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七賢

五老七賢

“五老七賢”是泛指一百年前光耀在四川的一個傳統文化群體。他們繼承巴蜀文化的優秀傳統,他們中有前清狀元、進士、舉人、知府、翰林、御史;有“一生不做官,桃李滿全川”的教育家。曾為政者,清廉剛正,循聲卓著;為教者,扶掖後學,培育英才。德才兼備,經世致用,廣植桃李,嘉惠士林,使“蜀學”在國內產生深遠影響。

基本介紹

  • 本名:五老七賢
  • 所處時代:清末民初
五老七賢,詳情,

五老七賢

清末民初,成都匯集了大批文人學士。他們中的不少人受到主持川政者的禮遇,其中的佼佼者被尊稱為“五老七賢”。
大體上說來,主要人物有趙熙顏楷駱成驤方旭宋育仁龐石帚、徐子休、林山腴邵從恩劉鹹滎尹昌齡、曾鑒、吳之英、盧子鶴、文龍等等。
五老七賢中尤以趙熙的威望成就最大,趙熙為前清翰林,以為民請願,彈劾權親權貴有“鐵面御史”之稱,且以詩、詞、書、畫、戲五絕名譽海內,尤以詩詞書法成就最高,有《香宋詞》流傳,當時稱為“清末第一詞人”,其書法贊為“榮縣趙字”,蜀傳統有“家有趙翁書,斯人才不俗”之諺,為世人所敬重。某年軍閥部隊在榮縣打仗,當時趙熙住在東門,雙方軍官以趙熙德高望重,未開戰之前先定下“君子協定”,不在東門開火,以免使老先生受驚嚇。川中人感其事,把榮縣城東稱為“鄭公鄉”。林思進擅詩,詩與趙熙齊名,有《清寂堂詩》流傳,當時詩界並稱“林、趙”。
趙熙《香宋詞》趙熙《香宋詞》
“五老七賢”多為通儒博學之士,可稱為清末民初蜀中儒學的代表人物。當時有“蜀地文風盛漢時”的贊語,這一學術現象就與“五老七賢”的承傳有極密切的關係。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與主流,又是涵攝百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體系。“五老七賢”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近現代歷史的急劇變革時期,新舊文化的衝突非常激烈。在他們身上充分體現出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部分人也具有變法維新以來的新思想,但有些又是頑固的封建文化衛道士。
“五老七賢”著述宏富,如宋育仁的《問琴閣叢書》,趙熙的《香宋詩詞集》、總纂《榮縣誌》,徐炯的《霽園叢書》,劉鹹滎的《靜娛樓詩文存》,衷冀保的《日本國史》,曾鑒、林思進編纂的《華陽縣誌》,都是有一定文化學術價值的著述和重要的鄉邦文獻。
“五老七賢”除文翰詩墨名揚學林藝壇,又互以名節相砥礪,他們敢於仗義執言,針砭時弊。趙熙在清末就是有名的“鐵面御史”。諸公以社會賢達的身份處於官民之間,溝通政令輿情,既為官方尊重和忌憚,又為民眾敬仰,深孚人望,為時所重。

詳情

1924年,軍閥楊森踞成都,北洋政府任命他“督理四川軍務善後事宜”。楊森次年在成都推行“市政建設”,強令拆民房擴建馬路。民房要市民自拆自建,不予補償,以致民眾流離失所,怨聲載道。以徐炯為首的“五老七賢”聯袂至督署交涉、抗議,為民請命。此事弄得楊森甚為難堪,又不好發作。事後惱羞成怒,蠻橫揚言:“我才不信你‘五老七賢’的腦殼是銅打鐵鑄,我就要試試看砍得落砍不落?”“五老七賢”們為社會主持公道,亦為地方惡勢力不滿,他們背地咒罵“五老七賢”是“五個燒火佬,七個討人嫌”,足見一代學人不只是謙謙儒士。
重民生 溝通政令輿情
“五老七賢”除文翰詩墨名揚學林藝壇,又互以名節相砥礪,以社會賢達的身份處於官民之間,溝通政令輿情,深孚人望,為時所重。
民國前期四川軍閥割據,戰亂頻頻,成都尤其是征戰之地,“五老七賢”常居間斡旋、調解,客觀上為市民減少了戰禍之苦。著名民主革命家黃炎培當年就有蜀游詩讚道:“劫後民勞未息肩,每聞政論出耆年。蜀人敬老尊賢意,五老當頭配七賢。”
1919年,川軍滇軍發生矛盾,在熊克武的邀請下,“五老七賢”聯名發出快郵代電,呼籲雙方克制退讓。1922年,川軍一、二兩軍聯合排擠督軍劉存厚,兵臨成都城下。劉已做好逃跑準備,但礙於面子,仍作出堅決巷戰的模樣。“五老七賢”認為成都即將遭受浩劫,便齊集北較場督署,要求劉存厚以全城人民的生命財產為重,不要進行巷戰。經過三天的奔走,劉督軍“順坡下驢”,帶著他的督軍印信離開成都而去。“五老七賢”的威望達到高峰,成了成都的風頭人物。他們經常坐著省、督兩署給他們特備的大轎,在公私宴會、紅白喜事席上,總是位居首座,受人尊敬。
不過,“五老七賢”也有大失臉面的時候。1924年,軍閥楊森踞成都,搞城市建設,要修馬路、拆棚子、退街房、毀少城城牆。以徐炯為首的“五老七賢”尚存者聯袂至督署交涉、抗議。楊森甚蠻橫揚言:“我才不信你‘五老七賢’的腦殼是銅打鐵鑄,我就要試試看砍得落砍不落?”碰過這個釘子後,“五老七賢”在成都的活動就銷聲匿跡了。
到了1935年,當時在四川執政的劉湘使人提出“川人治川”的口號以抵制蔣的勢力。“五老七賢”中的遺老、戴季陶的老師徐子休,以他個人的名義,印發一個題為《異哉所謂川人治川也》的傳單,反對“川人治川”。這可算是“五老七賢”在四川政治舞台上的最後一次表演。
“五老七賢”不止12人
“五老七賢”有巴蜀重文化的特點,他們中前清狀元、進士、舉人占絕大多數。大體說來,比較公認的“五老七賢”有這樣一些人士:
方旭 字鶴齋 安徽桐城 前清翰林、四川提學使
曾鑒 字奐如 隆昌 前清拔貢
曾培 字篤齋 成都人 前清翰林
陳忠信 字孟甫 富順 前清翰林
宋育仁 字芸子 富順 前清翰林
趙熙 字堯生 榮縣 前清翰林
顏楷 字雍耆 華陽 前清進士
劉鹹滎 字豫波 雙流 前清拔貢
邵從恩 字明叔 青神 前清進士
徐炯 字子休 華陽 前清舉人
文龍 字海雲 成都 前清舉人
駱成驤 字公繡 四川資中人 四川清代唯一狀元
昌齡 字仲錫 郫縣 前清翰林
林思進 山腴 華陽 前清舉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