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建築格局,綜述,府門,二門,主要建築,玉皇殿,天師私第,天師殿,天師私第東,天井周,萬法宗壇,橫金梁四合院,真武殿遺址,歷史文化,名稱由來,歷史淵源,非遺文化,相關人物,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線路,
歷史沿革
傳說從東漢時期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在龍虎山煉九天神丹伊始,張氏子孫在龍虎山承襲了六十三代,歷經一千九百多年,是我國一姓嗣教時間最長的宗派,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官封一品(相當於宰相官職),天師府被稱為“龍虎山中宰相家”。
嗣漢天師府是歷代天師生活起居和祀神之處,原稱真仙觀,建在龍虎山腳下。
嗣漢天師府始建於宋
崇寧四年(1105年),道教正一道龍虎宗第三十代天師
張繼先由於道法高深,醫治瘟疫有功,得到宋徽宗的賞識和嘉獎,遂敕建天師府於關門口(今天師府府門東)。
元
延祐六年(1319年),道教正一道龍虎宗第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遷宋代天師府於長慶里(今府門西)。
元末明初,道教正一道龍虎宗第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為明太祖
朱元璋發告天文書有功,朱便於洪武元年(1368)封張正常掌管天下道教事務,擴建天師府,此次擴建使天師府初定規模。
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
嘉靖皇帝命中官吳猷同江西撫按根據洪武年間的建置對嗣漢天師府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和擴建。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龍虎山上清一帶發生動亂,嗣漢天師府被焚毀。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9年),道教正一道龍虎宗第五十七代天師張存義根據明朝的建置進行重建。
清鹹豐七年(1857年),清末農民起義政權
太平天國攻占上清,天師府又遭兵火之災。
清同治年間(1862年─1875年),道教正一道龍虎宗第六十一代天師張仁晸再次仿照明時的建置進行維修。
1950年,嗣漢天師府內設貴溪縣上清區糧管所。
1953年,鷹廈鐵路鐵道兵後勤部占用嗣漢天師府。
1961年,上饒地區教師進修學校設於嗣漢天師府內。
1978年,上清師範學院設於嗣漢天師府。
1982年,貴溪三中設於嗣漢天師府。
1986年2月5日,成立了貴溪縣上清嗣漢天師府管理委員會。
1993年9月18日,嗣漢天師府劃歸鷹潭市風景旅遊區管理。
1998年5月,嗣漢天師府劃歸鷹潭市宗教局管理。
建築格局
綜述
天師府是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古建築群,依山傍水,規模宏大,氣勢非凡。府內豫樟成林,蔭翳蔽日,鳥栖樹頂,環境堪幽。因道教興起于山澤草莽之間,道士追求超凡脫俗、清靜無為的境界,因此天師府內多植奇花名木,以增秀色,暗寓仙境。天師府建築工藝群,整個府弟由府門、大堂、後堂、私第、書屋、花園、萬法宗壇等組成,在布局和風格上保持了道教正一派神道合居的鮮明特色,是我國私第園林和道教建築的藝術瑰寶。
