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過程
2023年2月9日,天津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天津市“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
方案全文
為深入貫徹落實《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強化內需對經濟成長的支撐作用,結合國家《“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聚焦“十四五”時期我市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重點任務,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全面促進消費,加快消費提質升級
(一)持續提升傳統消費
1.提高吃穿用等基本消費品質。推進農作物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擴大綠色優質生鮮農產品供給,推動優質精品農產品進入全國高端市場。深入開展“光碟行動”,堅持不懈制止餐飲浪費。順應消費升級需求,在食品、腳踏車、手錶、日用化學品、紡織服裝等優勢領域打造一批拳頭產品。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在食品和一般消費品領域全面推進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工程。開展智慧家庭試點建設,推廣智慧家居家電、智慧型服務機器人、網路安防監控等智慧型家居產品。加快發展免稅經濟,爭取設立市內免稅店,提升機場、郵輪港等口岸免稅店水平,探索建設免稅綜合體。
2.釋放出行消費潛力。推動汽車消費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最佳化小客車增量指標配置措施,支持合理汽車消費。繼續推廣新能源汽車套用,持續實施鼓勵汽車下鄉、以舊換新和新能源汽車消費等政策。推進汽車貿易市場“網際網路+”服務模式,積極鼓勵發展線上選購、線上預約、線上支付及線上使用汽車增值服務,提升消費體驗。鼓勵金融機構在符合監管規定前提下,積極開展汽車消費信貸等金融業務,加大對汽車個人消費信貸支持力度。落實二手車交易登記跨省通辦,對符合國五排放標準的小型非營運二手車取消遷入限制。規範發展汽車租賃、改裝、二手車交易、汽車賽事等後市場。建立動力電池回收管理利用體系,發展換電和電池租賃服務。加快推進公路沿線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加大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站密度,做好重大節假日高速公路充電服務保障。在居民區、大型商業購物中心、交通樞紐等車輛密集區域加大充電樁建設力度,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進入充電設施建設和運營服務領域。在老舊小區、醫院、交通樞紐、商業街區等新建、挖潛一批停車設施,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建設公共停車場或立體停車場,大力推廣智慧停車場。加快推進濱海新區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建設相關工作,推進氫燃料電池汽車示範運營。
3.促進居住消費健康發展。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強房地產市場預期引導,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加快建立與人口、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住房制度。穩妥實施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精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的住房保障體系,持續推進實物保障與住房租賃補貼並舉的公租房保障制度,完善收入準入條件動態調整機制。研究制定根據養育未成年子女負擔情況實施差異化租賃和購買房屋的優惠政策,對符合本市住房保障條件且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配租公租房時,可根據未成年子女數量在戶型選擇等方面給予適當照顧。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更好滿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住房需求。探索發展共有產權住房,面向我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和無房新市民銷售。最佳化住房公積金支持租房提取等使用政策。
4.深入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打造消費地標,聚焦海河國際商業中心建設,推進“一帶九軸九商圈”空間布局,打造濱江道—和平路金街、老城廂—古文化街地標商圈,提升改造津灣廣場、泰安道—小白樓、南門外大街、六緯路、大胡同等商圈商街。構建“濱城”親海消費、文化中心文化消費、佛羅倫斯小鎮名品消費等主題消費目的地,塑造海河親水、“洋樓”文化、津味美食等獨具魅力的消費名片。加強數字人民幣試點與國際消費中心建設聯動,在重點商圈、商業街、商業綜合體開展數字人民幣支付場景建設,構建數字人民幣購物消費生態圈。發揮北方國際航運樞紐優勢,建設全球商品貿易港,開展跨境電商和保稅展示交易,推進“買全球”“賣全球”。增強高品質商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實施首店引進專項行動,吸引設計師品牌、定製品牌在津集聚。引育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電影節、服裝節、動漫節,打造天津國際馬拉松賽、賽艇皮划艇等水上品牌賽事,開展海河國際消費季、夜生活節、銀髮購物節、老字號國潮等主題活動,積極營造消費氛圍。推動夜間經濟創新發展,重點打造“夜遊海河”“夜購津貨”“夜品津味”“夜賞津曲”四張名片,激發夜間消費潛力。大力發展會展經濟,做大做強會展產業鏈,全面運營國家會展中心(天津),辦好世界智慧型大會、世界經濟論壇新領軍者年會、中國(天津)國際汽車展覽會等一批國際化會展活動,吸引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組展商、展覽專業服務機構、會展組織落戶天津,建設北方國際會展中心城市。
(二)積極發展服務消費
5.著力培育文化消費。壯大文化產業,加強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升傳媒影視、創意設計、文化娛樂休閒服務等產業水平,發展動漫遊戲、網路文化、數字藝術等文化消費業態。鼓勵在商業街、景區、購物中心、寫字樓等場所嵌入文化消費內容。推動文化產業數位化,積極申報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推動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推廣人工智慧、5G、虛擬現實等技術在新媒體、數字出版、有線電視、廣播影視、文化創意等領域示範套用。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建立健全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引導、宣傳推廣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創新惠民文化消費扶持方式。加大歷史文化街區、不可移動文物、歷史風貌建築、革命文化遺址、工業文化遺存、名人故居等保護力度,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活化利用,豐富和拓展文化消費內涵。大力推進長城、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高標準實施黃崖關長城保護展示提升工程、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大運河海河文化旅遊帶拓展提升改造工程等一批標誌性項目,推動北運河旅遊通水通航,打造文化遺產活力煥發的大運河示範帶。
6.促進旅遊消費提質擴容。落實帶薪年休假制度。加強全域旅遊頂層設計,推進全域旅遊示範區和旅遊度假區創建。培育工業旅遊示範項目,加強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打造濱海文化休閒度假、綠色生態屏障文化、薊州山野名勝等特色文化旅遊帶,形成西青崇文尚武生態田園、寧河鄉土文化與濕地遊憩、寶坻都市休閒農業、靜海團泊“體育+康養”、武清京津時尚文化體驗、北辰近郊水鎮度假等旅遊組團,豐富優質旅遊產品供給。加快濱海新區、西青區、和平區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建設,推動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創建,全面提升旅遊消費質量和水平。做精做深郵輪產業,積極開闢郵輪始發航線,推出“郵輪旅遊+”線路,提升郵輪碼頭綜合服務功能和口岸通關環境,打造中國北方國際郵輪旅遊中心。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支持商務飛行、應急救援和高端旅遊等發展。
7.增加養老育幼服務消費。加快健全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和健康支撐體系。持續開展城企聯動普惠養老專項行動。推進居家養老服務改革,促進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發展。建立基本養老服務清單。促進醫養結合融合發展,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和有條件的醫療機構為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服務和特需上門服務。推進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推動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在交通、就醫、消費、文體活動等方面提供更多智慧型化適老產品和服務。大力發展銀髮經濟,多渠道、寬領域擴大適老產品和服務供給。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提供普惠托育服務,發展集中管理運營的社區托育服務網路,支持有條件的用人單位單獨或聯合相關單位在工作場所為職工提供托育服務。積極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和社區試點建設,在全市建設培育2—3個市級兒童友好城區,打造100個示範性兒童友好社區。
8.提供多層次醫療健康服務。推動常態化開展藥品、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深入推進以京津冀為基礎的區域聯盟醫藥產品集中帶量採購工作。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建立健全靈敏有序的價格動態調整機制。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行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管理下的多元複合醫保支付方式,開展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和按病種分值付費試點。增加商業健康保險供給,鼓勵商業保險參與特需服務,逐步將醫療新技術、新藥品、新器械套用納入健康保險保障範圍。促進社會辦醫持續規範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在康復、護理、精神衛生等短缺領域開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引導促進醫學檢驗中心、醫學影像中心等獨立設定機構規範發展,鼓勵有經驗的執業醫師開辦診所。深入實施婦女兒童健康提升計畫,加強婚前、孕前、孕產期健康服務,提升產前篩查、產前診斷和新生兒疾病篩查能力,持續推進和完善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救治中心建設,鞏固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救治網路。建立覆蓋全市的兒童醫療服務網路,推動兒童保健門診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加強兒童保健和醫療服務。加強中醫市級醫學中心和市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做優做強專科專病,完善區級中醫醫療服務網路建設,全面提升中醫藥特色優勢和服務能力。提升免疫規劃服務水平,加強免疫規劃接種門診建設,提高疫苗接種率和工作效率。
