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十一種孤獨》中,作者以冷峻的筆觸描寫了美國二戰後五六十年代普通紐約人的生活,鋪陳了十一種孤獨的人生,主人公都是缺乏安全感、生活不太如意的人:曼哈頓辦公樓里被炒的白領、有著傑出想像力的計程車司機、屢屢遭挫卻一心想成為作家的年輕人、即將結婚十分迷茫的男女、古怪的老教師等。耶茨筆下都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描寫的是普通人的孤獨、失落與絕望。
作品目錄
南瓜燈博士 | 自討苦吃 | 絕佳爵士鋼琴 |
萬事如意 | 與鯊魚搏鬥 | 舊的不去 |
喬迪撞大運 | 與陌生人共樂 | 建築工人 |
一點也不痛 | 布朗寧自動步槍手 | |
創作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45年結束,美國成為二戰的最大贏家。從軍事的角度,由於前期的孤立主義,美國參戰時間短,本土也未受到襲擊,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都較少。從經濟的角度,美國的軍工帶動其他行業的全面復甦,一舉扭轉1937年經濟蕭條的頹勢。工業大舉發展,生產總值激增,一躍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經濟大國。從政治的角度,作為戰勝國,美國獲得了國際上的有利地位,積極爭取世界領導地位。隨養杜魯門“遏制戰略”的推行,開始與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冷戰”,隨著“冷戰”愈演愈烈的趨勢,美國國內的“麥卡錫主義”逐漸泛濫,對國民在各個領域的控制不斷加強。美國在二戰後處於上升地位,整個國際環境也基本處於一個相對和平和發展的時期。社會在不斷前進,科技出現爆發式的發展,經濟亦隨著國家資木主義的繁榮而欣欣向榮。按照常理來說,在這樣的狀態下,紐約人的生存狀態應該是如意的,充滿安全感的甚至是自豪感的,然而耶茨卻以冷峻甚至絕望的筆調在《十一種孤獨》中刻畫出了一個無人能逃脫的孤獨世界。
人物介紹
沃特
《自討苦吃》中,沃特是一位被解僱的人,他所能表現出來的就是“優雅”地離開,正如之前他一次又一次地故作姿態地接受失敗一樣。然而在他的記憶中,他至少在九歲的時候,是有過一段輝煌的,那時候在與其他小朋友玩警察抓強盜的遊戲中時他總是能將屍體扮演得很逼真,從而獲得大家的歡呼聲。但是隨著年齡漸長,這個遊戲對孩子們來說己經索然無味了。沃特人生中唯一的出色表現一去不復返,他只能夠不停地用“優雅”來掩飾自己的失敗和挫折。無論沃特如何精心地計畫自己的表現,他曾經的快樂都只能在感傷懷舊中尋覓了。
瑞斯
《喬迪撞大運》中,小說中的瑞斯軍士是一名嚴厲的步兵排長,對這群吊兒郎當、駝背聳肩的士兵管理十分嚴格。當他要調走的訊息傳來時,讀者才知道他是一名最優秀的排長。然而正是因為他太過優秀,在軍隊里反而混不好。瑞斯在部隊里和其他人基本沒有交流,他沉默寡高,經常一個人呆坐著。替代瑞斯的魯比是一位快活可親的新排長,於是他們很快就把瑞斯忘了,繼續當著那批無恥之徒。己經不是二戰的時候了,瑞斯那樣充滿軍人榮譽感的人鬱郁不得志,在如此紊亂的軍隊中,瑞斯是注定要被遺忘,被拋棄的,只能在夜的陰影下,把自己變成一塊沉默的石頭。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十一種孤獨》中都是一些被隔絕於世界之外的小人物,現實的困窘、人際的疏離,仿佛是生活的某種常規。他們被主流社會排斥,對現實不抱任何幻想,只是默默忍受著深淵一樣致命的孤獨與絕望。作者無意迴避生活的平庸,無意用虛假、甜膩的糖果討好讀者,只用平緩、清冷的調子來完成他對孤獨的終極定義,一如生活的本來面目。
《南瓜燈博士》里,交不到朋友的轉校生在受到攻擊後,轉而傷害曾經努力幫助他的女教師。《萬事如意》卻事事不如意,新嫁娘的吸引力甚至比不過老友送的一隻旅行包,女孩子只能哀怨地獨守空房。《自討苦吃》里的小職員害怕被解僱、終日惶惶不安、冷汗淋淋,只能在記憶中可憐巴巴地回味著曾經美好的初戀時光。《舊的不去》里,老病號回到離開多時的家,卻發現那裡不過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這些心懷夢想、對生活迷茫的人終日與孤獨為伍,卻不放棄微薄的希望與最初的原則,在貧瘠的生命里仍不忘做“體面的失敗者”。
