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計量發展規劃(2022—2035年)

《天津市計量發展規劃(2022—2035年)》由天津市人民政府發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津市計量發展規劃(2022—2035年)
  • 頒布時間:2022年8月27日
  • 發布單位天津市人民政府
發布通知,檔案全文,

發布通知

天津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
天津市計量發展規劃(2022—2035年)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
現將《天津市計量發展規劃(2022—2035年)》印發給你們,望遵照執行。
天津市人民政府
2022年8月27日

檔案全文

天津市計量發展規劃(2022—2035年)
計量是實現單位統一、保證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國防建設、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礎,是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撐。為進一步夯實計量基礎,提升計量能力和水平,更好服務天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推進質量強市建設,根據《國務院關於印發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國發〔2021〕37號)和《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三個著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定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以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改革開放、高效能治理、高品質生活為目標導向,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碳達峰碳中和等重大戰略和產業升級、民生保障等重點領域計量需求,全方位加強計量體系和能力建設,加快構建現代先進測量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提供有力的計量基礎支撐和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突破、改革引領。加強服務本市重大需求的計量科技創新,加大基礎、前沿和套用領域計量薄弱環節技術研究,強化計量科技場景套用,推動計量產學研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加強計量測試方法研究和標準物質研製,激發計量科技創新活力。探索新型計量監管模式,推進計量信用監管和智慧監管,深化計量制度改革,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提升計量管理能力和水平。
堅持需求牽引、供給提升。以服務製造業立市戰略和人民民眾美好生活需要作為計量工作的出發點,加強計量技術能力建設,發展新型計量供給模式,強化計量服務支撐,加快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水平聯動機制。
堅持政府統籌、市場驅動。堅持政府和市場有機結合的發展模式。加強政府對計量事業發展的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和整體性推進,重點在公共安全、民生保障方面強化政府的統籌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合法、規範開展計量、測試等高端技術服務,促進計量能力建設向專業化、多元化發展。
堅持協同融合、開放共享。充分調動各方資源和積極性,依託市計量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推動形成橫向協同、縱向貫通的協調推進機制。穩步推進京津冀計量工作協同發展,形成共建、共享、互補的計量發展格局,推進計量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三)發展目標。到2025年,本市現代先進測量體系初步建立,部分專業領域項目達到國內一流水平。計量服務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保障人民民眾健康安全、維護經濟社會秩序平穩運行的作用更加突出,協同推進計量工作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
計量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圍繞天津科研和產業特色需求,攻克一批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製一批自主可控的計量儀器裝備和標準物質,培養造就一批具有計量理論基礎和計量技術套用能力的複合型計量人才,確保本市在計量套用方面處於國內一流水平。
計量服務保障能力持續增強。計量基礎支撐和保障作用更加突出,計量測試服務能力基本滿足本市“1+3+4”現代產業體系發展需要,研發線上測量、數字計量等新型技術套用場景,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勢產業建設一批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形成一批專用計量測試方法和標準規範,公共安全、民生保障、生態環境、醫療衛生等領域計量保障能力持續加強。
計量監督管理體制逐步完善。持續深化計量監管制度改革,推動完善計量地方性法規。運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等現代技術,探索建立智慧計量監管新模式,推進誠信計量分類監管,強化民生計量保障監管,完善計量監管鏈條,規範計量服務市場秩序,增強全社會計量意識,計量治理效能更加彰顯。
