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縣文化館成立於1950年10月,名稱為縣人民文化館,1951年10月改稱文化館,文革期間歸屬毛澤東思想宣傳站,1973年恢復文化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田縣文化館
- 地理位置:大田縣建山路14號
- 占地面積:546 m
- 投用時間:1995年
- 開放時間:全年:周一至周五 08:30-11:30,14:30-17:00,19:00-21:00
大田縣文化館成立於1950年10月,名稱為縣人民文化館,1951年10月改稱文化館,文革期間歸屬毛澤東思想宣傳站,1973年恢復文化館。
大田縣文化館成立於1950年10月,名稱為縣人民文化館,1951年10月改稱文化館,文革期間歸屬毛澤東思想宣傳站,1973年恢復文化館。文化館簡介大田縣文化館現辦公樓位於大田縣建山路14號,1995年動工興建,占地面積5...
福建省大田縣文化館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福建省大田縣文化館獲得“龍舞(大田板燈龍)”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大田縣博物館,位於大田縣均溪鎮銀山北路2號,是1988年11月21日設立的文物系統國有博物館。歷史沿革 大田縣博物館成立於1988年12月,為股級事業單位(原與縣文化館合署辦公,於2003年分離),隸屬大田縣文體廣電岀版局。1989年3月至今,由大田縣委宣傳部任命,先後由陳錦州、王鵬飛、陳其忠擔任博物館館長。館址設...
大田縣,別稱“岩城”,是閩南民系城市之一,講閩南語大田話。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建縣時隸屬延平府。1983年始隸屬福建省三明市,位於福建省中部,戴雲山脈西側,總面積2294平方公里,轄6個鄉、12個鎮,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大田縣常住人口為299513人。自然實體為“九山半水半分...
大田漢劇項目保護單位為:福建省大田縣文化館。2021年7月10日下午,為了能夠讓更多的人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大田縣文化館和集美大學暑期社會實踐隊聯合開展了大田戲曲進高校校園的實踐活動。通過讓大學生和戲曲專家、民間戲曲藝人座談、實地參觀、親身體驗等形式,詳細了解大田縣...
大田縣圖書館新館按現代化的圖書館理念設計建設,內部設施人性化。館內wifi全覆蓋,設有廣播系統及合理的監控系統、配有RFID自助借還系統、全媒體觸摸體驗屏、電子書借閱機、文化一點通等電子數字設備。館內設有基本書庫、輔助書庫、儲備書庫、捐贈書庫、過刊庫,有專門的少兒閱覽區、綜合閱覽區、書報閱覽區、少兒繪本...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龍舞(大田板燈龍)福建省代表性傳承人范開夢積極參與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常應邀到大田縣實驗幼稚園、大田一中、鴻圖中學等學校,宣講非遺保護的意義、板燈龍習俗的歷史和製作的基本常識。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福建省大田縣文化館獲得“龍舞(...
趙美華 趙美華,現任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文體和旅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人物履歷 現任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文體和旅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工作分工 分管文化事業股、藝術事業股(藝術、非遺)、著作權等工作,聯繫文化館、圖書館。
湯泉迎花燈,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民俗,三明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大田縣湯泉村,每年正月二十日晚迎花燈的傳統由來已久,傳說是為紀念太保公(康公侯王的神像,康公侯王為一武將,五代時戰死於沙縣清源洞),相傳太保公喜歡花卉,湯泉人於每年正月二十用迎花燈的形式讓太保公歡喜,以祈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加快數字鄉村建設,發展鄉村典型5G創新套用,推進上杭縣、大田縣數字鄉村試點。第四章 推進融合發展,構建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堅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形成疏密有致、集約高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第一節 提升城鎮化...
沙縣區,位於福建省中部,沙溪河下游,介於北緯26°6′—26°40′,東經117°32′—118°6′之間,東鄰尤溪縣、南平市,南接大田縣,西靠三明市、明溪縣,北連順昌縣、將樂縣,總面積1815平方千米。地質 沙縣區地質以岩漿岩發育,地層出露不全,部分缺失或斷失,以震旦系一下古生界為主,侏羅系及白堊係為次...
隨著熊姓家族部分成員向周邊地區的遷徙,大腔戲傳播到大田、尤溪、沙縣等地。永安大腔戲的聲腔字多腔少,粗獷高亢,樸素平直。2006年5月20日,永安大腔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戲劇類,編號Ⅳ-10。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永安...
冉靜山:號冉正品,清乾隆二甲進士,歷經福建省大田縣巡檢、嘉義縣知縣、澎湖廳分府知府、泉州府知府,以及台灣府知府。死後被朝廷追贈為通奉大夫。蘇文德:字懋修,男,回族,生於1883年,民國著名書畫家。餘子云:(1909~2002),嘉陵人。歷任川北行署委員、省民委委員、省伊斯蘭教副會長,第四、五屆省政協委員。
為了傳承小腔戲藝術,楊大光先後到過尤溪縣的羅岩、雙山、坑頭、上地和大田縣的文江、奇韜、龍溪等20多個村教過戲,培養了一大批小腔戲藝人。其中,南芹村小腔戲的第十二代傳人楊開福、楊宗福是他得意的弟子。楊宗福,漢族,三明市尤溪縣人,1954年7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尤溪南芹小腔戲”第三批...
