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教名勝

崇聖寺三塔屹立於大理縣城西北1公里處。主塔名千尋塔,高69.13米,方形中空,16層密檐式磚砌,形狀與西安大雁塔相似,是我國偶數古塔層數最多的一座;南北兩塔略小,均高42.19米,八角實心10層磚砌, 表面塗以白色。

大慈寺,奉先寺,佛光寺,香積寺塔,興教寺,雲南大姚白塔,

大慈寺


唐武德元年(618年),三藏法師玄奘從長安到成都,隨寶暹、道基、志振等法師學習佛教經論。武德五年(622年)春,玄奘在成都大慈寺律院受戒並坐夏學律。玄奘在成都四五年間,究通諸部,常在大慈、空慧等寺講經,為蜀人所景仰。玄奘不以此為滿足,乃泛舟三峽,取道荊州至長安,實現他赴西天取經之壯舉。 唐天寶十五年(756年),安祿山攻陷長安,唐玄宗避難成都。
玄宗見大慈寺僧人英乾在成都街頭施粥,救濟貧困百姓,並為國家祈福。他深受感動,乃為英乾敕書“大聖慈寺”匾額,賜田一千畝。次年,無相禪師重建大聖慈寺,凡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四十二間。貞元十七年(801年),韋皋鎮蜀,擴修大慈寺普賢閣,又鑿解玉溪流經寺前,使大慈寺環境更趨完美,成為唐代頗具聲望的講經勝地。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高僧知玄(悟達國師)講經於普賢閣下,聽眾每日達萬餘人。
唐會昌五年(845年),武宗滅佛,大慈寺因有唐玄宗題額,故“不在除毀之例”,是當時成都唯一保存下來的佛寺,也是當時蜀中規模最大的佛寺。
由於唐玄宗、唐僖宗先後幸蜀,許多著名畫師也聚集成都,使成都繪畫之風大盛。僅在大慈寺中,就有壁畫千餘堵,留下作品的全國知名畫師多達六七十人。據宋代李之純《大聖慈寺書記》載:“舉天下之言唐畫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較之,莫如大聖慈寺之盛。”宋代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筆記》、黃休復《益州名畫錄》等書,對大慈寺壁畫作者及內容也多有記載。宋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與其弟蘇轍游大慈,對唐代佛畫大師盧楞伽的作品倍加讚賞,稱大慈寺壁畫“精妙冠世”。
大慈寺在唐宋極盛時,占有成都東城之小半,是當時成都的遊覽名區,每逢廟會更加熱鬧。大慈寺附近商業繁榮,寺前形成季節性市場,如燈市、花市、蠶市、藥市、麻市、七寶市等。同時,解玉溪兩岸還形成夜市。從《方興勝覽》“登大慈寺前雲錦樓觀錦江夜市”和田況詩《登大慈寺閣觀夜市》的記述中,說明了宋代大慈寺附近夜市的盛況。夜市習俗,一直沿襲到近現代。

奉先寺

奉先寺位於唐東都洛陽。唐高祖鹹亨三年(672),高宗敕於洛陽龍門山鑿盧舍那佛大像,武后則天捐獻2萬貫脂粉錢支助建造。整個工程歷時4年,於上元二年(675)竣工,這也就是奉先寺。奉先寺內有11尊雕像,有盧舍那佛、弟子、菩薩、力士等。
唐代宗教名勝
盧舍那佛是主佛,佛像高85尺,台座高10尺,面容豐腴飽滿,是唐代鑿造的第一個大佛像。主佛兩旁弟子像各具神態,整個寺廟雕像布局嚴謹,刀法圓熟,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露天大龕。上元二年(675)整個工程竣工後,武后則天親領朝臣參加盧舍那像“開光”儀式。奉先寺是露天摩崖造像群,南北寬約36米,東西進深約40米,主要造像9尊,都栩栩如生、神采飛動。藝術家按照佛教規定的形象,雕造了具有不同性格和氣質的大型佛像,奉先寺是最具代表性的石窟。

佛光寺

唐大中十一年(857),佛光寺重新建成。佛光寺位於今山西省五台縣豆村附近。原創建於北魏,9世紀初存有3層7間彌勒大閣。唐武宗時,大肆滅佛,會昌五(845),佛寺遭毀。後在舊址重建大殿,現保存完好。1937年建築學家梁思成發現此殿。大殿位於佛光寺東端山岩下高12米多的台地上,面西,為全寺主殿。佛寺不大,但按地形布局,錯落有致。
配殿文殊殿在台地下院落北側,建於金天會十五(1137)。其他建築為清代以後所建。佛光寺大殿是現存中國最早的木結構殿堂之一,造型精美,格調雄健昂揚,雍容大度,為中國建築藝術的精品,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建,位於今山西五台豆村東北五台山西麓。大殿坐東面西,面寬7間,長34米,進深4間,17.66米。正面開5門2窗,單檐無殿頂,殿閣型構架,由上中下3層疊加成。是現存體量最大、技術水平最高、薈萃唐代建築、雕塑、繪畫、書法諸藝術精品於一堂的建築。

香積寺塔

此塔位於西安市安縣韋曲西南神禾原上的香積寺內,也稱香積寺塔。塔和寺均建於唐中宗神龍二年(706)。按善導弟子懷惲的《隆闡法師碑》中所記,此塔並非善導的墓銘,而是為了紀念他所修的佛塔。相傳當大塔完工時,唐高宗還賜了佛舍利千餘粒,武則天也來此瞻仰。善導是一位很有造詣的僧人,著有淨土宗典籍多種,闡述淨土法門的教義;在8世紀時傳入日本。日本高僧法然依據他的經義,創立了日本的淨土宗,廣泛在日本傳播。至今日本淨土宗的信徒,還以香積寺作為他們的祖庭。1984年5月14日,中日兩國佛教淨土宗的同仁,在香積寺舉行了善導法師圓寂1300周年紀念典禮,為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增添了新的篇章。
唐代宗教名勝

興教寺

興教寺位於陝西省長安縣杜曲,始建於唐總章二年(669),是唐玄奘收藏經卷的地方。寺內有興教寺塔又稱玄奘墓塔,通高21米。此塔不僅因高僧墓而馳名,在形式上也是早期磚砌仿木構樓閣式塔的典型代表作。圖為興教寺外景。
唐代宗教名勝

雲南大姚白塔

唐代宗教名勝
這是一座形式特別的刻經塔,十分少見。塔位於雲南大姚縣城西文筆峰上。據《雲南通志》記載,此塔始建於唐代,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1975年再度重修。大姚白塔由塔基、塔身、塔頂3部分組成。塔基平面呈八角形,邊長3.12米;塔身為八楞柱體;塔頂為圓錐形。全塔共高18米,為磚砌空心塔。 磚體上用漢文、梵文刻滿了經咒。此塔上大下小,狀似磬錘,故又稱磬錘塔。因塔體塗滿了白灰,通體潔白,所以又稱白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