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大聖慈寺,佛教古寺,又俗稱太慈寺,訛呼太子寺。位於
成都市
東風路一段,占地1.7萬平方米,號稱“震旦第一叢林”“成都第一大佛寺”,曾以擁有眾多的名家壁畫而著稱天下,是古代西蜀地區屈指可數的名剎。自晚唐至五代及兩宋時期,寺院由龐大的畫家陣容創作了驚人數量的壁畫及雕刻造像,曾對中原王佛教文化的繁榮產過深遠的影響。大聖慈寺修建於公元七世紀中葉,唐宋極盛,衰落於明清,新中國成立後,曾在“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損毀,改革開放後不斷翻新、修復、重建,現為
成都市博物館所在地。
大聖慈寺,相傳始建於隋朝,
唐玄宗賜匾“敕建大聖慈寺”。唐代名僧
玄奘曾在這裡受戒。
歷史
公元七世紀中葉
大聖慈寺修建於公元七世紀中葉(唐天寶、至德年間),由
唐玄宗(李隆基)賜匾“敕建大聖慈寺”始建。後
唐肅宗(李亨)為其親書“大聖慈寺”,故得名。唐代高僧
玄奘曾在此受戒。相傳:
成都是一塊漂浮在內海上的大陸——“一年成市,二年成都”(市,交易也;都,總匯也)。為防止城市漂移和沉浮,乃至水患作怪,古人就在蜀地通向大海“海眼”的“
風水寶地”之上,修建了這座大型的寺廟和湖水庭院建築群——“大慈寺”,作為永保
成都繁榮、太平的鎮寶之寺。
據史料記載:原寺經唐代擴建後,規模宏大壯觀。當時寺內有96個庭院,樓、閣、殿、塔、廳、堂、房、廊8524間。占地數百頃(包括現東風電影院、
東風路、糠市街、
點將台、牛王廟等一帶區域)。特別是該寺在歷史上香火鼎盛、
僧侶眾多(現北糠市街右端就有一條街叫和尚街。街以和尚為名,足見該寺在當時的影響)。晚唐詩人張賓(北京海淀清河人,
唐昭宗時中進士,當過膳部員外郎和
金堂縣令{趙鎮})曾在“大慈寺”借景抒情題過一首頗有名氣的詩:《夏日題老將林亭》:“百戰功成翻愛靜,侯門漸欲似仙家。牆頭細雨垂纖草,水面迴風驟落花。井放轆轤閒浸酒,花開鸚鵡報煎茶。幾人圖在
凌煙閣,曾不交鋒向寒沙。”勾勒出牆頭細草、水面落花以及浸酒、煎茶等生活畫面,足見當時“大慈寺”的閒情怡趣及風光美景。據明人曹學全編撰的《蜀中名勝記》描述,至宋、明時期,
大慈寺香火仍然還非常旺盛,附近街區也相當繁華,遇有廟會、節日更是分外熱鬧。
唐武德元年
唐武德元年(618年),三藏法師
玄奘從
長安到
成都,隨寶暹、道基、志振等法師學習佛教經論。武德五年(622年)春,玄奘在
成都大慈寺律院受戒並坐夏學律。
玄奘在
成都四五年間,究通諸部,常在大慈、空慧等寺講經,為蜀人所景仰。
玄奘不以此為滿足,乃泛舟三峽,取道
荊州至
長安,實現他赴西天取經之壯舉。
大慈寺在唐宋極盛時,占有
成都東城之小半,是當時成都的遊覽名區,每逢
廟會更加熱鬧。大慈寺附近商業繁榮,寺前形成季節性市場,如燈市、
花市、
蠶市、藥市、麻市、
七寶市等。同時,解
玉溪兩岸還形成夜市。從《方興勝覽》“登大慈寺前雲錦樓觀
錦江夜市”和田況詩《登大慈寺閣觀夜市》的記述中,說明了宋代大慈寺附近夜市的盛況。夜市習俗,一直沿襲到近現代。
