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發展,少數民族夏姓,人口分布,傳統文化,郡望堂號,宗祠對聯,家譜文獻,字輩排序,姓氏名望,
歷史發展
在秦漢之前,姓氏有嚴格的區分,姓別源流,氏分貴賤。姒姓家族由於正處於這段歷史的分水嶺,家族地位非常顯赫,因而姒姓諸氏,皆習慣稱氏不稱姓,沿用的姒姓一直以來為數不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紹興會稽山大禹陵附近。所有姒姓後裔皆以大禹後裔自居。在姒姓諸氏中比較常見的有夏氏,禹氏,歐氏,歐陽,黨氏,夏侯氏等。
姒姓夏氏出自百朝之祖-夏朝大禹之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籍《史記·夏本紀》記載,相傳帝堯之時,堯命顓頊帝的後裔鯀治理洪水,鯀為救萬民於水火,竊天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然而單一採用堵塞之法,九年治水未能成功。舜獲得堯的權位後,殛鯀於羽山。“息壤者,言土自長,故可堙水也”。鯀死後屍體三年不腐爛,祝融用吳刀剖開了他的屍體就產生了夏禹。夏禹兼用疏導之術,踏遍神州大地,平山浚川,歷經十三年終於平息了水患,封於潁川及南陽,都於夏邑,禹州,南陽等地。公元前2070年大禹治平天下,登天子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世襲封建王朝夏朝,族名、國號夏後氏,源出姒姓。
夏朝傳十四世,十七王。至夏後桀時,於公元前1600年為商湯所滅,湯放桀於南巢(今安徽巢湖市北),子孫以禹時國號夏後為氏。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封禹在南巢的後裔為巢伯,封禹的後裔東樓公為杞侯。其餘不得封的夏禹後裔以夏為氏。
姒姓夏氏是中國一支極古老的姓氏,歷史地位首屈一指。姒姓為上古四大姓之一(姜、姬、姒,嬴)夏後氏為上古四大氏之一(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夏後氏)。夏後氏失國以後演化為夏氏,中國最早的國號是夏朝,中國人最早稱夏人,漢人本稱即為夏族,皆和夏後氏有莫大淵源。
少數民族夏姓
少數民族中夏氏
1、回族中的夏姓,山東德州北營夏姓、鎮江夏姓,都是回族。分布少而集中。《鎮江回回》。
2、土家族中的夏姓,湖南湘西土家族中有夏姓,土家族本是漢族一支,土家族夏氏也和漢族夏氏同出一源。
3、蒙古族夏氏,明朝時有蒙古人改姓漢姓夏。內蒙古自治區、新疆蒙古族中有夏姓。
4、滿人中的夏姓,東北夏氏在滿清時代被迫編入滿八旗,然而夏姓出自漢人,滿清滅亡後認祖歸宗,復歸漢家。
5、東北錫伯族中的夏氏,因滿清歷史原因,漢族夏氏流入錫伯族,後被滿清徵調入疆。故少量分布於東北和新疆。血統上屬於漢族。
6、侗族中的夏姓,貴州省玉屏縣等地侗族中有夏姓。為漢族夏氏流入。
7、北宋屬國西夏党項族有夏姓,然而党項族已被鐵木真父子屠滅。該支已經不存。
(夏衛兵等收集整理)
人口分布
宋朝時期,夏姓大約有19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4%,排在第七十六位。夏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占全國夏姓總人口的19.5%。在全國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山西、河南、浙江這四省夏姓大約占全國夏姓總人口的57%,其次分布於湖北、安徽、陝西,這三省的的夏姓又集中中了32%。全國形成了以東南贛浙皖、西北晉秦、中原豫鄂為中心的三塊夏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夏姓大約有43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6%,為明朝第五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夏姓人口增長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600年中夏姓人口純增長率為130%,淨增加了24萬。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蘇、浙江、江西,這三省夏姓大約占夏姓總人口的67%,其次分布於安徽、湖北、四川、山東,這四省的夏姓又集中了22%。江蘇為夏姓第一大省,占夏姓總人口的33%。宋元明期間,夏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和南部地區遷移,西北地區夏姓人口萎縮嚴重。全國重新形成了以蘇、浙、贛為中心的夏姓人口聚集區,夏姓人口重心由中原向東南漂移。
