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概念
天空
地球周圍的廣大空間
漢語拼音:tiān kōng
近義詞: 上蒼,長天,長空,青空,雲天,天宇,天穹,蒼穹,穹碧 穹漢 穹昊 穹宇,碧落,凌霄。
1。日月星辰羅列的廣大空間。天(地球大氣層以外的空間)和空(地球大氣層的空間)的合稱。
2。謂天際空闊。 唐 沈佺期 《紹隆寺》詩:“雲蓋看木秀,天空見藤盤。” 前蜀 貫休 《送僧歸天台寺》詩:“天空聞聖磬,瀑細落花巾。”
茅盾《秋收》:“偶爾薄暮時分天空有幾片白雲,全村的人都歡呼起來。”
3。寬廣的宇宙。
4。天,至高無上。——《說文》
天,氣也。——《論衡·談天》
形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神話四則·形天》
天似穹廬。——《樂府詩集·雜歌謠辭·敕勒歌》
在古代漢語中,也有人用
碧落來形容天空,碧落是道家稱東方第一層天,碧霞滿空,叫做“碧落”。後來泛指天上(天空)。
特徵
天空顏色
天空之所以是藍顏色的,是因為太陽光是七種光組成。七種光中波長較短的是青、藍、紫,光波較的最容易被空氣分子與空氣中的塵埃
散射,所以陽光通過大氣層時其中的青、藍、紫三種光大部分被散射。大氣層中紫色幾乎看不到,因為紫色光在被散射的同時大部分也被吸收,而且人類的眼睛對紫色也並不敏感。
天空的顏色(也就是大氣層的顏色)實際上是光譜中藍色周圍的合成顏色,我們稱之為“蔚藍”。如果沒有大氣層我們看見的太陽就是在漆黑的太空背景中一個非常耀眼的大火球,空間站的太空人就能看到這樣的景象,因為太陽光透過大氣層失去了大部分光譜中的藍色區域,我們透過大氣層看太陽往往是黃顏色的。藍色光與黃色光混合後是白光(沒通過大氣層的太陽光)。
陰雨天的天空是灰白色的,因為雲層較厚對陽光的主要表現是反射,這時光線就比晴天弱,天空就比晴天顯得暗一些,當再次陽光透過較厚雲層後,由於雲層中含水量較大,還有較多的塵埃,陽光經反射後就主要表現塵埃與小水滴或小冰晶的顏色,所以陰雨天的天空看上去是灰白色的。
天空組成
要了解天空的組成必須提到大氣層,地球是被大氣層層層包裹起來的,所以也是我們所認識天空的另一種叫法。
大氣層(atmosphere),地質學專業術語,地球就被這一層很厚
對流層在大氣層的最低層,緊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約為10至20千米。對流層的大氣受地球影響較大,雲、霧、雨等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層內,水蒸氣也幾乎都在這一層記憶體在,還存在大部分的固體雜質。這一層的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約每升高1000米,溫度下降5~6℃;動、植物的生存,人類的絕大部分活動,也在這一層內,因為這一層的空氣對流很明顯,故稱對流層。對流層以上是平流層,大約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平流層的空氣比較穩定,大氣是平穩流動的,故稱為平流層。在平流層內水蒸氣和塵埃很少,並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溫層,其溫度在-55℃左右,溫度基本不變,在30千米至50千米內溫度隨高度增加而略微升高。平流層以上是中間層,大約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這裡的空氣已經很稀薄,突出的特徵是氣溫隨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氣的垂直對流強烈。中間層以上是暖層,大約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米,最突出的特徵是當太陽光照射時,太陽光中的紫外線被該層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溫度升高,故稱暖層。散逸層在暖層之上,為帶電粒子所組成。