至明末清初大慈寺逐漸趨寂。據後人考證和推測,衰敗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受明末後歷次戰亂和瘟疫的影響,特別是
張獻忠“剿四川”時,肆意對
成都城建和經濟的破壞(當時成都曾荒蕪到出城不到十里,即可見豺狼虎豹的境地);二是基於佛教禪宗內部的鬥爭。如明末清初,
成都北郊“昭覺寺”出了位佛界巨子丈雪通醉及其周圍一批高徒名僧,使得“大慈寺”權威和聲望日下。
明宣德十年
明宣德十年(1435年),大慈寺毀於火災,明末復毀。清
順治間重修,知府冀應熊為書“大慈寺”匾額。
同治六年(1867年)再次重修,中軸線上建築為山門殿、彌勒殿、觀音殿、大雄寶殿、說法堂及藏經樓、接引殿(1958年辟
東風路拆除),兩旁建築為客堂、齋堂、
禪堂、戒堂等,共占地四十餘畝,山門殿上方,刻有四川按察使黃雲鵠榜書“古大聖慈寺”石匾;各殿堂石柱上,刻有清代名士顧復初等撰書的楹聯。
分院考究
有著眾多的別院
大聖慈寺的奇特之處還在於,它曾經有著眾多的“院”。
院本是周圍有垣之意,專指周垣或有迴廊的建築物,亦指官舍。至於將佛教建築稱為院,則始自唐代在大慈恩寺內為
玄奘三藏譯經而建的翻經院。自翻經院創建以後,一般較大的寺院之內都建有別院,如薦福寺立淨土院、菩提院、律院等,到了宋代,官立的大寺亦多稱院。然而一寺之中建有眾多別院莫過於
成都大聖慈寺。
據宋代志磐的《佛祖統記》記載:上皇(
唐玄宗)駐蹕
成都,內侍高力士奏,城南市有僧英乾,於廣衢施粥以救貧餒,願國運再清,克復疆土。欲於府東立寺為國崇福。上皇說御書大聖慈寺額,“賜田一千畝,敕新羅全禪師為立規制,凡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區。”
其中的原因
成都大聖慈寺為何擁有如此多的別院呢?這其中的原因不外有以下幾種:
一、雖著
唐玄宗敕賜,使大聖慈寺變成了擁有特權的皇家寺院,一座皇家寺院必然擁有它所獨有的氣勢和規模;據宋代文同的《丹淵集》記載:
“蜀自唐二帝西幸,當時隨駕以畫待詔者,皆奇工。故
成都諸郡寺宇,所存諸佛菩薩羅漢等像之處,雖天下能號為古蹟多者,盡無如此所有矣。”?
二、據宋代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記載:
大門口的簡介“蜀之寺觀,尤多牆壁。”?
一座寺之中建有很多牆壁,自然會將寺分割成很多小的院落,這些小的院落正好滿足了西蜀寺觀繪畫的要求。據宋代
李之純的《大聖慈寺畫記》記載:“舉天下言唐畫者,莫如
成都之多;就成都較之,莫如大聖慈寺之盛。”?
大聖慈寺以唐畫名聞天下,而這些唐畫均畫在各個別院的牆壁上。
三、唐末農民起義,中原群雄割據,此時的蜀地“商賈如鯽,人物繁盛。”這為蜀地的文化事業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大聖慈寺九十六院正是蜀地社會繁榮的寫照。
四、據宋人韓琦的《安陽集》記載:“蜀風尚侈,好遨樂。”?
