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舞(莆田九鯉燈舞),福建省莆田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莆田九鯉燈舞流傳於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溝邊村的九鯉燈舞是福建民間舞蹈苑囿中的一朵奇葩,它源於元宵節千姿百態的燈舞表演,經民間藝人世代沿襲傳承,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舞蹈表演形式,明清時期達到鼎盛。
2008年6月7日,燈舞(莆田九鯉燈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Ⅲ-4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燈舞(莆田九鯉燈舞)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申報地區:福建省莆田市
- 遺產編號:Ⅲ-45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流傳於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溝邊村的九鯉燈舞是福建民間舞蹈苑囿中的一朵奇葩,它源於元宵節千姿百態的燈舞表演,經民間藝人世代沿襲傳承,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舞蹈表演形式,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
九鯉燈舞源於唐代“百戲”,是一種豐富多彩的雜劇和歌舞表演,已有千餘年歷史。據清朝張澍輯的《三秦記》載:“每歲季春,有黃鯉魚于海民數月,爭來赴之。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雲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莆田市民間根據鯉魚跳龍門這一傳說,取鯉為代表,並舞弄九種魚燈,故有“九鯉燈舞”流傳下來。
唐代莆田民間歌舞百戲非常盛行。唐明皇時,黃石江東美女江采萍被選入宮,賜封梅妃,倍受寵幸,其弟隨同進覲,封為國舅。明皇賜《梨園》一部,帶回家鄉供其宴樂。於是唐代宮廷教坊歌舞逐漸傳播至莆田城鄉。宋代興化文化比較發達,文人中舉及在外居官的不少。他們有的善音律詞賦,好歌舞雜劇,多置家樂自娛。莆田民間的歌舞百戲,吸收了“吳歌”“楚謠”及雜劇表演藝術,逐漸形成興化舞蹈。宋明至清,興化對外貿易發達,航運頻繁,流行於溫州、杭州、潮州等的南劇流傳至興化,並為興化雜劇所吸收,促進其發展成熟。
燈舞古已有之,清代就有以燈為道具舞出文字的“燈舞”記載。每逢年節(尤其是元宵節)或祈雨、祭祀、乞求豐收等儀式,宮廷和民間往往都會進行燈舞表演。起初,燈舞以擺字為特徵,後逐漸發展成以彩燈排列構造圖案、創設意境的民間舞蹈樣式,流傳於中國各地。按燈彩外形區分,燈舞主要包括模擬動物的龍燈舞、獅子燈舞、魚燈舞、蚌燈舞、蝴蝶燈舞、百鳥燈舞,模擬花卉的荷花燈舞、菊花燈舞、蠟花燈舞及船燈舞、車燈舞、雲燈舞、繡球燈舞等其他形式的燈舞三種類型。燈舞表演形式豐富,一般在夜晚以群舞方式演出,聲勢較大。演員邊走邊舞,隊形不斷變化,舞蹈過程中還施放煙花爆竹,場面蔚為壯觀。這種民間舞蹈樣式多出現於漢族地區,同時也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流行。
解放前,九鯉燈舞一般是12年中的“龍年”才舉行一次,或者某地發生重大旱情、瘟疫或有特殊的慶典事項時,才會破例舉行,而且將“魚燈”舞后於元宵節焚化。解放後,這些舊規都被破除,舞后魚燈進宮廟並常年奉藏,而且套用在各項節日喜慶、祭祀、文藝賽事、調演等活動之中。前期《九鯉舞》的舞技演員為男性,因商情行業需要,《九鯉舞》的演員一般改換為中年女性。
文化特徵
舞蹈表演
九鯉就是根據九種水族的特定外形扎製成九種不同的魚燈。九鯉燈舞所用魚燈製作考究,先以竹篾作骨架,紮成鯉魚形狀,而後再在外部貼糊紅紙並畫上魚鱗和魚鰭。每種魚燈肚下中間裝上木把,燈內點上洋油蠟燭。製成的紅鯉魚燈一般有15米長,40厘米寬。演出時一支魚燈隊由十幾盞魚燈組成,為首的魚燈稍大。舞者著古裝,腳穿草鞋,雙足裸共系四隻小銅鈴(足動鈴響),手持魚燈,另有五個人手持5支火把,四個人肩扛龍門一座待後,隨著鑼、鼓、鐃、鈸等從旁伴奏,按照規定的套路動作起舞。
魚燈舞動時,只見大紅鯉魚在夜色中上下穿梭,悠遊嬉戲,歡快之情令人深受感染。九鯉燈舞的表演者大都是農村的青壯年,年紀較大者一般負責敲鑼打鼓配合。演出時如果碰上鄰村的舞龍隊伍,則另有一套魚龍相戲的舞法,用以表示彼此友好的誠意。
按現存的舞蹈形狀是九鯉在雙龍珠的誘引下分為:嬉遊、覓珠、圍珠、搶珠、跳龍門等五個程式。它的全套舞蹈過程都是在打擊樂的指揮下完成的,舞間還雜以禾火鞭炮。
舞技動作
莆田九鯉燈舞的舞技動作,按僅存的舞蹈形狀,是九鯉在雙龍珠的誘引下,分為嬉遊、覓珠、圍珠、搶球、跳龍門等五個程式。其陣法為:1.追尾圈游;2.索狀穿花;3.對稱交叉穿插;4.沿五星式火把點,作插花形穿梭;5.由低向高處——預設龍門飛跳。其身法和步法為“端腰曲膝半馬步、定臂搖肘足尖行”,“耳聽鼓點移陣式、眼觀六路八卦游”。開始時,音樂節奏緩慢,舞者雙手不停地擺動魚燈,在斜坡廣場中,作隨波逐流的動作,隨著音樂節奏的加速,舞隊開始變換程式和陣法,時而穿梭游弋,時而跳躍涌動,其動作明快、粗獷,只有最後一隻金魚的動作,表現遲緩、呆笨,緩進快退。因搶不到龍珠,隨時橫衝直撞,令人逗笑。“九鯉舞”以鯉躍龍門收場,表達了人們企求人壽年豐,事如人意,吉祥平安的善良願望。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九鯉燈舞涉及民俗學、考古學、武術、藝術等諸多研究領域,具有民眾性、娛樂性、觀賞性的特徵,其中稀有的九鯉道具及豐富的民間舞蹈語彙和表演程式受到有關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
傳承狀況
莆田九鯉燈舞只留存於溝邊村北的家族式自然村中,道具製作技藝和舞蹈口訣也在家族內部進行傳承。隨著文化市場化趨勢的加劇,傳統的莆田九鯉燈舞急遽衰落,表演和道具製作人才不斷減少,發展前景不容樂觀,亟待搶救扶持。
傳承人物
陳金文,1923年8月,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莆田九鯉燈舞。
保護措施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和平村村民委員會獲得“莆田九鯉燈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5年,“九鯉燈舞”亮相中國青運會開幕式。
1992年5月,黃石鎮溝邊村民間舞蹈“九鯉舞”參加福建省民間舞蹈集成精選節目會演榮獲由福建省文聯、文化廳頒發的“弘揚民族文化傳統、保存民間舞蹈精華”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