大氣層又稱大氣圈,是因重力關係而圍繞著地球的一層混合氣體,是地球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包圍著海洋和陸地,
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離地表2000~16000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會有少量氣體,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地球大氣的主要成分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這些混合氣體被稱為空氣,地球大氣圈氣體的總質量約為5.136×10^21克,相當於地球總質量的0.86%,由於地心引力作用,幾乎全部的氣體集中在離地面100公里的高度範圍內,其中75%的大氣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對流層範圍內,根據大氣溫度垂直分布和運動特徵,在對流層之上還可分為平流層、中氣層、增溫層等。大氣層保護地表避免太陽輻射直接照射,尤其是紫外線;也可以減少一天當中極端溫差的出現。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特殊的層,即臭氧層和電離層。臭氧層距地面20至30千米,實際介於對流層和平流層之間。這一層主要是由於氧分子受太陽光的紫外線的光化作用造成的,使氧分子變成了臭氧。電離層很厚,大約距地球表面80千米以上。電離層是高空中的氣體,被太陽光的紫外線照射,電離層由帶電荷的正離子和負離子及部分自由電子形成的。電離層對電磁波影響很大,我們可以利用電磁短波能被電離層反射回地面的特點,來實現電磁波的遠距離通訊。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形成數千公里的大氣層。氣體密度隨離地面高度的增加而變得愈來愈稀薄。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高空仍發現有稀薄大氣,有人認為,大氣層的上界可能延伸到離地面6400公里左右。據科學家估算,大氣質量約6000萬億噸,差不多占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一。大氣體積成分:氮78%、氧21%、氬0.93%、二氧化碳0.03%、氖0.0018%,此外還有水汽、塵埃、氣溶膠及大粒度懸浮顆粒。由於地磁場的保護作用,使得大氣層在太陽風及宇宙高能射線流的刮蝕作用下得以保存。
自然狀態下,大氣是由混合氣體、水汽和雜質組成。除去水汽和雜質的空氣稱為乾潔空氣。 乾潔空氣的主要成分為78.09%的氮,20.94%的氧,0.93%的氬。這三種氣體占總量的99.96%,其它各項氣體含量計不到0.1%,這些微量氣體包括氖、氦、氪、氙等稀有氣體 。在近地層大氣中上述氣體的含量幾乎可認為是不變化的,稱為恆定組分。
在乾潔空氣中,易變的成分是二氧化碳(CO2)、臭氧(O3)等,這些氣體受地區、季節、 氣象以及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影響。正常情況下,二氧化碳含量在20km以上明顯減少。近地層乾潔空氣組成如表1-1-1所示。