此時蜀地文物典章制度皆承唐制,大唐的人文氣韻雖因著蜀地的社會繁榮和蜀人的好侈樂之風尚得到了新的發展;自中唐以來,京畿地區的畫家陸續的來到蜀地,這些宮廷畫師和名家畫匠的到來無疑是為蜀地的社會文化之繁榮錦上添花,而大聖慈寺九十六院一萬三千餘堵壁畫正是這一歷史的見證。
文物
名畫
歷史上,“大慈寺”最有特色和影響的文物是名畫和銅佛。
唐代擴建後,規模宏大壯觀,當時寺內有96個院子,樓、閣、殿、塔、廳、堂、房、廊共8524間,壁上有各種如來佛像1215幅,
天王、明王、
大神將像262幅,佛經變像114幅。所有畫像“皆一時絕藝”,是一座極其珍貴的藝術寶庫。宋蘇軾譽為“精妙冠世”。宋
李之純《大聖慈寺畫記》稱:“舉天下之言唐畫者,莫如大聖慈寺之盛。” 據專家評價:該寺所有畫像“皆一時絕藝”,是一座極其珍貴和罕見的藝術寶庫。據宋代黃休復《益州名畫錄》及范成大《
成都古寺名筆記》等史料記載:該寺壁上有各種如來佛像1215幅,
天王、
明王、
大神將像262幅,佛經變像114幅。宋
蘇軾曾譽為“精妙冠世”。宋李之純《大聖慈寺畫記》稱:“舉天下之言唐畫者,莫如大聖慈寺之盛”。特別是描述五代時四川著名得得和尚(貫休)的《渡海羅漢圖》(平等閣藏《中國名畫集》 (1934年上海有正書局出版)上冊第七幅所繪)最為有名。原藏家狄平子在原畫左邊有一題記:“此幅原絹上,有僧來復題云:蜀僧貫休臨唐
盧稜伽過海羅漢圖,藏在
成都大聖慈寺六祖院內羅漢閣。後五百年弟子來復遊方過此,恭觀敬題。云云”。
銅佛
據說,該寺的銅佛、石佛也曾有大小數百尊。均先後被戰、亂所毀。其中,最有名的
有兩尊:一尊毀於1927年;一尊曾保存至解放後。此佛為全銅所鑄。高兩丈余,造像莊嚴,四周已用玻璃櫃保護起來。關於這尊銅佛,流傳著一則有趣的神話傳說:每當盛暑季節,人們常到此處納涼,據說夜深人靜時,有時會聽見銅佛腳下海水的聲音。塑造銅佛的目的,就是用他來鎮壓腳下的“海眼”口。銅佛的背面刻有“永鎮蜀眼
李冰制”七個比拳頭還大的字。字為秦
篆體(因此,有人就從這尊佛像的製作和秦篆體上來看,懷疑它並非秦代製作,極有可能為明、清時所鑄)。在玻璃佛龕的前面兩側,當時還掛著
顏楷(華陽人,清末民初的著名書法家,四川許多名勝古蹟多有他的題詠)所撰聯:
“立腳鎮潮音,預防滄海橫流日;以手援天下,應現金剛不壞身。”
可惜此佛最終被毀於“大躍進”時代的1958年。(據目擊者市詩詞協會副會長馮水木先生回憶:目睹工人掄大錘所砸,銅佛的基座就有一米高,僅銅皮就有約兩寸厚,頭部無法砸爛,為實心紅銅。)
別院文獻
《歷代名畫記》
西北禪院——《歷代名畫記》
柱子上精美的壁畫
藥師院、石經院、
大悲院、三學延祥院(三學院、延祥院)、竹溪院、
崇福禪院、崇真禪院、極樂院、興善院、中和院、灌頂院、熾盛光明院、觀音院、六祖院、御容院、方丈院、蕭相院、多利心院、經樓院——《益州名畫錄》;
《圖畫見聞志》
勝相院——《圖畫見聞志》
鮮于院、百部院、千部院、白馬院、承天院、如意輪正覺院(如意輪院)、文殊閣院、西
大悲院、大將院、保福院、石像院、慧日院、吉安院、壽寧院、