嗣漢天師府總占地面積4.2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整體坐北朝南,在保持明清建築格局的基礎上,以府門、二門、私第為中軸線,修有玉皇殿、三省堂、玄壇殿、法籙局和提舉署、萬法宗壇、授籙院等,宮觀與王府建築合為一體。
嗣漢天師府為四進前宮後府式古徽派風格建築群,重檐丹楹,彤壁朱扉;玄壇殿為歷代天師登壇授籙舊地,有正殿三間,東西屋各三間,前有院門廊房,呈四合院式,背東朝西,占地492平方米;法籙局曾為掌管道門公事之官署;二進為玉皇殿“宮保第”;三進為天師居室,稱“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授籙院與
萬法宗壇分置兩側,是
萬法歸宗的根基,道門
玄風的祖脈;四進為靈芝園、敕書閣,後有百花塘。
府門
嗣漢天師府府門坐北朝南,高大寬闊,面河而立,有正門三間,東西耳房各一間,其朱垣碧瓦,金鋪銅沓冒。正門上懸“嗣漢天師府”金字直匾,兩旁掛有“江西省道教協會籌備委員會”、“江西龍虎山道教協會”、“龍虎山嗣漢天師府管理委員會”三塊木牌標誌;府門東側紅牆上鑲有1983年國務院頒布嗣漢天師府為“全國重點宮觀保護單位”的黑色大理石牌;府門廊柱上有抱柱對聯:“麒麟殿上神仙客,龍虎山中宰相家”,為
明嘉靖年間禮部尚書、書法家
董其昌所作;府門前院地面正中有直徑3.3米的先天八卦太極圖,圖的東西兩邊有一對高大的石麒麟守護大門。
二門
嗣漢天師府二門有正門三間,東西耳房各一間,東西兩壁砌上青石版刻的老子《道德經》,六扇門上分別繪有隋唐名將秦瓊、尉遲恭、程咬金、單雄信、羅成、楊林的神像,喻示道教對忠、孝、仁、勇、信、義的崇拜;正門兩旁有書畫家
彭友善題書的“道教聖地龍盤虎踞千古勝,人間仙鄉鬼斧神工十分奇”門聯;門前廊柱上有原上海道教協會會長
陳蓮笙所書的對聯“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
嗣漢天師府二門內為大院、鐘樓、鼓樓,過鵝卵石甬道,旁《
龍虎山志》描述的是南宋金丹派南宗祖師
白玉蟾開鑿的“靈泉井”(歷代天師畫符建醮取井之水,故又稱法水井);靈泉井後原為演法大堂,是天師演練道法及其府中道士每天誦經禮懺之處,大堂堂壁正中掛有大幅的墨龍穿雲圖和清乾隆七年(1742年)御賜的“教演宗傳”匾。1992年,大堂破損拆除,改建為今玉皇殿。
主要建築
玉皇殿
嗣漢天師府玉皇殿占地面積500平方米,殿高19米,是目前天師府內最高的建築,建築歇山翹角,朱垣碧瓦,雕樑畫棟;殿內供奉有9.99米高的
玉皇大帝金身神像,左右有金童、玉女,東西有岳飛、朱彥、苟興、寵喬、張驕、鄧忠、溫瓊、殷郊、畢環、劉甫、陶榮、辛環等十二天將;殿中,八根大柱上雕塑著八條盤龍;殿門兩旁置有鐘、鼓,殿門廊柱上有
張貴華道長題書對聯“金童玉女侍九龍十二天將揚道法,暮鼓晨鐘震四海九五仙尊布玄機”。玉皇殿前有平台,平台正中擺有大型看爐與燭台,香爐前斜放有雙龍戲珠石雕。
玉皇殿西沿院牆上砌有一排“道教箴言薈萃”石刻,石刻前地面上置有上清宮大鐘和仁靖真人碑及道教正一道第四十四代天師
張宇清的神道碑和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重修上清宮碑記”石碑。
天師私第
綜述
嗣漢天師府天師私第是歷代張天師的生活區,始建於明洪武元年(1638年),門聯“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為明太祖朱元璋御賜給道教正一道第四十三代天師
張宇初的對聯,因此便有皇帝口諭肯定了南張北孔的宗教地位;私第門內有一堵古老的照壁,寬4米,高3.5米,厚0.4米,由整塊大石砌成,將門路左右分開;照壁面外繪有道教標誌陰陽太極圖,圖上方書有“道炁長存”四個金字,圖左右配有對聯“道貫古今包宇宙,法遵自然馭人神”;照壁面內是一副自然風光圖,雕塑有鶴、鹿、蜂、猴、梅、蘭、竹、菊、青松、靈芝、山川、陽光等表達了道教徒對光明、永生、祥瑞的追求。
