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水洲島(Fushuizhou Island)也稱為白龍尾島(BechLongVi)、夜鶯島,位於北部灣西部,在紅河入海口與瓊州海峽的同緯度間,北緯20度08分,東經107度43分。隸屬於海防市白龍尾縣,距中國海南島最近處130公里,距越南海防市為120公里。該島從海中突起,為一三角形大陸性島嶼。東北-西南部邊長3.1km,南部邊長2.3km,東部邊長2.2km,海岸線長7.5km,漲潮面積約1.78平方千米,平潮面積2.33平方千米,退潮面積3.05平方千米。人口902人。
該島四周懸崖峭壁,島上為平緩的丘陵地形,62.5%的區域坡度小於5度,中部山丘海拔61.5m,東部沿海海拔10-15m。該島的沙灘和潮間帶面積1.3平方千米,主要是基岩崩塌磨損形成。 每年的5月到8月為雨季,10月到來年3月為旱季。平均氣溫約23.3℃,年平均降雨量為1031mm。颱風平均每年過境一到兩次,或更多。
該島現為越南管轄。中國、越南邊民及兩國官方、民間船隻曾長期在該島活動,該島也曾一度被中國有效管轄,隸屬於海南儋縣人民政府。2004年,中國與越南簽署的北部灣劃界協定生效,有人認為這代表中國正式確認了越南對該島的主權歸屬,但中國官方相關人員對此並不認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浮水洲島
- 外文名:Bech Long Vi
- 別稱:白龍尾島、夜鶯島、海鮑島
- 地理位置:北部灣
- 經緯度:北緯20’01’,東經107’42’
- 面積:2.5平方公里
- 人口密度:297/平方千米(115平方英里)
- 民族:京族
- 行政區劃:越南海防市白龍尾縣
- 平均氣溫:23.3℃
- 全島長:3公里
- 全島寬:1.5公里
- 海拔:58米
- 全島周長:6.5公里
歷史沿革,劃界談判,影響,
歷史沿革
歷史上,中國漁民曾長期在該島周圍活動,越南方面也知道該島的存在。
17到18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在地圖上將該島稱為“德梅約島(Is. De Mejo)”。
1750年,清朝兩廣總督陳大受上奏乾隆皇帝時提到“廣東欽州龍門(即龍門群島)一帶,界連安南國之白龍尾海面”,認為當時的廣東欽州龍門群島及白龍尾半島(該半島今屬廣西防城港)對面的“白龍尾海面”(很有可能是該島所處的海域,越南人可能以此海為該島命名)屬於當時的越南。
1771年,法蘭西繪圖員里戈貝爾·珀恩(Rigobert Bonne)所繪北部灣(圖稱“東京灣”)地圖上,已將該島稱為“夜鶯(Nightingale)”。據稱,西洋船隻夜間在該島避風時,曾用英語稱此地為“night in gale(意為暴風夜)”,發音與英語“夜鶯”相近,故而該島被訛傳為“夜鶯”島。
1833年,清朝道光皇帝在向軍機大臣發布的上諭中說:“廉州、瓊州二府所屬外洋,毗連越南處所,聚有盜船……據稱廉州府知府張堉春稟報,探得越南紅螺沙口白龍尾洋面有匪船叄十餘,只盜匪類百人肆劫。越南現有師船緝捕……”
1862年,法帝國主義對越南的戰爭結束,越南水師被摧毀,無暇顧及該島附近的海域,中國漁民開始在該島附近占據優勢。
1877年,該島已有中國人活動。根據後來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時的記錄,該島“海寶廟”內掛有1877年所鑄鐵鐘一口,由海南文昌縣商人符連明、符懷積等主持鑄造。符建明等人常乘船到越南的西貢、海防及暹羅等地做生意,遇上風浪時曾多次在該島停泊,為感謝“神靈”幫他們在此避風,他們就修了這間“海寶廟”,以奉祀“馬伏波公(馬援)”、“天后娘娘”。中國人稱該島為“海寶島”(或“海鮑島”),又叫“浮水洲”(越南語“Phù Thủy Châu”)。
1879年,英國在《中國海指南》中已根據越南發音,將該島轉譯為“白龍尾(Bacht Long Vi)”(同書根據中國發音將當時廣東欽州的白龍尾半島轉譯為“Cape Pahklung”)。《指南》將該島描述為一個荒島,稱只有在島的東南面,由於地勢平坦的緣故,有一些簡陋的臨時小屋。