9.提升教育服務質量。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加快培育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打造“通用技能+專業技能”實訓基地集群。實施職業學校提質培優行動計畫,重點支持天津職業大學等“雙高計畫”院校建設,支持天津中德套用技術大學建設一流套用技術本科院校。規範民辦義務教育發展,最佳化公辦、民辦義務教育結構。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加強普通高中資源建設。深入推進基礎教育優質資源輻射引領工程,深化學區化、集團化辦學,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區內城鄉一體化。促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進一步擴大普惠性資源供給,持續開展普惠性民辦幼稚園認定,對普惠性民辦幼稚園進行生均經費補助。加大幼稚園教師配備補充力度,落實工資待遇保障政策。加強對非營利性民辦園收費監管,建立健全非營利性民辦園價格形成機制。最佳化天津市基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開發優質課程資源,提升教育資源服務供給能力。
10.促進民眾體育消費。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升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水平,2025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平方米,每萬人擁有足球場地1塊以上。持續開展體育惠民活動,落實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補助政策,支持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鼓勵第三方參與已有公共體育場館運營開放,推動全民健身服務和體育消費。積極引進和培育馬拉松、體操、冰壺、速度滑冰、高爾夫球、V1賽車等精品賽事。鼓勵發展體育健身、賽事展覽、運動培訓、電子競技等相關產業,培育體育產業基地、體育服務綜合體、體育旅遊精品項目、天津薊州國家冰上訓練基地、天津海河水上運動中心等一批體育消費載體。加快推進“排球之城”建設,建設中國籃球博物館。積極落實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國家戰略,開展各種形式的冰雪活動,建設一批室內外冰雪運動場館、複合型冰雪旅遊基地和冰雪運動中心,建成100所冰雪特色校,鼓勵各區建設冰場,推動各區打造“一區一品”的冰雪活動,推進冰雪運動進校園、進社區。做大做強健身休閒產業,推廣馬術、汽摩、航空、冰雪、帆船(板)、賽艇、皮划艇、馬拉松等新興時尚健身休閒項目。
11.推動家政服務提質擴容。鼓勵本科院校、職業院校開設家政服務相關專業,加快培育建設產教融合型家政企業,支持符合條件的家政企業舉辦家政服務類職業院校。培育家政服務品牌和龍頭企業,探索家政服務企業實行員工制管理,鼓勵從業人員積極參加培訓和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提高家政從業人員整體素質水平。加強家政服務質量監測,開展家政服務質量第三方認證。加強家政服務領域信用監管,開展家政企業信用建設行動,建立家政問題企業台賬,引導受行政處罰的家政企業開展信用修復。推動家政、養老、托幼、物業等業態融合創新,支持家政企業在社區設立服務網點,落實社區家庭服務業發展的稅費優惠政策。
(三)加快培育新型消費
12.支持線上線下商品消費融合發展。完善“網際網路+”消費生態體系,加大5G、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投入,加快傳統線下業態數位化改造和轉型升級。實施數字商貿建設三年行動方案,打造若干智慧商圈,推出一批“網際網路+”示範社區商業中心,培育電子商務細分領域領軍企業。推動商場、超市等實體零售企業數位化升級,發展線上團購等銷售方式。推廣“社交電商”“雲逛街”等新模式,發展網紅經濟。拓展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消費新場景,支持在大型綜合體、商圈商街布局體驗店項目,推動領軍電商平檯布局線下超級體驗店。支持閒置商業載體、老舊工業廠區、傳統百貨在符合規劃前提下改造為文創園區、商業街區、體驗中心、綜合體等新型消費載體。圍繞交通出行、旅遊休閒、教育醫療等民生熱點領域和生活品質提升,分批有效落地一批數字套用場景。創新無接觸式消費模式,推動傳統超市智慧化轉型,實現線上訂貨、線下無接觸配送。鼓勵利用跨境電商開拓國際市場,引導外貿企業拓展網上銷售、直播帶貨等數位化行銷渠道,豐富出口轉內銷線上銷售模式。鼓勵商業街區、旅遊景區、居民社區布局智慧商店、智慧餐廳、智慧驛站、智慧書店等智慧門店。
13.培育“網際網路+社會服務”新模式。做強做優線上學習服務,推廣遠程協同教學、虛擬操作培訓,發布微課堂、共享圖書館、虛擬教室等智慧型學習套用。發揮海河教育園教育資源優勢,推動移動技術、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人機互動等技術運用。加快網際網路醫院建設和服務套用推廣,開展線上就醫複診、健康諮詢、健康管理、藥品配送等各類民生服務,推廣套用遠程會診、遠程超聲、遠程檢驗等新手段。引導網際網路醫院向二級醫療機構輻射。深入發展線上文娛,促進線上演出市場發展。加強與網紅自媒體、網路直播、影視拍攝等各類媒體、渠道合作,打造一批“網紅打卡地”。鼓勵發展“雲旅遊”等智慧旅遊新模式,探索全景雲遊模式。實施天津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等場館數位化改造工程,提升沉浸式實景體驗。發展智慧型體育,新建500處以上智慧健身設施。豐富線上賽事活動,鼓勵各類體育機構搭建線上運動平台,開發線上健身課程。
14.促進共享經濟和新個體經濟發展。推動共享經濟規範有序健康發展,實現《網路預約出租汽車運輸證》全程網上辦理,引導網約車平台企業合理最佳化平台經營費用。降低平台經濟參與者經營成本,引導平台企業合理確定平台服務費用,完善平台企業數據收集使用管理、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法規,引導平台經濟有序競爭。引導大型平台企業推出家政服務場景,拓展線上選保姆或護工、視頻面試、電子簽約等業務,與社區養老、托育、物業、月子會所、社區零售等業態融合發展。發展直播經濟,鼓勵建設直播基地。支持線上多樣化社交、短視頻平台規範有序發展。
(四)大力倡導綠色低碳消費
15.積極發展綠色低碳消費市場。鼓勵電商平台設立綠色產品銷售專區,加強綠色產品集中展示和宣傳,挖掘綠色消費需求。建立健全綠色產品標準、標識、認證體系,落實認證機構信用監管機制,推動綠色產品認證、服務認證及推廣套用。擴大新能源汽車在公交、環衛、郵政快遞、城市物流等領域套用,推進清潔能源重型貨運車輛使用。加快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大型港口作業機械、水平運輸等設備推廣套用,推進綠色船舶示範套用,打造“零碳碼頭”。完善綠色電力交易機制,推動跨省(區)綠電交易。健全強制報廢制度和廢舊家電等耐用消費品回收處理體系,加快構建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推動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布局,推進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舊家電、廢舊電池、廢舊輪胎、廢塑膠、廢紙、廢玻璃等分類利用和集中處置。
16.倡導節約集約的綠色生活方式。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商場等創建活動,持續開展全國節能周、全國低碳日等活動,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完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體系,建立健全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聯動工作機制,建設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體系。鼓勵開展二手商品交易平台建設,完善二手商品線上交易體系,促進閒置物品交易流通。構建均衡共享的城市公園體系,加強城市綜合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遊園建設,啟動“一環十一園”項目策劃工作,結合項目周邊片區開發進度和財政承受能力推動相關建設主體有序開展項目建設,增加小微綠地,探索建設口袋公園。完善城市慢行系統,加強城市綠道建設,大力推廣綠色低碳出行,全面推進城市公交、出租、物流、環衛等公共領域車輛和公務用車電動化,2025年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5%以上。倡導綠色裝修,鼓勵選用綠色建材、家具和節能家電。擴大綠色建材套用規模,在政府投資、市政公用、綠色建築和生態城區、裝配式建築等項目中率先採用綠色建材,逐步提高城鎮新建建築中綠色建材套用比例。推動近零能耗、零能耗、零碳建築等試點示範。大力推進低揮發性有機物(VOCs)含量產品生產消費,在石化、化工、工業塗裝、包裝印刷等重點行業建立源頭替代、過程減排、末端治理全過程、全環節VOCs控制體系,引導工業塗裝、包裝印刷、汽修等行業使用低(無)VOCs原輔材料替代。紮實推進塑膠污染全鏈條治理,開展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計量監督專項檢查、郵件快件過度包裝和隨意包裝治理,推動生產經營者遵守限制商品過度包裝的強制性標準。
二、最佳化投資結構,拓展投資空間
(一)加大製造業投資支持力度
17.引導各類優質要素向製造業聚集。圍繞加快建設製造強市、全面增強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核心競爭力,加大傳統製造業最佳化升級投資力度,擴大先進制造領域有效投資。加大製造業技術改造力度,鼓勵企業購置先進成套生產線,支持企業實施設備更新、技術改造投資和產業基礎再造項目。充分運用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增強對製造業領域的信貸支持,鼓勵有條件的金融機構在先進制造業聚集區設立專營機構,支持製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依託滬深北交易所及全國股轉公司(天津)基地、天津科技金融路演中心、濱海櫃檯交易市場等平台,支持人才創業企業在各級資本市場掛牌上市。圍繞製造業立市,制定出台重點產業人才支持政策。深入推進產業人才創新創業聯盟建設,加強創新型、技術型、套用型人才培養,積極引進高端產業需求的領軍人才,推進企校人才資源共享共用。加強制造業投資用地、用能要素保障,發揮市、區兩級項目辦作用,建立重大工業項目協調推進機制,提高項目前期工作深度、簡化手續、最佳化流程,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的難點和堵點問題。
(二)推進重點領域補短板投資
18.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圍繞加快建設交通強市、打造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積極擴大交通基礎設施領域有效投資。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建成京濱北段、京唐、津興鐵路,建設京濱鐵路南段、津濰高鐵、津靜線市域(郊)鐵路,2025年基本實現京津雄30分鐘通勤、京津冀主要城市1—2小時通達。強化京津冀公路網密聯互接,推進京津塘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規劃建設,提級改造團大公路等省際接口路。全面實施加快天津北方國際航運樞紐建設的意見,建設天津港北疆港區智慧型化貨櫃碼頭,有序推進南疆、大港等港區鐵路專用線項目,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綠色港口。推進天津濱海國際機場三期改擴建工程,推進京濱鐵路、軌道Z2線等進入機場,提升機場綜合保障能力。加快軌道交通建設,實施M4北段、M7、M8、M11號線一期及濱海新區B1、Z2、Z4號線,啟動一批延伸線建設,2025年基本實現中心城區、濱海新區及環城四區重點區域軌道交通全覆蓋。
19.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圍繞構建現代能源體系、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擴大能源領域有效投資。推動“外電入津”特高壓電網建設,新建大同—懷來—天津北—天津南特高壓通道,最佳化電網網架結構,構建500千伏擴大雙環網。建設堅強局部電網,提升極端狀態下電力供應保障能力。積極開展華能臨港二期燃氣調峰電站、薊州抽水蓄能電站前期工作。強化天然氣主幹管線建設,實施國家管網天津LNG外輸管道複線、蒙西管道項目一期和國家管網、中石化、北京燃氣LNG接收站等國家天然氣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重點工程,打造北方地區重要的LNG接收區。加快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打造濱海新區“鹽光互補”等百萬千瓦級基地,擴大可再生能源電力裝機規模。加快氫能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京津冀重要氫能資源供給基地。開展地熱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建設地熱資源利用示範區。
