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概述 奧古斯特·孔德(Isidore Marie Auguste François Xavier Comte,1798年1月19日-1857年9月5日)(“
孔德 ”舊一譯“喀謨德”)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和
實證主義 的創始人。1798年1月孔德出生於
蒙彼利埃 的一個中級官吏家庭。1817年8月,他成為著名的
空想社會主義 者
聖西門 的秘書。1830年,《
實證哲學教程 》第一卷出版,稍後其他各卷(共四卷)陸續出版。1838年出版的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社會學”這一名稱並建立起社會學的框架和構想。1844年
孔德 遇到對其理論發生重大影響的德克洛蒂爾德·德沃。受德沃影響,孔德創立“
人道教 ”,並成立了具有宗教色彩的“
實證主義 學會”。1857年9月,孔德在巴黎逝世。
孔德 他指出:人類社會有統一性。人性中的感性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人性中的才智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工具。因而
理想社會 應該是人人都有實證思想,企業家或科學家當主管,科學用來指導生活,沒有戰爭,很有秩序的
工業社會 。在那兒,大家有統一的信仰,教權很重,人人都輕視世俗中按才智區分的地位,而重視精神上的地位。
過去的社會和此時的社會是不完美的。但會進化到理想社會中去。進化的動力是差異性。個人無法改變歷史。社會大於個人,語言、宗教、所有制、人數與財富,都在傳承、支撐著社會。分工對社會有利有弊,
社會現象 之間彼此聯繫,有一定的功能,理想社會會自動實現。
家庭背景 奧古斯特.
孔德 (Auguste Comte,1798—1857)於一七九八年一月十九日出生於法國的
蒙彼利埃 。父親路易.奧古斯特.孔德(1776—1859)是縣稅務所的會計官,他不僅篤信
天主教 ,而且是忠誠的保皇黨派、王室復辟的積極擁護者。母親菲力希特.蘿莎莉.彼耶(1764—1837)原是流亡貴族小姐,亦是狂熱的天主教教徒。母親比父親大十二歲,夫妻共有四個孩子,孔德是他們的長子,由於雙親熱切地希望他們的長子今後能成為優秀的基督徒,就把幾位聖人的名字加在他的名字上,使他有一個冗長的全名:依西杜爾.奧古斯特.瑪利.弗蘭索斯—格莎維埃.孔德。十四年後,事與願違,孔德背棄了天主教。因為他的個子矮小,他的家人都叫他“孔頭”(Comtou)。後來,他只保留了全名中的一部分,自稱為“奧古斯特.
孔德 ”。孔德和父親關係疏遠,與母親親近。他後來把他的母親列為影響他的“三天使”之一。他和弟妹的關係並沒有發展出深刻的手足之情,這大概和他九歲起就離家住校有關。
生平經歷 早期 幼年的孔德不僅體質弱,而且其貌不揚,身長腿短,但極敏慧好學。九歲以前,孔德的教育是由父母親所請來的老先生所傳授的。九歲時進入蒙彼利埃公立中學讀書。由於家庭遷徙,他的雙親只好讓他在校寄宿,從此,他就脫離了家庭對他的思想約束。在學校七年中,他在拉丁文和數理方面表現突出。1814年,孔德踏進了早在1812年已被錄取而因年齡太小未能入學的“巴黎綜合技術學院”(Ecole Polytechnique)。當巴黎歡迎
拿破崙 時,他異常激動,把實現
共和主義 和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拿破崙身上。他報名參加了支持拿破崙的學生武裝。但
孔德 的希望隨著拿破崙的迅速失敗而幻滅。
革命的激情使孔德不僅學習科學知識同時大量閱讀政治、社會理論書籍。他學習十八世紀
啟蒙思想 家的哲學、政治著作,以及法國當代思想家的著作。他既傾心於
狄德羅 、
孟德斯鳩 ,又將
休謨 、
孔多塞 引為良師,從而給他後來的哲學思想帶來雙重的影響。此外,他還收集