華嚴院、西林院、揭諦院、寶勝院、彌勒院、錦津院、東律院、愣嚴院、起悟院——《
成都古寺名筆記》
《全唐文》
資福院——《全唐文》卷七?八
《成都文類》
以上史料中出現的48院明確記載是大聖慈寺的別院。另外在一些史料中出現的別院能否斷定為大聖慈寺的別院還有待進一步考證研究。如宋代鄧椿的《畫繼》中的“大智院、正法院、清涼院、水陸院、柏林院、四
天王院、寶相院、青蓮院、金地院”,《圖畫見聞志》中的“廣福院、龍華東禪院、壽寧院等”。
遊樂內容
游寺觀畫
此類遊樂有如此幾種情形:第一,瀏覽寺院建築。大聖慈寺建築以其卓越的藝術成就,成為唐宋
成都士庶的游賞對象應在情理之中。前引段義宗《題三學院經樓》二首,可以視為此類游賞的代表之作。除建築外,大聖慈寺花木也是游賞內容之一。段義宗另有《題大聖慈寺芍藥》一詩:“浮花不與眾花同,為感髙僧護法功。繁蕊夜鋪方丈月,異香朝散講筵風。尋真自得心源靜,觀色非貪眼界空。好是芳馨堪供養,天敎生在釋門中。”於寺觀中廣植花木,是唐宋寺觀的傳統之一,並各形成了自己的觀賞特色。由此推測,大聖慈寺之特色花木或者即是芍藥。第二,觀賞寺院壁畫。前面說過,唐宋大聖慈寺壁畫非常有名。故觀賞壁畫曾是唐宋
成都士庶入寺遊樂的主要內容之一。勾延慶《錦里耆舊傳》卷二:“戊寅,魏王以孟公(知祥)至大聖慈寺,拜僖宗御容。又至延祥院,見偽蜀少主真容。”所謂“御容”、“真容”,都指繪於寺中的僖宗、王衍壁畫。蘇東坡兄弟來
成都,也曾至大聖慈寺觀賞壁畫———《成都記》稱:“大慈極樂院有至和丙申(1056)季春二十八日眉陽
蘇軾與弟蘇轍來觀盧楞伽筆跡留題”,後為陸游名為《中和院東坡帖》,並為其跋。
蘇軾還寫有著名的畫評論著《書蒲永升畫後》,評論大聖慈寺壽寧院中的孫知微畫水。第三,參觀寺院收藏。上面提到,唐宋大聖慈寺藏有許多文物,如
唐玄宗書“大聖慈寺”匾、韋皋《再修大聖慈寺普賢菩薩記》碑、李德裕《大慈資福院記》碑,以及金銅普賢像、千手觀音像、王衍銅像、白金香爐、佛掌骨等,都是唐宋
成都士庶游觀寺院的看點之一。
買物看戲
逛大聖慈寺市場,也是唐宋
成都士庶非常熱衷的遊玩項目。宋祁《大聖慈寺前蠶市》:“蜀雖雲樂土,民勤過四方,寸壤不容隟,僅能充歲糧。間或容墮爛,曷能備凶癢。所以農桑具,市易時相望。野氓集廣廛,眾賈趨寶坊。惇本誠急務,戒其靡愆常。茲會良足喜,後賢無忽忘。”田況《(三月)九日大聖慈寺前蠶市》:“高閣長廊門四開,新晴市井絕纖埃。老農肯信憂民意,又見笙歌入寺來。”都是詠頌大聖慈寺市場的詩歌。除買物閒逛外,大聖慈寺市場內有專門的表演棚位,唐宋
成都士庶還可在此觀看各種伎藝表演。張唐英《蜀檮杌》卷下:“廣政元年(938)上已,游大聖慈寺。宴從官於玉溪院,賦詩。俳優以王衍為戲,命斬之。”
聚餐飲酒
唐宋時期,大聖慈寺曾是
