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道人

壺道人

壺道人(1872—1951),姓盛,名光偉,字樹人(或作樹仁、述仁),祖籍浙江秀水資料載壺道人身長八尺,幼承庭訓,讀書穎悟,喜愛金石書法,兼工楹聯,亦善水墨丹青,但丹青因罕作而鮮為人知;及長,因仕不第,於是潛心於金石書法,終成蜀中一代名家,尊為四川前清“五老七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壺道人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872
  • 逝世日期:1951
人物生平,仕途,藝術,其他信息,性情,晚年,

人物生平

仕途

壺道人出生於耕讀世家,心性淡泊,善飲,乃寓“真禪得道,清靜無為,醉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之意,號壺道人,亦號壺廬、壺廬主人,晚號老壺、壺叟、壺公、壺翁等(作畫時落款署“壺塗”),齋館名心香室。清光緒丁酉年間(1897年),他與兄光倬同寓北京,是年參加鄉試未取。光緒末年,他知灌縣(今四川都江堰市),為清朝最後一任灌縣知縣
蜀道人代表作品蜀道人代表作品
入民國後,壺道人以前朝遺民自居,堅不出仕,潛心書案,書印自給,以詩酒自遣,完現清心道骨、避世修行之古風。其因金石文章聲名遠播,求之者眾,而本人則諱言幣值潤格每字以紹興黃酒一十五斗代之。川中名宿榮縣趙熙(1867—1948)《香宋詞》中一闋《八犯玉交枝》,對他的隱逸生涯描述殆盡,謹錄於後:
盛樹人大令工刻印,今陳鴻壽也,刻天山逸民見饋,蓋別十二年矣,感寄此詞
仙逸生涯,石交名宿,送老隔朝官府。曾到江源峰第一,正作青城山主。離堆煙樹,記與孤客尋秋,詩心黃葉風吹去。誰分浪聲淘盡,浮雲千古。 百頭夢冷洞天,怕聞杜宇。欣然君尚如故。占三徑芙蓉深處。借消暑,銅斑摹去。印花色,千紅成譜。一條生活周秦路。且兌酒餘杭,燕然定勒誰家土。
一字讎稽山酒三斛,大令印格也。
難怪印譜中“謝經略”一頁有批註“謝二方六字,酒未來”,我初不解其意,今始釋然。
有意思的是,作為 “五老七賢”之一的壺道人,在那個動盪年代對官僚的寄語卻是“兼聽”和“遁世”。1938年,書畫名家施孝長、盛光偉為舊時四川軍閥幕僚書寫了一副扇面。 這把扇面為絹本,一面為施氏工筆重彩的高士撫琴圖,落款是“為荃叔先生屬正”。這幅畫是為劉文輝的幕僚劉荃叔所作。隱士是畫家慣用題材,常被用來反映文人的遁世心態。 另一面是壺道人題的四言篆書:“集思廣益,本非易事,要當內持,定見天心,處在乎外,廣延納而,萬流赴壑,乃為盡善”,這幾句話是對軍閥之間爭鬥的勸言。