1881年,曾在1876-1877年期間為越南國王效力的法國海軍軍官、探險家呂推(Jules-Léon Dutreuil de Rhins)已於所繪東印度支那地圖中將該島轉譯為“白龍尾(Bacht Long Vi)”。其後,西方製圖人員陸續接受了“白龍尾”這一轉譯。此時,西人也稱該島為“梅里曼島(Merryman’s Island)”。
1887年,清朝方面和盤踞越南的法國侵略者簽訂《續議界務專條》,以茶古線(即東經108度3分13秒經線)為界劃分了北部灣沿岸的島嶼歸屬,但沒有提到離岸較遠的該島。此後中國人繪製的《皇朝直省地輿全圖》、《廣東輿地全圖》、《中華新形勢圖》等地圖均未標出該島;即便少數地圖示出該島,也並未劃入中國界內。
1917年,海南文昌縣人符炳挺組織幾十人到該島捕魚。同年,海南儋縣峨蔓鎮龍門村的王初儂、許贊海兩戶人家首先在島上居住。
1921年,法國派了一個官員上島調查,島內漢民向該官員上書,請求準許他們開墾該島。8月,該官員將報告書和島民的上書送交上級,最後法國批准了島民的申請,同時要求法軍增強對這裡的巡邏,從不定期的偶爾巡邏,升級為至少每年一次的巡邏。
同年,王引振、許運中和王藻棠等中國人攜帶家眷到島內發展起來的“浮水洲村”定居。
同在本年,廣東商人何瑞年開發南海西沙群島,他給廣東省政府的上書中提到“浮水洲”說:“商等當日前往查勘之時,中途經過昌江縣港外海面,並發現有浮水洲荒島一處,其位置亦在瓊崖海面之西南,為來往西沙群島必經之地,面積廣闊約300餘方里。但四周浮沙甚多,惟島面尚屬平坦,半雜泥沙,中央泥石堆成高阜,出有棕樹,大致與西沙群島無異。土人名為浮水洲,曾於島上建有昌爺古廟一所,故隸昌江縣管轄。”但此“浮水洲”似乎並不是被越南稱為“白龍尾”島的這個“浮水洲”。
1934年,廣東省政府派專員到該島視察,了解島上水產資源和居民的作業及生活情況,寫成調查報告並發表於廣東省的“漁訊專號”。
1943年,日本帝國主義從維希法國手中占領該島。此時島內同時存在越裔、華裔居民。
1946年2月,根據重慶國民政府與法國殖民者達成的協定,滇軍把越南北部的陸地領土移交給法人。同時,法人也重新進駐北部灣各島,派員恢復了在該島的殖民統治。
1947年,南京國民黨政權的內政部方域司繪製審定南海地圖 ,圖上根據中國的歷史權利界線標有“十一段線”。雖然“十一段線”推翻了1937年南京國民政府的對茶古線的表態,該島所處海域也被劃在了“十一段線”內,但地圖上未畫出、標註該島。同時,圖中詳繪了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而且,南京方面並沒有公布十一段線的坐標,留有一定的餘地。
1948年2月,南京的國民黨政權發行民國行政區域圖,圖上標有“十一段線”。6月,國民黨掌管下的申報館出版第五版《中國分省新圖》。這兩份地圖上均未畫出、標註該島。南京方面對於越南的法國殖民當局統治該島一事始終沒有提出反對意見。
1950年春,中國人民解放軍即將解放海南,海南儋縣的國民黨縣長王煥、黨部書記阮中歧、某團團長梁為林、大隊長李本蕃等帶領黨、政、軍、特40餘人逃上法人統治下的該島,並以該島為某地騷擾大陸和海南。其間,在法人庇護下,他們先後委任居民梁帝烈、薛承運、李勝日、陳現瓊等為里長,王家榮、陳卓全等為副里長。當時,該島周圍有法國艦艇巡邏,中國人民解放軍擔心引起國際糾紛,一度不敢進攻島內的國民黨殘部。
1954年,島上居民100餘戶、500餘人口。根據1954年日內瓦會議達成的協定,越南以北緯17度線以南、9號公路以北劃一條臨時分界線作為法國軍隊(南)和越南人民軍(北)的分界線。8月,統治該島的法帝國主義者勾結國民黨駐島殘餘勢力,哄騙、劫持島內越裔居民71戶、269人撤退到越南南部。
1955年7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南軍區副司令員毛和發率部與海南儋縣人民武裝一起解放該島,消滅被法軍遺留在當地的國民黨殘部數十人,設立從屬廣東省海南行政區的儋縣人民政府浮水洲辦事處、中國共產黨儋縣委員會浮水洲工作委員會、中國人民解放軍海南軍分區浮水洲守備大隊,許發昌、柯富美先後任辦事處主任,張文端任婦女主任,李史傳、劉希先任工作委員會第一、第二書記,新設立的銀行服務組、供銷社、國小(有教師3名、學生92名、3個班)、漁業生產合作社等均使用浮水洲名稱。當時,島內有“浮水洲”、“公司”大小兩村,存留居民64戶,249人(男127人,女122人),除了三個少年不明籍貫外,余者皆為海南儋縣的峨蔓和三都籍,僅峨蔓鎮龍門、筆架、片石等村就有60戶,占總戶數的百分之93.75。