成都著名的飲宴場所之一。據費著《歲華紀麗譜》載:一年四季,僅官府在大聖慈寺舉行的飲宴,即有正月二日出東郊、上元節放燈、二月八日藥市、三月九日藥市、二十一日出大東門、寒食出大東門、五月五日藥市、七月七日夜市、十八日散盂蘭盆、八月十五日中秋以及冬至節等。屆時,官府或早宴或晚宴於大聖慈寺設廳。而平時之飲宴,官民皆隨興致,無有定準。韓琦《故樞密直學士禮部尚書贈左僕射張公神道碑銘》:至道三年(997)秋,“西川都巡檢使韓景佑為所部廣武卒劉旰所逐,率眾掠懷安軍,破漢州。(張詠)公方與僚屬游大聖慈寺,報至,飲燕如故,舉城憂之。賊又掠卭蜀,將趨益。公適會客,報者愈急,公復不問。其夕,始召上官正謂曰:‘賊始發,不三四日,破數郡,勢方銳,不可擊。今人得所掠,氣驕,敢逼吾城,乃送死耳。請出兵,比至方井,當遇賊,破之必矣。’正既受教,及行,公為出送於郊,激其盡力。正至方井,果遇賊,一戰斬旰首,餘黨盡平。”值遇叛軍逼城,張詠之鎮定自若全在大聖慈寺的隨興飲宴中彰顯,頗有些類似空城計中的諸葛亮。
品茶閒話
范成大《會慶節大聖慈寺茶酒》:“霜暉催曉五雲鮮,萬國歡呼共一天。淡淡暖紅旗轉日,浮浮寒碧瓦收煙。銜杯樂聖千秋節,擊鼓迎冬大有年。忽憶捧觴供玉座,不知身在雪山邊。”“會慶節”為宋孝宗生辰,范成大品茶飲酒於大聖慈寺以為慶賀。陳杰《贈張慈寶五行精到奇中》:“大聖慈寺里談天寶,蜀產凋零此亦奇。借我乾支作正鵠,驗渠禍福似蓍龜。李虛中術曾無失,絳老人年漫不知。大運茫茫君自扣,故鄉歸去定何時。”閒時悠遊於大聖慈寺中,與人聊聊天寶舊事、蜀中掌故,再聽卜算老人說說禍福前程,陳杰詩中所述情形在唐宋
成都士庶的游閒生活中應有普遍意義。
觀燈賞月
陸游《天中節前三日大聖慈寺華嚴閣燃燈甚盛遊人過於元夕》:“萬瓦如鱗百尺梯,遙看突兀與雲齊。寶簾風定燈相射,綺陌塵香馬不嘶。星隕半空天宇靜,蓮生陸地客心迷。歸途細踏槐陰月,家在花行更向西(予官居在花行距寺數里)。”由此可知,元夕、天中節(即端午節)等大聖慈寺例有燈會,遊人如織。費著《歲華紀麗譜》:“蜀王孟昶時,間亦放燈,率無定日。宋開寶二年(968),命明年上元放燈三夜,自是歲以為常。十四、十五、十六三日,皆……夜觀山棚變燈,其斂散之遲速,惟太守意也。如繁雜綺羅、街道燈火之盛,以昭覺寺為最。”此元宵放燈既有昭覺寺在內,大聖慈寺亦必躋身其中。又,費著《歲華紀麗譜》:“八月十五日,中秋玩月,舊宴於西樓,望月於錦亭,今宴於大聖慈寺。”說明中秋賞月,大聖慈寺也是
成都士庶樂於光顧的地方。
登樓高望
大聖慈寺門舊有高閣,名雪錦樓。登樓高望,是唐宋時
成都士庶常有的大聖慈寺遊樂項目。李濤《十五日同登大聖慈寺樓得遠字》:“重樓得雲氣深穩,戸牖誰能發關鍵?樓下輪蹄渙散馳,行人一顧不容返。好游獨是我輩閒,褰衣直上相推挽。層軒危檻倚欲偏,更假胡床同息偃。西南繁會惟此都,昔號富饒今已損。填城華屋故依然,孰為君王愛基本。茫茫八表聊縱目,情知日近
長安遠。白雲浩蕩飛鳥沒,玉笙淒涼紅粉晩。梁王吹台得李杜,黃公酒壚醉嵇阮。高峰千載凜莫攀,與世相濁徒混混。荷衣蕙帶芙蓉裳,野服猶堪敵華袞。去梯孰復共君謀,殺馬毀車從此遁。”七夕前後登大聖慈寺樓看錦江夜市,更是唐宋
成都士庶一年一度的必有遊樂項目。田況《七月六日晚登大聖慈寺閣觀夜市》:“萬里銀潢貫紫虛,橋邊螭轡待星珠。年年巧若從人乞,未省靈恩遍得無?”
