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常(1061年—1086年),即西夏惠宗,西夏第三位皇帝。西夏毅宗李諒祚之子,母親大梁太后為漢族。拱化五年(1067年),毅宗突然病死,李秉常繼位,年7歲,由其母梁太后執政,梁乙埋為國相。大安二年(1076年),李秉常16歲,開始親政。
大安六年(1080年),梁太后和梁乙埋又將李秉常囚禁於離故宮五里左右的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的木寨里。大安九年(1083年)閏六月,由於將領的反對,梁太后又不得不讓李秉常復位。但梁氏勢力很大,不能輕易翦滅,因此他仍然不能親政。後來因長期不能親政,天安禮定元年(1086年)七月,李秉常憂憤而死,時年26歲。廟號惠宗,諡號康靖皇帝,葬獻陵(賀蘭山西北)。
(概述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 本名:李秉常
- 別稱:拓跋秉常、嵬名秉常
- 民族族群:党項族
- 出生地:西夏興慶
- 出生時間:1061年
- 去世時間:1086年8月21日
- 在位時間:公元1068年登基(在位19年)
- 廟號:西夏惠宗
- 諡號:西夏康靖帝
- 陵寢:獻陵
- 年號:天安禮定
- 朝代:西夏
人物生平,登基早期,母黨專權,宋夏戰爭,憂憤去世,為政舉措,人物評價,陵寢墓地,家庭成員,史書記載,
人物生平
登基早期
拱化五年(1067年)十二月,李諒祚死,李秉常繼立,時年7歲,由皇太后梁氏攝政,梁氏之弟梁乙埋擢為國相。新主年幼,秉性軟弱,成為梁氏姐弟操縱的傀儡。梁太后把朝政大權全部委之於梁乙埋,梁乙埋又安排他的子弟和親信擔任要職。他與其親信、掌握兵權的都羅馬尾、梁太后的侍衛罔萌訛等三人,組成新的母黨集團,牢牢控制最高統治權。同時排斥異己,如李元昊之弟嵬名浪遇在李諒祚時曾主持朝政,擔任都統軍,精通兵法,熟諳邊事,因不附梁氏兄妹,被梁乙埋罷官流放。梁氏母黨集團為了爭取党項貴族的支持,一改李諒祚時期改行的漢禮,恢復蕃禮,以此籠絡。
乾道二年(1069年)七月,梁太后假借李秉常的名義,向宋朝上表,請求恢復夏的蕃儀,得到宋朝的允許。
天賜禮盛國慶元年(1070年)八月,梁太后親自點集30萬兵馬,傾巢出動,帶著百日的乾糧,攻沿邊宋朝的五路,大舉進攻宋朝大順城。後軍屯榆林,距宋慶州(今甘肅慶陽)40餘里,夏軍游騎直逼慶州城下,造成了宋朝“陝右大震”的局面。後因吐蕃首領董氈,乘虛率兵攻入西夏西境,迫使梁乙埋匆忙撤軍。次年,宋夏爭奪羅兀城之戰後,西夏雖然取勝,也是依靠乞求遼國出兵助戰才取得的。其時西夏甚感財政拮据,兵力疲睏,政治也不穩定,才與宋朝議和。
母黨專權
大安二年(1076年)正月,李秉常年16歲,開始親理朝政,但實權仍操在太后與梁乙埋手中。李秉常也是一個十分喜好漢族儒家文化的君主。在與宋朝作戰中西夏俘虜了不少漢人文士,李秉常向他們請教和學習宋朝禮儀制度,準備在夏“復行漢禮”,廢除“蕃儀”。
大安六年(1080)正月,李秉常正式下令付諸實施。這一舉動受到梁太后和梁乙埋及母黨勢力的勸阻和竭力反對,李秉常不予理會。
西夏保泰監軍司統軍吐蕃族禹藏花麻,一向對諸梁的專權不滿。當他聽到李秉常被囚禁的訊息後,於大安七年(1081年)五月,以夏國主失位,國內變亂為由,向宋熙州發文照會宋朝,照會稱“西夏皇帝與太后母子不和,太后殺掉皇帝重臣,導致舉國洶洶,如果此時發兵來討,西夏一定會全國回響”。宋神宗據此詔熙州知州苗授,派人認真核實後上報朝廷。六月,宋保全軍以經略司命令,移文宥州向夏通牒稱:“西夏世代作為藩屬,朝廷也經常賞賜歲幣。近來幾年以來遵從朝廷的旨意,謹慎地履行藩屬的職責,對朝廷恩義已盡。如今聽說國主被太后與大臣挾持,不能專擅國政,也不能知曉他的存亡。今朝廷將派遣賞給國主生日以及仲冬禮物的使臣進入西夏,尚不知道到時和人來迎接,以及西夏現在是什麼人統領。請速來回報。”梁太后見牒後無法作出答覆。
宋夏戰爭