展望到2035年,計量綜合實力躋身國內一流行列。全市計量科技創新、計量服務保障、計量監管能力顯著提升,建成現代先進測量體系,協同融合、開放共享的計量社會共治格局基本形成,全面滿足本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要。
專欄1 “十四五”時期全市計量發展主要指標
序號
指標名稱
2020年
2025年
屬性
1
地方計量技術規範制修訂數量(項)
40
140
預期性
2
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數量(項)
598
700
預期性
3
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個)
2
預期性
4
市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個)
1
5
預期性
5
市級現代先進測量實驗室(個)
3
預期性
6
市級計量數據建設套用基地(個)
1
預期性
7
強檢計量器具檢定能力覆蓋率(%)
66
90
預期性
8
引導培育誠信計量示範單位(家)
500
2000
預期性
二、加強計量基礎研究,服務創新驅動發展
(四)加強計量套用技術研究。加強計量套用技術創新研究。(市科技局和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以下均需各區人民政府負責,不再列出)圍繞計量科學、儀器科學以及精密測試技術工程前沿,聚焦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重大需求,在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先進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開展精密測試套用技術研究。(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委按職責分工負責)開展測量不確定度評定、測量方法科學性評價、計量作用機理和效能評價等研究。(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2 計量套用技術研究
1.計量套用技術研究。跟蹤計量科技前沿,應對計量單位量子化變革,融入和適應“量子度量衡”計畫實施進程,開展量子計量技術研究及套用,持續開展幾何量、熱學、力學、聲學、光學、電磁、時間頻率、無線電、化學計量等方面的套用技術研究。
2.精密測試技術研究。開展雷射及光電測試、感測及測量信息、高端數字測量技術、微納測試與製造、圖像識別測量、複雜曲面三維形貌測量、微腔光頻梳精密測量、非接觸式測量和製造過程質量控制等技術的研究和套用。
(五)開展計量數位化轉型研究。順應計量數位化轉型趨勢,推動計量校準證書數位化。(市市場監管委負責)推動本市跨行業、跨領域計量數據融合、共享與套用,鼓勵本市計量技術機構積極參與國家計量數據中心建設,支持建立區域計量雲服務平台或行業計量數據中心,構建計量大數據資源池。加強計量數據統計、分析和有效利用,強化計量數據的溯源性、可信度和安全性,確保實現單位統一,量值準確可靠。(市市場監管委、市網信辦按職責分工負責)在生命健康、石油化工、交通、海洋等領域加強計量數據挖掘和套用,培育計量數據建設套用基地。(市市場監管委、市網信辦、有關行業主管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規範計量數據使用,推動計量數據安全有序流動。(市市場監管委、市網信辦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加快新型量值傳遞溯源技術和關鍵共性計量技術研究。加強新型量值傳遞溯源方法研究,滿足複雜、極端、實時工況環境和新領域新場景計量測試需求。(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委按職責分工負責)加快開展數位化模擬測量、工況環境監測、工業物聯、跨尺度測量、遠程和線上測量、複雜系統綜合計量等關鍵共性技術研究,重點開展微觀量、複雜量、動態量、多參數綜合參量等計量測量方法研究和計量儀器設備研究開發。(市市場監管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圍繞實際需求和重點領域加強科技攻關,推動計量領域科技成果轉化和平台建設,促進計量新技術、新方法向產業轉移轉化。(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委、有關行業主管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3 新型量值傳遞溯源技術和關鍵共性計量技術研究
1.新型量值傳遞溯源技術:光纖感測及系統關鍵參數計量技術、綜合能源計量裝置運行狀態線上評價、高溫流場測量線上校準、海水聲速直接溯源技術、城市揚塵監測儀線上校準、惡臭氣體檢測儀線上校準、砝碼智慧型化計量技術、壓力儀表線上校準、熱電偶線上校準、含沙量關鍵計量測試技術、海洋溫鹽測量儀及感測器動態、現場和智慧型校準技術、定時測量與同步技術、電動汽車用電池管理系統關鍵參數精度測量技術、無人機質量評價技術、氣體質量流量精密測控技術等。
2.關鍵共性技術:計量裝備智慧型化、網路化、自動化、小型化技術,智慧型計量校準技術。高精度、集成化、微型化、智慧型化新型感測技術,高端計量測試儀器設備核心關鍵部件和技術開發。