20.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以增強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防汛安全保障效能、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提高水治理能力為重點,擴大水利領域有效投資。深化引灤水源保護,完善引江中線市內配套工程,建成寶坻引江、靜海引江等工程,大力推進北大港水庫擴建增容前期工作,深入論證於橋水庫擴容、爾王莊水庫增容工程,儘早實現三水源保障供水格局。補齊防洪短板和薄弱環節,加快薊運河、州河等一級行洪河道和大黃堡窪、東淀、文安窪等重要蓄滯洪區工程建設,推動濱海新區海堤達標建設。持續推進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加快推動津沽污水處理廠三期、張貴莊污水處理廠二期、大沽河淨水廠一期等工程建設,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體。推進“六河五湖”綜合治理,加快永定河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加強入海河流內域、外源污染同治。持續暢通河湖水系,推動青排渠、北豐產河連通、濱海新區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南四河生態補水連通)等工程建設,強化重要河湖基本生態水量(水位)保障。加快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推動寧河區、靜海區、寶坻區地下水壓采及水源轉換工程建設,基本實現深層地下水零開採。推動農村村內老舊管網提升改造,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加強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和節水改造,推進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
21.完善物流基礎設施網路。圍繞補齊物流基礎設施短板、加快構建“通道+樞紐+網路”的現代物流運行體系,積極擴大物流基礎設施領域有效投資。推進津薊鐵路擴能改造,支持鐵路天津西站建設輻射全國的高鐵貨運基地,打造區域貨運樞紐。深入開展多式聯運示範工程建設,進一步發揮天津港中蒙俄經濟走廊貨櫃多式聯運示範工程示範帶動效應。新建天津港集疏運專用貨運通道,形成北部港區“四橫三縱、北進北出、南進南出”集疏運網路。加快建設國際航空物流中心,高標準建設航空物流園,建成大通關基地,強化航空貨運功能。推動中心城區內既有貨運站場轉型升級為城市物流配送中心,打造“物流中心+城市配送點+末端配送站”的三級城市配送網路節點體系。完善郵政快遞末端基礎設施。加快補齊冷鏈物流發展短板,積極爭取獲批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加快冷鏈物流基地、物流節點、產地冷庫、網路終端建設,在京津走廊和主要通道周邊新建及改擴建一批冷鏈物流節點。依託港口、機場、鐵路場站,與北京、雄安共建全球性國際寄遞樞紐集群。
22.加大生態環保設施建設力度。全面提升生態環境基礎設施水平,以鞏固改善環境質量、補齊城鎮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弱項為重點,積極擴大生態環境領域有效投資。有序推進全域“無廢城市”建設,2025年中心城區、東麗區、中新天津生態城、濱海高新區、東疆保稅港區基本建成“無廢城市”。推進工業園區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置及綜合利用設施建設,推動天津子牙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示範基地建設,主要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強化提升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置能力,按照國家統籌部署,推動建設特殊類別危險廢物利用處置基地。科學選址建設垃圾轉運站,重點推動廚餘垃圾、建築垃圾、糞便、園林垃圾、大件垃圾等處理設施建設,推動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加快補齊廚餘垃圾處理設施短板,新建濱海新區廚餘垃圾處理設施。加快推進“871”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全面加強七裏海、大黃堡、北大港、團泊4個濕地保護和修復,加快雙城間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實施“藍色海灣”修復整治,開展北部礦山生態修復,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建立和完善生態廊道,以薊北山區、中南部重要河湖濕地為重點,改善生物棲息地的生態環境質量,維護生物多樣性。
23.完善社會民生基礎設施。統籌推進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以加快補齊醫療領域建設短板和教育資源短板為重點,開展社會服務設施兜底和全面健身設施補短板,加快推進民生領域建設。加快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設,推進第一中心醫院(新址)市級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海河醫院呼吸道傳染病定點醫院、第二人民醫院非呼吸道傳染病醫療救治醫院建設。落實委市共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等一批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加快中國醫學科技創新體系核心基地天津基地建設。加快發展鄉鎮衛生院全科醫學、中醫和口腔等專科特色,推動鄉鎮衛生院創建社區醫院。最佳化學前教育資源布局,加強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建設。實施義務教育資源建設工程,新建擴建一批學校增加學位供給,補齊中國小體育運動場館缺口。增加普通高中學位供給。最佳化高等教育布局,建成天津醫科大學新校區、中國民航大學新校區,新址擴建天津美術學院、天津音樂學院,推進南開大學濱海校區建設。推進國家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建設,重點打造津南產教融合試點核心區,鞏固提升職業教育領先優勢。統籌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布局,推動文化資源向鄉村傾斜,鼓勵有條件的區依託特色資源建設博物館、非遺館。加強幹線公路與通景區道路銜接,完善交通旅遊標誌,提升公路服務區、停車區服務品質。加大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供給,加快社區(村)室外健身設施、“三大球”場地設施、冰雪設施等建設,新建一批健身步道、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運動場和社會足球場,新建、改擴建一批體育公園,到2025年,新建改建10個體育公園、500個社區體育園、150公里健身步道。加強城市空閒地、邊角地、公園綠地、城市路橋附屬用地、廠房、建築屋頂等資源的公益性利用,支持興建改造健身設施。
24.加快補齊市政基礎設施短板。以加強城市內澇治理和推進城市燃氣、供水、排水、供熱等管道老化更新改造為重點,擴大市政基礎設施領域有效投資。系統化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完善防洪排澇體系,加強城市內澇治理,新改擴建雨水泵站,實施易積水片區及易積水地道改造,加快老舊管網設施更新提升,形成“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並舉、超標應急”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實施水廠管網擴能工程,加快水廠以下自來水管網延伸,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實施供熱燃氣老舊管網改造工程,“十四五”時期累計改造供熱舊管網365公里,燃氣舊管網500公里以上。推進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基本清除雨污串接混接點,實現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加強市政基礎設施、環境、交通等各類城市運行系統互聯互通,提升快速回響和高效聯動處置能力。
(三)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
25.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圍繞打造數字天津、建設新型智慧城市,擴大5G、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等重點領域有效投資。建設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京津冀樞紐節點,深化京津冀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實施京津冀大數據基地等項目,建設全國領先的大數據產業發展高地。加強5G網路深度覆蓋,實施千兆5G和千兆光網“雙千兆”工程,推動萬兆無源光網路(10G—PON)規模部署和下一代PON技術套用。全面推進網際網路協定第六版(IPv6)部署套用,推動濱海新區IPv6技術創新和融合套用綜合試點城市建設,全面提升用戶普及率和網路接入覆蓋率。加大物聯網技術推廣套用,打造支持固移結合、寬窄結合的物聯接入能力。加快運用5G、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對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進行數位化改造。加強車路協同基礎設施建設,在校園接駁車、環衛作業車、園區物流車、公車等方面搭建典型示範套用場景,推動天津(西青)國家車聯網先導區加快建設。推進新一代超級計算機、曙光國家先進計算產業創新中心等國家級重大產業創新平台建設,打造各類創新平台協同創新算力載體。
三、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釋放內需潛能
(一)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26.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市內戶口統一登記遷移制度,進一步放寬外來人口在濱海新區落戶限制。有序推動農村轉移人口向條件較好、發展空間較大的城鎮集中居住和創業發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上述權益。完善居住證管理制度,健全以社會保險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占主要比例的積分指標體系,豐富居住證公共服務內容,鼓勵在我市穩定就業和居住的外來人口落戶定居。大力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就業能力,加大對新生代農民工等農業轉移人口的技能提升培訓支持力度,推動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
27.積極培育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動濱海新區港產城融合、職住平衡,促進“濱城”人口集聚增長。環城四區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和城市功能,積極融入都市圈發展。規劃建設武清、靜海、寶坻、寧河、薊州5個區域性節點城市,承載京津冀特色化職能,培育區域輻射、服務功能,提升城鎮化水平,助力構建定位清晰、協調聯動的現代化首都都市圈。支持武清、薊州、寶坻等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圈層發展。提速擴面“通武廊”區域“小京津冀”改革試驗,探索設立“通武廊”產業合作示範園區。支持寶坻區、薊州區與北京市通州區、河北省唐山市共同打造“京東黃金走廊”。加強與北京、雄安新區的快速聯繫,推進京津塘高速公路等繁忙路段擴容改造,提升與京冀毗鄰地區公路交通服務能力。加大生態環境聯合治理和協同保護力度,強化清潔能源供應保障,加快綠色生態屏障建設,打造京津冀生態環境共建共享示範區。
28.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立足主體功能定位、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推動城鎮發展。強化城鎮綜合服務能力,完善市政公用設施,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增強服務農民、帶動周邊功能。分類引導城鎮發展,培育壯大一批經濟發達鎮,推動鄉鎮全面賦權擴能。通過規劃引導、市場運作,將區位優越、資源豐富、產業基礎良好的小城鎮培育成為專業特色小鎮,打造一批精品特色小鎮,輻射帶動鎮村發展。
29.高質量推進城市更新改造。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制定津城城市更新規劃指引和行動計畫,開展城市體檢評估,通過保護、改建、重建方式對老舊房屋進行分類改造提升,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開展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完善居住社區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市政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活動空間,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居住社區配套設施建設和運營,2025年基本補齊既有居住社區設施短板。加強低效建設用地、閒置樓宇資源“二次開發”,盤活閒置廠房,發展樓宇經濟,實現老城新值。