大氣中組分是不穩定的,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人為影響,會使大氣中出現新的物質,或某種成分的含量過多地超出了自然狀態下的平均值,或某種成分含量減少,都會影響生物的正常發育和生長,給人類造成危害,這是環境保護工作者應研究的主要對象。
表1-1-1 乾潔空氣的氣體成分
氣體 | 體積分數? | 氣體 | 體積分數 |
(×10) | ?(×10) | | |
氮 | 780 900 | 氪 | 1 |
氧 | 209 400 | 一氧化氮 | 1.5 |
氬 | 9 300 | 氫 | 1.5 |
二氧化碳 | 315 | 氙 | 1.08 |
氖 | 18 | 二氧化氮 | 1.02 |
甲烷 | 1.0~1.2 | | |
形態
天空的表現形態多種多樣,它在承載人類認識速度最快的光,變化無常的它是人類最原始的創意啟蒙者。
各種各樣的形態通常用天氣來表達,天氣是指某一個地方距離地表較近的
大氣層在短時間內的具體狀態。而
天氣現象則是指發生在大氣中的各種自然現象,即某瞬時內大氣中各種氣象要素(如氣溫、氣壓、濕度、
風、
雲、霧、
雨、閃、雪、
霜、
雷、雹、
霾等)
空間分布的綜合表現。天氣過程就是一定地區的天氣現象隨時間的變化過程。各種天氣系統都具有一定的
空間尺度和
時間尺度,而且各種尺度系統間相互交織、相互作用。許多天氣系統的組合,構成大範圍的
天氣形勢,構成半球甚至全球的
大氣環流。天氣系統總是處在不斷新生、發展和消亡過程中,在不同發展階段有其相對應的天氣現象分布。
風
風是由空氣流動引起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
太陽輻射熱引起的。太陽光
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溫度升
高,地表的空氣受
熱膨脹變輕而往上升。熱空氣上升後,低溫的冷空氣橫向流入,上升的空氣因
逐漸冷卻變重而降落,由於地表溫度較高又會加熱空氣使之上升,這種空氣的
流動就產生了風。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風常指空氣的
水平運動分量,包括方向和大小,即風向和
風速;但對於飛行來說,還包括
垂直運動分量,即所謂垂直或升降氣流。
大風可移動物體與物體(物質質量)方向。風的速度很快。
風的形成是集結的
水蒸氣(雲)結成水時,體積縮小,周圍水蒸氣前來補充,就形成風。地球上的風與水源有關係,風由水與水蒸氣的脹縮而產生。風由大海吹向陸地,或陸地吹向 大海,在夏天地面上溫度高空氣、水蒸氣彭脹上升,要由海面比重大的空氣、水蒸氣補充地面空氣空間,海面溫度低空氣收縮。要由地面上溫度高空氣彭脹上升的空氣、水蒸氣補充海面空氣空間。在冬天海面溫度高海面空氣上升,地面溫度低空氣比重大沿地面補充海面空間。
由於風速大小、方向還有濕度等的不同,會產生許多類型的風。
疾風、
大風、
烈風、狂風、
暴風和
颶風,這些常見類型的風,蒲福風級風力分別為七、八、九、十、十一和十二級。
陣風:當空氣的流動速度時大時小時,會使風變得忽而大,忽而小,吹在人的身上有一陣陣的感覺,這就是生活上認定的陣風。氣象上,風速通常指2分鐘內的平均情況,而風速時大時小,陣風通常就是指這段時間裡最大的瞬時風速。如果天氣預報,今天風力4-5級,陣風6級,就是說今天平均風力4-5級,最大瞬時風力可達6級。
旋風:當空氣攜帶灰塵在空中飛舞形成漩渦時,這就是旋風。
焚風:當空氣跨越山脊時,由於空氣下沉,
背風坡上容易發生一種暖(或熱)而乾燥的風,就叫焚風。
颱風,就是發生在熱帶海洋上的大氣渦旋, 所以又叫熱帶氣旋。當渦旋中心最大風力達到八級以上時,就叫颱風;中心最大風力在六至七級叫弱颱風;中心最大風力達八至十二級時,叫強颱風。