(七)最佳化計量科技創新生態。圍繞國家戰略和全市產業發展內在需求,加速整合社會計量資源,發揮好科研機構及綜合性、行業性科技創新平台的引領和導向作用,充分釋放企業技術創新活力,拓展計量科技創新主體,推進高水平計量基礎設施建設。(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委按職責分工負責)發揮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等計量優勢資源力量,積極培育計量科技創新基地和先進測量實驗室。(市市場監管委負責)加強多學科融合、多領域交流合作,開展具有產學研用特徵的計量科技合作,充分利用本市深化科技創新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支持先進計量科技成果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強化與質量、標準的融合聯動,合力促進計量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套用。(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委、市知識產權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強化計量套用,服務經濟社會重點領域
(八)支撐先進制造與質量提升。加強制造業計量能力建設,建立一批先進制造業發展急需的計量標準,夯實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基礎。(市市場監管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加快培育和規劃建設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和聯盟,聚焦先進制造業領域測不了、測不全、測不準的難點,加強關鍵計量測試技術和測量裝備研究,為產業發展提供全溯源鏈、全產業鏈、全壽命周期和前瞻性計量測試服務,推動製造強市建設。(市市場監管委、市科技局按職責分工負責)開展產業計量基礎能力提升行動,落實工業強基計量支撐計畫,圍繞工業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質量提升,開展所需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性能評價和套用,不斷提升計量的技術支撐和保障作用。積極參與國家工業計量基礎資料庫建設,加強本市工業製造領域計量檢定、校準、測試和檢測數據的採集、管理和套用。(市市場監管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服務高端儀器儀表和精密製造發展。立足本市儀器設備製造優勢,加強高端儀器設備核心設計、核心器件、核心控制、核心算法和核心溯源技術研究,支撐本市儀器儀表產業技術創新和產品質量提升,推動新型感測器、新型儀表、計量測試設備的國產化進程。(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委按職責分工負責)加強高精度計量標準自主研發套用,推進計量儀器設備國產化替代。(市市場監管委負責)加強色譜儀、質譜儀、高精度感測器、高精度綜合性能檢測儀器等高端通用儀器設備研製,加快智慧型製造、環境監測、生物醫藥、醫療衛生等領域專用測量儀器儀表的研製和推廣使用。加快光纖感測器、4D光場感測器、小型化白光干涉測量感測器、氣敏感測器、溫度感測器、流量感測器、高精度隧道磁電阻效應電流感測器、高端圖像感測器、高速光電感測器等的研製和套用。(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委按職責分工負責)強化計量在儀器設備研發、設計、試驗、生產和使用中的基礎保障作用,促進儀器設備質量提升。加強儀器儀表計量測試和質量評價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建設,促進儀器儀表產業發展集聚,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的國產儀器儀表品牌。(市市場監管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服務天津智慧型科技發展和數字天津建設。加強人工智慧與智慧型製造計量測試能力建設,支撐構建現代工業產業體系,促進天津智慧型製造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服務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建設。推動計量與智慧型科技產業發展深度融合,開展人工智慧、智慧型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相關計量技術研究,滿足新一代人工智慧晶片、高端智慧型感測器、智慧型終端產品等生產製造過程測量需要。(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委按職責分工負責)加強智慧型基礎設施計量測試能力建設,面向智慧型製造、智慧型醫療、智慧型交通、智慧型安防等領域構建計量測試平台,健全人工智慧計量體系框架,為智慧型科技發展提供計量技術基礎服務。加強計量與現代數位技術、網路技術及產業數位化科研生產平台聯動。針對工業先進制造,基於協調世界時(UTC)研究面向分散式數字計量系統套用的時空敏感網路技術,實現重要分散式計量過程的時延可測量、可預測,形成網際網路形態下數字計量設施網路支撐體系。(市市場監管委、有關行業主管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以量值為核心,提升數字終端產品、智慧型終端產品計量溯源能力。(市市場監管委負責)
(十一)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完善本市溫室氣體排放計量核算體系,健全碳排放相關計量標準建設。加強計量測試技術在碳核算、碳追蹤等領域的套用,為溫室氣體排放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提供計量支撐。(市市場監管委、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統計局按職責分工負責)落實碳排放計量審查制度,加強對重點排放單位執行碳計量要求的監督檢查。(市市場監管委負責)建立健全資源環境計量體系,深化本市重點用能單位能耗線上監測系統建設,提升數據質量,強化結果運用,促進用能單位節能降耗、提質增效。建立健全本市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培育國家能源、環境計量中心,推進能耗、環境監測,加強能源資源和環境計量數據分析挖掘和利用。