納涼避暑
唐宋大聖慈寺庭院寬敞,建築高大通氣,加之茂林修竹,繁茂陰翳,自然也就成了房屋低矮之
成都士庶納涼避暑的絕佳去處。張唐英《蜀檮杌》卷下:乾德三年(921)六月,“往大聖慈寺避暑,觀明皇、僖宗御容,宴群臣於華嚴閣下。”蜀主王衍尚且避暑此寺,其他
成都士庶可以推想。
在中國古代,遊樂絕不只是一種消閒的事情,而有太平盛世的象徵意義。侯溥《壽寧院記》即明確稱:“以游觀之多,而知一方之樂也;以施予之多,而知民生之給也;以興葺之多,而知太平之久也。”將寺院視為遊樂場所南北朝時已有跡象,酈道元《水經注》即多次提到一些風景優美的寺院“道俗嬉遊,多萃起下”、“小足閒居,亦勝境也”,而楊炫之《洛陽伽藍記》則多次提到洛陽士庶至景樂寺、宗聖寺、
景明寺等觀看伎樂表演。至於唐宋,伴隨社會的根本性轉變———平民成為社會的主角,此一傳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揮。唐末五代書法家楊凝式喜好游賞,據張齊賢《洛陽縉紳舊聞記》卷一載:“尋常每出,上馬至大東門外,前驅者請訪所。楊與一老僕語曰:‘今日好向東遊廣愛寺。’老僕曰:‘不如向西遊石壁寺。’少師舉鞭曰:‘且游廣愛寺。’舉鞭欲東。老僕曰:‘且向西遊石壁寺。’少師徐曰:‘且游石壁寺。’聞者竊笑之。”作為主人而反從僕人故遭他人竊笑且不理會,應該注意的是,其爭來爭去的游賞之地無非寺院,說明寺院在士庶遊樂活動中的地位確已非同一般。經此發揮,佛教所具有的神聖意義通過人間天國的形式展示出來,對帝國而言是太平盛世的理想圖景,對士庶而言則是天人畢會的極樂感受。
現狀
開放典禮
成都“大聖慈寺”歷經興廢,多次毀於兵火,現存諸殿系清代
順治以後陸續重建。殿宇有天 王、觀音、大雄諸殿及說法堂、藏經樓等。其中,藏經樓以峽石為柱,殿宇尤為宏麗、雄偉、壯觀。“文革”前,在原臨東風路的大門(原為後門)的磚砌的寺門上,仍然還有湖北蘄春黃雲鵠所書“古大聖慈寺”(書法一般,沒甚特色)五個比斗還大的字,石刻填金。但寺內只剩下一殿,右邊有少數僧寮,兩三間精舍為住持所住。還有一個小茶肆,供遊人憩息。
大慈寺位於
成都市中心地區,座北向南,前為糠市街北口,後為蜀都大道大慈寺路,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文化積澱豐厚的中國名剎,世傳為“震旦第一叢林”。大慈寺的始建年代,據宋代普濟《五燈會元》所載印度僧人寶掌“魏、晉間東遊此土,入蜀禮普賢,留大慈”推算,當為公元3世紀至4世紀之間,據今己有1600多年。
改革開放後,闢為市文物展覽館;內設茶園、棋苑、名小吃店。
2003年底,經
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大慈寺恢復開放籌備小組。
2004年4月8日,大慈寺正式對外開放。
2005年6月25日,大恩大和尚榮膺
成都大慈寺中興第一代方丈。
歷史考證
〔宋〕志磐:《佛祖統記》卷四十。
大聖慈寺畫史從考(封面)
〔宋〕文同:《丹淵集》卷二十二,《彭州張氏畫記》。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六,黃苗子點校,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版,47頁。
〔宋〕
李之純:《大聖慈寺畫記》,轉引王衛明著《大聖慈寺畫史叢考——唐五代宋時期西蜀佛教美術發展探源》,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頁。