(二)積極推動農村現代化
30.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統籌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分區分類確定村莊發展布局。完善鄉村水、電、路、氣、廣播電視、物流、消防等基礎設施,健全建管用相結合的長效機制。持續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加強鄉村資源路、產業路、旅遊路建設,促進農村公路與鄉村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實施農房屋頂光伏行動,推進綠色建材下鄉。實施數字鄉村發展戰略,高標準推進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建設。加強村級綜合服務設施建設,推進一站式便民服務。完善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標準,加快推動教育、衛生、文化、養老和社區服務等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建設150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範村,全面普及衛生廁所,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深入治理農村黑臭水體,實現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穩定運行、達標排放。傳承和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保護利用。
31.加強鄉村市場體系建設。加強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支持產地市場初加工、冷鏈倉儲、交易設施建設改造,在武清區、寶坻區、寧河區、靜海區、薊州區建設產地市場。大力發展農村電商,支持各大電商銷售平台對接本地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加快優質農產品出村進城。依託線下實體網路構建供銷社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加快發展網上商城、社區團購、直播帶貨、無接觸配送等新業態新模式,實現農村實體店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開展日用消費品、家電、家居、汽車等下鄉活動,促進農村品質消費、品牌消費。加強市場質量安全監管,開展農村假冒偽劣產品整治行動。
32.豐富鄉村經濟形態。做強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優勢特色農產品全產業鏈建設,重點打造小站稻、蔬菜、畜牧、水產四條全產業鏈。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水平,以京津冀都市圈為服務半徑,加快發展主食加工、食品精深加工、淨菜加工等城市服務型食品加工業。推動農村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完善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農技推廣、農資供應、農機作業及維修、農產品行銷等農業生產性服務。創新發展都市型休閒農業、鄉村旅遊、民宿經濟等特色產業,舉辦鄉村節慶文化活動和展會,打造鄉村休閒文化品牌。積極爭創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鎮,圍繞市級休閒農業示範園區和示範村(點)建設鄉村休閒旅遊精品項目。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把農業產業鏈的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構建農業新型經營體系,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聯合體,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水平,創建1萬家以上家庭農場。推進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強鎮建設,創建一批國家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健全幫扶機制,立足結對幫扶地區特色資源和產業布局,完善全產業鏈支持措施,高質量推進東西部協作和支援合作工作。
33.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農村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提高農村土地、資金、人才、技術等各類要素配置效率。保障設施農業和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合理用地需求。強化鄉村發展資金保障,完善農業農村投入優先保障機制,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於農業農村比例。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擴大鄉村抵押物範圍。發展農業保險,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建立工商資本入鄉促進機制,引導工商資本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資金、產業、技術支持,強化對租賃經營農地的規範監管和風險防範。建立人才入鄉激勵機制,允許入鄉就業創業人員在原籍地或就業創業地落戶並享受相關權益。
(三)最佳化區域經濟布局
34.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內需新增長極。全力服務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主動承接符合“一基地三區”定位、適合向天津轉移的非首都功能到天津布局,以市場主體和創新主體來津發展需求為導向,精準提供政策保障。最佳化承接載體建設,深入推進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合作共建,全面提升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寶坻京津中關村科技城、京津合作示範區等重點承接平台載體環境,加快完善生產生活配套服務,集中打造一批競爭力強、影響力大的標誌性承接集聚區。依託京津冀城際鐵路網規劃布局,推進“微中心”規劃建設。推動最佳化區域產業布局,理順優勢產業鏈條,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智慧型網聯汽車、生命健康等領域為突破點,構建區域間產業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聯動機制,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先進產業集群。推動京津冀技術轉移體系互通互聯,建設孵化與科技成果中試基地,與北京共建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平台、創新創業服務平台,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推進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鐵路、公路、港口集疏運網路,提升港口核心功能和機場基礎設施水平,推進三地機場空鐵聯運,共同建設津冀港口群、京津冀世界級機場群。在維護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前提下,加快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探索完善區域合作與利益調節機制。探索理順“飛地”管理體制,推進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
35.最佳化市域空間格局完善內需增長空間格局。統籌生產、生活、生態和安全需要,完善城市發展空間布局,構建“一市雙城多節點”的城鎮空間格局,發展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城鎮,打造緊湊活力“津城”和創新宜居“濱城”。推動“津城”多中心、組團式發展,打造高端服務業聚集區,依託西青新城和華苑地區建設智慧科技城,依託東麗華明和空港經濟區建設國際航空城,依託北辰國家級產城融合示範區和北辰京津醫藥谷建設醫藥活力城,依託津南海河教育園區和國家會展中心(天津)建設科創會展城。推進“濱城”向海濱城市轉型提升,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增強要素承載能力,建設生態、智慧、港產城融合的宜居宜業美麗濱海新城。充分利用“津城”“濱城”各類商業、旅遊資源,提高消費供給能力,面向中高端消費群體,打造購物休閒消費集聚區和濱海旅遊產業聚集區。
四、提高供給質量,帶動需求更好實現
(一)加快發展新產業新產品
36.增強創新策源能力。以國家戰略性需求為導向,最佳化創新體系布局,強化以海河實驗室為引領的戰略科技力量,支持海河實驗室開展基礎性、前瞻性科學問題和前沿技術研究。推動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新一代超級計算機等平台加快建設,高水平建設省部共建組分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套用數學中心等,積極爭取創建相關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瞄準我市產業鏈上下游重點環節技術瓶頸,部署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深化產學研結合。
37.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圍繞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做強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三大主導產業,做大生物、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和智慧型汽車三大優勢產業,提升綠色環保、新興服務兩大產業能級,實施產業鏈供應鏈提升、技術創新帶動、數字轉型、創新主體培育、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環境提升等六大行動,構建“332X”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深入對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推動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物醫藥與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網路信息安全產品和服務兩大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成為具備國內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支持培育一批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促進組織,參與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爭創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38.加強創新產品套用。在人工智慧、車聯網、大數據、區塊鏈、裝備和醫療器械等領域加大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軟體首版次等創新套用,支持重大技術裝備產品首台套和新材料首批次、軟體首版次產品產業化企業發展。擴大首台套保險補償範圍。加大對從“0—1”創新產品和創新服務的採購力度,促進創新產品研發和規模化套用。拓展新技術套用場景,實施“5G+X”工程,形成更多有創新性的共性技術解決方案及標準。支持企業通過服務型製造、融資租賃等方式,為重大創新產品提供套用場景。建立重要產品加速審評審批機制。
