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侶(漢語辭彙)

僧侶(漢語辭彙)

僧侶,指和尚,也借稱古印度婆羅門教,中世紀天主教等的修道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僧侶
  • 外文名:clergy
  • 注音:ㄙㄥ ㄌㄩˇ
  • 拼音:sēng lǚ
  • 別名:和尚
基本解釋,引證解釋,基本概念,歷代高僧,

基本解釋

[monks and priests] 和尚,也借稱古印度婆羅門教,中世紀天主教等的修道者。
在修道院一直呆到二十二歲,他也成了一個僧侶——《火刑

引證解釋

指佛教僧徒。亦用來指其他宗教的修道人員。
李復言《續玄怪錄·薛中丞存誠》:“閽吏曰:‘此中丞官亞台,本非僧侶,奈何妖敢入台門?’”
蘇軾《會客有美堂和周邠長官》詩之二:“僧侶且倍香火社,詩壇欲歛鸛鵝軍。”
章炳麟《建立宗教論》:“彼宗教之卑者,其初雖有僧侶、祭司,久則延及平民,而僧侶、祭司亦自廢絕。”

基本概念

僧侶,是離開世俗生活,為了信仰而獨自修行的人們,在東方指和尚僧人,在西方,則是指修道士
最初,修道院實際上是作為反教會機構而存在的。修道士們反對教會世俗化,他們認為這是違背教義的,人應該追求來世生活和精神上的拯救。他們堅持原始基督教義,以獨修方式代表個人的意願,生活儉樸、孤獨。修道士最早在埃及出現,後來發展到敘利亞等地。
僧侶-元子繪圖僧侶-元子繪圖
後來,這種修行方式隨著羅馬的滅亡而傳到歐洲西部。逐漸地,基督教會注意到修道士在宗教範圍內的影響,一部分修道士也認為修道院不能脫離與世俗而存在。於是修道院與教會雙方開始接近,最終,修道院被納入教會的分支,兩者形成了結合。
僧侶還是一些遊戲中的職業。
僧侶屬性:僧侶是直接從屬與上帝的人,他們通過祈禱的方式來保護隊友和打擊敵人。與不同職業組合,僧侶可以提供不同的支援。僧侶擁有神恩,神給予他們超常的治療能力,除了治療僧侶還能給隊有各種增益魔法。另一方面,僧侶也擁有重擊祈禱,對敵人實施忽視防禦的升怒打擊,儘管僧侶並不擅長攻擊。

歷代高僧

釋道安,姓衛氏,常山扶柳人也。形雖不逮於人,而聰俊罕儔。七歲讀書,再覽能誦。年至十三出家,日誦萬言,師敬異之,為授具戒。至鄴,遇佛圖澄見而嗟賞,與語終日,因事澄為師。澄講安覆,疑難鋒起,安挫銳解紛,行有餘力。後避地南投襄陽。時襄陽習鑿齒鋒辯天逸籠罩當時,其先藉安高名,早以致書通好,及聞安至,即往修造。既坐,稱言“四海習鑿齒”,安曰:“彌天釋道安”,時人以為名答。安常注諸經,恐不合理,乃誓曰:“若所說不甚違理,願見瑞相。”拇飾見胡道人頭白眉毛長,語安雲:“君所注經,殊合道理。我不入泥洹,住在西域,當相助弘通,可時設食。”後至遠公,乃知和上所夢賓頭盧也。以晉太元十年卒,年七十二。羅什在西國聞安風,謂是東方聖人,恆遙禮之。初,安豎而便左臂有一皮,廣寸許,著臂上,可得上下之,惟不得出手,時人謂之為印手菩薩
高僧傳高僧傳
康僧會,其先康居人。吳地初染大法,風化未全。僧會欲使道振江左,乃杖錫東遊,以吳赤烏十年初達建業,營立茆茨,設象行道。時吳初見沙門,疑為矯異,有司奏曰:“有胡人入境,自稱沙門,容服非常,事應檢察。”權曰:“昔漢明帝夢神,號稱為佛,彼之所事,豈非其遺風耶?”即召僧會,詰問有靈驗否。會曰:“如來遷逝,忽逾欽簇,遺骨舍利,神曜無方。昔阿育起塔八萬四千,塔寺之興,以表遺化也。”會乃潔齋靜室,以銅瓶加幾,燒香禮請三七日,果獲舍利。權大嘆服,即為建塔,號建初寺,名其地為佛陀里。
三藏法師玄奘,陳留人,姓陳氏。貞觀初,肇自鹹京,誓往西國,窮覽聖跡,經六載至摩伽陀城。凡十二年,備歷聖君,龍庭之文,就嶺之秘,皆研機睹奧矣。又造伽葉結集之墟,千聖道成之樹,虔心頂禮,焚香散花,設大施會。於是五天億眾、十八國王獻<亶毛>投珠,積如山嶽,鹹稱法師為大乘也。及東歸,太宗詔留於弘福道場,乃召名德僧靈潤等二十人譯梵,自《菩薩戒》至《摩訶般若》總七十四部,一千三百餘軸。法師身長八尺,眉目疏朗,凡所遊歷一百二十八國。
釋智嚴,晉義熙十三年,宋武帝西伐長安,克捷旋旆,塗出山東。時始興王恢從駕游觀山川,至嚴精舍,見其同止三僧各坐繩床,禪思湛然。恢至,良久不覺,彈指三人開眼,俄而還閉,不與言。恢心敬其奇,訪諸耆老,皆雲此三僧隱居、求志、高潔法師也。恢即啟宋武延請卉骷,莫肯行者。既屢請情至,二人推嚴隨行。恢道懷素篤,禮事甚勤,卉骷即住始興寺。嚴性虛靜,志避喧塵。恢乃為於東郊起精舍,即枳園寺也。嚴在寺不授別請,常分衛自資。道化所被,幽顯鹹伏。有見鬼者,雲見西州太社聞鬼相謂雲“嚴公當至,當辟易。”此人未之解。俄而嚴至,聊問姓字,果稱智嚴,默而識之,密加禮異。
釋曇始,關中人。晉孝武太元末,齎經律數十部,往遼東宣化,顯授三乘,高句驪聞道之始也。義熙初,復還關中。始足白於面,雖跣涉泥水,未嘗沾濕,天下鹹稱白足和尚。
竺曇摩羅剎,此雲法護。其先月支人,本姓文氏,世居敦煌郡。年八歲出家,遂隨師至西域,遊歷諸國,遂通外國之言三十六種,書亦如之。以晉武之末,隱居深山,山有清泉,恆取澡潄。後有彩薪者穢其水側,俄頃而燥,護乃徘徊嘆曰:“人之無德,遂使清泉輟流,水若永竭,貞尾馛自給,正當移去耳。”言訖而泉流滿澗。法護以世居敦煌而化道周洽,時人鹹謂敦煌菩薩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