嗣漢天師府天師私第分前、中、後三廳,面闊五間,占地1100平方米;其青磚灰瓦,系石鋪地,木樓貫通,雕樑畫棟,天井裝點,具有濃郁的古代王府建築特色;私第前廳本為客廳,又稱三省堂(張天師的都省、許真君的泰省、葛仙翁的玄省),是張天師掌教後的主教議事之所。1985年,私第前廳改稱天師殿,殿門上方有原江西省政協副主席葉學齡書寫的匾額。
中廳
嗣漢天師府天師私第前、中廳搭接處,東有紫氣門,西有金光門,中廳門上石刻“道自清虛”四字,提醒世襲天師依道傳教。私第中廳原為天師府內客廳,系接待貴賓之處,譽稱“壺仙堂”,堂有木樓與後廳木樓貫通;堂東西各有套房兩間;壺仙堂堂壁上掛有第三十代天師
張繼先的畫像,下有供桌,堂的東西板壁上配有當今書法家書寫的張繼先的詩詞名作。
天井
嗣漢天師府天師私第中、後廳之間有一個40餘平方米的天井,天井東西建有廂房,廂房之外廊房四周貫通;在天井四周的廊房木板壁上,分別掛有《龍虎山張天師世系表》《張天師的世傳稀寶─法印、法劍》《齋醮和符籙》,龍虎山、上清宮、天師府、天師道等文字和圖片資料;天井前上方(中廳堂壁後)還掛有“宗傳”金匾,原為玉刻,系明朝萬曆五年(1577年)十一月
萬曆皇帝詔書恢復第五十代天師
張國祥“正一真人”封號時御賜。
後廳
嗣漢天師府天師私第後廳也叫“上房”,是歷代天師食宿生活之處;後廳中堂原是天師餐廳,清時兩旁有太師椅四把,茶几四個,四壁貼有名畫詩詞,房門用珠簾裝飾;後廳中堂後壁懸掛著祖天師張道陵的畫像,香案上有屏風、淨瓶、時鐘、燈台、香爐供器等,故天師私第後廳既可以叫迎客宴賓廳,又稱供奉祖先之堂;現中堂堂壁上掛有號稱“列仙之儒”的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的神像;神像上方掛有清乾隆七年(1742年)御賜給第五十六代天師
張遇隆的匾額“教演宗傳”;中堂前穿枋上掛有民國時江西督軍陳光遠題贈給第六十二代天師
張元旭的花甲壽匾“壺天春永”;中堂東西木板壁上貼有古代名人詩作,東西有穿房各二間;後廳木樓西有天師的觀星台,可以俯視龍虎山奇秀風光。
靈芝園
嗣漢天師府靈芝園位於天師私第後廳,是歷代天師栽花種藥之地,也是天師茶餘飯後的逍遣場所;園門為八卦形,正面為先天八卦,並配有鶴、鹿、松、梅、靈芝等吉祥圖案;反面為後天八卦,左右配有門聯“八卦涵宇宙,雙龍衛乾坤”;上面為大型的雙龍戲珠浮雕;園為四合院式,東西廡各四間,後為敕書閣殘垣圍牆。
敕書閣
嗣漢天師府敕書閣位於靈芝園後,始建於明嘉靖五年(1526年),為嘉靖皇帝敕建,面闊五間兩層,內藏曆代皇帝的詔書和道教經典,故又稱藏經樓,原建築毀於清鹹豐七年(1857年)。
納涼居
嗣漢天師府納涼居位於敕書閣,建於清同治年間,三室一廳,臨真武池東岸,是歷代天師納涼、品茶,觀月賞花之處。
真武池
天師私第後的真武池因位於府的最北端,又在真武殿後而得名。池的水面約1700平方米,古時四周有松篁花卉,池中有亭、橋,水面比如今也大得多。
天師殿
嗣漢天師府天師殿(天師私第前廳)內供奉有五尊神像,正中仗劍危坐的是祖天師
張道陵,東西端坐的分別是《水滸傳》中描述的第三十代天師
張繼先和明代永樂時編寫《
道藏》的第四十三代天師