當代夏姓的人口已達468萬,為全國第55位大姓,大約占全國總人口的0.39%,從明朝至今600年夏姓人口由43萬增到468萬,增長了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夏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 000年中夏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江蘇、浙江、江西三省,大約占夏姓總人口的39%;其次分布於四川、安徽、貴州、湖北、上海,這五省市又集中了28%。江蘇為當代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夏姓總人口的15.4%,占省總人口的1%。全國形成了以長江三角洲為中心,向西沿長江逐漸擴散的夏姓分布面。在最近600年期間,夏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朝間有了很大的區別,流動方向由東南部向西部、華東強勁的回遷,東南地區雖然仍為夏姓的中心地,但人口比重已經比頂峰時期減少了40%。
(以上據袁義達等資料)
唐朝、宋朝及之後的夏氏遷移概況:據各地夏氏譜牒記載[江西省德安縣夏衛兵初步綜合百餘部家譜考證],主要由浙江遷江西、蘇州等地,江西遷湖南、湖北的黃崗與麻城、安徽等地,蘇州遷蘇北、安徽等地,河南回遷浙江東部,浙東遷廣東,湖廣(湖南、湖北)遷重慶、四川、陝南,江西、安徽遷福建、台灣,湖北的黃崗與麻城遷河南南部,江蘇、重慶、四川遷貴州、雲南;山西遷山東、蘇北,蘇北、四川遷山東,江西、山東遷東北三省。
改革開放以來夏氏遷移概況: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交通通訊的飛速發展,夏氏遷移更趨複雜化,突出表現在重慶、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中西部省份的夏氏向東南沿海的廣東、上海、浙江、蘇南、福建及北京、山東等經濟相對發達地區遷移。
傳統文化
郡望堂號
- 郡望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後,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為越州,後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為紹興縣。今為浙江省紹興市。
- 堂號
會稽堂:以望立堂。據考因大禹葬會稽郡(今浙江紹興)禹陵,少康中興後,派庶子無餘到禹陵,奉守禹祀。後人為紀念先祖,遂以“會稽”為堂號,這是夏姓人使用最廣泛的堂號。
明德堂:是根據《左氏春秋》傳曰“美哉禹公,明德遠矣”而得名。
惜陰堂:乃由“禹治天下勤勞,愛惜寸陰”而得名。
平水堂:夏禹治水十三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水患終於被治平,舜把帝位讓給了他。
秘書堂:秘書堂夏氏始祖,派名光庭,諱遠,號三斗,唐肅宗上元間(公元760-761年)舉進士第授秘書郎。後人為紀念先祖,遂以始祖官職為堂名,稱“秘書堂”。北宋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參知政事夏竦即為夏光庭(夏遠)九世孫。
正德堂: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為國丈,被明武宗封為慶陰伯。後人為紀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號“正德”為堂名,稱“正德堂”。興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為本族徽號。
明德堂:[1、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的一支夏,夏光庭公、夏勰公、夏竦公、夏安寶公、夏炳公後裔明德堂;