1957年,由於越南認為該島為越南領土,經過談判,1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表示同意移交該島。同日,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總理范文同簽署了首字49號議定(Nghị định số 49/TTg),稱此島為“白龍尾(Bạch Long Vĩ)”島,規定該島為海防市人民委員會(Uỷ ban nhân dân thành phố Hải Phòng)下屬的一個社(xã)。同年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與范文同的協定,該島及島內固定資產(含黨政、團體、學校等財物,合計人民幣22528.74元)被移交越南,島上的漢族居民成為越南華人。整個移交過程中似乎並未簽訂需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的邊界條約或協定,民間有傳說甚至認為中國只是向越南“出借”了此島(實則暫借給越南的是廣西東興市的白龍尾半島、京族三島一帶,中國已在對越自衛反擊戰後收回)。據當事人回憶,海南軍分區副司令員馬白山少將作為全權代表,和一位海南行政區黨委副書記於三月份在該島會見了越南派來的一名軍分區副司令,並舉辦了移交儀式。
1958年,越南民主共和國承認中國對南海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主權。
1965年底,因為該島被美國飛機不斷轟炸,全島居民被遷離該島。從那時起,只有越南人民軍的152營(Tiểu đoàn 152)駐紮該島,後為越南人民海軍一區司令部(Bộ Tư lệnh Vùng 1 Hải quân Nhân dân Việt Nam)952團(Trung đoàn 952)駐紮。
據說該島華裔居民共十多戶76人被遷移到越南的越華農場,因為不適應開荒,曾集體到河內中國駐越南大使館要求恢復中國國籍不果。
1982年,越南的黎筍集團設立黃沙島縣和長沙縣,公開侵犯南海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
1988年4月25日,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外交部在檔案“黃沙、長沙群島和國際法”中稱:“在抗法戰爭中,越南軍隊於1949年趕走了國民黨軍隊,解放了竹山(中國領土),之後交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同樣本著上述精神……越南請中國幫助管理北部灣的白龍尾島,並於1957年收回。”
1992年12月9日,越南政府頒布政議字15號議定(Nghị định số 15/NĐ/CP ),將先前只有軍隊駐紮管理的該島單獨劃出,設白龍尾縣(huyện Bạch Long Vĩ ),隸屬海防市。
1993年2月26日,越南海防市組織了62名青年志願者和漁民上島居住。
1994年7月27日,越南政府總理武文杰簽署首字379號決定(quyết định số 379/TTg),批准給予遷居該島的公民極大的經濟傾斜政策。
2001年,中國與越南完成了北部灣劃界。
2003年8月5日,越南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在中字第32號決議(Nghị quyết số 32/NQ-TW)中指示水產部和旅遊總局把該島建設成為北部沿海各省的水產加工、物流中心。此時經過越南自90年代以來有意識的開發和移民,該島居民已恢復到幾百人。越南在加強離島戰備的同時,盡一切條件將該島建設成為“現代富裕的島縣”,形成“以民助軍,自持自養”的“可持續經營局面”。