法國大革命 和美國獨立革命的文獻資料,潛心研究。勤奮的孔德這時被同學們叫作“思想家”。
1816年四月,學生和校當局的一場大衝突。四月十四日,學校當局將孔德為首的十五名學生退學,並關閉了學校。四月二十日,
孔德 憤然離開了巴黎,回到故鄉
蒙彼利埃 ,到被譽為“歐洲醫科大學之母”的蒙彼利埃醫科大學旁聽,努力吸取生物學的知識。這年秋天又回到巴黎,靠當家庭教師維持生活。
當孔德重返巴黎的時候,他曾隨身帶著一篇政治論文,是為《審查錄》,這是他真正的處女作,也是他向思想家的道路真正邁出的第一步。他認為,不管
路易十八 怎樣,其統治必須推翻,恐怖政治必須結束,
社會改革 必須進行。自此以後,他把改革社會看成是自己的必盡義務,於是他愈加發奮地閱讀法國思想家的社會政治理論著作,訪師結友,醞釀社會改革方案。
中期 1817年19歲夏天,
孔德 經朋友介紹,認識了當時的名人
聖西門 ,孔德對其十分崇敬,稱自己能與“這位卓越的、才華驚人的人物一起工作”而驕傲,他甚至稱聖西門為“父”。其間寫了《意見與欲望的一般區別》和《近代與往昔概貌略評》,其中可以看出與聖西門思想的一些相似之處。1822年,孔德寫了一本小冊子,題為《社會再組織之必要的科學作業之方案》。他要求用自己的名字刊登在
聖西門 的《產業家問答》第三冊上,因觀點分歧,聖西門不同意,只答應他先單行印刷一百本,分贈好友,兩年後再正式出版。聖西門還在為該書所寫的序言中,聲明
孔德 在書中所闡述的觀點與主張,同自己的思想並不一致,作者的觀點是不成熟的。孔德因此而產生了成見。1824年,經過修訂後再版,並加了副標題“實證政治體系”,與晚年的主要代表作同名。此書就成為聖西門與孔德決裂的標誌。後來,孔德公然指責聖西門“是頗為聰明又頗為膚淺的著作家”。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孔德對聖西門的觀點日益不滿。這種不滿根源於對法國大革命爆發後的社會形勢看法與重建社會的指導思想不同。
聖西門 其間,在1818年四月,
孔德 給瓦拉的信中透露:他和有夫之婦寶琳戀愛了,並可能育有一女露易絲。1821年3月3日,他在散步時認識了卡洛琳.瑪桑,她是聖西門派機關報的主管人塞爾克勒的情婦,而且是一位在警察局登記在案的妓女。不久,孔德發現妻子舊病復發,經常出入煙花柳巷,數日不歸,妻子帶回來的錢,孔德又因貧困而不得不使用。孔德異常苦惱,於1826年精神錯亂。1826年4月15日被送進了巴黎近郊的醫院。64歲的老母親從家鄉趕來,帶他回鄉療養未成。12月2日出院回自己的寓所休養。1827年4月,他在現今羅浮博物館附近的“藝術之橋”投身塞納河自殺,幸而被路過的士兵救起。孔德自殺未遂,卻出人意料地成為他身體好轉的契機。他單身回故鄉療養,沐浴著地中海絢麗的日光。六個月後,他的身體竟比以往健壯了。這年秋天,他回到巴黎,在聖雅克街的一所公寓裡重建家園。孔德痊癒後,他與瑪桑的關係終告破裂。
孔德 在離婚後,負擔瑪桑的贍養費,甚至後來經濟狀況很差時,也只減少數額,並沒有斷過。
後期 1830年,
孔德 將講稿整理成書,出版《
實證哲學教程 》。《
實證哲學教程 》是孔德的最主要著作,也是
實證主義 這一哲學流派的里程碑性的著作。他在1830年組織了“理工科協會”,擔任了四年副會長,致力於對工人進行科學普及教育,以提高其科學的實證精神。他開辦自由參加的科學講座,並親自開講了通俗天文學。這種向工人普及科學的工作,孔德幾乎堅持了18之久。
由於孔德的“實證哲學講座”在國內引起反響,在英國也得到了
知音 ,孔德幾乎是名噪一時,他的生活境遇也隨之改善。但不久後,孔德又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他在英國的門徒們見老師經濟窘迫,募捐了六千法郎救助,但只救急一時,此後孔德不得不常依賴舊友和學生的周濟。從1838年到1842年,
孔德 又兩次陷入精神失常。