2、湖北省紅安縣中分灣夏,夏光庭公、夏勰公、夏竦公、夏安寶公、夏宗材公後裔明德堂;
3、湖南東安縣夏勰公、夏竦公、夏安期公、夏伯孫公、夏長慶公後裔明德堂;
4、湖南安化縣羊角塘夏,夏永祚公、夏孝章公後裔明德堂;
5、浙江上虞縣桂林夏,夏竦公、夏安期公、夏榮十一公後裔明德堂;
6、浙江上虞縣一都湖山夏,唐朝夏撰公、明朝夏南一公、夏南二公、夏南三公、夏南四公、夏南六公後裔明德堂;
7、安徽肥西縣江夏鄉等地夏明德堂]、
尚忠堂[1、湖北孝感市夏,夏光庭公、夏勰公、夏竦公、夏安寶公、夏榮二公後裔尚忠堂;
2、湖北麻城市夏,夏光庭公、夏勰公、夏竦公、夏安震公、夏榮七公後裔尚忠堂;
3、江蘇維揚江都祁沙夏,夏千公、夏機公後裔尚忠堂;
4、江蘇鹽城夏的一支的堂號尚忠堂]
(夏衛兵等蒐集整理)
宗祠對聯
- 五言通用聯
夏卿一個竹;
西涼十錠金。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代畫家夏景(1388-1470),官至太常侍卿,擅畫墨竹,有“夏卿一個竹,西涼十錠金”之譽。
崇文陳五事;
正夫貴三惜。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成化進士夏崇文,字廷章,湘陰人。官吏部主事,條上時務五呈,會詔陳利弊,又書陳五事,時論皆韙之。官至太僕少卿。下聯典指明代學者夏寅。
雲覆瑤壇淨;
苔生丹灶閒。
——唐·夏方慶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夏方慶《謝真人仙駕還舊山》詩聯句。夏方慶,貞元中進士。
汝殷綿世澤;
禪舜振家聲。
聯上句說夏姓最初出自大禹之後,大禹娶了塗山氏女子,受命於天,嗣受舜禪,國號為夏。後代遂以夏為姓了。聯下句說明代先賢夏泰和的故事。夏泰和,字汝殷,莆田縣后街人,精治《詩》、《易》,善撰文賦,教授生徒者眾,明弘治十一年(1498)考取舉人。
- 七言通用聯
文章藻麗推訓導
節義清廉羨執中
聯上句說明代先賢夏宏聘的故事。夏宏聘,莆田縣府學前人,少年時聰明好學,通曉經史、諸子及佛老,文章典雅藻麗。明正統五年(1440)由興化縣學歲貢,考取舉人,官授連州訓導。他善於結交摯友,同時也是一位文學家,有詩集行世。聯下句說宋代袁州宜春人夏執中的故事。夏執中字子權,其姊為孝宗後。夏執中官任奉國軍節度使,朝廷舉慶禮,戚畹爭先恐後獻上奇珍異寶,唯獨夏執中一人持毫大書:“一人有慶,萬壽無疆”對聯獻上。宋孝宗器重其人才,將要提拔重用之,夏執中叩謝曰:“他日無累陛下,保全足矣”!朝官益賢之。
五經開國文臣首
七世同居孝友家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安徽省廬江縣夏家墩夏氏宗祠聯。上聯典指東漢九江人夏勤,字伯宗,傳樊氏《公羊春秋》學,歷官京、宛二縣令,零陵(今屬湖南省)太守,安帝時官至司徒,以才幹見稱。
泉流東海千層浪;
日照南山萬樹榮。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夏日壽慶聯,可作夏姓壽慶聯。
野叟曝言留名遠;
江山佳勝惠世長。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小說家敬渠,字懋修,號二銘,江陰人。崇信程朱理學,有小說《野叟曝言》。下聯典指南宋畫家夏圭,字禹玉,錢塘人。寧宗時畫院待詔。工畫人物,尤擅山水。為“南宋四家”之一。存世作品有《江山佳勝》。
節義清廉羨中執;
文章台閣愛英風。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節度使夏執中,字子權,宜春人。姐為孝宗後,累官奉國軍節度使。朝廷舉慶人,人們爭獻珍奇,執中獨大書“一人有慶,萬壽無疆”以進,人益賢之。下聯典指宋代名士夏英公的事典。
刺史堂前懷德政
芙蓉祠畔笑英風
支分白水歷今幾萬春秋
祖拜丹墀獨對三千禮樂
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車橋鎮北宋大臣夏竦故里夏家村族聯
寶劍鋒從磨礪出
梅花香自苦寒來
唐代武寧縣令江西夏姓始祖光庭公祖聯
- 八言通用聯
盤簇五辛,家迎萬福;
觴稱九醞,戶納千祥。
——夏承燾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當代“一代詞宗”夏承燾(1900-1986)教授撰書的春聯。
- 十言及以上通用聯
湖北省鄂州太和鎮夏家畈會稽郡敦睦堂玉一公祖堂前的
橫匾是:浙水永流.