2011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安仁龍舞 保護單位: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文化館 安仁板凳龍是“湖廣填川”時期由湖南籍移民帶入達州市達川區安仁鄉,受楚巴文化相互影響、融合,安仁鄉民在年慶等活動中使用、演繹,經過300多年的不斷演變而產生的一種以板凳為道具的民俗舞蹈。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四川省...
明成化七年(1471年),福建巡撫據龍巖縣民林廷琥等建議奏聞獲準,析龍巖縣居仁、聚賢、感化、和睦、永福五里置漳平縣,屬漳州。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劃出聚賢里置大田縣。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屬龍巖直隸州。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設道,漳平縣屬福建西路道,次年改屬汀漳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
黃山市:徽州區 歙縣 祁門縣 滁州市:琅琊區 阜陽市:潁州區 界首市 宿州市:埇橋區 碭山縣 六安市:金安區 池州市:貴池區 東至縣 石台縣 青陽縣 福建省(22個)福州市:馬尾區(含琅岐經濟區) 閩侯縣 連江縣 閩清縣 永泰縣 莆田市:秀嶼區 三明市:寧化縣 大田縣 尤溪縣 建寧縣 泉州市:南安市 惠安...
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泉州府屬永春縣為永春直隸州來道屬,尋改道名為興泉永道,至清末,興泉永道領府二:興化、泉州。直隸州一:永春州。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撤府,興泉永道改名南路道。民國三年(1914年),改名廈門道,管轄廈門、莆田、泉州和大田縣。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
截至2023年末,松溪縣文化系統共有文藝業餘表演團隊28個、藝術表演場所1個,美術館1個、文化館1個、文化站9個,博物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館藏書總量9.7萬冊。共有廣播電台1座,廣播節目1套,廣播節目綜合覆蓋率為99.51%;電視台1座,電視節目1套,電視節目綜合覆蓋率為99.51%。全年舉辦惠民演出64場,...
2023年,連城縣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累計投入3.54億元,規上工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居全市前列,新培育省級科技小巨人企業3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家。文化事業 國家三級圖書館:連城縣圖書館。國家三級文化館:連城縣文化館。2023年,連城縣中央蘇區醫史館、江一真陳列館順利列為國家衛生健康委黨校...
截至2023年末,武平縣 高新技術企業58家,新增15家。全縣授權專利430件,其中發明專利25項,實用新型專利358項,外觀設計專利47項;全縣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6.36件。文體事業 截至2023年末,武平縣共有民眾業餘文藝團隊86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體育場館2個,圖書館 1個,圖書藏量16.1萬冊。年末共有影院...
2000年8月,在華安全縣弘揚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華安縣教育局組建了“北溪藝術團”,專門排練高山族舞蹈。隨後,又把定居在華安的“高二代”組織起來,成立了高山族舞蹈表演隊。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福建省華安縣文化館獲得“高山族拉手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楊家點,男,彝族,雲南省雙柏縣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彝族老虎笙代表性傳承人,由雲南省雙柏縣申報。傳承保護 2008年,“雙柏彝族老虎笙”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雙柏縣文化館獲得彝族老虎笙項目...
文化事業 截至2023年末,浦城縣共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2個,公共圖書館1個,年末藏書達23.42萬部,文化館1個,鄉文化站19個。體育事業 截至2023年末,浦城縣共有體育場2個,桌球房8個,游泳池3個,有固定看檯燈光球場2個。人員方面,共有專職教練員3名,國家級裁判1名,國家二級運動員21名,國家一級運動員3...
三元區位於福建省中西部,三明市區西南部,東與沙縣區相連,西與永安市毗連,南與大田縣交界,北與明溪縣接壤。中心位置約在北緯26°5′,東經117°5′一帶。總面積1151平方千米。地形地貌 三元區地勢以沙溪河為界,東南部高,西北部低。東南部為玳瑁山脈北段,以中低山為主,最高峰海拔1508米;西部和中部以...
燈舞(莆田九鯉燈舞),福建省莆田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莆田九鯉燈舞流傳於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溝邊村的九鯉燈舞是福建民間舞蹈苑囿中的一朵奇葩,它源於元宵節千姿百態的燈舞表演,經民間藝人世代沿襲傳承,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舞蹈表演形式,明清時期達到鼎盛。2008年6月7日,燈舞(莆田九鯉...
採茶燈從19世紀中期左右開始在美山流行,採茶燈的曲譜主要是依據祖上傳下的音樂為主,並吸收了廣東省流入的音樂精華由老藝人改造譜成。清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龍巖陳氏舉行大型活動時表演了採茶燈,當時抄錄的歌詞曲調(現保存在龍巖博物館)。1952年採茶燈經龍巖縣文化館加工整理後,組織排練參加福建省首屆農村會演...
2006年,旺蒼縣委宣傳部、縣文化館為使“何家班”川北儺戲不致失傳,把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重點項目予以搶救。2007年進入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開始實施保護。隨著表演的次數越多,走的地方越廣,“何家班”的名聲也越來越響亮。如今,每逢節氣,他都要組織戲班在當地演出,極大地豐富了當地老百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