晚期 1844年,孔德認識了克洛蒂爾德,她是孔德學生的妹妹。當孔德認識她的時候,她的丈夫正畏罪在逃。孔德對她也一見鐘情,十分迷戀,可是她對孔德的第一印象卻是“這人真醜”。他們的來往遭到了女方父親的阻撓,見面機會甚少,然而建立了極密切的通信關係,互相敬慕,感情日深,孔德曾於信中向對象求婚,遭到了身患肺病的克洛蒂爾德的婉言拒絕,孔德雖然失望,但並不怪她,仍篤愛至深,稱她為“我永遠唯一的真正的妻子,不是未來的,而是我現在的妻子。”1845年10月,她與孔德看了歌劇後,即一病不起。第2年4月5日病危時,她一再呼喚孔德的名字,孔德趕去見了她最後一面,她便枕著
孔德 的手臂去世了。孔德稱克洛蒂爾德為影響他的“三天使”之一,甚至死後都要求和她同葬一穴。
1851年—1854年出版了《實證政治體系》四卷本,如果說《
實證哲學教程 》強調的是自然科學的實證精神支配一切,倡導唯科學主義,那么《實證政治體系》則已改為強調以愛與同情心為核心的感情支配一切,倡導唯感情主義,致力於建立沒有神但又把“人類”神化的宗教。
晚年的孔德日常作息規律,早上五點起床、禱告、念書、十點就寢。每天只吃兩餐,早餐以牛奶為主,晚餐則以麵包為主。晚餐最後,他一定要吃一片乾麵包,以示不忘窮苦大眾。每周三他都會到克洛蒂爾德的墳墓,晚上則在家中召開實證主義學社的例行會議。照顧他晚年生活起居的是女僕蘇菲.布里奧和她的先生馬登.托馬斯。他後來認蘇菲為干女兒,並把她和自己的母親以及克洛蒂爾德並列為影響他一生的“三天使”。
1857年5月21日,孔德因參加友人的葬禮,受了風寒,臥床不起。接著胃臟疼痛,多次吐血,進入了失眠與浮腫狀態。他患了癌症。1857年9月5日下午六點三十分,
孔德 趴在克洛蒂爾德生前坐過的椅子上逝世。
主要思想 實證主義 是
孔德 確立的關於實證科學的哲學體系,被認為與神學、
形上學 互不包容。他在實證主義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三階段法則”。孔德認為,在某種意義上,實證主義即是實證科學,而實證階段是人類智慧發展的最高階段。他對實證科學按簡單到複雜的標準進行了分類,找出了各實證科學之間存在的“漸進的相關性”。孔德指出,實證精神集中體現了實證主義的內涵,觀察和合理的預測是實證精神的主要特性。孔德的實證主義雖然有其不足和缺陷,甚至其學說之間互相矛盾之處,但其對
社會道德 、秩序、進步、和平的追求,及對推動現代
科學精神 的發展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相互融合起到了很大作用,至今對我們的社會與實踐仍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
三階段法則 孔德 指出:人類精神的發展經歷的三個階段是認識和理解
外部世界 的現象的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而且是說明這樣一些現象的方式和途徑。
第一個階段是“神學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一切事件都被歸於上帝和神靈的活動。
孔德早期政治著作選 第二個階段是“形上學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上帝或
神聖 的力量的意志被抽象概念所取代。
第三個或“實證的”階段,是當科學的解釋取代了形上學的時候所達到的。
孔德通過對文化或文明的發展、思想之發展,尤其是科學的發展的廣泛的歷史描述,探討了這三個階段的接續和演替。他“確信,關於科學之歷史的知識是極端重要的”,而且,他甚至更進一步地指出,“如果我們不了解一門科學的歷史,那么我們就根本不會完全通曉這門科學”。因此,
孔德 是第一個倡導要嚴肅認真地和系統地研究科學史的人。
喬治·薩頓 一值讚揚孔德是科學史這一學科的奠基人。
