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生平,學說,著作,後繼,
生平
據說他為了學習取捨說一切有部的理論,曾匿名化裝,到當時有部的學術中心迦濕彌羅(即今克什米爾),學習《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四年,後回到地布色羯羅伐底(即今巴基斯坦白沙瓦),為大眾宣說講解,並用經量部的教義,部分修正批判有部《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的學說。並將每天講說的內容,編寫著成《阿毗達磨俱舍論》。此論一出,頗有爭論,而無有能破者,時人稱此論為聰明論。
世親在北印度宣揚小乘,隱蔽大乘,其兄無著憐憫之,托以疾病,誘其來見,命弟子於鄰室宣讀《華嚴經·十地品》,世親聞之,感到其法深妙,方知其兄苦心。他深悔以往弘揚小乘誹謗大乘的錯誤,要割舌以謝過。無著對他說:“你先前既用舌頭誹謗大乘,現在何不用舌頭來讚揚大乘呢?”這樣世親乃舍小入大,廣造論釋,宣揚大乘,與其兄共同創立唯識宗。他在《唯識二十論》和《唯識三十頌》中,充分闡明了他“識生似外境現”的思想,意即外境本來並不存在,由於識生起的作用,轉變成為心的對象,如同病目見空花。他的這兩部論頌,集唯識思想之精華,也是唯識學說發展的高峰。
學說
在《大乘百法明門論》中,他把宇宙萬有分為五大類,即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心法是說以心(精神現象)為主體,包括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種“識”;心所有法是指心的作用,包括五根、五境和意識的對境十一種現象;不相應行法是一種非精神、非物質的現象,它區別於前三種法,是假立的有為法,包括二十四種現象;無為法是不生不滅的現象,湛然常住的理法,其中包括六種無為:虛空無為(認識真理猶如虛空的境界)、擇滅無為(得到至善智慧的精神境界)、非擇滅無為(通過神秘的直觀得到真理的境界)、不動滅無為(通過深思靜慮,不為苦樂所動的境界)、想受滅無為(滅斷一切觀念、感覺、以直觀顯現真理的境界),真如無為(得到真理的精神境界)。以上五位百法總括來說,就是心是識自體,心與識相應,色是心識所變現,不相應行法是區別於心、色的假立,無為法則是前四位斷染成淨的最終結果,無為法也以識為根本,但它是最真實、最圓滿的最高真理。
在《佛性論》中,他提出五性各別說,把一切眾生分為:聲聞、獨覺、如來、不定種性、無性有情等五類。此五者是潛藏在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由於每個人所具有的善、惡種子不同,因而修持所得的結果也不相同:聲聞可修證阿羅漢;獨覺修證辟支佛;如來種性可修證為佛;不定種性的證果不確定,可修證以上三種之一;無性有情只具有有漏種子,因此要受業報輪迴的限制,雖然苦心修持,也不能得到上面三果。這種五性各別說和古代印度的種姓觀是密切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