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夔國
- 簡稱:夔
- 所屬洲:亞洲
- 官方語言:上古漢語
- 政治體制:君主制
- 國家領袖:熊摯
- 主要民族:華夏族
- 又稱:隗國、歸國
- 亡於:楚國
- 始祖:熊摯
簡介,建立,文獻資料,夔國滅亡,史料記載,滅亡分析,相關信息,
簡介
建立
“周文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事文王,早卒。其子曰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漢書》也有“周成王時,封文、武先師鬻熊之曾孫熊繹於荊蠻,為楚子,居丹陽。”這就是楚國的開始。
熊繹的嫡子為熊摯,本來應該被立為楚國的君主,但是由於他身有殘疾,不能立為王,於是就封他別居於夔(今天的湖北省秭歸縣東),作為楚國的附庸國,稱為夔子。但是在《楚世家》中找不到其事跡記載,不知熊摯是何君之嫡?何時封夔?案《鄭語》孔晃注云:“熊繹玄孫曰熊摯,有疾,楚人廢之,立其弟熊延。
熊摯自棄於夔,子孫有功,王命為夔子。”也不知有何依據。據稱其治所先在巫山,後在秭歸。後來熊摯的子孫立有戰功,楚王升夔國為子國,這便是歷史上的夔子國,今秭歸縣香溪鎮古名夔城,即夔子從巫山遷到秭歸的駐地。
文獻資料
殷商時代,秭歸為歸國所在地。
《漢書·地理志》載:“秭歸,歸鄉,故歸國。”
《後漢書·郡國志》載:“秭歸,本歸國。”劉昭《注》引杜預說:“夔國”。
《史記·楚世家》索隱云:“譙周伐滅歸,歸即夔之地名歸鄉也。”
《史記索隱》引譙周說:“歸即夔之地名歸鄉也。”
夔國滅亡
夔國滅亡的信息,聽起來讓人覺得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表面上看起來是母國討伐對其不尊敬的子國,而背後實際上反映了春秋時期各國競相爭奪霸主地位,正所謂“春秋無義戰。”
史料記載
“夔國不祀祝融與鬻熊。楚人讓之,對曰:‘我先王熊摯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竄於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秋楚成得臣與冝申帥師滅夔,以夔子歸。”[iii]成得臣就是楚國令尹子玉。而宜申是司馬子西。“秋,楚人滅夔,以夔子歸。夔,國也。”[iv]“滅夔,夔不祀祝融、鬻熊故也。”[v]透過這些文字,我們可以得到夔國滅亡的大概信息。而這個故事具體是指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4年),楚成王欲吞併附近各附庸國,以消除後顧之憂,蓄備集結力量,起兵北上,爭霸中原,便尋找藉口,想方設法動腦筋,斥責夔子不祀祝融與鬻熊,可是,卻受到了夔的有力反駁。夔子說:“我先王熊摯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竄於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vi]他為自己申辨,並埋怨夔之先人熊摯失掉楚王位,方才流落到夔國,所以,既不是楚國的繼承者,也就沒有必要祠祀祝融和鬻熊了。楚成王看到後方確實存在憂患,於是決定除掉夔子國。在這一年的秋天,“成得臣、 斗宜申帥師滅夔,以夔子歸。”[vii]楚成王熊惲以夔子不祀楚國始祖祝融與鬻熊為藉口,派令尹子玉(成得臣)、司馬子西(斗宜申)率師滅掉夔國,把夔子俘回郢都,將夔子國的封地併入楚國。命“令尹子玉城夔”(《水經注?江水》),加強兩部邊境的防禦力量,從而以防止巴、蜀入侵,可見楚對夔地的重要性是極為重視的,這與前些年,巴、蜀多次打到楚國境內,始終都必須通過夔國,是有一定關係的。
滅亡分析
夔國也因先祖熊摯無緣登上楚王寶座,心懷不滿,因而怨恨楚國,竟放任敵國兵馬過境,去攻打自己的兄弟國家,都是因為楚國急於滅夔所招致的結果,不知這個說法能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