科學的分類 孔德 的第二個歷史概念構成他對科學作的新的和具有相當創造性的分類的一部分。他提出了一個分類表,在這個分類表中,他根據“一般性不斷減少,而相互依賴性和複雜性不斷增加”的一種歷史的和分析的層次,對科學作了分類。因此,這個分類系統不僅是通過一種邏輯的分析確定的,而且也被歷史所證明。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是所有科學中最具有一般性的科學,而且在歷史上也是最早成為“實證的”科學的科學。在孔德的分類序列中,在數學之後的是天文學。在天文學中,物體被認為是自由運動的,或者說,物體的運動不受周圍的流體、碰撞、摩擦以及在關於可見物體的地球物理學(物理過程)中出現的所有其他複雜性對運動的阻抗。緊接著天文學之後的是物理學、化學和生理學(在孔德所處的時代,正處於成為“實證的”科學的過程之中),而最後一門科學是“社會學”。在
孔德 的分類中,心理學未占得一席之地,因為孔德認為,它或許應當視作人類生物學(“生理學”)的一部分。這樣一個分類表與孔德在巴黎綜合工科學校作為一名數學家所受的訓練以及他對精密自然科學所進行的研究是協調一致的。由於他在數學和物理學方面的背景,孔德把物理學(
地球物理學 )看作是所有科學的模式和榜樣,因為在物理學中,觀察和實驗與數學相結合,從而產生出一個真正“實證的”知識體系。因此,在他的早期著作中,孔德把未來關於社會的科學視為一門“
社會物理學 ”——凱特爾後來在一種完全與此不同的意義上使用了這一術語。
孔德 的三階段規律,就像一切創造性的思想一樣.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他的前輩,尤其是
孔多塞 、卡巴尼斯和
聖西門 (孔德曾做過他的秘書)的概念或思想的改造。比較一下聖西門和孔德兩人的觀點,也許可以看出這一改造的程度,而且這因此也是衡量孔德的真正獨創性的方法。聖西門認為在最後一個發展階段,哲學變成了拒斥一切不可證實的東西意義上的“科學的”哲學。但是,在孔德看來,把最後一門科學——社會學——確立為一種“實證的”學說還不是最終階段;幾門科學彼此間的區別尚未克服,以致產生出一個完整的(總體的)
實證主義 體系,甚至這樣一種“關於世界和人的觀念”:它終將是值得稱之為“哲學”的一種綜合。在這個最後階段,一切知識都將是“實證的”和渾然一體的,都將結合在關於人和社會的科學,即新的社會學科學之中。因此,人們不僅將認識和理解人和社會的問題和需要,而且也會清楚地知道改造和改善人及其社會的現狀所應採取的步驟。這個思路必然使實證主義發展成為一種宗教,甚至發展到有教堂、有一大批
教士 或
牧師 ,有一個“
實證主義 的”聖人目錄胞括摩西,
荷馬 ,亞里土多德,
阿基米德 ,朱利葉斯·凱撒,
聖保羅 ,查理曼,但丁,谷登堡,
莎士比亞 ,勒內·
笛卡爾 (Rene Descartes),腓特烈大帝,比沙,的地步。
社會理論 社會靜力學 社會靜力學 就是從靜止的狀態去研究社會,是研究一般的
社會關係 、秩序、結構及其性質的學說。簡而言之,社會靜力學是關於人類社會
自然秩序 的一般理論的預備性考察。
孔德 主張社會學研究應從經驗事實出發,指出個人是社會的構成要素,個人的特性關係到社會的特性,因而個人是社會最基本的經驗事實。首先,人有感情和
理智 兩種資質。感情資質使人喜好變化、厭惡忍耐,理智資質使人為了生存而忍受長期、枯燥、單調的勞作。前者一般處於
絕對優勢 ,所以人總是容易感到疲倦。但在社會進化過程中後者不斷發展,削弱了前者,使人接受哪怕是最不合意的活動,並把它轉變為必要的活動。兩者的關係如何,對人類社會性質具有重大影響。孔德主張,人應發展比動物高出一籌的理智資質。其次,人的感情可分為個人感情和社會感情。個人感情傾向於利己,甚至使人為了滿足個人本能需要而置道德於不顧。社會感情傾向於利他,使人愛人如愛己。在現實社會中,人的利己本能往往占絕對優勢,但不能由此認為人性從根本上是不道德的,因為個人的利己本能是現實生活中“第一個不可缺少的動因”。
孔德 說,個人感情給我們的社會活動指出了目的和方向,若沒有它,個人對社會生活就會漠不關心,甚至反過來牴觸社會感情,有損於
社會利益 。他有句名言:人不愛己,焉能愛人。因此他主張,解決社會問題的途徑不是消除個人本能的支配地位,而是妥善協調個人感情與社會感情,使二者相得益彰。