2004年6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關於兩國在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劃界協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北部灣漁業合作協定》同時生效。有人認為這些協定確認了該島的主權屬於越南。8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條約法律司海洋處處長蕭建國在接受採訪時指出,“此次的劃界只是對海域的劃分,並沒有涉及到島嶼主權的問題”。此後,在記者採訪下,就該島歸屬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國強明確指出:“白龍尾島在上個世紀50年代,通過談判,已歸越南管理。”國家海洋局前高級工程師許森安也指出:“白龍尾島是越南的。”外交部法律司海洋處相關官員也明確指出:“白龍尾島確實屬於越南。”
2010年4月2日,在兩艘越南人民海軍艦艇的護衛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主席阮明哲視察了該島。針對近來與中國在南海的爭端,阮明哲說:“我們不會讓別人侵犯我們的領土、領海和島嶼。我們不會對任何人作出一寸土地的讓步。”考察期間,阮明哲為島上軍民送去許多禮物,隨行的越南電力集團下屬的海防電力公司以及越日鋼鐵集團、南庭武投資股份公司、萃陽投資股份公司等單位領導也向管理該島的白龍尾縣捐助8億越南盾(約合23萬元人民幣)。阮明哲要求海防市及白龍尾縣進一步建設好“海防前哨”,同時擔負起漁業後勤服務重鎮的義務,將該島建設成“國際性服務站”。此時,該島駐有越南人民海軍10餘艘大小炮艇和多個半永備工事,被越南《人民軍隊報》稱為“東海第一堡壘”。阮明哲當場責成投資計畫部、財政部、交通運輸部以及越南共產黨海防市委員會,要求各級部門深入研究該島的發展計畫,如何加強軍民兩用基礎設施建設,如何建設醫療中心解決島上軍民“看病難”等問題,切實做好“持久堅守祖國海島”的工作。
劃界談判
北部灣是中越兩國陸地和中國海南島環抱的一個半閉海,面積約12萬8千平方公里。中越兩國在北部灣既相鄰又相向。歷史上,中越兩國從未劃分過北部灣。20世紀整個60年代以前,中越雙方只按各自宣布的領海寬度管轄,灣內的資源共用共享,一直相安無事。例如,兩國有關部門分別在1957年、1961年和1963年三次簽訂了有關漁業的協定,對各自近海(6-12海里)的捕魚問題做出安排。這就是說6-12海里以外是公海,雙方漁民可以自由進入進行捕撈。
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隨著現代海洋法制度的發展,中越兩國劃分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問題呈現出來。按照以1982年開放簽字、1994年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核心的現代海洋法制度,沿海國可擁有寬度為12海里的領海、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和最多不超過350海里的大陸架。沿海國對領海享有主權,但其他國家的船隻可以無害通過。至於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沿海國不擁有主權,但享有對其自然資源的勘探、開發、養護和管理的排它性的主權權利。這意味著一國不得隨意進入它國的專屬經濟區進行漁業捕撈,除非徵得該國的同意。
北部灣是一個較狹窄的海灣,寬度約在110-180海里之間。中越兩國都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締約國。根據《公約》的規定,兩國在北部灣海域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全部重疊,必須通過劃界加以解決。