張宇初,祖天師前東西持劍、捧印而立的分別是與祖天師同時得道的弟子王長和弟子趙升,傳聞玉帝分別封兩人為左、右侍宸真人;廳堂的旗幡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排開,分別繡有“泰玄上相正一真君”、“虛靖元通守悟真君”、“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范大真人”等三位天師的賜號;天師殿正中大柱擎起的穿枋上有三塊金匾,中為“道契崆峒”、東為“仙派名裔”、西為“納甲周呈”,東西兩匾作於何時何人無考。殿門處有一塊古老的翠綠色天然圓盤石,鼓狀,俗稱“迎送石”,又稱“太極石”,傳為歷代天師迎送客人止步之處。天師殿東西兩旁擺有九種兵器,喻示傳聞天師享受半副鑾駕的待遇。殿的東西廂房分別置有明清時嗣漢天師府的規模沙盤圖和清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龍虎山大上清宮的規模沙盤圖。
天師殿是今天師府道士早晚誦經、演練法事、齋醮祈禳的主要活動殿宇。
天師私第東
綜述
嗣漢天師府天師私第東面原建有天師家廟和味腴書院,今改建為道士客觀。
天師家廟
天師家廟是天師家人在府中祭祖的地方,始建於明嘉靖五年(1526年),有享堂五間,東西廡各五間,正殿三間,後殿五間,廟內供奉有得道飛升諸天師的神像,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焚毀。
味腴書院
味腴書院位於天師家廟後,又稱味腴書院,是天師眷屬子弟讀書之私塾學校,始建於明代,清同治四年(1865年),第六十一代天師重建,上下兩棟共九間,分前後二進,中有天井兩廂構成四合院式,占地540平方米;石門上鑿有“泮芹蔓衍芹期來,丹桂花開欄可攀”對聯。
天井周
天井周以樓屋,堂為樓廳五間,
雕樑畫棟,浮雕圖案大致為三,一是神話故事和戲劇人物,二為雲龍玉免,瑞獸祥禽,三為松竹花卉,清淡高雅,不落俗套。
萬法宗壇
龍虎山天師府“私邸門”西側有一座萬法宗壇,始建於明嘉靖五年(1526),是歷代天師奉旨祀神演法之所。“萬法宗壇”是道教正一派祖庭的重要標誌。《道教要義問答大全》記載:“道教原有四大宗壇,龍虎山天師派為正一玄壇,茅山三茅真君派為上清法壇,閣皂山葛仙翁派為靈寶玄壇,西山許旌陽派為淨明法壇。後因三山甚少傳世,元時天師奉旨領江南道教事,故三山符籙均收歸龍虎山天師府,乃改正一玄壇為‘萬法宗壇’,至今仍之”,可見“萬法宗壇”乃是道教正一派的共同宗壇。
嗣漢天師府萬法宗壇是道教正一天師道最高的法壇,是萬神聚集的地方,為張天師作為道教教主以及掌管天下道教事務的象徵。元時第 三十八代天師
張與材賜封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包括淨明宗壇)符籙,遂改龍虎山的正一玄壇為萬法宗壇。
嗣漢天師府萬法宗壇系明嘉靖五年(1526年)敕建,坐北朝南,正殿五間,東西配殿各三間,前有門屋,組成四合院;嘉靖皇帝御賜三清四御、三官五老、南北二斗、二十八宿、三十六天將等138尊銅像供奉在壇內。萬法宗壇古時是張天師在府中祭神的地方,現在是海內外道教弟子參神謁祖、授籙傳籙的聖地。
嗣漢天師府萬法宗壇正殿為三清殿,整體朱垣碧瓦,面闊五間,殿內供奉著三清四御、三官五老共15尊神像,且配有法壇、神幡;殿外正中廊柱上有抱柱對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東配殿為靈官殿,面闊三間,坐東朝西,木質結構,殿內供奉著道教護法神都天靈官王善;殿外廊柱上有篆書對聯“慧眼穿射爾肺腑,孽徒莫怪我金鞭”。西配殿為財神殿,建築與靈官殿相同,方向相對;殿內供奉著騎虎舉鞭托寶的財神趙公明,殿外廊柱有對聯“莫笑我泥塑偶像許個願試試,哪怕你多財善賈不燒香瞧瞧”。財神殿南側有土地廟,廟內供奉著土地公和土地婆;萬法宗壇內還保留著清同治年間修建的門屋,上有原中國道協會長
黎遇航題書的“萬法宗壇”匾。
橫金梁四合院
嗣漢天師府橫金梁四合院倚天師私第而建,為三廳十間,前門上方刻有“橫金梁”三個字和飄旗式標記,後廳上方原懸“為觀其志”一匾,此院原為供天師的先生和師爺及外來道友小憩的地方,現修作天師府招待所。