祖堂對聯是:
一脈相承夏氏子孫承一脈,千秋長祀祖堂香火祀千秋
(夏文進提供)
家譜文獻
譜名 | 編者及編撰方式 | 藏地 |
江蘇揚州維陽夏氏重修族譜十六卷 | 夏豐融主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 | 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
江蘇泰縣夏氏宗譜二卷 | 夏康慶纂,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 | 江蘇省泰縣圖書館 |
江西江都夏氏族譜二十卷 | 夏茂椿修,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 | 河北大學圖書館 |
江蘇句容夏氏宗譜八卷 | 夏致勛、夏正鉉等重修,清嘉廬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孝恩堂木刻活字印本 |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
江蘇武進夏氏續修宗譜八卷 | 夏敘德修,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務本堂木刻活字印本 | 河北大學圖書館 |
浙江雲和夏氏宗譜 | 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 浙江省雲和縣文物管理局 |
安徽懷寧夏氏宗譜 | 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報本堂木刻活字印本 | 安徽省安慶市圖書館書館 |
江西新建夏氏家譜 | 夏獻雲輯,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遵道堂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安徽省圖書館 |
江西德興雁門夏氏宗譜二卷 | 夏光璉等重修,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木刻活字印本 |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
江西豐城學前夏氏家乘二十二卷 | 夏逢年等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敦倫堂木刻活字印本 | 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
夏氏宗譜一卷 | 著者待考,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國家圖書館 |
桐岡夏氏宗譜,附圖一卷 | 夏獻雲等,摹刻本 | 上海市圖書館 |
夏氏家譜九卷 | 夏剛纂修,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木刻活字印本 | |
八潭夏氏續修宗譜八卷 | 夏敘德修,清光緒年間務本堂木刻活字印本 | |
夏氏宗譜十八卷 | 夏劂謀纂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源遠堂木刻活字印本 | |
江都祈沙夏族譜二十卷 | 夏茂椿修,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尚忠堂木刻活字印本 | |
毗陵夏氏重修宗譜九卷 | 夏永圖纂修,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國思孝堂木刻活字印本 | |
虞東蔣山夏氏宗譜六卷 | 夏洪纂修,清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 | |
武岡夏氏續修譜十二卷 | 夏順光等續修,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聚奎堂木刻活字印本 | |
上虞桂林夏氏宗譜十卷 | 夏憲法曾等纂修,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國家圖書館 |
上虞桂林夏氏松夏支系七卷 | 姚瑩俊纂修,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怡壽堂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國家圖書館 |