(市市場監管委、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加快推進能源資源計量服務示範項目建設,引導和培育能源資源和環境計量服務市場。(市市場監管委、市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4 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1.碳排放領域。完善碳排放計量體系,為碳排放計量監測提供技術支持。在水泥等行業開展典型用能設施及用能系統碳排放計量測試方法研究,積累碳排放計量數據,為行業碳排放因子計算提供驗證手段。研究數字孿生、高光譜成像、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在精準碳計量和輔助決策中的套用。圍繞水體溫室氣體排放、建築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和森林碳匯監測開展碳排放計量技術研究和套用。開展碳計量數據採集和標準化處理與存儲、分散式清潔能源發電、新型用電負荷的碳計量方法及電—碳計量轉換推算技術研究套用,實現消費側碳排放溯源和精準計量。
2.能源計量領域。完善天津市重點用能單位能耗線上監測系統,提高上傳數據質量,加強數據分析套用。進一步提升能源計量技術服務能力,開展用能產品能效標識檢測、能源平衡測試、能源審計、節能量審核等能源計量檢測和能源管理服務,重點研究能源高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節能減排等領域計量檢測技術。開展清潔能源材料和器件性能參數準確測量方法研究,推進光伏、風電、水電等清潔能源發電、儲能及併網控制計量測試技術的研究與套用。
3.生態環境監測領域。開展大氣、水、土壤等環境中污染物與溫室氣體精密測量技術研究和標準物質研製,提升環境、衛生領域污染物及有毒有害氣體排放量監測支撐能力,推動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
4.應對氣候變化領域。開展氣候氣象領域監測關鍵計量技術研究,開展溫室氣體、生物氣溶膠、多環境污染物、臭氧監測儀器設備計量方法研究和標準物質研製。
5.自然資源領域。開展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調查評價、地質、海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海洋和測繪地理信息儀器設備的量值溯源技術研究和套用。
(十二)服務大眾健康和安全。加快醫療健康領域計量服務體系建設,面向疾病防控、生物醫藥、診斷試劑、高端醫療器械、康復理療設備、可穿戴設備及體質測試器材等領域開展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標準物質研製。(市衛生健康委、市藥監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加強體育設施和運動健身器材等的計量技術研究和產品質量評價,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市體育局、市市場監管委按職責分工負責)強化海洋災害、地震、氣象災害等自然災害防禦的計量保障,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計量能力。(市規劃資源局、市地震局、市氣象局、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加強危險化學品、建築施工、地質勘查等安全生產相關計量器具的研製生產和監督管理。(市市場監管委負責)完善公共安全領域計量服務體系,提升服務交通安全、社會穩定和安全的計量能力,推進交通監管設備、警用裝備、刑事技術產品等計量測試基礎設施建設。(市公安局、市市場監管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5 服務大眾健康和安全
1.疫病防控領域。研發恆溫擴增微流控晶片核酸分析儀,滿足臨床病毒或者細菌感染快速檢測需求,開展核酸分析儀及實時螢光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分析儀等檢測設備關鍵參數量值溯源技術研究和套用。開展以增強拉曼光譜方法為檢測手段,研發致病微生物在微流控晶片快速增殖、分離及原位檢讀的現場攜帶型高通量快速檢測設備。
2.醫藥和醫療裝備領域。開展生物技術與現代藥物功效、標誌物與活性、中藥有效成分量值溯源技術研究和專用計量儀器設備研製。開展醫用智慧型感測器、家用可穿戴式健康監控儀器設備、可穿戴設備及體質測試器材、醫學監測、治療理療設備計量技術研究,構建關鍵量值的計量測試技術能力。研製配套的試劑、試劑盒和標準物質。
3.防災減災領域。增強防災減災領域溯源能力。在海洋災害、地震、氣象災害等自然災害防禦領域加快健全計量技術研究與測試平台,提升溯源能力,增強防災減災預防監測支撐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十三)提升航空航天、海洋和交通運輸計量保障能力。完善無人機與直升機、民用航空及配套和航天技術領域關鍵、特色參數指標計量保障能力,支撐航空航天領域開展更高水平技術研發、智慧型製造、測試驗證,服務本市航空航天優勢產業發展,保障航空航天材料、零部件及裝備質量控制水平。(市市場監管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開展海洋裝備測量測試技術研究,建設深海多維度綜合環境評價試驗測試平台,提升海洋儀器設備計量標準裝置及關鍵計量技術能力。針對環渤海海域生態系統及生物群落的特性,健全環渤海海域立體觀測、海洋微塑膠、海洋酸化、生態預警監測、藍碳調查評估、生物多樣性監測等領域計量保障體系建設。(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市市場監管委按職責分工負責)加強交通運輸計量基礎設施建設,面向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領域重大工程、重大裝備、重要運營線路計量需求,開展交通綜合檢測、監測設備量值溯源和保證技術研究,研製相關測試設備,持續提升計量對交通運輸的技術保障能力。