龍捲風:從積雨雲中伸向地面的一種範圍很小,破壞力極大的空氣渦旋。發生在陸地上的叫
陸龍捲,發生在海洋上的叫
海龍捲,又叫
水龍捲。龍捲風是一種旋轉力很強的猛烈風暴,風速最大可達每秒100米以上。
山谷風:在山區,白天風沿山坡、山谷往上吹,夜間則沿山坡、山谷往下吹,。這種在山坡和山谷之間,隨晝夜交替而轉換風向的風叫山谷風。
海陸風:在近海岸地區,白天風從海上吹向大陸上,夜間又從陸上吹向海上,這種晝夜交替、有規律地改變方向的風稱海陸風。
冰川風:在白晝和夜間,,沿著冰川沿下坡方向所吹的淺層風。
季風:隨著季節交替,盛行風向有規律地轉域的風。在冬季,空氣從高壓的陸上流向低壓的海上,這叫冬季風;在夏季,風從海上吹向陸上,叫夏季風。我國是季風顯著的國家,冬季多偏北風,夏季多偏南風。這就給我國大部分地區帶來了冬乾夏濕的季風氣候特色。
信風:在低層大氣中,從副熱帶高壓吹向赤道地區廣大區域內的持繼性風。在北半球,信風盛行風是東北;而在南半球則是東南。信風的特徵是具有高度經常性,朝一個方向以幾乎不變的力量整年吹。
反信風:在赤道地方上升的熱空氣到了大氣上層分向兩級流動,這種氣流就稱反信風。由於地球自轉的作用,反信風在北半球偏右,在南半球偏左。反信風不斷把氛圍帶到緯度30°至35°之間的地帶,構成空氣聚積的狀態,形成副熱帶高壓帶。所以在此區域沙漠較多。
雲
雲是大氣中水汽凝結(凝華)成的水滴、過冷水滴、冰晶或者它們混合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見聚合物。雲是地球上龐大的水循環的有形結果。太陽照在地球的表面,水
蒸發形成
水蒸氣,一旦水汽過
飽和,水分子就會聚集在空氣中的微塵(凝結核)周圍,由此產生的水滴或冰晶將陽光散射到各個方向,這就產生了雲的外觀。因為雲反射和
散射所有波段的
電磁波,所以雲的顏色成灰度色,雲層比較薄時成白色,但是當它們變得太厚或濃密而使得陽光不能通過的話,它們可以看起來是灰色或黑色的。雲可以形成各種的形狀,也因在天上的不同高度、形態而分為許多種。
地面上的水吸熱變成水蒸氣,上升到天空蒸汽層上層。由於蒸汽層上層溫度低,水蒸氣體積縮小比重增大,蒸汽下降。由於蒸汽層下面溫度高,下降過程中吸熱,再度上升遇冷,再下降,如此反覆氣體分子逐漸縮小,最後集中在蒸汽層底層。在底層形成低溫區,水蒸氣向低溫區集中,這就形成雲。
比較籠統地說,雲主要有三種形態:一大團的積雲、一大片的
層雲和纖維狀的
捲雲。
科學上雲的分類最早是由法國博物學家讓-巴普蒂斯特·拉馬克(Jean Lamarck)於1801年提出的。1929年,
國際氣象組織以英國科學家路克·何華特(Luke Howard)於1803年制定的分類法為基礎,按雲的形狀、組成、形成原因等把雲分為十大雲屬。而這十大雲屬則可按其
雲底高度把它們劃入三個
雲族:高雲族、中雲族、低雲族。另一種分法則將積雨雲從低雲族中分出,稱為直展雲族。這裡使用的雲底高度僅適用於中緯度地區。(除英美等國外,世氣組織與各國一般採用
國際單位制)。
雷
雷是雲層放電時發出的響聲。雷與閃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自然現象,一個指聲音,是聽的;一個指形象,是看的。絕大多數時候同時出現。
英文Thunder;雷是伴隨閃電產生的
大氣發聲現象。由於閃電放電,閃電通道內的
空氣瞬間產生高溫
高壓,體積急驟
膨脹造成一個向通道四周傳播的激盪波,這個高壓激盪波在很短距離內迅速衰退並退化為強大的可聞波和
次聲波。大體可分為
炸雷,
悶雷和拉磨雷(持續時間較長的低沉聲響)三種。一般而言,雷聲的
傳播距離不超過25千米,在海上最遠時可達100千米。雷聲聲強譜的
峰值頻率為4--125赫,有的在次聲波,有的在可聞波。
閃電是
