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瀋陽北站歷史上先後被叫做奉天新站、遼寧總站、奉天總站、北奉天驛站、瀋陽北站等站名。
清宣統三年(1911年)11月,
京奉鐵路通到瀋陽市區,車站設在西星寺附近(今皇寺廟東北崗維里),設奉天城站,站房為磚瓦平房。
民國二年(1913年),奉天城站鐵路線向東延長至小西邊門,將奉天省立第五國小校舍三棟平房改為站房,並更名為奉天新站,以區別
南滿鐵路的奉天驛(今
瀋陽站)。
民國十九年(1930年)後,奉天新站火車站遷往遼寧總站(原瀋陽北站),遼寧總站成為京奉鐵路的終點站,失去作用的奉天新站車站隨之拆除。
民國十六年(1927年),為了與日本人經營的瀋陽站抗衡,張作霖開始修建遼寧總站。
民國十九年(1930年),遼寧總站竣工開通使用,遼寧總站由著名建築設計師楊廷寶設計,總面積8485平方米,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小木格窗、綠色鐵瓦頂,是當時京奉鐵路上最大的車站建築,也是當時中國最大的鐵路客運站。
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遼寧總站更名為奉天總站。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奉天總站更名為北奉天驛站。
民國三十四年(1934年)9月,北奉天驛站改稱瀋陽北站,即原瀋陽北站。
新中國成立後,為改變原瀋陽北站和瀋陽站各成體系、布局零亂、設備陳舊等狀況,幾經擴建改造,終使原瀋陽北站成為東端連線哈大、瀋吉、沈丹各線,西端與京瀋、京廣、京滬、京包等鐵路線相通的重要車站。
1988年6月25日,原瀋陽北站停止辦理一客運業務,計畫修建新瀋陽北站。
2003年,原瀋陽北站被列為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原瀋陽北站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原
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決定遷址重建新瀋陽北站;同年,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鵬參加了新瀋陽北站的奠基儀式,並題寫站名。
1990年12月22日,新瀋陽北站及其站房、列車到機車折返段、客車技術作業站等設施竣工並投入使用,新瀋陽北站為當時中國東北地區最大的鐵路客運站、中國五大鐵路交通樞紐之一。
2003年,新瀋陽北站建成13年後的首次進行大規模整體改造。
2012年7月15日起,瀋陽北站南廣場正式封閉施工。
2015年10月10日,改造後的新瀋陽北站北廣場正式啟用。
上下行車站
建築規模
建築設計
截至2015年7月,瀋陽北站總建築面積12.11萬平方米,主體為空間鋼管連續拱桁架結構,採取人流、車流分層進站方式。其中,高架候車廳總建築面積為3.2萬平方米,採用高架鋼結構模式,棚頂為鋼結構加鋁板的形式,兩側為大面積玻璃窗;南廣場為五層結構,總建築面積6.4萬平方米;北廣場為三層結構,總建築面積面積2.51萬平方米,地下建築面積3.28萬平方米,其中負一層建築面積1.68萬平方米、負二層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
整體布局
地上一層 | 高架送站平台 | 高架候車大廳、辦公區 |
地面層 | 站台層、中央進站大廳 | 火車站台、站房進站廳、步行集散廣場 |
地下一層 | 站台層、中央進站大廳 | 地下人防工程、鐵路地下出站通道、社會車輛停車場、計程車停車場、公共商業服務區 |
地下二層 | 站廳層、交通層 | 瀋陽北站捷運站、社會車輛停車場、公共商業服務區 |
地下三層 | 站台層 | 瀋陽捷運2號線 |
參考資料: |
站台線路
截至2011年2月,瀋陽北站車場規模為8台16線,途經瀋陽北站的線路有京哈鐵路、瀋大鐵路、瀋山鐵路、瀋吉鐵路、京哈高速鐵路、瀋大高速鐵路。
運營情況
自助售票
截至2013年8月,瀋陽北站南站房售票處一層為自動售票廳,分別設定了12個自動取票機、5個可刷卡的自動售票機和15個支付現金的自動售票機。
截至2012年7月,瀋陽北站北廣場子站房大廳左側售票處,設有6台自動售票機。
便民設施
在瀋陽北站,旅客可通過手機APP可以實現自助進站、候車、換乘、出站位置引導,餐飲引導,設施查詢等信息服務。
瀋陽北站北廣場子站房大廳左側售票處1號人工售票視窗為公安臨時制證口,忘記帶身份證的旅客,可到此視窗制臨時身份證。
瀋陽北站在南售票處2樓和北售票廳各設定了臨時身份證自助補辦機,可為旅客辦理臨時身份證明。
客運流量
2015年清明小長假期間,瀋陽北站傳送旅客29萬人次。
2015年“十一”黃金周,瀋陽北站傳送旅客64萬人次。
交通換乘
軌道交通
瀋陽北站設有瀋陽捷運2號線瀋陽北站站,瀋陽捷運2號線於2012年1月9日正式試運營。瀋陽北站站的捷運運營時間為05:57-23:27(開往莆田路方向)和06:21-23:31(開往全運路方向)。
坐
瀋陽捷運2號線到達瀋陽北站站後,從南廣場上的B口出站,穿過南廣場直接進站。從北站出站的旅客可從出站口直接步行至捷運出入口,還可通過地下通道在地下進入捷運站站廳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