藝術

壺道人金石、書法、楹聯堪稱三絕,尤以篆刻名世,而石交名宿。趙熙比為今之陳鴻壽。其制印“朱文師秦璽,白文法漢鑄,由己書出,自立門戶,以切刀刊刻,如削鐵斬玉,極富金石氣概,又較為圓融含蓄,少露方折圭角,不似浙派末流瑣屑死板”(《近現代百家書法賞析》)。其於金石之學造詣頗深,作印線條起止轉承,盡顯筆墨韻致,故每取鐘鼎磚瓦之奇文古字入印,布局多變,饒有異趣。他還嘗試用隸、楷二體入印,亦不乏成功之例;更擅作肖形印,輔以乾支,形閒神完,為近世印人所難及。其所學精粹多在印譜批註,如“凡作印須視印之大小、字之疏密為斷,故一印有一印之章法,落墨時一面目,落刀時一面目,修飾後又一面目,所謂文無定法,文成法立”;“作印不難於勻而難於不勻,不勻之勻,斯為至勻。此周秦璽所以高於漢印也”。其著有《篆文聯稿》、《吉金樂石》、《心香室印存》四冊、《壺道人印存》七冊等(惜未付梓)。
壺道人書法工真行隸篆,以篆著稱且傳世較多,而隸書稀見。其篆書取法秦漢碑;隸書宗漢;正書學唐,但於《瘞鶴銘》等六朝書得力甚多;行書學蘇,亦取法清代何猨叟、劉石庵,恪守古法而自有新意。早歲習秦小篆,筆勢圓滿,結構嚴謹。晚年則神遊三代,醉心吉金,所作大篆,字形端莊質樸,文雅大方,線條遒勁穩健,圓潤流暢,章法自然妥帖,氣血一貫,加以變化層出不窮,毫無板滯之弊。對於篆書,他在致其侄康侯函中說:“寫篆固貴平勻,既能平勻,又貴生辣,然此功甚不易到。我近年方有生辣之筆,惜已太晚無進步矣。吾侄所臨冒鼎已得貌似,可再臨散盤銘增加奇險之氣,火候到時自能出色”,其書學主張可見一斑。民國15年(1926年),蓉城書畫筆墨名店“胡開文”由青石橋移館春熙路北段,為壺道人以及謝無量鄭曼陀、林吾墨、施孝長、嚴谷聲等書畫名宿代理潤格,一時洛陽紙貴,對愛好並需求金石書畫的社會人士起到了橋樑作用。民國30年(1941年),川中名廚羅國榮於華興街現錦江劇場側初組餐館,求一店招。壺道人取典《易經》“頤貞吉,觀頤,觀其所養也,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頤之時大矣哉”之意,正書“頤之時”三字,筆法“自鐘太傅宣示表出,凝重疏朗,隸情篆韻,極見功力”,取意既典雅莊重,又把飲食的意義說得十分透徹,為羅之廚藝錦上添花。“頤之時”假古雅之風,不斷推陳出新,聲名遠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壺道人幼承四世家學,讀書穎悟,兼工聯語。民國13年(1924年),其妻因瘡患病故,壺道人挽書“侍姑孝謹,教子令方,三黨齊稱賢,何以吉人年不永;世道艱難,家庭困苦,一瘡成絕命,可憐孤侄恨終天”,對仗工整,遣詞貼切,情深意長。青城山三清大殿、上清宮、成都文殊院等名勝處均存有壺道人的楹聯。壺道人在自家有聯稱:“詩社往來青玉案,晴窗檢點白雲篇”,乃述其隱逸生活;又有“勿憂拂意、勿喜快心、勿恃久安、勿憚初難”之語,嵌以“敝帚”朱文印,戒勉子孫,情致殷殷。

其他信息

性情

壺道人生性坦蕩,淡泊不失豪爽,睿智不乏平和,故而知音良多,所交皆一時名宿,家存之《心香室印存》、《印草》中多見當時政界、藝壇名士趙熙、向楚劉存厚任鴻雋宋育仁等人名號齋館印。他與同道好友定期文酒雅集,“每約在頤之時”,啖天下美味佳肴,頌千古錦繡華章,妙語珠璣,扶醉而歸,以為快事。然杜康雖美,終有隱憂。壺道人自50歲後罹患痿壁之疾。民國13年,壺道人臨馮此山刻本《瘞鶴銘》贈給其子,記有“甲子六月大暑,手疾尚劇,吉皆侄乞臨此,幸勿示外人”諸語。壺道人於書畫篆刻之外,亦雅好琴、棋。四川古琴名家王華德先生回憶說:四川近代有大書法家盛光偉,號“壺道人”。在我所藏各琴中有一張“純陽琴”(底、面均是桐木,稱“純陽琴”),從琴身斷紋“大蛇腹”看,當是明代早期之物。此琴有“壺道人”題款,題款時間為清“光緒十六年”。

晚年

壺道人晚年多數時日居於成都外南紅瓦寺“待歸草堂”。有資料說“待歸草堂”亦是壺道人齋號,其實不然。它實是其么女婿饒幼懷所置產業之稱。饒時任昆明川鹽銀行經理。壺道人多數時間在那裡生活和創作,直至新中國成立。其所育一子四女皆自食其力,小女餘澤(字慕瑩)能傳承家學,又有堂侄餘鼎、餘晉分別工於書法與篆刻。1951年秋,一代金石書法名家壺道人在送其長孫敬福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後,於成都隆興街39號老宅無疾而終,享壽8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