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瀋陽市舊稱)

奉天(瀋陽市舊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奉天,是瀋陽市舊稱。1625年,後金遷都盛京(今瀋陽)。清兵大舉入關之後,建都北京,稱為京師(今北京)。1657年,以“奉天承運”之意在今瀋陽設奉天府,自此奉天之名方開始正式出現,並一直沿用至民國的北洋政府時期。1928年底,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服從於南京國民政府;並改奉天省為遼寧省,改奉天市為瀋陽市。自1929年起,奉天重新改稱瀋陽。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1932年3月,在日本的扶植下偽滿洲國成立,瀋陽再次被更名為奉天,直至1945年抗戰全面勝利,重新使用瀋陽作為市名,沿用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奉天
  • 外文名稱:Mukden
  • 別名:盛京、奉天、瀋陽
  • 所屬地區:中國東北
  • 火車站:瀋陽站
  • 寓意:奉天承運
簡介,發展,封禁期,弛禁開放期,居民,

簡介

1657年,以“奉天承運”之意在今瀋陽設奉天府,這是瀋陽又名奉天的由來。1634年,皇太極尊瀋陽為盛京。1644年,清廷遷都北京後以盛京為留都,置內大臣。1646年,改內大臣為昂邦章京。1662年,改統轄今遼寧地區的“昂邦章京”為漢稱為“鎮守遼東等處將軍”。1665年,又改稱“鎮守奉天等處將軍”,即“奉天將軍”。而後“奉天”逐漸由原來奉天府名稱擴大為其所轄的整個行政區稱謂。1747年,定稱“鎮守盛京等處將軍”,即“盛京將軍”,但其所轄行政區仍稱奉天。

發展

封禁期

順治十年至鹹豐十年(1860),除短時外,主要為“封禁”期,順治十年設遼陽府(今遼陽),轄遼陽(附郭)、海城二縣。十四年罷遼陽府,於盛京置奉天府,設府尹(專管盛京地方民人事務)。康熙三年增承德(附郭)、蓋平(今蓋縣)、開原、鐵嶺四縣,升遼陽縣為州。於此稍前,康熙元年在遼西錦州地方置錦縣,三年於廣寧(今遼寧北鎮)設廣寧府,另置廣寧縣寧遠州,並隸廣寧府。四年罷廣寧府,改設錦州府,移治錦縣。錦州府及所屬州縣,均受奉天府尹管轄。雍正四年奉天府境域擴大,于吉林烏拉置永吉州,寧古塔(今黑龍江省寧安)置泰寧縣,伯都訥(今吉林扶餘)置長寧縣。此時奉天府轄境北至長寧縣松花江八百七十里蒙古界,東北至永吉州穆稜河二千零四十餘里寧古塔界。西北至義縣大寧堡四百五十餘里界。七年罷泰寧縣。乾隆元年罷長寧縣,併入永吉州。十二年永吉州改吉林廳,隸吉林將軍。至此奉天府轄境縮小,僅及東北開原以南遼瀋和半島地區。至鹹豐十年奉天府尹轄奉天、錦州二府,遼陽等四州,以及五廳八縣。這些府、廳、州、縣主要分布在遼河兩岸和濱海地區。
奉天府奉天府

弛禁開放期

鹹豐十年後,根據中英《天津條約》規定:首開遼河下游牛莊為商埠,後因遼河淤積,十一年改為營口,遂使營口成為東北第一個向外國開放的通商口岸。此後清政府鑒於形勢,廢除“封禁”。光緒三十一年東北全部開禁。又兼東清(後改中東)鐵路興建,於是關內齊魯、燕、晉一帶農民大量移居東北。東北民政管理體制和區劃體系逐步完備。為鞏固海防,加強邊疆治理,同治五年(1866)改山海關監督為奉錦山海關兵備道,並加按察使銜,轄沿海金州廳、岫巖州、復州、海城、蓋平等地。同年設營口海防同知,以加強海關管理。光緒二年命盛京將軍兼管奉天府尹,加兵部尚書右都御史銜,總督奉天旗民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關防。加奉天府尹二品銜,以右副都御史行巡撫事。各州縣滿漢兼用。三十三年裁盛京將軍,改設奉天省,置巡撫。至宣統三年(1911)奉天省共領四道、八府、五直隸廳、三散廳、六州、三十二縣。光緒末年,奉天、安東、大東溝、遼陽、鳳城新民、鐵嶺、通江子、法庫門、大連等十處闢為商埠。隨著東清南滿鐵路支線(1903)、京奉(1907)、安奉(1910)等鐵路建成,奉天省的交通和地理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大連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天然的港灣條件,取代營口而躍居東北第一大港。昔日的遼河松花江鴨綠江水運日趨衰落,舊時驛站交通被取代;一些新的經濟和交通中心很快集向鐵路沿線。

居民

在滿洲人口構成中,滿人比例一直不高,居民以混合的人口組成,最初,與滿人血緣相同的土著部落分布在山區,漢人則定居在平原。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通婚已經使滿漢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實際上人們很難再把滿人,旗人和漢人區分開來。居民普遍使用漢語,滿語已經完全失去了生命力,和北京一樣,奉天的朝廷官員也講方言。只是在滿族的發源地,還明顯地保留著舊日的傳統,不禁使人聯想起征服者努爾哈赤生活的時代。在南滿洲,仍然有一些滿人聚集的城鎮和村莊,尤其在古老的皇陵附近。那裡的人們特別排外,而且只在滿人內部通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