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校

好學校

《好學校》是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作者是(美)理察·耶茨。書名中的“好學校”是一所虛構的康乃狄克州預備中學。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初期,“好學校”中的男孩畢業後就要立刻參軍作戰,老師們對於自身職業和所在學校的情感五味雜陳。

儘管這是一所學校,可正如書中一名老師所說,這裡“蘊藏了巨大的性能量”,學生如此,老師亦如此。從某種程度上,本書還延續了《革命之路》中探討的主題:婚姻的脆弱不堪。丈夫殘疾,妻子出軌,丈夫意欲自殺,卻連自殺都無能為力。書名“好學校”無疑是最大的諷刺,讀罷不禁令人唏噓。

基本介紹

  • 書名:好學校
  • 作者:(美)理察·耶茨
  • 原版名稱:A Good School
  • 譯者:姜向明
  • ISBN:9787532764099
  • 頁數:190
  • 定價:28.00元
  •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3
  • 裝幀:平裝
  • 叢書名:理察·耶茨作品系列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書名中的“好學校”是一所虛構的康乃狄克州預備中學。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初期,“好學校”中的男孩畢業後就要立刻參軍作戰,老師們對於自身職業和所在學校的情感五味雜陳。儘管這是一所學校,可正如書中一名老師所說,這裡“蘊藏了巨大的性能量”,學生如此,老師亦如此。從某種程度上,本書還延續了《革命之路》中探討的主題:婚姻的脆弱不堪。丈夫殘疾,妻子出軌,丈夫意欲自殺,卻連自殺都無能為力。書名“好學校”無疑是最大的諷刺,讀罷不禁令人唏噓。
我所在時代的《了不起的蓋茨比》……我們時代的最佳作品之一。
——庫爾特·馮內古特
這裡不僅僅有好文字;好文字之餘,這裡還有能讓一本書立刻鮮活起來的東西,強烈而又耀眼……絕對的大師之作!
——田納西·威廉斯
這是一部震撼的小說,耶茨從寫作之初(《革命之路》)就剝開了生活的殘忍和虛偽,沒有退讓或輕佻,直至他被裹入其中。不論耶茨是否稱得上傑出的大師,他都扛得起時間的考驗。
——路內
寫作的人,比身體活得久一些;耶茨朝自己內心的荒蕪處走,走得越深卻好像觸碰到更多的人。他寫庸常生活中的絕望,寫得太透了,憑這個就差不多可以不朽。
——阿乙
讀《革命之路》會有一種透不過氣來的感覺。因為它離我們那么近,弗蘭克好像是我們每一個人。它在講的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故事,撼動的是我們每天過著的庸常生活。
——張悅然
革命之路》像一面鏡子:只要深愛過、希望過、絕望過,便都可以在字裡行間望見某一部分的自己。耶茨的敘述真實冷靜,讓我迅速陷入,淚流滿面。
——沈星

作者簡介

理察·耶茨(Richard Yates,1926年2月3日-1992年11月7日),美國小說家,被文學史長期不公正對待的大師,被遺忘的最優秀的美國作家。耶茨是“焦慮時代(the Age of Anxiety)的偉大作家”,也是美國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代言人。他的處女作《革命之路》一推出即獲成功,當年與《第22條軍規》、《愛看電影的人》一同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1962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十一種孤獨》出版,更被譽為“紐約的《都柏林人》”。隨後他陸續寫出《擾亂和平》(1975)、《復活節遊行》(1976)、《好學校》(1978)、《年輕的心在哭泣》(1984)、《冷泉港》(1986),生前最後一部小說《不定時代》至今未能出版。
耶茨1926年出生於紐約州揚克斯市。三歲時,父母離婚。在大蕭條時代,母親帶著他和姐姐在曼哈頓艱難度日,母親酗酒、容易歇斯底里,“當他們飢餓難耐或等著被人再一次轟走時”,母親卻對著他們高聲朗讀《遠大前程》。1944年從埃文中學畢業後,耶茨參了軍,部分原因是他受海明威的影響,認為作家應該融入生活的洪流中,通過戰鬥,在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他被派到法國。跟很多五十年代的年輕美國作家一樣,他目睹了戰鬥。另外他患上了肺結核,短期療養後康復。作為占領軍一員在德國服役後,他回到紐約,並在那裡結婚。1951年,利用部隊因為他的肺結核病而發放的殘疾補助金,他移居歐洲住了幾年,在那裡創作小說。他坐在租來房間裡,不停地抽菸、不停地咳嗽,不停地寫,一篇又一篇,但都失敗了,《紐約客》拒絕了他的每一篇投稿。回國後,他先後在合眾國際社(United Press)、雷明頓-蘭德公司(Remington Rand)工作過。為付賬單,他替人捉刀,代人寫作。1962在布雷德洛夫作家創作班(Bread Loaf Writers' Conference)上,他繞場裸跑,宣稱自己是彌賽亞;他走上菲茨傑拉德不成功的老路,去好萊塢寫劇本。1963年他為時任法務部長的羅伯特·F·甘迺迪撰寫發言稿,在約翰·甘迺迪遇刺後,他接受了依阿華大學作家創作班(正是保羅)的教職,但那一段經歷並不愉快,又一個失敗而已。1959年,他與妻子離婚,他的妻子得到了兩個女兒的監護權。1961年,其極富盛名的處女作《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發表,引起轟動,與《第22條軍規》、《看電影的人》一同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1962年首部短篇小說集《十一種孤獨》(Eleven Kinds of Loneliness)出版,被評論界譽為“紐約的《都柏林人》”。他後來接連創作了長篇小說《擾亂和平》(Disturbing the Peace,1975)、《復活節遊行》(The Easter Parade,1976)、《好學校》(A Good School,1978)、《年輕的心在哭泣》(Young Hearts Crying,1984)、《冷泉港》(Cold Spring Harbor,1986)等。1992年秋,因為一次小手術所引起的併發症,66歲的耶茨去世於阿拉巴馬州塔斯卡盧薩。
耶茨的長女現住紐約布魯克林,她還在家裡保存著父親的骨灰。2001年,當耶茨去世九年,《紐約客》終於發表了一篇他的小說《運河》(The Canal)。也是這年,在作品絕版多年後,他的短篇小說集再版。太晚了,九年過去了,作者再也無法享受到些微的快樂,女兒搖搖骨灰盒說,“寫得好,爸爸。”
耶茨的作品曾獲《紐約時報書評》,《君子》,《華盛頓郵報》等媒體的好評,有四本小說入選“每月一書俱樂部”。耶茨有“作家中的作家”以及“焦慮時代的偉大作家”之稱,藝術風格影響了雷蒙德·卡佛、安德烈·杜波依斯等文學大家。美國很多作家都對耶茨讚譽有加,如著名黑色幽默作家科爾特·馮內古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