39.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發展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網路安全等新興數字產業,構建以飛騰、麒麟、超算中心等為引領,涵蓋核心硬體、基礎軟體、算力支撐、場景套用、關鍵配套等領域的數字產業鏈。建設“津產發”數字經濟綜合套用平台,全面支撐製造業、商貿業、服務業、農業數位化轉型。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以信創、積體電路、高端裝備等重點產業鏈為核心,推進產業數位化轉型。推動萬家企業上雲上平台,打造更多智慧型工廠和數位化車間,培育一批國內優秀的智慧型製造和工業網際網路解決方案服務商。引育大型平台企業,建設面向重點行業和區域的特色工業網際網路平台,發展中央工廠、協同製造、共享製造、眾包眾創、集採集銷等新模式,打造京津冀工業網際網路協同發展示範區。加快推進中小型製造企業數位化普及套用,分類創建示範車間、建設示範智慧型工廠。推動服務業數位化轉型,強化數字物流、數字金融、數字科技等服務業支柱產業引領,培育數字航運、數字會展、數字健康等特色產業。積極推進數字商務建設,加快推廣依託數位化套用的新商業模式和業態,培育眾包設計、智慧物流、智慧零售等新增長點。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服務數位化改造,全面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各領域的套用。
40.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向用人主體放權,把引才用才自主權交給企業、交給市場,營造開放包容、人盡其才的良好環境。建立健全創新創業激勵機制,賦予科學家和領軍人才更大的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度權,擴大經費包乾制實施範圍。進一步最佳化人才評價機制,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發揮重大創新平台築巢引鳳作用,搭建線上線下人才交流平台,用好用足“海河英才”行動計畫升級版政策,大力引聚海內外高端人才。堅持“以用立業、以業聚才”,引育一批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實現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培養一批卓越工程師,實施數位技術工程師培育項目。用好用足職業教育優勢,辦好高水平職業技能大賽,加強企業公共實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工匠隊伍。
(二)積極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41.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最佳化現代都市型農業產業布局,建設環城城鄉融合、京津冀聯動發展、濱城高端引領、南北供給保障、山區綠色生態五個產業功能區。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推廣多層次的糧經飼統籌、種養加結合、農林牧漁協調循環發展模式。推廣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技術模式,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建設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發展現代都市型畜牧業,調整最佳化養殖業區域布局和產業結構,推廣套用種養結合、還田利用等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模式。發展綠色漁業,開展標準化池塘改造試點,推廣綠色生態養殖新模式,繼續扶持遠洋漁業發展。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提高重點經濟作物、設施農業、畜牧水產養殖、農產品初加工等方面綜合機械化水平,提高智慧型農機套用水平。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完善農作物病蟲害監測網路,提高植物保護和動物疫病防控能力。
42.加快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聚焦研發設計、高端製造、系統集成和服務等核心環節,壯大智慧型裝備產業,提升發展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打造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集群,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端裝備產業示範基地。加快現代冶金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發展,打造一批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產品。推動食品、輕工、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高端化、品牌化發展,擴大優質產品供給。加快打造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大力開發工業網際網路軟體和5G工業模組,推動5G與垂直行業融合發展。實施智慧型製造推廣套用工程,推進智慧型製造試點示範、智慧型化改造和套用場景建設,打造國家智慧型製造中心城市和典範城市。加快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製造體系,高質量推進綠色製造示範單位“五個一批”建設,2025年綠色製造示範單位達到300家以上。
43.最佳化市域二三產業布局。按照生態優先、產業集聚、資源節約、城產融合、區域協同的原則,構建“兩帶集聚、雙城最佳化、智谷升級、組團聯動”的市域二三產業空間結構。濱海新區集中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汽車(含新能源汽車)、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心城區大力發展人工智慧、雲計算、數字文化創意、工程設計、檢驗檢測認證服務等都市產業。環城四區重點發展人工智慧、軟體、積體電路、智慧型網聯車、智慧型製造裝備、生物藥、智慧醫療與大健康等產業。外圍五區重點發展人工智慧、智慧型製造裝備、動力電池、先進有色金屬材料、節能環保等產業,打造多個產業組團,形成承接北京、對接河北的重要支點。實施主題園區培育工程,培育打造一批更高層次和更高形態的主題園區,形成“一園一特色、一區一品牌”。最佳化石化化工等重要基礎性產業規劃布局,嚴把新上項目碳排放關,對“兩高一低”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建設。
(三)持續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高端延伸
44.發展服務型製造。深入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青區國家級兩業融合發展試點,在汽車和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探索形成重點領域融合發展路徑。鼓勵製造業企業從銷售產品向銷售“產品+服務”轉變,推動各類企業圍繞共性製造環節,提供工業設計、設備線上檢測及遠程運維、融資租賃、供應鏈金融等服務。提升企業個性化定製能力,推動企業建設用戶互動定製平台,鼓勵打造模組化組合、大規模混線等柔性生產體系。大力發展服務型製造,支持發展眾包、雲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鼓勵大企業向中小企業分包業務,支持有條件的製造業企業向一體化服務總集成總承包商轉型。推動製造業向研發設計、增值服務等價值鏈高端延伸,構建以工程設計、工業設計和創意設計為主導的全設計業務鏈,培育一批服務型製造示範企業。鼓勵龍頭企業面向社會開放產品開發、製造、城市配送等資源,提供研發設計、最佳化控制、質量監控等服務,建設一批具備共享製造能力的示範車間(工廠)。
45.支持服務業向製造端延伸。大力發展面向製造業的信息技術服務,加快先進作業系統創新中心、資料庫適配驗證中心等平台項目建設,支持企業開發符合開放標準的嵌入式軟體開發平台、嵌入式作業系統和智慧型通信軟體。鼓勵網際網路等企業發展線上定製等創新模式,創新業務協作流程和價值創造模式。支持研發開發、技術轉移、創業孵化、智慧財產權、科技諮詢、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務業發展,提升科技服務業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提高物流服務供給能力和製造業產業鏈協同發展水平,增強制造業供應鏈彈性,推動主要製造業領域物流費用率下降。發展壯大供應鏈管理、第三方物流、節能環保、融資租賃、人力資源服務、售後服務、品牌建設等服務業,進一步提高對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支撐能力。
(四)著力加強標準質量品牌建設
46.健全產品和服務標準體系。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管理,培育大宗優勢產品以及地域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品牌。推進消費品國內外標準接軌,加快腳踏車、手錶、工藝美術等優勢行業標準升級,率先在化妝品、服裝、家紡、電子產品等消費品領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加快消費和服務標準化建設,在養老、托育、家政、物業服務、文化旅遊、休閒健身等領域開展服務業標準化試點,研究制定高於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先進標準。深入實施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推動重點領域爭創國家企業標準“領跑者”,圍繞優勢產業及區域開展市級企業標準對標達標提升。引導推動社會團體以及龍頭企業聚焦新技術、新興領域及其套用重點領域的創新發展需求,擴大先進適用的團體標準、企業標準等市場標準有效供給。
47.持續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實施質量強市戰略,推進“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全國質量品牌提升示範區”建設,開展中國質量獎和天津質量獎評選。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建立以風險防控為基礎的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質量安全智慧監管平台。開展質量標桿經驗推廣活動,引導製造業企業實施六西格瑪、精益製造等管理模式,推進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行動,提升質量管理水平。健全檢驗檢測認證服務體系,培育1—2家技術能力強、服務水平高、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認證機構,支持各區建設質量認證示範區。嚴格產品質量安全行政執法,加大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力度。加強天津市產品風險監控和缺陷產品管理中心建設,加大缺陷產品調查力度,推進缺陷消費品召回常態化。在食品、藥品、建材等領域完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推進追溯數據跨部門互聯互通,提升監管效能。實施優質服務標識管理制度,完善質量統計監測體系。
48.深入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充分用好中國品牌日、品牌故事大賽等活動,加大對天津品牌的宣傳推廣力度,進一步提升天津品牌形象。深入實施“三品”戰略,定期發布天津品牌指數,培育、評價、認定一批品質卓越、市場公認的天津品牌。深入開展老字號品牌振興行動,推進馳名商標、老字號商標品牌保護專項活動,依託電商平台打造線上老字號集合旗艦店,打造天津老字號品牌集群。加強“津農精品”等特色農產品商標及地理標誌商標的註冊和保護,建立品牌準入和退出機制。積極挖掘地理標誌產品,申請將我市特色產品納入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示範區。
五、健全現代市場和流通體系,促進產需有機銜接
(一)提升要素市場化配置水平
49.暢通勞動力和人才流動渠道。深化勞動力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破除妨礙城鄉、區域、行業和不同所有制之間人才順暢流動的障礙,激發社會性流動活力。推動建立戶口遷移、各類保險關係和住房公積金轉移接續等多地聯辦工作機制。探索建立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學歷證書有效銜接機制。聚焦重點產業鏈、重大平台、重大項目需要,推動人才跨領域、跨部門、跨區域一體化配置。推動京津冀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證書、職稱證書、繼續教育證書三地互認,人力資源服務地方標準協同,實現京津冀人才一體化。加快推進電子社保卡創新套用,拓展便民套用場景,建立社保“一卡通”服務新模式。依託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台和醫療保障信息平台,推進社會保險關係轉移接續順暢便利。建設完善市醫療保障信息平台,實施醫保服務能力提升信息化項目建設,推廣醫保電子憑證套用,推進異地就醫醫療費用直接結算,擴大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定點醫療機構範圍,簡化備案和就醫流程。