上虞夏氏宗譜 | 著者待考,清朝年間彝敘堂木刻活字印本 | 上海圖書館 |
上虞夏家埠夏氏宗譜八卷 | 夏琳主修,清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 | 上海圖書館 |
上虞夏家埠夏氏宗譜 | 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 | 上海圖書館 |
夏氏四修族譜九卷 | 夏揚弼纂修,民國丙寅年(公元1926年)會稽堂石印本 | 中國國家圖書館 |
夏氏四修族譜九卷 | 夏揚弼纂修,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會稽堂石印本九冊 | 中國國家圖書館 |
夏氏七修族譜三十六卷 | 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清廉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一冊 | 上海圖書館 |
湖南漢壽楓田夏氏五修族譜十六卷 | 夏達基等纂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 | 中國圖書館 |
字輩排序
地域 | 字輩 |
山東臨邑 | 久金大榮 貞祥富來 國家昌盛 幸福安康 |
山東淄博 | 茂雲雨潤振德安蘭文志昌華永兆豐年 |
山東曲阜 | 夏祥中應周國月懷秀林政治文明際恩元慶大同祖德長繼守世紀震連成 |
山東蒼山 | 縉守連呈堯允汧建彝起泰弘兆奉廷文忠永繼立宗廣希清殿雲詩修典章秉書國運昌曉恩偉聖祥榮成信義莊夫慶浩安堂存禮澤賢良加相萬年長 |
山東鄆城 | 殿兆景慎廣祥之龍亭 |
唐朝夏光庭後裔的 夏氏通用 | 鑄鼎開華紀治水利萬民源自越紹起嗣向宇寰榮敬業崇先祖修文振國聲謙恭求進取理智尚維新賢哲如雲聚英才應運生聯宗逢盛世永慶太平春 (註:以上“夏氏通用”字輩,是1994-1999年華中與華東部分省及地區尊光庭公為始祖而聯修譜諜,所修訂的輩字。具體使用以夏衛兵提供的依據為準。) |
湖北浠水(主要為夏光庭後裔) | 得世鼎思玉 單天亨繼時 乘觀國之光 象賢士學起 述志聯宗肇 商山原本同 江西來楚境 永代慶昌隆 盛泰開祖業 輝照鶴聲洪 松蔭常青秀 文武振家風 |
湖北監利 | 景星高照慶雲吉祥貽謀克振儒才偉揚善義為懷福壽安康秉遵卓典欽繼華章詩書孝友賜澤繁旺 |
湖北隨州 | 傳家報國德正名揚樹松青秀銘鼎流芳寅端人統運會時常以忠裕後守道克昌 |
湖北南漳 | 夏逢文宗希繼世徽先澤維尊孔孟傳本立枝子茂家瑞兆萬年 |
湖北恩施 | 詩文子時啟 興友仁義忠 國泰民安盛 世繼永昌龍 依理成平道 邦家正心同 修齊書先振 萬代慶恩宏 |
湖南常德 | 德宏忠緒敦齊 |
湖南安化 | 允錫昭先訓鐘英毓瑞祥克諧宏景運樹業振名邦典重征猷著才奇樂道彰 |
浙江上虞 | 安邑垂謨遠塗山錫祚長衣冠懷舊澤杯桊溯前光敦本彜倫敘乘時匡濟良詩書衍道脈忠孝立綱常 |
浙江溫州 | 國家成正夏錫德竹明炎 |
貴州金沙 | 緒左邦國登永正乾坤新詩書開文運裕後啟經綸齊家先治禮世代佐朝庭續宗長茂盛義方顯名聲 |
貴州道真(可現公房) | 可道應單,元漢宗泰,德仲文明,吉祥瑞慶,才士正興,忠孝良臣,世佐朝綱,榮顯光大,福祿崇堂,天啟堯舜。 |
貴州盤縣 | 文字登明朝有公慶白遼賢才良虎座祖德大廷操 |
貴州桐梓 | 在永登仁文 先天崇正德,禹鼎傳國寶 顯之元明清,康興紹昌胤 祀祖啟後昆,光大詩書緒 忠厚慶有餘。 |
河南開封 | 開化正西象酬天舜應奇永國宗子登玉敬萬從思令有來祖積增培樂依希慶源傳多世存憲照瑞維高邦占仁賢善孝煥文然承先延昌盛武德春秋瀚 |
雲南昭通 | 騰越標煥彩群堂謀統淵齊頌賀浩功 |
四川樂山 | 尚思世明磒天月秀大國維光 |
四川瀘州 | 友應維聯自紹朝,明賢在廷世成昭。鼎定時臨榮帝德,高登隆位祖宗堯。正大芳清開富永,守安治理啟英豪。學仁華國文章貴,孝義天昌澤厚苗。 |
安徽懷寧 | 覺有妙朝永景文廣子振應家道世代延大昌先進登顯效元良榮華繩祖盛光前克裕昆崇德昭餘慶 |
安徽肥東 | 國振從文,中英育秀,同慶爾康,家傳仁厚 |
安徽廬江 | 臣業宏美,永大其良。忠孝維則,明德克倉。精文衛武,蘭桂芬芳。家聲建正,源水流長。 |
安徽六安 | 義應明先業,平成述祖功。賢儒光澤遠,繼世錫恩同。國正方昌美,家興久傳忠 |
安徽壽縣 | 傳家懷善,元德承先,多修兆慶,克寶億年,邦基永定,福壽康全,紀世進化,國本長延 |