孔德 十分重視對家庭的研究。在他看來,社會起源不是個人而是家庭,家庭是構成社會的最基本的單位,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組織是個人本能和社會本能的調和。家庭是利己的,又是利他的,所以對個人本能和社會本能具有調和作用。個人本能和社會本能是決定社會起源、性質的東西。這是說,社會性質不是由生產方式而是由人的
意志 、感情決定的。
論實證精神 家庭生活的協調規律是愛與感激。關於家庭的社會學理論歸總起來是研究兩種關係,一是男女兩性從屬關係,二是長幼從屬關係。前者創造家庭,後者維繫家庭。男子在體力、智力上優於女子,所以女子從屬於男子。兩性關係的凝聚力在於“愛”,而愛的最終決定權掌握在女性手裡。男女關係不平等卻能表現出完善的
和諧 。父母對子女具有絕對權威,子女應服從父母,長幼之間的維繫力在於“感激”,家庭生活由家長調節,全家服從家長,小輩服從長輩,婦女服從男人。
家庭關係 的原則是社會生活的基礎。在社會生活中,政府負責調節,政府是社會本能(利他心)的自然產物。政府的職責在於防止知識和社會解體、調節社會關係和鞏固社會秩序,人民必須服從政府。在社會中,也必須貫徹家庭中的合作互愛的原則,各階級的人們要相互友愛、相互同情,平民服從領袖,大家都遵守政府的規定,才能建立安定的社會環境。
社會出現了弊病怎么辦呢?要靠精神道德的改良,用不著改變社會的物質基礎,否則就會引起廢除
私有制 的問題,就會導致
社會秩序 的混亂,私有制可以穩定社會秩序。言下之意,他反對反對
聖西門 的空想社會主義。
社會動力學 社會動力學 是在靜力學的基礎上研究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速度、方向和規律的學說。
人類社會總體發展的特徵是,人身上的動物性逐漸削弱,其知性、德性逐漸發達,並最終取得支配地位。在這一過程中,文化、文明起著決定作用,或者說,社會生活是由精神、道德原則決定的,社會的發展是由精神、道德的完善決定的。人類社會進化的總方向是:由於文明的發展,人的物質條件不斷改善,人的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人不再完全受肉體需要的束縛,越來越求之於社會本能和理性,人的本質屬性將得到充分展現。
社會進化的速度,是由整個自然決定的,即由作為內部自然的人的有機體和作為外部自然的人類有機體生長的環境決定的。人的平均壽命應保持適度。一般來說,老年人是保守的,如果平均年齡過長,老年人的保守精神就會壓倒
青年人 的革新精神,從而阻礙社會進化。青年人是革新的,如果平均年齡過短,革新精神過盛,就會影響社會穩定,同樣不利於社會進化。另外,人口、種族、氣候等外界環境也可加速或延緩社會進化。
孔德 的分析有一定合理因素,但他並沒有抓住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生產力 ,也沒有揭示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因此,他的分析仍然停留在現象層面,並沒有深入到本質領域。
人類歷史從根本上講是一部精神歷史,社會進化的原動力是人類
理智 的進化。既然人類理智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那么社會的進化也相應地經歷了三個階段。與神學階段相對應的是軍事時期;與形上學階段相對應的是抽象法權時期;與實證階段相對應的是工業時期。這種分期法是唯一的能被普遍接受的歷史概念。孔德指出,過渡時期的思想家們提出了一些抽象權利如平等、
自由 、人權等,對社會起了破壞作用,造成了社會的混亂和無政府狀態,
雅各賓專政 就是這種狀態的頂點。工業時期是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這是由實證哲學決定的。在這個階段,有一種新的共同信念來保證