加強本市港口領域計量保障,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或瓶頸,形成港口裝備關鍵過程控制參數計量測試能力,提升港口物流效率和安全節能環保水平。(市交通運輸委、市市場監管委按職責分工負責)開展新能源汽車電池、汽車零部件、充電設施等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測試評價,加強電動汽車電池管理系統參數精度可靠評價計量方法、大功率充電接口計量測試技術和充電樁新型計量監管技術開發和套用,強化本市新能源汽車計量基礎設施建設。(市發展改革委、市市場監管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強計量能力建設,賦能高質量發展
(十四)構建新型量值傳遞溯源體系。積極適應國際單位制量子化變革和數位化、扁平化量值傳遞溯源新要求,推動構建依法管理的量值傳遞體系和市場需求導向的量值溯源體系。強化量值傳遞體系的法制保障和基礎保障,按照市、區分級保障工作原則,科學規劃計量標準建設,著力增強交易結算、醫療衛生、安全防護、生態環境等領域量值傳遞能力,確保體系完整、運行有效。推進量值溯源體系“放管服”改革,提高依法治理能力,鼓勵社會資源參與市場化、競爭性量值溯源技術服務,通過公開計量技術機構溯源能力和信用風險類別,逐步規範量值溯源市場,推動構建更加科學、高效、開放、靈活的量值溯源體系,提升量值溯源效能。(市市場監管委負責)
(十五)推進計量標準建設。建立完善本市社會公用計量標準、部門行業計量標準、企事業單位計量標準基礎設施網路。實施計量標準能力提升工程,在重點領域加快新建和升級換代社會公用計量標準,補全重點量值傳遞溯源空白,提升自動化、智慧型化、網路化水平。各區要加強區域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布局和建設,更好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鼓勵和支持特定專業領域建立部門行業和企事業單位計量標準,服務產業、企業計量。(市市場監管委、有關行業主管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在現有業務平台基礎上統籌建設計量標準行政審批和管理信息系統,提升行政審批服務效率,最佳化營商環境。(市市場監管委、市網信辦按職責分工負責)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加強產學研用合作,探索遠程線上測量和最佳控制的溯源方法研究。(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6 推進計量標準建設計畫
1.社會公用計量標準。重點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及計量套用需求,完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供給,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裝備製造、石油化工、汽車及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優勢產業領域新建、改造升級計量標準。在關係國計民生和健康安全的相關產業加大計量標準建設力度,填補相關領域量值傳遞溯源空白。
區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圍繞區級強制檢定保障清單及本區重點發展領域對計量的需求,加快完善計量標準項目覆蓋,有效提升計量服務能力。各區人民政府應對區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中的計量標準設備、相匹配的試驗場所等要素投入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
2.部門行業計量標準。重點圍繞部門行業發展需求,在能源、水資源、生態環境、交通、醫學、測繪、海洋等重點領域加強計量標準能力建設。
3.企事業單位計量標準。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自主建立最高計量標準,加強計量標準能力建設,採用先進計量器具,提升生產工藝過程控制、產品質量升級的相關計量技術支撐能力。
(十六)加大標準物質研製套用。加強標準物質研發套用的市場化培育,鼓勵全市行業龍頭企業、高校、技術機構、科研院所加大對標準物質研發的投入。加大對生物醫藥、食品安全、環境監測等重點領域標準物質研發的科技政策支持,加強標準物質套用環節的智慧財產權、商業秘密保護。探索建立標準物質量值核查驗證實驗室和質量追溯平台,完善標準物質質量控制、追溯管理能力。(市市場監管委、市知識產權局、市科技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7 推進標準物質建設計畫
1.生物醫藥。對新型醫藥、化妝品等個人護理品、多肽類藥物、單抗類與蛋白類大分子藥物進行標準物質研究。
2.臨床檢測。針對血液檢測中的心血管疾病、代謝疾病標誌物,開展臨床質譜檢測純度標準物質、溶液標準物質研製,替代進口產品,為重大疾病早期預警的研究與全面普及提供支撐。
3.環境監測。針對國際公約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大氣、水質中揮發性和半揮發性有機污染物,開展合成、分離純化研究和純度標準物質、溶液標準物質、混合溶液標準物質、基質標準物質研製。
4.食品安全。重點研製食品中藥物殘留、食品添加劑、食品接觸材料、毒素、病原微生物檢測、食品營養成分、功能性成分等純度和基體標準物質。
5.體育賽事。研製體育賽事興奮劑檢測標準物質和麻醉藥品、精神藥品標準物質,替代進口產品。
6.材料科學。研製紡織品、警用紡織品材料特性量值標準物質和天然植物染料標準物質。