真武殿遺址
嗣漢天師府真武殿遺址位於三清殿後,始建於明嘉靖五年(1526年),有正殿五間,東西屋各三間,殿後小屋九間,內祀真武大帝銅像及龜蛇二將神像。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毀於兵火,僅存小屋三間。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第五十七代天師
張存義在此建“繡像寶閣”,供奉御賜宮繡老君像。清鹹豐七年(1857年)寶閣被清末農民起義軍太平天國翼王
石達開的部隊燒毀。現真武殿遺址成為天師府後花園的一部分,為世人修煉精神理想之地。
歷史文化
名稱由來
嗣漢天師府是因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
忽必烈封道教正一道龍虎宗第三十六代天師
張宗演為“嗣漢天師”而得名;明太祖
朱元璋封道教正一道龍虎宗第四十二代天師
張正常為“正一教主護國闡祖通誠崇道弘德大真人”,嗣漢天師府便改稱“大真人府”;
明憲宗成化三年(1467年)御賜“大真人府”匾額;民國十六年(1927年)道教正一道龍虎宗第六十三代天師
張恩溥維修天師府,“大真人府”便改用原名“嗣漢天師府”。
歷史淵源
正一道的主要特點是教主天師世襲制,道教創始人祖天師
張道陵於東漢和帝時(89年─105年)在江西龍虎山煉丹得道,之後才於順帝年間(126年─144年)創立
五斗米教(正一道),故此龍虎山便成為中國道教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第四至六十三代世襲天師遵祖之囑在江西
龍虎山傳道布教,延續1800餘年,眾多天師以護國佑民為宗旨,得到了歷朝歷代統治階級的器重,歷有封賞,位極人臣,其府第卻不一般,經過修復後的嗣漢天師府可以讓人回味其輝煌歲月。
非遺文化
2010年6月18日,龍虎山正一天師道的齋醮科儀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年8月15日,龍虎山張天師傳說被列入江西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4年11月,“龍虎山正一天師道道教音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相關人物
張道陵(34年—156年),字輔漢,原名張陵,道教正一道實際創立者,東漢時期豐邑(今江蘇徐州豐縣)人。傳太上老君降臨蜀地,“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張道陵整合當時的黃老派、方仙道、文始派等先秦修道道統,創立正一盟威之道(正一道),被後世尊稱為“老祖天師”、“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師”、高明上帝、張天師等。著有《
老子想爾注》,設立二十四治,為道教四大天師之一。
保護措施
1983年,嗣漢天師府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宮觀保護單位。
1987年,嗣漢天師府被國務院列為全國21座重點道觀之一。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交通線路
高鐵站(鷹潭北站)出站後有到老火車站(鷹潭站)的公交專線,乘坐至上清古鎮站下車即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