遼寧遼陽 | “智(志)尚成仁守名(明)全先振邦寬洪君德廣國泰永吉昌 |
廣東新會 | 溪道東子景汝能盞太華日明德遠揚永振熏猶隆世澤創開基業啟賢良 |
江西都昌(主要為夏光庭後裔) | 薌溪:應時登金榜 忠義振朝邦 乾坤綱常泰 道德萬四方 西源:學賢宗孔孟詩書繼漢唐祖德忠厚遠浙紹永傳芳 |
瀘州古藺 | 月存鳳文國 時紹曰中宇 廷啟有朝臣 永世維正義 定祥其志遠 聊本達中元 賢明能體道城敬得榮先 |
姓氏名望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錄了夏姓歷代名人146名,占名人總數的0.3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70位;夏姓的著名文學家占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3%,排在第74位;夏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29%,排在第70位。夏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44%,排在第53位。
夏區夫(?-前482):春秋時期陳國的卿大夫。
夏育:衛國名震遐邇的勇士,據說他力舉千鈞,能生拔牛尾。
夏無且:在荊軻謀刺秦王之時的侍醫,由於"以藥囊捉荊軻",而名登《史記》的“刺客傳”。
夏寬:漢武帝時陽城內史。
夏勤:漢武帝時零陵太守。
夏賀良(?-前5):西漢重平(今河北吳橋南)人。哀帝時,任待詔,謂漢家氣運已衰,需改元易號。哀帝采其建議,以建平二年(前5)為太初元將元年,自號為“陳聖劉太平皇帝”,藉此欺騙人民,企圖挽救西漢垂危的統治。不久以“反道惑眾”罪,被殺。
夏勤:東漢人,歷仕京宛二縣令、零陵(今屬湖南)太守、司徒等職,以才幹見稱。
夏恭(前20-約29):東漢光武帝時備受人敬仰的學者。依據史籍記載夏恭是當時最負盛名的易學教授,曾經教授生徒達100餘人,可謂桃李滿天下。
夏瞻:晉代傑出畫家,工於人物、神像。其作品被載入《歷代名畫記》及《圖書集成》等書中。
夏赤松:南朝宋著名棋手。
夏昱:唐代中書令兼尚書令。
夏圭: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南宋傑出的畫家。早年工人物畫,後以山水畫著稱。並與馬遠同時,號稱“馬夏”。畫風灑脫,糅合李唐、范寬與米芾的畫法,用禿筆帶水作大斧劈皴,構圖多作半邊或一角之景,時稱“夏半邊”。
夏遠:光庭公諱遠字行一,號三斗,浙江會稽金華人,生於唐玄宗開元十八年(公元七三零)庚午十一月初一日子時。唐肅宗上元間(七六一)舉進士第,授秘書郎。唐代宗寶應元年(七六二)壬寅上書言尚書李國輔奸,謫武寧宰。武寧多崇山峻岭,經祿山之亂,強悍多據焉!公至勸歸農業,立學校,日與士民講求聖賢仁義之學,俗遂醇美,文風大振。唐代宗朝永泰元年(七六五)乙巳,上廉公忠直,召公為集賢殿侍制,公固辭不赴,遂家於武之三斗坪(今武寧縣裡溪鄉下坊村下坊夏家)。
江西省中北部、湖北省中東部、河南南部、陝西省南部、安徽省西部等地夏氏譜,以“夏光庭[夏遠]”公為1世始祖。遷到江西武寧縣,再分遷江西新建縣、德安縣、修水縣
夏承皓(956-1004):北宋真宗太平興國初(即公元976年-983年)上平晉策,補右禁衛。宋真宗景德元年甲辰(即公元1004年)契丹內寇,夏承皓由間道發兵,夜與契丹遇於河朔,力戰虜騎,卒於陣,褒贈崇儀使。以子夏竦貴贈封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封魏國公。
夏竦(985年—1051年),字子喬。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北宋大臣、古文字學家,夏承皓之子[1]。初謚“文正”,後改謚“文莊”。夏竦以文學起家,曾為國史編修官,也曾任多地官員,宋真宗時為襄州知州,宋仁宗時為洪州知州,後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使等職。由於夏竦對文學的造詣很深,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都流傳於後世。
夏執中(?-1196):宜春(今江西省宜春)人,宋代節度使,以賢揚名。據傳朝廷舉慶禮,人皆爭獻珍奇,執中獨書“一人有慶,萬壽無疆”進之。
夏元鼎:南宋文學家、詩人。
夏友蘭:元代教育家。
夏庭芝:元代作家。
夏迪:元代畫家。
