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傳承人,
簡介
旺蒼端公戲 ,四川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旺蒼端公戲”以巫師歌舞戲劇為載體,涵蓋了原始宗教、民情民俗、文學藝術等諸方面的內容,其表現形式又集文學、音樂、舞蹈、戲劇、繪畫、書法、雕刻、剪紙之大成,具有極高的研究和觀賞價值。尤其是面具藝術,集中展示了端公戲藝術價值。對研究川北發展史、文化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是中國數千年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是記錄社會發展的典籍,也是研究川北歷史發展的依據,是承載川北人情、生活習性的重要載體。“旺蒼端公戲”是原始地方戲劇,雖歷時數千年,至今原汁原味,其表演、服裝、道具,都傳達了歷史信息,藝術感染力非常強烈,都是研究人類歷史和文化藝術的重要依據,文化價值不菲。
因“旺蒼端公戲”被少數人視為“封建迷信活動”,因而一定程度上壓制了它的發展,能表演的的人越來越少,真正的“傳人”快速減少,面臨著高度瀕危,亟待搶救和保護。
傳承人
何元禮,旺蒼縣三江鎮三江村人。川北儺戲第十代傳人、被譽為儺戲“活化石”的民間藝人。表演時頭戴無下巴的臉殼,上穿青衣,下穿紅褲,打綁腿,腳穿麻鞋,持打神鞭,走叉步、丁字步、貓步,動作誇張、滑稽,時而腳跟著地,時而足尖用力,時而騰空旋轉,時而躬身打坐,既有原始舞蹈的粗獷、豪放,又有現代舞蹈的輕盈、剛勁與矯捷。
【13歲接手“何家班”】
出生在“何家班”的何元禮,從小對端公戲就耳濡目染。何元禮13歲那年,年事已高的父親為了不使端公戲失傳,開始向他傳授技藝。他正式進入學習階段,並逐漸掌握端公戲的全套絕活兒,成了第十代傳人,從此撐起了“何家班”。
他說,有一段時間,旺蒼端公戲被視為封建迷信的產物遭到禁止,為了保留祖傳下來的端公戲道具和劇本,他先後將其藏於農村瓦房上的“檐子口”。後來怕其道具腐爛和被找到,又將其裝入木桶,於半夜藏於離家不遠的古墓中,並解散了一班人。
何元禮說,他曾先後被八次遊街、掛黑牌,站高板凳、戴高帽子,但始終都抱著一個信念:“我一定要頑強地活下去,把端公戲及一切劇本道具保留下來,今後一定要傳承下去。”
何元禮的心血沒有白費。保存完好的劇本和道具為後來研究川北儺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和實物,也為後來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為傳承盡心盡力】
改革開放後,何元禮又重新組建了新的端公戲班子。由最初的4人發展到現今的11人,並開始傳授學習。如今他一手帶出來的徒弟共6人,成了班子的中堅力量。
由於表演需要劇本,口中需要念詞,何元禮憑著堅忍不拔的精神,超人的毅力,靠回憶,把祖上傳下的端公戲戲詞進行了重新整理,記錄、整理和自創出近乎失傳的端公戲劇本《二十四孝歌》、《造毛船》和《勸世人》等13本劇本。
2006年,旺蒼縣委宣傳部、縣文化館為使“何家班”川北儺戲不致失傳,把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重點項目予以搶救。2007年進入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開始實施保護。
隨著表演的次數越多,走的地方越廣,“何家班”的名聲也越來越響亮。如今,每逢節氣,他都要組織戲班在當地演出,極大地豐富了當地老百姓的文娛生活。由於何元禮精湛的技藝,“何家班”還多次被邀請到全國各地進行端公戲文化展演。
雖然聲名遠播,但何元禮還有擔憂:“一是班子年齡大了,班子成員中年齡最大的73歲,最小的都是46歲;二是目前傳人雖然已確定了,但表演者急劇減少,瀕臨失傳。”他說,“現在最希望的就是能把旺蒼端公戲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自己也將盡心盡力地把它表演好、保護好和繼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