社會秩序 的穩定。這個信念就是把社會看成一個有機體,其中各部分各司其職,相互協調,
資本家 和
銀行家 既是經濟領袖,又是政治領袖,負責調節工業生產,掌管政治權力。實證哲學家擔任精神領袖,用精神的感染力去調節資本家與工人的矛盾。
規範理論 我們還必須簡略介紹一下
孔德 的規範理論。對於這一理論他在其早期著作中曾概略地敘述過,而在《
實證哲學 》及其以後的著作中,他又發展了這一理論,他給未來完美的實證社會描繪了一幅複雜的藍圖,指導這個社會的是新的實主證宗教的牧師的精神力量和金融界、工業界的領導者。這些科學的社會學家兼牧師象神學時代的天主教牧師一樣,是共同體在首先方面的引路人的監察官,他們用自己的廣博知識提醒人們注意責任和義務;他們是教育的指導者和每一社會成員能力的最高評判者。在未來的實證社會統治中,人類宗教的科學家兼牧師,由於他們具備了對善和惡的實證知識,就會嚴格地使人們履行其集體義務,並會幫助壓制任何破壞性思想。
聖西門 曾經說過,將來人對人的統治會被對物的管理所取代。
孔德 則認為,這裡被管理的“物”實際上就是個體的人。人的關係將被“物化”。正如11世紀的希爾德布蘭德
大主教 曾一度將他的精神權力凌駕於一切世俗權力之上,以大主教未能具備的科學知識武裝起來的人類高級牧師將會實行和諧、正義、
正直 、公道的統治。按照孔德愛用的說法,新的
實證主義 制度將以愛為原則,以秩序為基礎,以進步為目的。古往今來的人類的利己主義傾向將被利他主義和“為別人而生”的指導思想所取代。個人將充滿對同伴的愛,將尊崇實證主義的
靈魂工程師 ,這些靈魂工程師的智慧體現了人類過去和此時的科學知識,體現了走向一個可以預見的未來的由規律所決定的道路。
創立宗教 孔德 從自然科學出發來講哲學,並且要建立科學的哲學,但最後卻跌落到宗教的境地。他為了維護已經建立起來的
資本主義 社會秩序 ,晚年十分熱心於建立“
人道教 ”。
孔德宣稱,人道教不是對天主教、基督教的完全否定,而是在
天主教 、基督教基礎上的發展。天主教、基督教在歷史上是有功績的,肯定神的存在雖然是不科學的,但宣傳愛的思想卻是起了進步作用。人道教就是對基督教、天主教愛的思想的發展,並且只有人道教才是真正的、完全的、永恆的、愛的宗教,其他宗教都是一種暫時的宗教。
孔德認為,對個人來說,人類是最高的存在物,具有上帝的地位,應當對之服從和崇敬。實證時代的人們應該象基督徒崇拜上帝一樣地崇拜人類,也就是要把實證主義變成一種宗教。由於這種宗教崇拜的是人類,是作為愛的化身的道德實體,所以叫做
人道教 。人類的存在完全取決於將人類的各個部分聯結在一起的相互之間的愛,因此,愛是人道教的宗旨。對人類的崇拜可豐富人們的感情,豐富人們的思想,使人們的行為趨於高尚並充滿活力,使社會保持穩定的秩序和適宜的
進化速度 。
為了使人道教精神能夠貫徹執行,孔德還制定了一套
教階制度 和
宗教儀式 ,並要求建立人道教教堂。他自己為教主,實證主義者為傳教士,把人道教發揚光大。
今天,人性宗教的教堂設在法國巴黎帕耶尼大街5號,這是由一群追隨
孔德 的實證主義者在1900年修建的。教堂內有一本“宗教
實證主義 ”日曆,它的一年是13個月,每個月28天,每一天都用著名人物來命名,例如
亞里士多德 日等。教堂中還有許多出自孔德著作的話,如“人越來越成為宗教之人”等;也有介紹孔德的題詞,如“奧古斯特·孔德,普遍宗教之父,人性的第一位高級教士。”該教堂是一個名叫“實證主義使命”的文化協會的所在地。教堂已經對外開放,成為一些文化遊客的重要旅遊景點。
當今的思想評論家萊蒙德·阿隆這樣說:“
孔德 的宗教,正如你們所知的,並沒有在人世間獲得成功,但也沒有像一般人認為的那樣荒謬。總之,在我看來,比起其他社會學家致力於傳播(無論是否自願)的許多其他宗教或準宗教觀念來,它要高一籌……因此,如果一個人堅持要從社會學中創造出一種宗教(對此我並不贊同),那么唯一可能的宗教,必將是孔德的宗教……此外,孔德希望我們去愛的東西,既不是今天的法國社會,也不是明天的俄國社會或者後天的美國社會,而是某些人能夠達到、所有人都應該朝著此方向來提升自己的基本人性。”
大事年表 1798年2月
