我們需要營造一個和諧的網路環境,我們急需提高公眾的媒介素養。
何為媒介素養?指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如果說媒介是人體的延伸,那么,媒介素養就是傳統文化素養的延伸,它包括人們對各種信息的解讀能力,除了現在擁有的聽、說、讀、寫諸能力之外,還應具有批判性地接收和解碼影視、廣播、網路、報刊和廣告等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電腦、電視、照相機、錄音機、錄像機等廣泛的信息技術來製作、傳播信息的能力。”中國的客群,由於性別、文化、民族、職業等差異,媒介素養的程度不一,低下者居多,他們上網的唯一目的就是娛樂、遊戲,使得網路呈現出一種泛娛樂化傾向。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力丹認為,“媒介素養分兩個層次:一個是公眾對於媒介的認識和關於媒介的知識,另一個是傳媒工作者對自己職業的認識和一種職業精神。”作為“第二媒介時代”的公眾,既是客群,也可能是傳者,現代社會的每一個個體成員都是媒介公民。因此,作為現代社會的媒介公民,也應從兩方面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

客群

作為客群,應能夠正確理解分析媒介信息,提出批判意見,提高對負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中國的客群是很好的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卻不是很好的分析者和批判者,首先,客群應當明白媒介所構建出的擬態環境,媒介信息是建構出來的“真實”,其內容不完全是客觀世界的真實拷貝,而是經過刻意篩選的,是政治、經濟、文化等許多因素的融合。其次,客群應學會理性地辨別信息的真偽,不盲目相信媒介所報導的信息,運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對各類信息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批評性意見。最後對媒介中屢見不鮮的非法信息、暴力信息、垃圾信息、庸俗信息等,客群應認知其危害性,提高對這些負面信息的免疫力。客群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奠定深厚的理論功底,才能正確解析信息,運用信息,有效地利用媒介完善和發展自我。

傳者

作為傳者,要自覺接受傳媒素養教育,強化自身的傳媒職業精神。
中國的相關法律政策也要加強對網路、手機簡訊等的管理監督。作為“第二媒介時代”的傳者,之所以會出現文章前半部分所敘述的不良後果,一是由於人性的弱點,從眾心理,當一種形式出現,受到很大關注,傳播極快,效果極佳時,另一種形式的東西就會大量產生,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克服這種從眾心理,了解其害處,克服人性的弱點。二是由於傳者缺乏職業道德,未接受傳媒素養教育。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喻國明說:“人人都可以參與新聞的傳播,而不可能人人都具有職業道德,也難保證每個人都受到過新聞專業的嚴格訓練,通過他們所傳播的信息,很難說是真正新聞還是無知之見。”傳者媒介素養的提高,使自身了解了傳播實質,明了傳播意義,知道話語權的重要性,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傳者。
眼下,眾多客群正享受著網路帶來便利與娛樂。但是,作為“第二媒介時代”的公眾,面對琳琅滿目,變化紛雜的信息,個人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接受者,更可能成為一名傳播人。這就要求個人要有相應的媒介素養。其中不僅要對各種媒介信息有較高的解讀和批判能力,為個人生活發展所用,更要做一名合格的傳者。同時中國的相關法律政策也要加強對網路、手機簡訊等的管理監督,共同構建和諧的媒介環境。

內涵分析

媒介素養的內涵應該包括認識大眾傳媒、使用大眾傳媒、對大眾傳媒的批判三個部分。下面一起看看這三個部分的具體分析。

媒介認識

在信息社會裡,認識媒介將會成為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青少年作為將來社會文化精英的客群群體之一,能否較正確地認識大眾媒介,能否完整和較客觀地評價媒介的性質、功能,是一個不可迴避的重要問題.如果想有效地利用大眾傳媒,首先要在對媒介認識的基礎上,發現信息對自己或對社會的意義.
媒介具有信息屬性、社會屬性、文化屬性、技術屬性和商品屬性.這五項屬性之中,信息屬性是媒介最根本、最重要的屬性.沒有了人們對信息的需求,也就不會有媒介的存在,更不會有社會、文化、商品、技術等其它的媒介屬性了.黨報和非黨報在這五項屬性中各有側重點.

使用情況

傳播學認為,文化水平的高低在選擇何種媒介類型上有比較明顯的作用,文化程度高的會較多選擇印刷媒介.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在媒介選擇上體現出一般的文化水準.在城鄉青少年經常接觸的媒介中,網路在青少年人群中正日益普及,手機簡訊的接觸率超過了廣播和錄音帶、影像(碟),"拇指族"在青少年中規模龐大.在媒體接觸上青少年表現出自由、開放心態,他們對新興媒體接受能力快但又並不抵制傳統媒體,融合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立體式、多渠道地獲取信息.
在各大媒介中,電視對青少年在學習上幫助最大.由此表現青少年接觸媒介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在接觸媒介過程中呈現出一種主動、積極地利用媒介資源的狀態.但是,要注意電視給他們帶來的種種負面影響.台灣一項調查顯示,看電視和身體質量指數具有相關性,孩子看電視的時間越久越容易發胖.但是,如果經過引導,充分利用電視傳媒作為社會學習的手段,會有積極的影響.可是,現今十分匱乏有意識利用電視的社會功能.香港的調查同樣顯示,香港青少年最喜愛的傳媒是電視,最主要的目的卻是娛樂.

批判能力

由於各種複雜的原因,大眾傳媒中經常存在著負面信息,即不被主流社會所接受的信息.對負面信息的免疫能力是衡量媒介素養的重要指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