50.推動經營性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研究出台以土地預告登記實現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等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善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制度。擴大國有土地有償使用範圍,對使用劃撥土地的項目,鼓勵以出讓、租賃方式供地。深化產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建立靈活用地機制,支持產業用地實行“標準地”出讓。探索增加混合產業用地供給,出台支持重點發展的製造業項目用地、自持的通用類新型產業用地的地價管理政策。結合基準地價制定產業用地地價優惠政策。推進合理有序用海,在嚴格落實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嚴管嚴控圍填海活動的前提下,探索推進海域一級市場開發和二級市場流轉,探索海域使用權立體分層設權。
51.完善知識、技術、數據要素配置機制。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在有條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健全國有企業科研成果轉化利益分配機制。深化市屬科研機構改革發展,建立健全科研院所分類評價制度,擴大科研機構自主權,推動套用類、轉制類科研院所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員離崗創業,支持科研事業單位試行更靈活的崗位、薪酬等管理制度。提升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和保護,發揮中國(天津)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和中國(濱海新區)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職能,做好“一站式”智慧財產權綜合服務。擴大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覆蓋面,鼓勵專利、商標等智慧財產權混合質押和保險。提升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利用能力,構建多方參與的數據合作機制,逐步推動交通、氣象、電力、地理空間信息等公共數據和社會數據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更高質量開放共享。引導和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推進北方大數據交易中心和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建設。
(二)加快建立公平統一市場
52.完善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推進公平競爭市場體系建設,按照立法計畫安排,適時修訂《天津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辦法》。進一步破除區域分割和地方保護等不合理限制,清理取消企業在資質資格獲取、招投標、政府採購、權益保護等方面存在的差別化待遇,防止濫用行政權力排除和限制競爭行為。清理取消對企業註冊及跨區域經營、遷移設定的不合理限制,探索企業生產經營高頻辦理的許可證件、資質資格等跨區域互認通用。完善公平競爭審查機制,以增強制度剛性約束為重點,開展公平競爭審查會審試點。加強重點領域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治理新型網路不正當競爭行為。
53.加快建立公平統一市場。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落實“全國一張單”管理模式,更新市場準入負面清單與政務服務目錄對應關係表,開展市場準入效能評估。健全要素市場化交易平台,完善電力市場化交易機制;深化天然氣市場化改革,推動設立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提升天津糧油商品交易所等要素平台建設和服務功能。深化公共資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建設公共資源交易統一數據資源庫。推動招投標全流程電子化。
(三)建設現代流通體系
54.加快建設區域商貿中心城市。構建全球商品貿易港,以聯動“三北”、輻射東北亞為目標,打造集展覽展示、採購交易、商貿服務、消費零售等於一體的全球商品貿易基地。最佳化現代商貿體系,依託小商品、農副產品、建材、汽車、五金機電等領域,建設面向區域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場,打造區域輻射型集散中心。引導綜合消費品批發市場向展貿中心轉型,支持大型商品交易市場供應鏈一體化建設,加快連鎖經營布局推廣。引育商貿流通龍頭企業,吸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以及“三北”地區進出口貿易、商貿物流等企業總部落戶,支持大型生產製造企業在津設立銷售公司,培育一批年銷售額超過百億元的批發和零售企業。
55.發展現代物流體系。加快推進天津港口型、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構建面向全球、便捷高效的貨櫃運輸網路,發展雙向對流的中日、中韓海運快線,強化津冀港口間乾支聯動,組建環渤海港口聯盟,打造東北亞新的國際貨櫃轉運中心。最佳化陸運物流通道,暢通至二連浩特、阿拉山口、霍爾果斯和滿洲里口岸三條大陸橋過境通道和海鐵聯運通道,構建貫通“三北”、聯通中蒙俄經濟走廊的腹地運輸網路。最佳化與沿線國家航線網路布局,拓展面向歐洲、東南亞等全球主要貨運樞紐的貨運航線網路,完善國際郵件互換局功能,加快順豐天津電商產業園建設,打造連結洲際的“一帶一路”航空貨運樞紐。完善農產品流通骨幹網,建設區域集散型、銷地型、產地型三級批發市場網路,布局建設一批大型批發市場,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菜市場和生鮮超市,建設線上農產品流通平台。完善農產品現代流通設施,實施“快遞進村”工程,建設區鎮村三級寄遞服務體系。實施縣域商業建設行動,推動大型流通企業下沉農村市場,建設一批鄉鎮商貿中心、農村集貿市場和新型鄉村便利店。合理配置社區菜店、超市、連鎖便利店等設施,發展綜合型社區商業中心、智慧型鄰里中心,推動品牌連鎖便利店進社區,打造國家級“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示範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培育布局海外倉,擴大海外倉在歐美、日韓、澳新等市場布局。
六、深化改革開放,增強內需發展動力
(一)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
56.持續釋放服務消費潛力。實施寬進嚴管,加快取消充分競爭性服務業準入限制。對診所設定、診所執業實行備案管理,加大向社會力量購買民眾體育賽事(活動)力度,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市政基礎設施、城市更新等領域投資建設。按照政事分開、事企分開和管辦分離的要求,深化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領域事業單位改革。積極推進國有資產管理、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會保險等配套改革。制定養老服務機構公建民營管理辦法,增強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事業積極性。持續開展城企聯動普惠養老專項行動,吸引社會資本增加普惠養老社會供給。加大政府購買力度,將更多公共服務項目納入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
57.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地方法規,健全消費者公益訴訟制度,探索建立消費者集體訴訟制度,支持消費者協會行使公益訴訟權利。建立假冒偽劣產品懲罰性巨額賠償制度。健全產品傷害監測、產品質量擔保等制度,加強多元化消費維權機制和糾紛解決機制建設,簡化消費爭議處理程式,大力推廣小額消費糾紛快速解決機制,降低消費者維權成本。圍繞“誠信興商”、聚焦日常消費、服務消費、新興消費等領域,開展放心消費創建活動,鼓勵實施線下購物無理由退貨,探索推行異地、異店退換貨制度。聚焦與消費者生活密切相關領域多發問題開展專項檢查,強化重點商品和服務領域價格監管。完善預付費消費部門聯合治理機制,加強商務、文化、體育、教育、交通、衛生健康、房屋租賃等領域單用途預付卡行業管理,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違法行為依法進行失信聯合懲戒。探索建立維權處理結果消費者反饋評價機制,健全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機制。對全市食品生產經營主體實施風險分級監管,持續深入推動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創建。完善藥品安全監管制度,切實規範藥品、醫療器械、化妝品市場秩序。
(二)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
58.加大對民間投資支持和引導力度。發揮政府投資引導帶動作用,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領域建設。常態化推介對民間資本有吸引力的項目,每年選擇一批符合產業政策和相關規劃要求、投資回報機制明確、商業模式創新潛力大的項目向民間資本集中推介。鼓勵各類產業引導基金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引導民營企業擴大技術改造、轉型升級投資。支持符合條件的民間投資項目參與基礎設施REITs試點。支持民營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參與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重大科技項目攻關。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全市重大戰略實施機制。鼓勵和引導非國有資本投資主體通過參股控股、資產收購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
59.最佳化投資審批和監督管理。持續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推行“用地清單制”,依託“一張藍圖、多規合一”平台最佳化項目策劃生成服務,進一步提高審批效率。深入落實《天津市政府投資管理條例》,加強政府投資項目建設管理,提高政府投資項目績效。推動投資項目線上審批監管平台數據開放,加強與部門業務系統數據共享,實現投資審批權責“一張清單”、審批數據“一體共享”、審批事項“一網通辦”。強化投資項目特別是備案類項目事中事後監管,建立投資項目屬地化監管機制,依法治理違法投資活動。
60.健全投資項目融資機制。落實和完善社會資本投融資合作對接機制,推動基礎設施投融資機制和運營管理模式創新,建立天津市基礎設施REITs試點項目庫,實施一批REITs試點項目,有效盤活存量資產。積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依託國家PPP綜合信息平台對外公開發布我市PPP項目信息,提升在庫PPP項目運營質量。優先支持具備持續盈利能力可覆蓋的公共服務領域存量項目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在可提高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與效率、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新建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項目中,積極研究採用PPP模式。建立重大項目融資對接長效機制,搭建常態化“政、金、項”對接平台,加強金融機構與重點項目對接,加大金融機構對生態環保、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等領域重大項目和工程的資金支持力度。健全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充分發揮市融資擔保發展基金作用,加強銀擔合作,積極開展批量擔保業務。增強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融資功能,提高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比重,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上市、在新三板掛牌、在區域性股權市場掛牌等方式進行直接融資。發揮融資租賃行業集聚優勢,加大對裝備製造、航空航天等產業的融資支持。合理擴大債券融資規模,鼓勵我市企業利用公開市場進行債券融資。支持海河產業基金設立天使母基金。開展區域性股權市場制度和業務創新試點。