(十七)加快計量技術機構建設。深化計量技術機構改革創新發展,最佳化資源配置,提升計量有效供給能力,推動計量技術機構建設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匹配。健全以法定計量檢定機構為主體、授權行業計量站和社會服務機構為補充的計量技術機構體系框架,確保履行法定職責和激發市場活力相統一。推進全市計量技術機構差異化、專業化發展。支持市級計量技術機構創新發展,率先做優做強,提升濱海新區計量技術機構能力,更好服務“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格局。(市市場監管委負責)強化各區普惠性、兜底性、基礎性和公益性計量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可持續、穩定投入。鼓勵行業計量技術機構不斷提升服務本行業領域的專業計量技術能力。(有關行業主管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提升計量技術機構服務市場的能力和水平,構建優勢互補、優質高效、協同服務、開放共享的計量技術服務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創新提供計量服務。(市市場監管委、有關行業主管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8 全市計量技術機構能力提升重點工程
1.市級計量技術機構。建立滿足市級工作計量器具強制檢定項目保障清單和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要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提升型式評價試驗能力,促進計量器具製造企業發展。在光伏、醫學裝備、光纖感測、生物醫藥等領域積極建設產業計量測試中心,打造先進計量測試實驗室,承擔政府指定的基礎保障任務。
2.區級計量技術機構。建立滿足區級工作計量器具強制檢定項目保障清單需要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重點加強民生保障、醫療衛生、環境監測等領域計量保障能力,承擔政府指定的基礎保障任務。
3.行業計量技術機構。重點保障電、水、燃氣、地震觀測預警、氣象、港口、水運、海洋、交通工程等領域計量服務能力。
(十八)加強計量人才隊伍建設。依託重大科研項目、重點實驗室、科技創新服務平台等載體,加快計量學科帶頭人培養和創新型團隊建設。(市市場監管委、市科技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徵集發布高層次和急需緊缺計量人才崗位需求,支持計量領域重點用人單位參加,引進高端緊缺人才。推進註冊計量師職業資格與職稱認定、“海河英才”行動計畫等政策銜接。(市人社局負責)加強計量人才梯隊建設,支持青年技術骨幹參加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實驗活動,加快培養產業計量、能源資源計量、碳計量、計量數據信息化套用等跨領域複合型人才。(市市場監管委、市科技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實施計量專業技術人才提升行動,引導高校最佳化學科專業布局,加強計量測試技術及儀器等學科專業建設,加大高層次計量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緊密結合計量相關行業領域人才需求,強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鼓勵高校與計量行業領域開展專業人才聯合培養。(市教委、市市場監管委按職責分工負責)支持符合條件的計量領域企業面向本企業職工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做好工程技術系列質量計量標準化專業職稱申報評審。(市人社局負責)深入實施《註冊計量師職業資格制度規定》,組織法定計量檢定機構的計量技術人員參加註冊計量師職業資格考試,逐年提高法定計量檢定機構中註冊計量師的比例。鼓勵其他企事業單位的計量技術人員考取註冊計量師職業資格證書。(市市場監管委、市人社局按職責分工負責)鼓勵計量技術機構創新崗位設定,建立首席計量師、首席工程師、首席研究員等聘任制度。建立全市計量專家庫,支持計量專家開展多層次計量交流。(市市場監管委負責)
(十九)完善企業計量體系。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和質量意識,通過典型案例、標桿示範宣傳,引導企業建立完善與其科研、生產、經營相適應的計量管理制度和保障體系,推動生產企業和重點耗能企業加強計量基礎設施建設,合理配置計量管理人員與器具設備,採用先進技術加強對測量過程的控制與測量數據的採集、分析、套用和管理。加大測量管理體系認證宣貫推廣力度,推動企業提高測量保證能力。(市市場監管委負責)支持企業自我聲明計量能力,組織工業企業申報計量標桿示範。(市市場監管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有關行業主管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實施中小企業計量夥伴行動,發揮產業鏈龍頭企業和計量技術服務機構引領帶動作用,全面提升相關中小企業計量管理能力。(市市場監管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企業新購置符合條件的計量器具,可按照國家有關稅收政策規定享受一次性稅前扣除政策。(市稅務局負責)
(二十)推動計量交流合作發展。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和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京津冀、華北大區計量協同,積極參與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計量服務協同平台建設。持續深化區域計量服務與科技創新合作,深入開展京津冀計量技術規範共建共享和區域性計量比對活動,實現區域內計量資源共享、能力結果互認。圍繞國家重點項目和任務需求組織計量技術指導幫扶、計量項目援建,推動區域計量協調發展。積極參與計量國際交流合作,支持計量技術機構參加國際計量比對。(市市場監管委負責)