孔德 出生於蒙彼利埃的一個中級官吏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中級官吏,任蒙彼利埃稅務總署的代理人。
1807 ---1814(9-16歲)在蒙彼利埃上中學。
1814---1816(16-18歲)在綜合工科學校求學,學習成績冠南方學生之首。
1816年4月,王朝復辟政府懷疑綜合工科學校為
雅各賓派 ,決定暫時關閉該校。孔德回
蒙彼利埃 數月,在該地醫學校學習醫學及生理學,以後又回巴黎,在巴黎教授數學謀生。
1817年8月,孔德任
聖西門 秘書,與聖西門合作並成為他的朋友至1824年。。
1820年4月,在《組織者》上發表《現代史簡評》。
1829年1月4日
孔德 重新講授《
實證哲學教程 》。1830年《實證哲學教程》第一卷出版。其餘幾卷先後於1835年、1838年、1839年、1841年和1842年出版。
1826年設館講授實證哲學。
1830年,《實證主義教程》第一卷出版,稍後其他各卷(共四卷)陸續出版。
1831 年孔德在第三區區政府義務講授大眾天文學,從1847—1848年止。同年,孔德在綜合工科學校謀求分析課教授職位,但未果。
1832年被任命綜合工科學校分析與機械課輔導教師。1833年
孔德 向
基佐 要求為他在
法蘭西學院 謀求科學史教授職位,但遭拒絕。同時,他在綜合工科學校謀求幾何學教授職位,也因他有共和思想而遭拒絕。
孔德 1836年被任命為綜合工科學校主考人。
1839年,出版的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社會學”這一名稱並建立起社會學的框架和構想。同時與其夫人最終分手。
1843年《解析幾何學淺論》出版。
1844年《大眾天文學的哲學論述》的
前言 《實證精神講話》出版。
1845年“無比美好之年”。這一年
孔德 向克洛蒂爾德.德沃表示愛情,但她只同意建立友情,說“無法超過友情的限度”。
1846年4月5 日,奧古斯特·孔德目睹克洛蒂爾德·德沃病逝,此後,孔德對她一直真心崇敬。
1847年孔德提出人性宗教。
1848年“
實證主義 學會”成立。《實證主義總論》發表。
1851年孔德失去綜保工科學校輔導教師職務。《實證政治體系或論創建人性宗教的社會學》第一卷出版。其他各卷陸續於1852年、1853年和 1854年出版。
1857年9月5日,
孔德 在巴黎默西厄-勒-普蘭斯路10號逝世。死時他的學生在場。
主要著作 《實證哲學教程》
《實證政治體系》
《主觀的綜合》
著名語錄 人口就是命運。
人不愛己,焉能愛人。
社會評價 孔德 開啟了社會學
實證主義 傳統的先河,他的一些思想為後來的
迪爾凱姆 等人從不同方面加以繼承和發展,成為100多年來西方社會學發展中的主流。由於階級和歷史條件的局限,他的思想中有許多不切實際的成分。例如,他試圖把社會學建成一門系統表達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綜合的社會科學的構想,已為當代科學知識的不斷分化以及社會學知識的專門化發展趨勢證明是行不通的;他看待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唯理智論傾向也為多維度的視角所取代;他關於實證科學的理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也受到越來越多的詰難。但是,孔德的實證科學理想激發了後來幾代人為把社會學變成一門“科學”而辛勤努力,使這門相對較晚出現的學科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成為當代社會科學知識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把他尊為社會學的
創始人 、奠基人,或認為是社會學的命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