(三)最佳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61.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實施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全覆蓋清單管理。最佳化企業開辦服務,拓展“一網通辦”業務範圍,提升市場主體信息變更、銀行開戶、社保登記、員工參保登記等環節便利度。推行企業年報“多報合一”改革。全面實施簡易註銷。健全事前事中事後全鏈條全流程監管機制,推動“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和信用監管深度融合,完善按風險分級分類管理模式。創新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監管方式和監管手段,加強網際網路醫療、線上教育培訓、線上娛樂等線上市場風險監測和預警。推進全國網路市場監管與服務示範區建設。探索觸髮式監管機制,完善網約車、共享腳踏車、汽車分時租賃、網路貨運等新業態監管規則和標準。推行政務服務“一窗”分類綜合受理,實現“一窗受理、綜合服務”。完善“政務一網通”平台功能,擴大電子證照和電子印章套用領域,全面實現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全市通辦、就近可辦,加快推進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開展營商環境建設常態化監測。
62.健全現代產權制度。完善平等保護產權的法規體系,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的刑法保護。健全產權執法司法保護制度,適時開展第二批涉產權糾紛案件再審工作,推動涉產權冤錯案件依法甄別糾正常態化機制化。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政策體系,依法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建立智慧財產權糾紛多元解決機制,嚴厲打擊惡意申請註冊商標行為,推進智慧財產權檢察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職能集中統一履行試點工作。建設智慧財產權國家海外維權天津分中心,發布企業海外維權指南。加強專利、商標等無形資產評估工作。進一步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規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程式,擴大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服務範圍和交易品種,完善集體產權資產評估、流轉交易、擔保等綜合服務體系,推動農村集體資產資源交易“應進必進”。
63.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深入實施《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持續提升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功能,依法依規加強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公開、套用,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機制。加快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開展公共信用綜合評價,完善信用承諾制,將履約踐諾情況納入信用記錄,完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推動“信用+”惠民便企套用場景建設,推廣“信易貸”模式,加大中小微企業融資支持。依法依規推動轄內企業徵信機構和信用評級機構開展業務,增強競爭力,繁榮信用服務市場。大力構建親清政商關係,加強政務誠信建設,建立健全政務誠信訴訟執行協調機制。
64.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積極探索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合作發展新機制,深度融入中蒙俄、中巴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建設。加強與蒙古在物流、農業等領域交流合作,加強與俄羅斯在智慧型製造、生物醫藥、海洋工程裝備、天然氣等領域交流合作,深化與巴基斯坦在鋼鐵、紡織、化工、能源、食品等領域的國際產能合作和經貿往來。強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天津港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能力和水平,加強與沿線國家和地區港口對接合作,加密至日韓、東協等地區的近洋航線,開闢面向歐洲、非洲、美洲等地區遠洋航線。推動以二連浩特通道為核心的中歐、中亞班列穩定運行,拓展回程貨源,提高班列運營質量。積極融入“絲路電商”建設,優先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布局海外倉。
65.推動雙向投資持續健康發展。堅持高水平利用外資,引導外商投資高端製造、智慧型製造、綠色製造等先進制造業,吸引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來津聚集,建設高質量外資承載地。全面落實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構建全鏈條、全周期、立體化項目服務機制,切實保障外商投資合法權益。提升對外投資合作水平,推動境外經貿合作區梯隊建設,加快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提檔升級。依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高標準對接國際投資貿易規則,推進與日韓貿易投資全面合作,構建中日韓自貿區戰略先導區。壯大“走出去”主體隊伍,實施跨國經營主體培育工程,鼓勵企業有序開發非洲、西亞等海外工程市場,在石油化工、新能源領域開展工程項目合作。
66.打造高水平、寬尺度、深層次的開放高地。建設更高水平自由貿易試驗區,積極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濱海高新區、中新生態城聯動創新發展,打造面向東北亞的開放合作門戶。支持自由貿易試驗區內企業探索離岸貿易業務創新,不斷完善跨境資金流動管理,實施優質企業外匯收支便利化試點,爭取試點開展貿易融資資產跨境轉讓業務。推進綜合保稅區功能升級,擴大綜合保稅區內企業維修再製造業務範圍,支持自由貿易試驗區內企業按照綜合保稅區維修產品目錄開展“兩頭在外”的保稅維修再製造業務。加快推動“保稅維修+保稅物流”新模式,積極爭取醫療器械等保稅維修再製造試點業務落地。推進國家級經開區創新提升,在有條件的國家級經開區內探索建設高水平國際合作園區。
67.擴大重要商品和服務進口。鞏固飛機、汽車、大豆、凍品等進口優勢,加大政策支持,依託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打造優質產品進口集散地。做強汽車進口口岸,發展平行進口汽車第三方檢測、合規性改裝等專業服務,擴大汽車保稅倉儲和轉口保稅增值服務,打造平行進口汽車銷售集聚區。擴大跨境電商進口,推進中國(天津)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完善跨境電商通關、稅收、結匯政策,探索發展跨境電商中心倉建設、跨境電商保稅倉直播、跨境電商“線下保稅展示+線上掃碼引流”零售等業務新模式,滿足多元消費需求。組織和支持企業參加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等展會,拓展國內外市場。
七、紮實推動共同富裕,厚植內需發展潛力
(一)持續最佳化初次分配格局
68.提升就業質量增加勞動者收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完善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支持吸納就業能力強的服務業、中小微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發展,鼓勵增加高質量就業的技術密集型企業發展。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實施創業培訓“馬蘭花”計畫,加強創業孵化示範基地建設,為創業者提供一站式服務。加大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支持,為有意願、有能力的高校畢業生創新創業提供資金、場地、技術等多層次支持。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發展,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納入公共就業服務範圍,增加非全日制就業機會,支持個體經營發展。支持企業開展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加強重點群體就業技能培訓,以職業技能培訓促進高質量就業。加大對重點群體的就業促進力度,持續實施就業援助制度,對就業困難人員提供優先扶持和重點幫助。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對市場渠道難以就業的就業困難人員進行托底安置,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69.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完善有利於提高居民消費能力的收入分配製度,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實現勞動報酬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健全最低工資標準合理調整機制。大力推廣以工代賑方式。推進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切實維護農民工勞動報酬權益。完善知識、技術、數據等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體制機制,鼓勵企業將崗位價值、技能素質、實績貢獻、創新成果等與工資內部分配掛鈎,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用足用好股權、期權等各類中長期激勵工具,有效激勵包括科研人員在內的企業關鍵崗位核心人才。鼓勵和引導上市公司完善現金分紅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更多適應家庭財富管理需求的資產管理產品,增加居民投資收益。提高農民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比例。
70.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重點激發高校畢業生、技能人才、中小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高素質農民等群體增收活力,壯大中等收入群體。開展大學生就業技能培訓專項活動,拓寬高校畢業生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渠道,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貫通高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深入實施“海河工匠”建設工程,加大高技能人才獎勵激勵力度,發布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引導企業合理確定技能工人薪酬結構和水平。完善小微創業者扶持政策,增加高質量就業崗位數量,支持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等群體勤勞致富。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合理減輕中低收入群體負擔。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畫,重點培育經營管理型、專業生產型、技能服務型新型農民。
(二)逐步健全再分配機制
71.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畫,擴大全民參保覆蓋面,推動實現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由制度全覆蓋到法定人群全覆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實現適齡參保人員應保盡保。落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大力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規範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落實社會保障待遇調整機制,按國家統一部署,提升養老保險待遇,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失業、工傷待遇調整機制。加強社會保險基金收支管理,促進養老保險基金長期平衡。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公平適度的待遇保障機制,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積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健全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制度,支持靈活就業人員按規定參加社會保險。完善工傷、失業和生育保險制度。穩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合理確定長期護理保險基本保障項目、待遇保障範圍和基金支付水平。健全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和設施,完善幫扶殘疾人、孤兒等社會福利制度。