專欄9 全市計量交流合作重點工作
1.服務區域協調發展。在計量人才培養、專家資源共享、區域信息互通、技術規範共建共享、計量比對、業務培訓、技術機構能力建設等領域深入參與華北大區計量合作,重點開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裝備製造、石油化工、汽車及節能環保等領域的計量技術交流合作。
2.強化計量技術交流。在計量學術交流、技術研究、聯合比對、業務合作以及人才培養等領域組織有關科研機構、計量技術機構進行廣泛交流,積極承辦各類計量技術交流會議與學術論壇。
(二十一)服務質量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充分發揮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質量管理等質量基礎設施和要素資源的協同作用,繼續推進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綜合服務平台建設,為本市先進制造業和重點領域發展提供規範化、精準化、協同化的綜合服務。加強各要素共享共用、協同服務、綜合運用,以精準計量推動標準數據和方法的科學驗證,落實檢驗檢測、認證認可領域計量溯源性要求。深化質量基礎設施協同服務及套用示範創新,探索在重點領域形成“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全鏈條整體技術解決方案。(市市場監管委負責)
五、加強計量監督管理,提升計量監管效能
(二十二)完善計量制度體系。提升計量依法行政水平,根據計量法修訂進程,適時推動天津配套計量法規規章制修訂。加強產業計量、計量校準、技術機構等方面相關法規及政策研究,推動相關監管制度的建立和實施。加強對關係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新業態、新領域計量監管問題的研究,研究完善本市計量制度規定。加快完善符合市情實際和產業發展需求的計量技術規範工作制度。促進本市計量技術規範與計量標準建設協調推進,強化本市計量技術規範制修訂、實施和效果評估過程管理,提高規範的科學性、適用性和有效性。(市市場監管委負責)
(二十三)改革計量監管制度。深化計量監管制度改革,完善計量事中事後監管制度,建立健全以信用為基礎、“雙隨機、一公開”為基本手段、重點監管為補充的新型監管機制。探索推動電動汽車充電樁等重點民生領域計量器具、測試軟體、測量系統等進行綜合計量評價。落實國家計量比對工作機制和管理模式,推動本市計量技術機構積極申報國家級計量比對中心。實施國家法定計量單位“雙隨機、一公開”檢查,規範量和單位使用。(市市場監管委負責)落實國家對基礎研究和科技攻關項目量值準確性、可靠性計量評價制度,對重點實驗室、重點工程開展量值保障能力驗證。(市市場監管委、有關行業主管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強化落實市場主體計量管理和計量風險管控主體責任,重點強化醫療衛生機構、檢驗檢測機構的計量風險管控。(市市場監管委、市衛生健康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四)強化民生計量監督管理。實施計量惠民工程,最佳化改善民生計量服務。加強供水、供電、供熱、燃氣、公共運輸、物流配送等民生計量基礎設施建設。(有關行業主管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圍繞食品安全、貿易結算、醫療衛生、生態環境、公共安全等領域,增強區級民生計量保障能力,實現民生計量領域重點計量器具強制檢定能力全覆蓋。持續開展對集貿市場、加油站、餐飲業、商店和眼鏡店等的專項監督檢查,加強對定量包裝商品的計量監督,加大對涉農物資的計量監管。鼓勵和支持各區計量技術機構進社區、進學校、進養老院,對人民民眾面對面開展計量技術服務。建立民生計量長效監管機制,加強民生計量領域的日常監督檢查,最佳化民生計量服務。(市市場監管委負責)
(二十五)創新智慧計量監管模式。充分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技術,推進計量信息化和計量證書電子化,依託全市“網際網路+監管”系統,探索推行以遠程監管、移動監管、預警防控為特徵的非現場監管。(市市場監管委、市網信辦按職責分工負責)以智慧型電錶實時監控、失準更換和監督抽查相結合的監管制度為樣板,在重點民生領域推廣新型智慧計量監管模式,建立智慧計量監管平台和資料庫,加強智慧計量數據的採集、分析和套用,為醫療衛生、生態環境等領域行業監管提供準確的計量數據支撐。(市市場監管委、市衛生健康委、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支持有實力的計量技術機構建設智慧計量實驗室,建立檢測設備自動化、數位化、基於“網際網路+”的智慧型計量系統。(市市場監管委負責)推廣智慧計量理念,支持產業計量雲建設,推動企業開展計量檢測設備智慧型化、數位化升級改造,提升質量控制和智慧管理水平,服務數位化車間和智慧型工廠建設。(市市場監管委、有關行業主管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六)推進誠信計量分類監管。強化企業主體責任,發揮市場機制激勵作用,進一步推進誠信計量體系建設,增強全社會誠信計量意識,提升商業服務業服務質量,推行並完善“企業自我評價+自我承諾、政府培育推動+後續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誠信計量管理模式。建設誠信計量自我承諾公示信息平台,在商業、服務業企業普遍實現誠信計量自我承諾基礎上,擴大加油站、眼鏡店、集貿市場等領域誠信計量分類監管範圍,延伸分類監管效果,提高計量監管效能。(市市場監管委負責)