這時在對待夏國的內亂上,宋朝有主戰與反戰兩派。主戰派以鄜延路總管種諤為代表,他在上疏中稱:“西夏發生內亂,我們應該興師問罪,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啊。”反戰派如知樞密院孫固、知諫院滕元發等人,所持理由是“興兵討伐容易,解決問題困難啊”。主張對西夏採取從政治上分裂他們疆土的策略,反戰派的主張遭到宋神宗的拒絕。宋朝最終部署了近50萬大軍,兵分五路,以熙河經略使宦官李憲為統帥,從東、南、西南三個方面發起對夏的全面攻擊。宋軍五路攻夏,開始連連得勝,夏軍節節敗退。梁太后束手無策,向群臣問計,一老將向梁太后獻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策略,終於擊退優勢的宋軍,敗宋軍於靈州城下。
大安八年(1082年)七月,宋朝在夏、銀、宥三州界修建永樂城,形成了對西夏的威脅。九月,梁太后命令夏統軍葉悖麻、咩訛埋領六監軍司所轄30萬大軍進攻永樂城,宋將徐禧出動7萬大軍迎戰於永樂城下,初戰失利,宋軍敗退入城中,又被夏軍斷絕水源與糧運,城遂被攻破,宋將自徐禧以下將校死亡數百人,士卒役夫傷亡數萬。宋神宗聽到永樂城慘敗的訊息,臨朝失聲痛哭。戰後夏宋再度議和。
憂憤去世
梁太后囚禁李秉常以來,因與宋朝連年的戰爭,宋朝給夏的歲賜和兩國和市都已斷絕,財政睏乏,物價暴漲,官民怨恨,民不聊生。朝中對梁氏母黨專權的不滿情緒日趨激烈,要求李秉常復位的呼聲也不可遏止。
大安九年(1083)閏六月,梁太后與梁乙埋等在眾議紛紛中,讓李秉常復位,以緩和矛盾。李秉常復位後,朝政大權仍然緊握在梁太后與梁乙埋手中,他們以李秉常的名義遣使到宋朝上表請稱臣納貢,以求重新得到宋朝的“歲賜”。另一方面又以索回夏舊有疆土為理由,繼續對宋朝邊境進行騷擾、攻掠。
大安十一年(1085)二月,國相梁乙埋死,在梁太后的一手操縱下,立梁乙埋之子梁乙逋為國相,梁氏姑侄繼續把持朝政,李秉常仍然擺脫不掉梁太后的控制。這年十月間,專橫一世的梁太后也壽終正寢,梁乙逋失去了靠山,地位開始動搖。其時分掌左右廂兵的統帥、皇族仁多保忠公開與梁乙逋抗衡,夏統治集團內部皇族與後族的鬥爭更加尖銳激烈起來。軟弱無能的李秉常在這場激烈的爭權奪利鬥爭中,自感無所作為,終日憂憤,難以自拔。
天安禮定元年(1086)七月十日李秉常死去,終年26歲。謚康靖皇帝,廟號惠宗。
為政舉措
李秉常也是一個十分喜好漢族儒家文化的君主。在與宋朝作戰中西夏俘虜了不少漢人文士,李秉常向他們請教和學習宋朝禮儀制度,準備在夏“復行漢禮”,廢除“蕃儀”。但因遭到母黨勢力的強烈反對,而沒有能夠實行。
西夏大安二年(1075年)李秉常開始親政時,實行聯遼政策。大安七年(1081年),為了尋求支持和依靠以削弱梁氏母黨集團勢力,李秉常接受大將李清的建議,打算將黃河以南之地劃歸宋朝,用結好的辦法,藉助宋朝的勢力對付梁氏母黨勢力。
人物評價
宋神宗:"夏主秉常為其母所囚,可急因本路官搗其巢穴。""夏國主受宋封爵,昨邊臣言,秉常見為母黨囚辱,比令移問事端,其同惡不報。繼又引兵數萬侵犯我邊界,義當有徵。“
種諤:“夏國無人,秉常孺子,臣往持其臂以來耳。”
崔瑞德:惠宗統治時期,或更確切地說。是他的母親梁太后統治時期,是一個紛擾頻仍的時期。
陵寢墓地
獻陵,位於泰陵北2.3公里,面積10萬平方米,破壞嚴重。陵城方形,邊長183 米,陵台夯土已被後人取做他用。
該陵有碑亭3座,西邊一座,東邊南北兩座,南小北大。西碑亭出土西夏文殘碑63塊,東碑亭出土漢文殘碑26塊。
家庭成員
祖母:沒藏皇后(宣穆惠文皇后)
父親:李諒祚(毅宗)
妻子:梁皇后(昭簡文穆皇后)
兒子:李乾順(崇宗)
兒子:李察哥(晉王)
史書記載
- 《宋史·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十五·外國二·夏國下》
- 《遼史·卷一百十五·二國外紀第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