雷雨雲體內各部分之間或雲體與地面之間,因帶電性質不同形成很強的電場的放電現象。由於
閃電通道狹窄而通過的電流太多,這就使閃電通道中的
空氣柱被燒得白熱發光,並使周圍空氣受熱而突然
膨脹,其中雲滴也會因高熱而突然汽化膨脹,從而發出巨大的聲響--雷鳴。雷鳴的速度並非普通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而是以衝擊波的形式產生,遠快於普通聲音傳播速度。在雲體內部與雲體之間產生的雷為高空雷;在雲地閃電中產生的雷為“
落地雷”。
雨
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陽光的照射之後,就變成水蒸氣被蒸發到空氣中去了。
水蒸氣在高空遇到冷空氣便凝聚成小水滴。這些小水滴都很小,直徑只有0.0001~0.0002毫米,最大也只有0.002毫米。它們又小又輕,被空氣中的上升氣流托在空中。就是這些小水滴在空中聚成了雲。這些小水滴要變成雨滴降到地面,它的體積大約要增大100多萬倍。
天空下雨主要依靠兩個手段:
在雨滴形成的初期,雲滴主要依靠不斷吸收雲體四周的水氣來使自己凝結和凝華。如果雲體內的水汽能源源不斷得到供應和補充,使雲滴表面經常處於過飽和狀態,那么,這種凝結過程將會繼續下去,使雲滴不斷增大,成為雨滴。但有時雲內的水氣含量有限,在同一塊雲里,水汽往往供不應求,這樣就不可能使每個雲滴都增大為較大的雨滴,有些較小的雲滴只好歸併到較大的雲滴中去。
如果雲內出現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況,那么,這種凝結和凝華增大過程將大大加快。當雲中的雲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時,由於大雲滴的體積和重量不斷增加,它們在下降過程中不僅能趕上那些速度較慢的小雲滴,而且還會“吞併”更多的小雲滴而使自己壯大起來。當大雲滴越長越大,最後大到空氣再也托不住它時,便從雲中直落到地面,成為我們常見的雨水。
除了酸雨,有顏色的雨外,還有許多有趣的雨,比如蛙雨,鐵雨,金雨,甚至錢雨。它們都是
龍捲風的傑作。
極光
極光(Aurora、Aurora Borealis、Polar light或Northern light)出現於星球的高磁緯地區上空,是一種絢麗多彩的發光現象。而地球的極光,來自地球
磁層或太陽的高能
帶電粒子流(
太陽風)使高層大氣分子或
原子激發(或
電離)而產生。極光常常出現於緯度靠近
地磁極地區上空,一般呈帶狀、弧狀、幕狀、
放射狀,這些形狀有時穩定有時作連續性變化。極光產生的條件有三個:大氣、
磁場、高能帶電粒子。這三者缺一不可。極光不只在地球上出現,太陽系內的其他一些具有磁場的
行星上也有極光。
根據關於極光分布情況的研究,極光區的形狀不是以
地磁極為中心的圓環狀,而是卵形。極光的光譜線範圍約為3100~6700埃,其中最重要的
譜線是5577
埃的
氧原子綠線,稱為極光綠線。極光下邊界的高度,離地面不到100公里,極大發光處的高度離地面約110公里左右,正常的最高邊界為離地面300公里左右,在極端情況下可達1000公里以上。
極光一般只在南北兩極的高緯度地區出現,但是2010年8月1日的太陽風暴恰好面向地球爆發,攜帶大量帶電粒子的太陽風準確無誤地“擊中”地球,與地球磁場相互作用產生“磁暴”,使美國密西密西根州、丹麥和英國等緯度稍低的地區都能夠看到美麗的北極光景觀。專家稱,這一次的太陽風暴並沒有像事先推測的那樣破壞全球的衛星和電信系統,卻給地球帶來一場壯麗的“焰火盛會”。
傳說
盤古開天
盤古開天的主角是
盤古,是中國民間神話傳說人物,最早見於三國時期吳國
徐整著的《
三五曆紀》。在
太古的時侯,太空中飄浮著一個巨星,形狀像是一個