實際情況也說明,過去由於沒有一條明確的北部灣分界線,兩國間經常發生糾紛,造成局勢不穩,影響了兩國關係。因此,兩國通過談判劃分北部灣既是國際海洋制度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北部灣情況的現實需要。
海上劃界涉及國家利益和民族感情,涉及一國的主權、主權權益和管轄權,是十分重要和複雜的問題。中越北部灣劃界談判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前後歷時27年,分三個階段。一是1974年,二是1977-1978年,三是1992-2000年。前兩次談判由於雙方立場相差甚遠,無果而終。1991年兩國關係正常化以後,雙方都認為有必要儘早解決包括北部灣在內的邊界領土問題,成立了包括外交、國防、漁業、測繪、地方政府等部門組成的政府邊界談判代表團,啟動北部灣第三次劃界談判。自1992年到2000年曆時9年,雙方共舉行了7輪政府級談判、3次政府代表團團長會晤、18輪聯合工作組會談及多輪的專家組會談,平均每年舉行5輪各種談判或會談。
談判中,雙方就劃界原則達成一致,即:根據國際法和國際實踐,包括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原則和規定,考慮到北部灣的實際情況,公平合理地劃分北部灣。兩國領導人對談判給予了關心,推動了談判的進展。經過複雜、耐心的談判,中越兩國外長終於在2000年12月25日在北京簽署了北部灣劃界協定。
影響
法文:Au Kouang - tong ,il est entendu que les point s contestés qui sont sit ués à l’est et au nord - est de Mon2 ka ,audelà de la frontière telle qu’elle a été fixée par la commission de délimitation ,sont att ribués à la Chine. Les les qui sont à l’est du méridien de Paris 105°43′de longit ude est ,c’est - à - dire de la ligne nord - sud passant par la pointe orientale de l’le de Tch’a - kou ou Ouan - chan ( t ra - co) et formant la frontière sont également att ribuées à la Chine. Les les Go - t ho et les aut res les qui sont à l’ouest de ce méridien appartien2 nent à l’Annam.
註:巴黎子午線東經105度43分等於本初子午線東經108度3分13秒。同時也是我國南海9段線海域範圍最西界線此中紅線,是指東經108度3分13線,白龍尾島正好位於該線的西邊。針對這一條約,法國人在30年代年派兵進駐該島。
1931年12月4日,法國向中國主張西沙群島主權。
1932年7月26日,中國政府以<<中法越南續議界務專條>>第三條『廣東界務,現經兩國勘界大臣勘定,邊界之外,芒街以東,及東北一帶,所有商論未定之處,均歸中國管轄。至於海中各島,照兩國勘定大臣所畫紅線,向南接畫。此線正過茶古社東邊山頭,即以該線為界,該線以東海中各島歸中國,該線以西海中九頭山及各小島歸越南。』拒絕法國的主張。
1933年9月27日,法國政府:「貴使館聲稱西沙群島為……廣東省海疆之一部份;並承認該島距瓊崖百四十五海浬。查貴國……同意採納三海浬原則以劃領海,則該島不能認為貴國領土。貴國更以一八八七年中法越南續議界務專約第三條所載為引證。惟該欵意在劃清芒街區域之中越界線,西沙群島遠離芒街二百海浬,超出該專條之履行範圍……東經一百零五度四十三分之線,即茶古之線,如不認作局部界線,而可延長至西沙群島適用,則不但越南多數島嶼,應為貴國領土,即越南本陸之大部亦然,實屬不可能之事……一九○九年【按此指李準巡海一事】貴國政府曾行公告中外占領該島。顯系一九○九年前,貴國並無該島之領權;而一八二八年安南嘉隆王正式管領該島之舉,確載史卷。貴館又據遠東觀象會議,提議【貴國】在該島樹塔案事實,證明該島主權。敝國與會代表之唯一任務,為在科學方面盡力,政治問題,無權過問……」