無法交流與溝通的痛苦,是小人物精神困境的寫照。耶茨的小說中充滿了無法與他人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的人,對於這些人來說,世界猶如一個巨大的監獄,他們雖然身處人群卻格格不入,只能或無奈或恐懼或悲哀地與他人隔絕開來,品嘗孤寂的滋味。根據弗洛姆的觀點,人可以忍受飢餓、寒冷以及壓迫等痛苦,唯有孤獨的痛苦最令人難以忍受。如書名指出的那樣,十一種人生就有著十一種孤獨,高下之意便是,千百種人生就有著千百種孤獨。耶茨不動聲色,慢條斯理地將這種孤獨、無助展示給讀者,使讀者總能在十一種人生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藝術特色
作為具有典型的寫實風格的小說集《十一種孤獨》,無論是寫作語言還是內容結構都極為樸實,並無刻意修飾,這也是理察·耶茨的小說集《十一種孤獨》中的簡約主義在文學上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雖然理察·耶茨在創作過程中主張簡約主義,採用寫實風格,語言上少見華美修辭,卻未影響到作品內容的表現和作者理察·耶茨情感的表達、扦發,反而因為理察·耶茨犀利、簡約的語言使人物更具有代表性,使作品更加具有真實感。作品的真實感並非依仗著華麗的修辭和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而是要憑藉作者對於日常生活的敏銳的洞察力和對於人物形象、背景環境等文學要素的把握,拋去了過分奢華的修辭,簡潔的語言更貼近生活,更貼近現實社會,從而也使得文學作品更加具有代表性和真實感。
例如在《十一種孤獨》中,作者理察·耶茨通過對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普通人進行觀察,運用自己質樸有力的獨特語言成功地塑造了不同職業,不同性別的美國人,他們生活在二戰後五六十年代的美國;他們面對當時的國家和社會現狀內心充滿了不安、焦慮和無所適從。理察·耶茨在小說集《十一種孤獨》中用極為簡約的語言成功的是這些普通人成為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並且通過對他們的刻畫描寫,來剖析當時在美國的普通人的生存現狀和心理狀況。
又例如在小說集中,理察·耶茨未對任何一個人物的身份進行美化,而是藉助小人物,如辦公樓里被解僱了的白領、即將結婚的男女、新轉學的學生等作為作品的主人公,並且通過這些小人物來對社會存在的問題和人們所存在的普遍心理狀況做出概括和總結。
《十一種孤獨》寫的都是些局外人,他們想要進入某個世界,卻遭到拒絕。這個世界可能是某間教室,也可能是軍隊,更可能是家庭。曼哈頓辦公樓里等著被炒的白領;有著豐富想像力的計程車司機;一心想成為作家卻眼高手低、替人捉刀的年輕人;乾巴巴的老教師、新轉學的小學生、肺結核病人、遭羞辱的爵士鋼琴手、混在法國、空虛的富家子弟;鬱郁不得志的軍官、退役大兵,還有他們嚮往卻受到忽視的女人。《一點也不痛》中,女人在情人的陪同下前往位於長島的肺結核病院探望久病的丈夫,無關愛與不愛,只有對現實的順從。而在《南瓜燈博士》里,新轉學來的男孩文森特·薩貝拉受到其他同學的排斥。一方面是通過對話表現出來的孩子們的世界,一方面是年輕女教師想改變這個男孩的良苦用心,二者背道而馳。兩者的衝突最終以災難結束:文森特·薩貝拉最終攻擊他的老師——唯一一位想靠近他,對他好的人。
作品評價
《
紐約時報》:僅僅提到這本書的標題就能在整整一代讀者中很快地獲得贊同與共鳴,耶茨創作出了《都柏林人》的紐約版本。
作者簡介
理察·耶茨(Richard Yates,1926-1992),美國作家。作品有《革命之路》、《十一種孤獨》、《復活節遊行》、《戀愛中的騙子》、《好學校》、《年輕的心在哭泣》、《冷泉港》等。
耶茨作為二十世紀中葉美國主流生活的忠實記錄者,批評家們將他與契訶夫、菲茨傑拉德、約翰·契弗相提並論。他的處女作長篇小說《革命之路》甫一推出即獲成功,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