〔宋〕韓琦:《安陽集》卷五,《故樞密直學士禮部尚書贈左僕射張公神道碑銘》。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秦仲文、黃苗子點校,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版。
〔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秦嶺雲點校,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版。
〔南宋〕范成大:《
成都古寺名筆記》王衛明注釋,載王衛明著《大聖慈寺畫史叢考——唐五代宋時期西蜀佛教美術發展探源》,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版。
影響
經濟實力方面
在經濟實力方面,大慈寺周迥六華里,占地千餘畝,面積約相當於當時
成都的十三分之一。另有樞密學士張乖崖、樞密史馬知節等人贈田四百餘畝,是一個較大的經濟實體;寺院之間,商賈列次,市肆雜呈,四時之間則有
蠶市、
扇市、藥市、
夜市……等麋集於斯,亦是工藝競技之場,對活躍以
成都為中心的經濟生活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大聖慈寺在經濟生活中的這種功能,作為一種寺院經濟模式,其影響一直延續到近現代。
思想文化方面
在思想文化方面,大慈寺%院中,現在可以考見其名目的有83院,其建築布局亦充分體現了它作為正統的佛教中心且又兼容各宗的特點。諸院高僧輩出,共擁有佛經一十二藏。經常開放的佛學講座,曾達73座之多,足見其對佛教思想的傳播作用之大。
文化藝術方面
在文化藝術方面,大慈寺擁有雕塑佛像千餘尊,更擁有壁畫15000餘壁,其中神佛畫像及經變等14000壁,山水、花鳥、
龍虎、台閣等1500壁,總計約31000平方米,數量之多,與敦煌莫高窟擁有的唐宋壁畫相當,而藝術水平過之。所謂“當時畫手,或待詔行在,或祿仕兩蜀,皆一時絕藝,格入神妙”。便是說明這些壁畫大都是第一流的作品,作畫之人,也多是第一流的畫師。至今尚可考見其名姓者,計有盧楞伽、范瓊、趙忠義父子、黃筌、文與可、常重胤、李異、孫知微等一代名家,共60餘人。由於當時佛道畫像,極為嚴肅,必須有經典作根據,有代代師承的傳本作模本,因而大慈寺的這一大批名家之作便成了蜀中各地畫、塑、刻工加以描摹的原本。自大聖慈寺建立以後,唐、五代及兩宋時期。四川各地陸續營造了許多石刻群雕。最著名的如
大足石刻、三台石刻、梓潼石刻、樂山
夾江石刻,以及峨眉名山的莊嚴寶剎的建築布局與銅鐵鑄像,石雕彩塑等。大體上都以大慈寺壁畫為其蘭本。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石刻、鑄像與建築群落中,都不難捕捉到它們在結構造型、構圖布局等風格上的相同特徵。
由於大慈寺累經兵燹,原有最寶貴的藝術品——壁畫已經蕩然無存。今存大慈寺乃清初重修,其規模僅及唐宋時期的百分之一。我們的研究僅能根據當時記載的有關資料來進行。本文由於材料有限,只能著重探討三個方面的問題。即一、大慈寺的壁畫藝術。二、大慈寺的寺院布局。三、大慈寺的文化輻射。由於篇幅太長,此次會議,僅能提供其中較有代表性的部分。以就教於海內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