夏原吉(1367-1430):湖廣湘陰(今屬湖南省)人,明朝大臣,為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戶部尚書。
夏昶(1388—1470):明代著名畫家。
夏白眼::明代欖雕“聖手”。
夏言(1482-1548):明代政治家、文學家。明朝二十四臣之一,以正直敢言自負,明史曰:豪邁有俊才,縱橫辨博,人莫能屈。死後諡文愍。
萬曆四十六年舉人,崇禎初年,與杜麟征、陳子龍、徐孚遠等人結成“幾社”。崇禎十年中進士,任福建長樂縣知縣,體恤民情,革除弊俗,政績優秀,為崇禎皇帝接見嘉獎。然逢喪母及國難,未能升遷。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室福王在南京監國,任命他為吏部考功司主事。
弘光元年,清軍進攻江南,夏允彝與陳子龍等在江南起兵抗清,兵敗後,拒不降清。於同年九月十七日投水殉節,時年50歲,謚“忠節”。
夏完淳(1631年—1647年10月16日),乳名端哥,別名復,字存古,號小隱,又號靈首。民族英雄,明末(南明)詩人,松江華亭人,祖籍會稽(今浙江紹興)。為夏允彝之子,師從陳子龍。夏完淳自幼聰明,有神童之譽,“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14歲隨父抗清。其父殉難後,他和陳子龍繼續抗清,兵敗被俘,不屈而死,年僅十七歲。被俘後怒斥洪承疇,拒不降清,名揚後世。
九月十九日,夏完淳就義於南京西市,所謂罪名歸納為“通海寇為外援,結湖泖為內應,秘具條陳奏疏,列薦文武官銜”。臨刑時,他立而不跪,神色不變,劊子手戰戰兢兢,不敢正視,過了很久,才持刀從喉間斷之而絕。錢栴等三十餘人一同在南京就義。夏完淳死後,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殮遺體,歸葬於松江崑岡鄉盪灣村夏允彝墓旁。身後留有妻子錢秦篆、女兒以及遺腹子,出世後不幸夭折,一代忠良絕嗣。
夏敬渠:清代文學家、詩人。
夏燮:清代文學家、詩人。
夏倫:著名戲曲家。
夏之鼎(1782-1827):清代畫家。
夏瑞芳(1871-1914):近代出版家。
夏述唐(1888-1920):河南省息縣夏寨人,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驅。
夏世厚(1912-1993):河南固始人,當為夏光庭(夏遠)九世孫夏竦的後裔。歷任鄂豫陝軍區分區副司令員、第二野戰軍縱隊副旅長。建國後,歷任湖北軍區分區司令員,湖北省農林廳廳長、副省長,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湖北省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是中顧委委員。
夏征農(1904-2008):江西新建鎮坊(鎮坊今屬江西豐城)人,夏光庭(夏遠)40世孫。金陵大學肄業。歷任中共濟南市委副書記,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宣傳部部長,中共山東省委、濟南市委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華東局宣傳部部長,復旦大學黨委書記,中共上海市委書記,上海市社聯、文聯主席,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副主任,《辭海》主編。是中顧委委員。
夏雲傑(1903-1936):東北抗日聯軍高級指揮員。九一八事變後加入抗日戰爭行列,1932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湯原中心縣委委員,湯原反日游擊總隊政治委員,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六軍軍長,北滿(臨時)省委委員。
夏寶龍:男,漢族,1952年12月生,天津市人,1973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8月參加工作,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政治經濟學專業在職研究生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現任浙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