1934年3月7日,中國政府:「(一),法方以我國承認三海浬原則而即斷定我國南部海疆應以瓊崖為限,不知有何所依據?果如法外部所言,則法國在海外之殖民地,其距離法國本部有遠過於一百四十五海浬者,若均視為非法國領土,法國政府可以予以承認乎?法方提出三海浬問題,似系對於我方去文第一節,為故意之誤解。(二)查一八八七年中法越南續議界務專條第三條:對於海中島嶼之領土主權,尚有明確之規定……西沙群島,既在該紅線之東,按照條約,其主權應歸中國,自無疑義。至於法方所謂「如該線可以延長,不但越南多數島嶼,應為貴國領土,即越南本陸之大部亦然」,實大誤會,蓋該欵所指,明明為『海中各島』,斷無包括越南本陸地面在內之理也。(三)法方謂『安南歷史曾載有嘉隆王朝於一八一六年正式占領該島,在中國一九〇九年占領之先。』查一八一六年安南尚隸屬中國,在勢在理,均無該島曾為屬國安南占領上之記載,且中國歷史及書籍中,亦均無該島曾為屬國安南占領之記載,是越史所載,殊屬失實。至一九○九年李準之堅旗嗚炮,當系復位島名之一種紀念儀式,若夫該島之為中國所占有,已遠在漢代馬伏波【馬援】將軍征南之前,此證諸中國歷史,斑斑可考者。即以最近事實而論,凡商人之欲承墾該島者,均須經過廣東省當局之批准,此民國十年以來之一貫辦法,至今行之無間,益證該島之為中國領土,中國政府始終握有管理實權……」
根據以上照會,西沙群島是位於位於《中法越南續議界務專條》所規定的本初子午線東經108度3分13秒紅線以東『海中各島』,而浮水洲島是位於《中法越南續議界務專條》所規定的本初子午線東經108度3分13秒紅線以西的『海中各島』。
1945年8月15日,盟軍接受日本無條件投降,盟軍最高統帥部決定北緯16°以南的日軍由英國接受投降,北緯16°以北的日軍(包括北圻、中圻即安南順化一帶,及寮國90%地區)由中國接受投降。1946年,中法開始防務交接,並於4月完成。5月初,中國軍隊全部撤出越南。7月6日,越法雙方在法國的楓丹白露開始了正式談判。9月14日,兩國簽訂了臨時協定。然而,越南問題並沒有就此解決。法國能夠坐到談判桌前與越南耐心簽約,是因為有中國軍隊和其他盟國的壓力。當盟國各方力量先後撤離越南後,情況很快發生了變化。1946年12月,法國發動了對越南的全面進攻,越南由此開始了長達9年的艱苦抗戰。
中華民國海軍於1946年11月到12月進駐西沙及南沙以後,1947年1月6日由中宣部發表聲明,中華民國政府已由日本占領中收回西沙群島。法國外交部7日隨即發表聲明,聲稱西沙群島仍屬越南所有。中華民國外交部發言人於1月7日表示:中國政府已由日本占領中收回西沙群島,該群島主權本屬中國,故無須經過向任何方面請求收回之手續。9日法國外交部發言人再次宣稱:法國素認西沙群島系屬於越南,但未獲正式報告足以證實中國軍隊業已占領西沙群島之前,法國政府尚未決定究將採取何種行動。
1947年1月18日,參謀總長陳誠向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轉呈海軍總部據西沙群島電台報告:法艦一艘載陸戰隊多人於1月17日駛至西沙群島的武德島(永興島),藉口“西沙群島系屬法屬領土”,欲強行登入,經國軍嚴正拒絕,全島隨即進入緊急備戰狀態。法軍離島後,法艦仍停泊在永興島海面,1月18日法艦且發射炮彈多發,情形嚴重,24小時後才撤離。法軍旋即在距離武德島約50海里之拔陶兒島(珊瑚島)登入。
當日蔣介石訓令外交部迅即向法國提出嚴重抗議:我國主張西沙群島屬於我國領土,在歷史上尚且可遠溯至漢代馬伏波將軍南征時即,曾駐節南沙群島之事實,而1887年《中法越南續議界務專條》曾明確劃定中越邊界,因西沙群島在紅線以東,屬於中國,故於日本投降時,由我國派軍接收。
2月28日,國民政府發表接收西沙、中沙、南沙群島完竣公報。
12月1日,國民政府將東沙、南沙、西沙、中沙所屬島嶼、礁、灘等經內政部正式核定之名稱,宣告中外。此等島嶼為中國領土之一部分,自此成為法理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