(三)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
72.發展慈善事業和志願服務。充分發揮慈善事業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加強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民生保障工作與慈善幫扶機制有機銜接,探索建立慈善行為記錄和激勵機制,健全慈善表彰制度。大力發展社區公益基金會,推動慈善資源下沉,引導基金會等慈善力量支持街道(鄉鎮)社工站建設。鼓勵發展慈善組織,按照國家規定落實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政策。加強慈善組織登記、認定和監督管理,建立慈善組織活動異常名錄,提高公信力和透明度。全面規範福利彩票發行銷售管理,提升福利彩票安全運行及信息化運營能力。加強志願服務規範化建設,培育發展志願服務組織,壯大志願者隊伍,搭建更多志願服務平台,打造一批價值導向鮮明、示範性強、影響力大的志願服務品牌,全面提升志願服務水平。
八、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夯實內需發展基礎
(一)保障糧食安全
73.推進糧食穩產增產。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著力提升糧食產能和自給率,切實承擔起糧食主銷區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和義務。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耕地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加強建設占用耕地占補平衡監管,對涉農區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實行剛性考核。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以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糧食生產功能區為重點,擴大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穩定提高以小站稻、小麥為主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增加優質稻、強筋麥等優質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建設優質水稻種植基地、高效小麥種植基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做優做精小雜糧等特色糧食品種。
74.健全糧食產購儲加銷體系。嚴格落實糧食安全政治責任,認真抓好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各項工作。全力抓好糧食市場化收購,鼓勵各類企業因地制宜開展優質糧食訂單收購。落實地方儲備糧增儲任務,最佳化儲備布局、品種結構和管理方式,積極引導建立社會責任儲備。建立地方糧食儲備規模動態調整機制,確保全市儲備規模高於國家核定標準。加強重要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合理布局區域性農產品應急保供基地。加快構建具有天津特色的現代化糧食產業體系,紮實推進小站稻振興,鞏固完善小站稻產業鏈。推進臨港糧油產業園建設,集聚糧油生產加工及貿易流通企業,鞏固提升大豆重要進口口岸地位,完善大糧油產業鏈。深化天津糧油商品交易所改革,豐富交易品種,擴大交易規模,打造北方重要的農產品流通定價中心。全鏈條推進糧食節約減損。
75.推進種業振興。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以小站稻、水產、蔬菜、畜牧種業為特色,鞏固提升優勢種業,培育開發特色種業,做優做強“津牌”種業。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蒐集,推進農業種質資源鑑定評價,建設農作物種質資源庫。開展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農業生物育種技術研究套用,實施優勢種業育種聯合攻關項目,加快培育高產高效、綠色優質重大新品種。實施種業企業扶優行動,做優做強優勢種業企業,鼓勵建立種業企業聯盟,建立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支持寧河區等區建設種業強區,建設一批現代化良種繁育基地。
(二)強化能源安全保障
76.增強國內生產供應能力。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力度,推動大港油田、渤海油田增儲上產,保持產量穩中有增。鞏固多方向、多氣源供應格局,充分發揮中石油陸上氣主渠道作用,有效利用國家管網、中石化、北京燃氣接收站液化天然氣資源,保障全市天然氣安全穩定供應。切實加強油氣長輸管道保護,保障石油、天然氣輸送安全。
(三)提升應急管理能力
77.加強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健全應急物資儲備體系,推動建立完善權責清晰、層次明確的“市—區—街鎮—村(居)”四級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制定基層應急物資儲備建議清單,構建與天津城市災害特點相適應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強化公共衛生、災害事故等領域應急物資保障,建立健全包括重要民生商品在內的應急物資裝備儲備目錄清單,制定應急物資裝備產能儲備目錄清單。完善市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布局,推進市級救災物資儲備分中心、森林滅火應急指揮保障物資庫建設。建立健全應急物資裝備採購、儲備、調撥、更新輪換、報廢等管理制度。加強應急物資生產研發攻關,探索構建智慧型安防、救援機器人、無人機、醫療設備等領域安全應急產業集群。加強應急物流體系建設,提升交通運輸設施、物流站點等設防水平和承災能力,暢通重要物資物流通道。
78.加強應急救援力量建設。加強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建設,依託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建強市、區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強化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重點在危險化學品、抗洪搶險、森林火災撲救、地震和地質、建築工程相關專業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組建跨區域消防救援隊伍。加強基層應急救援力量建設,組建街道(鄉鎮)專(兼)職應急救援隊伍。鼓勵支持社會應急力量發展,將社會應急力量參與防災減災和應急救援工作納入政府購買服務範圍。強化航空應急救援力量建設,完善航空應急救援工作機制。進一步加強隊伍實戰化訓練演練,提高應急救援能力。強化應急管理裝備技術支撐,推動救援隊伍能力現代化。強化危險化學品、消防、工礦商貿、城鎮燃氣、道路運輸、城市建設運行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生命防護,完善配套應急處置設施,提高安全生產重大風險防控能力。
79.推進災害事故防控能力建設。完善自然災害預警機制,強化多災種和災害鏈預報預警,統籌抵禦處置各類災害事故。深入開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和災害風險評估,編制自然災害風險區劃圖和防治區劃圖,為有效防範自然災害及次生災害提供數據支撐。強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建設氣象服務保障基地,提升氣象災害防禦能力。最佳化地震、地質、氣象、水旱、海洋、森林等自然災害監測站點布局。建設新一代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地震立體觀測網路平台等。全面加強應急預案管理,建立災害事故風險分析研判及應急處置機制,健全風險動態聯合會商機制和應急指揮體系。推進應急廣播體系及基層信息平台建設,提升預警信息發布能力。構建應急通信網路,為應急救援快速回響、統一指揮提供基礎通信支持。以格線化管理為切入點,健全基層應急管理機構,強化專職力量建設。推進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標準化建設,在有條件的街道、社區建設應急管理服務站。強化全民防災減災科普教育,開展面向公眾的應急知識、安全技能和公共安全應急培訓,切實增強民眾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快推進公共防災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中心或固定避難場所建設,人均避難場所面積達到1.5平方米。發展巨災保險,探索建立地震、洪水等救災保險機制。
內容解讀
《天津市“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聚焦天津市擴大內需面臨的主要問題,充分發揮區位、港口、產業、科教等方面優勢,圍繞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區域商貿中心城市、加快構建雙城發展格局,研究提出釋放內需潛力的具體舉措,為“十四五”時期天津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和堅實支撐。
《天津市“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共包括8個方面79項重點任務。
一是全面促進消費,加快消費提質升級。持續提升傳統消費,積極發展文化旅遊、養老育幼、醫療健康、教育、體育、家政等服務消費,加快培育新型消費業態和模式,大力倡導綠色低碳消費,著力滿足個性化、多樣化、高品質消費需求。
二是最佳化投資結構,拓展投資空間。加大製造業投資支持力度,推進交通基礎設施、能源基礎設施、水利基礎設施、物流基礎設施、生態環保設施、社會民生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補短板投資,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促進投資規模合理增長、結構不斷最佳化,增強投資增長後勁。
三是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釋放內需潛能。推進以人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積極推動農村現代化,最佳化區域經濟布局,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構建“一市雙城多節點”的城鎮空間格局,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充分釋放內需潛在勢能。
四是提高供給質量,帶動需求更好實現。加快發展新產業新產品,積極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持續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高端延伸,著力加強標準質量品牌建設,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推動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實現良性循環。
五是健全現代市場和流通體系,促進產需有機銜接。提升要素市場化配置水平,加快建立公平統一市場,建設現代流通體系,有效提高市場運行和流通效率,促進生產與需求緊密結合。
六是深化改革開放,增強內需發展動力。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最佳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國內市場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七是紮實推動共同富裕,厚植內需發展潛力。持續最佳化初次分配格局,逐步健全再分配機制,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內需發展後勁。
八是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夯實內需發展基礎。保障糧食安全,強化能源安全保障,提升應急管理能力,為經濟社會平穩發展提供堅強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