雞蛋。就在那巨星的內部,有一個名叫盤古的巨人,一直在用他的斧頭不停的開鑿,企圖把自己從圍困中解救出來。經過一萬八千年艱苦的努力,盤古揮出最後一斧,只聽一聲巨響,巨星分開為兩半。盤古頭上的一半巨星,化為氣體,不斷上升;腳下的一半巨星,則變為大地,不斷加厚,宇宙開始有了天和地。天和地每日加高三尺,盤古也越高大,成了“
頂天立地”的英雄。
盤古開天闢地還有一層意思:盤是盤問、盤詰的意思,古是以前就存在的事物,可以理解為早以存在的“道”。整句話意思就是:不斷追溯早已存在的“道”,可以開闢天地。
女媧補天
遠古時代,四根擎天大柱傾倒,九州大地裂毀,天不能覆蓋大地,大地無法承載萬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濫不止,兇猛的野獸吃掉善良的百姓,兇猛的禽鳥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在這種情況下,女媧冶煉五色石來修補蒼天,砍斷海中巨鰲的腳來做撐起四方的天柱,殺死黑龍來拯救冀州,用蘆灰堆積起來堵塞住了洪水。
天空被修補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豎立了起來,洪水退去,中原大地上恢復了平靜;兇猛的鳥獸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來。女媧背靠大地、懷抱青天,讓春天溫暖,夏天熾熱,秋天肅殺,冬天寒冷。她頭枕著方尺、身躺著準繩,當陰陽之氣阻塞不通時,便給予疏理貫通;當逆氣傷物危害百姓積聚財物時,便給予禁止消除。
到這個時候,天清平地安定,人們睡時無憂無慮,醒時棄智無謀;或以為牛,或以為馬,隨人呼召;行動舒緩沉穩,走路漫無目的,視物若明若暗;膧朦無知天真幼稚與天道萬物和協,誰也不知產生緣由,隨意閒蕩不知所歸不求所需,飄惚不定沒有目標。到了這時,野獸毒蛇全都收斂藏匿爪牙、毒刺,沒有捕捉吞食的慾念。考察女媧的豐功偉績,上可以通達到高天上的邊際,下可以契合到黃泉下的壚土,名聲流傳後世,光暉熏炙萬物。
女媧以雷電為車,應龍居中駕轅,青虬配以兩旁,手持稀奇的瑞玉,鋪上帶有圖案的車墊席,上有黃色的彩雲繚繞,前面由白螭開道,後有騰蛇簇擁追隨,悠閒遨遊,鬼神為之引導,上登九天,在靈門拜見天道,安詳靜穆地在大道太祖那裡休息。儘管如此,女媧從來不標榜炫耀自己的功績,從來不張揚彰顯自己的名聲,隱藏起真人之道,以遵從天地自然。若問為何如此,因為是道德上通九天,所以智巧奸詐就無法生存。
天圓地方
“天圓地方”是古代科學對宇宙的認識。古代漢族人民在認識宇宙的過程中主要方法和現代科學的實證實驗方法完全不同,“內證”是古人認識宇宙的主要方法,而這種方法是按照人體生命一定的能量循環模式不斷加強人體自身的能量,從而達到超越普通大眾的感知能力。我們知道普通人的五官感知能力是有限的,這也是現代科學發展的局限。而古代科學家通過“內證”修習,可以提高自身能量,最終觀察到更細微的宇宙真相和其中的能量運行規律:陰陽五行。陰陽五行具體來講,是分為很多層次的,其概念就如同現代數學中方程式里的未知數“x,y”,也就是說,當方程式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其中的x,y等未知數是有具體的代表物質的,而當從純粹的數學角度來講解時,x,y就是不具有具體指向的未知數。我國古代中醫寶典《黃帝內經》中就明確提出了五運六氣的學說,該學說本質上是對一定層次天地能量運化的總結,而古人發現,每當天地間能量發生變化時,就會逐漸表現在人們可以看到的相對巨觀的世界,比如當春天以東方七宿為代表的“木”屬性的能量到來時,大地就會解凍,種子開始發芽,一切生命都被這種能量喚醒,進入新一輪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隨著四季的變化,人體生命的健康狀態也會受到不同的影響,因此《黃帝內經》中有《四季調神大論》,專門就四季的陰陽變換對人體的影響進行了論述。