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綜合症

概述,Ⅰ型,發病情況,病因病機,臨床表現,
(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家族性內分泌腺瘤病)
一組遺傳上不同的家族性疾病,包括腺瘤性增生或在幾個內分泌腺中惡性腫瘤形成.
已識別有3個不同綜合徵,每個均系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伴高度外顯率,不同表現度和明顯的多向性.遺傳上異常和不同腫瘤發病機制之間關係未完全清楚.症狀和體徵出現早至1歲,遲至90歲,決定於內分泌腫瘤的類型.妥善的處理包括家族中有病個體早期診斷,外科腫瘤儘可能切除和這些個體的生化篩選.雖然各綜合徵遺傳學上看作不同的疾病,但明顯重疊偶爾可見。

概述

多發性內分泌腺腫瘤綜合徵(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MEN)是在同一個患者身上同時或先後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內分泌腺體腫瘤或增生而產生的一種臨床綜合徵,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可呈家族性發病。過去將此病稱為多發性內分泌腺瘤(multiple endocrine adenomatosis,MEA),但因其中有些病變經臨床和病理檢查證實為惡性或增生,如甲狀腺髓樣癌、胰島細胞癌和甲狀旁腺增生等,故目前改稱此病為多發性內分泌腺腫瘤綜合徵。該綜合徵可分為Ⅰ型(Werner綜合徵,Werner syndrome)、Ⅱ型(Sipple 綜合徵,Sipple syndrome)和Ⅲ型(黏膜神經瘤綜合徵)。

Ⅰ型

發病情況

亦稱Werner綜合徵,其男女患病率相等,發病年齡5—81歲,80%在50歲以前發病。從隨機選擇的屍檢病例中發現:MEN—Ⅰ的患病率為0.25%。此型主要受累腺體為甲狀旁腺、胰腺和腺垂體,其發病率在MEN—Ⅰ患者中分別為88%—97%,30%—81%和15%—90%。此外,腎上腺皮質(38%—40%)、甲狀腺濾泡細胞(19%—25%)也可受累,有的患者可發生脂肪瘤(2%)、呼吸道或消化道類癌等。

病因病機

多發性內分泌腺腫瘤綜合徵Ⅰ型的發病與位於11號染色體長臂(11q13)上的一個基因發生突變有關。這一基因含有10個外顯子,屬抑瘤基因,編碼一個由610個胺基酸組成的menin蛋白。MEN—Ⅰ的發生要求該位點兩個等位基因均發生突變,患者通過遺傳獲得一個發生突變的等位基因,而腫瘤部位的細胞通過體細胞突變缺失了另一個等位基因。抑瘤基因對細胞的生長、分化、死亡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兩個等位基因均發生突變,遂使細胞的生長失控,導致腫瘤的發生。由上述特點,MEN—Ⅰ在遺傳方式上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而在腫瘤的發生機制上卻是隱性的,需兩個等位基因均發生突變。

臨床表現

1、甲狀旁腺:甲狀旁腺是MEN—Ⅰ中最主要的受累腺體,故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亦為常見症狀,但早期長時間亦無臨床症狀。由於甲狀旁腺增生或腺瘤,使甲狀旁腺激素分泌增多,產生骨代謝障礙,出現骨痛,病理性骨折。血鈣增高可致肌無力、疲乏、便秘、噁心和嘔吐,甚至因高鈣血症而產生神經精神症狀。尿鈣排泄增加可引起泌尿道結石和腎功能損害,表現為腎絞痛、多尿和多飲等。
2、胰腺:MEN—Ⅰ中第二位受累腺體為胰腺。不同來源的胰島細胞腫瘤可分泌不同種類的激素或生物活性物質。臨床表現為相應激素分泌增多的症狀。胃泌素瘤分泌的大量胃泌素刺激胃酸分泌增多,可反覆出現消化性潰瘍,並常伴有水樣腹瀉,偶見脂肪瀉。患者可有嘔吐、體重減輕。胰島素瘤的臨床症狀與散發性胰島素瘤無區別,均有空腹、餐前或運動後低血糖發作,進食或服糖後低血糖症狀緩解。
3、垂體:半數以上的MEN—Ⅰ患者可發生垂體瘤。腫瘤是否有功能並分泌過多激素決定臨床上是否出現症狀,如閉經、泌乳、肢端肥大症或庫欣病等臨床症狀。如無功能瘤則可出現局部壓迫症狀,如頭痛、視力障礙、視野缺損或因正常垂體細胞被破壞而致垂體功能減退的症狀和體徵。
4、其他腫瘤:包括類癌、多發性脂肪瘤和平滑肌瘤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