(二十七)強化計量執法體系建設。加強區域、部門間執法協作,建立健全查處重大計量違法案件快速反應機制和執法聯動機制。加強計量作弊防控技術和查處技術研究,嚴厲查處製造、銷售和使用帶有作弊功能計量器具的違法行為。嚴厲打擊偽造計量數據、出具虛假計量證書和報告等違法行為,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加強計量業務監管和綜合執法的銜接,加快信息共享和案件移轉。加強計量執法隊伍建設,向專業化、精細化方向培養計量執法隊伍。做好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強化依法移送、依法辦案意識,加大對計量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依法保護舉報人合法權益,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對舉報計量違法行為的單位和個人予以獎勵,形成計量社會共治的良好局面。(市市場監管委負責)
(二十八)推動計量服務市場健康發展。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專項授權等形式,吸納各類社會組織參與法制計量工作。大力發展計量校準、計量測試、產業計量等高技術服務新興業態,推行新產業新業態包容審慎監管,推動行業協會商會等建立健全行業經營自律規範,培育和壯大專業化計量技術服務市場。(市市場監管委負責)發揮行業主管部門職能作用,強化對高校、科研院所所屬實驗室及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在用儀器設備的計量溯源性要求,保障科研成果有效性和測試結果可信度。(市市場監管委、有關行業主管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保障措施
(二十九)加強組織實施。各區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視計量工作,充分認識計量在服務高質量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引導性作用,將計量事業發展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實施有效銜接,結合本區發展實際,制定具體政策措施,明確計量發展重點,細化分解目標任務,落實工作責任。各有關部門要結合實際採取有力措施,確保規劃各項任務落實。充分發揮計量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作用,對實施過程中重大問題加強溝通協調,統籌研究解決。(市計量工作部門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市市場監管委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規劃落實情況的跟蹤監測,開展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重要情況及時報告市人民政府。(市市場監管委、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十)加強政策支持。本市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大對公益性計量技術機構支持力度,加強計量基礎設施和計量基準、計量標準、標準物質、計量數據等國家戰略資源能力建設,大力支持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先進測量實驗室建設,強化計量監管和基層、基礎能力建設,保障法制計量監督開展和量值傳遞溯源體系有效運行。市發展改革、科技、網信、人社等部門要會同市場監管部門制定相應的投資、科技、信息化以及人才保障支持政策。(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網信辦、市人社局按職責分工負責)按照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將公益性計量工作所需經費按規定分別納入市、區兩級政府預算。(市財政局負責)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計量發展的支持力度,通過“津心融”對接融資平台和銀稅互動平台,架起計量企業和金融機構間互通互信的“數據橋樑”,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方便企業享受線上貸款服務。(市金融局、人民銀行天津分行、天津銀保監局、市稅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十一)加強計量科普和文化建設。將計量科普納入全市科普全領域協同行動,組織計量專業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科普宣傳,開發計量科普資源,打造計量領域專業科普品牌,促進青少年豐富計量知識,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市科協、市市場監管委按職責分工負責)挖掘計量文化歷史,推動計量科普基地、計量博物館等建設,創新計量文化彰顯形式。結合“5·20世界計量日”、“質量月”等活動,大力開展法定計量單位、計量科技知識、計量文化等普及教育,增強全社會對計量的認識,傳承“度萬物、量天地、衡公平”的計量歷史文化,踐行“科技要發展、計量須先行”的工作理念、形成“量值定義世界、精準改變未來”的社會共識。弘揚工匠精神,不斷增強廣大計量工作者的榮譽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市市場監管委負責)
(三十二)加強協調聯動。加強市、區聯動和部門協調,完善計量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構建統一協調、運行高效、資源共享、多元共治的大計量工作格局。(市計量工作部門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建立天津市專業計量技術委員會及專家庫,廣泛吸納各專業領域高水平專家人才,充分發揮智庫資源力量開展專題研究建言獻策,做好計量工作支撐和諮詢服務。深化計量技術機構與高校、科研院所、學會協會交流合作,集聚各方資源和力量,共同推動本市現代先進測量體系建設。(市市場監管委負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