古人把微觀狀態下能量的變化規律總結為“五運六氣學說”,用來測量天地間能量變化和時間的關係,以及這種變化對地球上生命的影響。這就是古人講的“天時”,所謂天時者,是指從天而降的能量到來時,就是相應季節的開始。由於這種能量60年一輪迴,周而復始,如環無端,因此古人講“天圓”,用來描述時間的特點。同時古人講方位時,用“四面八方”來描述,也叫“地方”。“天圓地方”就是講時間和空間,也就是講宇宙的真實面目!體現了老祖宗智慧的時空觀念。
這其中還隱含一個中國漢族傳統文化的精華理論:萬事萬物都是從無到有,而且和天地間的能量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講“天人合一”。《道德經》言:“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無”之妙,是現代人無法解開的謎團。
而天圓地方的本質來源,是源於先天八卦的演化中,所推演出的天地運行圖,也就是:天圓地方圖。其中外部環繞的卦象,代表天的運轉規律,而中間方形排列的卦象,則代表地的運轉規律。其中,天是主,地是次,天為陽,地為陰。兩者相互感應,生成了天地萬物,其中人又正好是天地的精華物質所構成,因此被視為天地萬物之靈,能夠感通萬物,最靈者也。
天圓地方本質上是《易經》陰陽體系中對天地生成及其運行的解讀,而《易經》為百經之首,國學之源,其思想體系認為萬事萬物都是按照陰陽五行演化而來,因此在古代的各門學科中,都有陰陽五行的思想體系在其中。比如,建築學《魯班經》,生命科學《黃帝內經》,治國安邦的《春秋繁露》,行兵布陣的《孫子兵法》,飲食搭配方面,地理環境方面的風水學《青囊經》,個人命運方面的《滴天髓》,觀人面相方面的《人倫大統賦》等等,只要能夠想到的方面,幾乎都有《易經》中陰陽的思想體系。這也是為什麼《易經》被尊卑百經之首的真實內涵所在。這裡順便講一下,儒家其實也是按照《易經 》的陰陽思想體系提出的治國安邦,三綱五常的社會人倫系統,這個大家可以參考《春秋繁露》,這是公認的被稱為儒家系統提出治國方略的典籍,其中充滿了道家天人合一,天人感應,陰陽五行的思想。
天空成語
【碧空如洗】:碧空:淺藍色的天空。藍色的天空明淨得像洗過一樣。形容天氣晴朗。
【蔽日遮天】:遮住了天空和太陽。形容遮蓋的範圍非常寬廣。
【寸地尺天】:指一小塊土地和天空。
【殆無虛日】:殆:幾乎;虛:空。幾乎沒有一天空著。形容幾乎天天如此。
【地闊天長】:大地遼闊,天空廣闊。
【地網天羅】:天羅:張在空中捕鳥的網。天空地面,遍張羅網。指上下四方設定的包圍圈。比喻對敵人、逃犯等的嚴密包圍。
【電火行空】:閃電的火光在天空中划過。形容速度極快。
【動如參商】:參、商:均是二十八宿之一,二星此出彼沒,不同時在天空中出現。比喻人分離後不能再見面。
【海闊從魚躍,天空任鳥飛】:闊:寬廣。大海遼闊隨魚跳躍,天空空曠任鳥飛翔。形容無牽無掛,自由自在。比喻可充分施展抱負。
其它相關
天空實驗室
美國第一個軌道空間站。1973年5月14日發射。軌道高度430千米。呈圓柱形,長35米,直徑7米,重約77。5噸。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工作室,下層為生活室。主要任務是考察長期的空間飛行對人體的影響,觀測太陽、彗星和地球資源,空間冶金試驗等。發射後,於同年5月25日、7月28日和11月16日先後有三批(每批三名)太空人由“阿波羅”號載人飛船送入天空實驗室,分別工作和生活了二十八、五十九和八十四天。1979年7月11日提前進入大氣層墜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