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基泰人(塞西亞)

斯基泰人

塞西亞一般指本詞條

斯基泰人(Scythians,希臘語Σκύθαι),是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3世紀位於中亞和南俄草原上印歐語系東伊朗語族之遊牧民族。又譯“西古提”人((Skutai)、西徐亞人或賽西亞人;古代波斯人稱之為Saka(薩卡人),分為戴尖帽塞人、飲豪麻汁塞人、海那邊的塞人;古代亞述人稱之為Ashkuzai,古波斯和古印度人稱之為Saka;古希臘人稱之為Skuthoi或Sacae;中國《史記》、《漢書》中稱之為“塞”或“塞種”、尖帽塞人或薩迦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斯基泰人
  • 外文名:Scythians
  • 希臘語:Σκύθαι
  • 又譯:西古提人,塞種人
  • 起源時間:公元前八世紀
  • 活動中心:南俄羅斯草原
起源,簡介,歷史,社會經濟,宗教信仰,漢文記載,

起源

斯基泰人,發源於東歐大草原,在頓河多瑙河之間,黑海以北,此前一直居住在伏爾加河流域,不斷的遷徙中,其遷徙地從歐洲一直到內蒙古和鄂爾多斯沙漠,是史載最早之遊牧民族;善於養馬,他們與阿拉伯人凱爾特人不斷接觸,吸取了多種文化包括希臘文化的特點,在征服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公元前7世紀曾對高加索小亞細亞亞美尼亞米底以及亞述帝國大舉入侵,威脅西亞近七十年,其騎兵馳騁於卡帕多細亞到米底、高加索到敘利亞之間,尋找掠奪物;其後逐漸衰落,分為眾多部落,公元四、五世紀民族大遷徙時隨匈奴人入侵歐洲之阿蘭人(亞蘭)即為其中之一部。廣義的斯基泰人還應包括滯留在中亞、西西伯利亞和阿爾泰地區的一些部落,其文化、藝術和生活方式與南俄和伊朗的斯基泰人極為相同。斯基泰人身材矮壯,藍眼隆鼻多須,在種族上與薩爾馬特人、塞種人和馬薩格他人接近,語言、社會生活、文化傳統和宗教也大致類似,斯基泰人沒有文字。關於斯基泰人的文物出土自烏克蘭和南俄地區。
波斯石壁上雕刻的尖帽塞種波斯石壁上雕刻的尖帽塞種

簡介

斯基泰人屬於伊朗族的塞人,自公元前1000年以來就居住在中亞遼闊的草原上,過著遊牧生活(見左圖遷徙路線,黃色為居住地)。他們從公元前七世紀以來便和亞述、波斯、希臘發生著接觸。他們分布的地區很廣,西自黑海以北,東至伊犁河下游,南達古波斯的北邊邊疆。雖然在種族上屬同一語族,但在不同地區各有不同的名稱。史家一般把西方的塞人稱為斯基泰人,裏海西北的稱為薩爾馬特人(Sarmatia),裏海東北的稱為奄蔡人(Aorsi,後稱阿蘭人,Alani),再往東南,自鹹海以南東至伊犁河下游的稱為塞種人和馬薩革特人。希伯來文轉述了亞述人對斯基泰人的叫法為亞實基拿,在《創世紀》十章第三節和《歷代志上》一章第六節寫到:“歌篾的兒子是亞實基拿(Ashkenaz)、利法和陀伽瑪”。猶太人認為斯基泰人可以追溯到諾亞的第三子雅弗。耶利米還“預言”新巴比倫王國會被亞拉臘、米尼和亞實基拿攻擊(耶利米書51:27)。
西元前7世紀-西元4世紀斯基泰遷徙圖西元前7世紀-西元4世紀斯基泰遷徙圖
斯基泰人
匈牙利語言學家奧斯娃爾德·切枚例若(Oswald Szemerenyi)通過研究四種伊朗民族名稱"Scythian-Skudra-Sogdian-Saka"證明斯基泰其實來源於一個古老的印歐同源詞,意思是“弓箭手”。斯基泰人最拿手的武器是合成弓,長80厘米左右,用馬鬃或者動物的肌腱做成弓弦。一個訓練有素的射手每分鐘可以射十箭,如此密集發射的箭雨加上淬毒的箭頭極具殺傷力。希羅多德還寫到斯基泰人曾經居住在亞洲,但是在與同為塞人的馬薩格特人的戰爭中失敗而離開故鄉侵入辛梅利亞地區(Cimmeria,含土耳其、伊朗、阿富汗斯坦、印度等)。希羅多德說:“馬薩格他人在服飾和生活方式上跟斯基泰人類似。他們都以步兵或騎兵的形式戰鬥,使用長槍和弓箭。不過他們最喜愛的武器是斧頭。他們的手臂覆蓋著黃金或者黃銅。而他們的槍頭、箭矢和斧頭是用黃銅製造的;頭盔、皮帶和扣子是黃金做的。馬的防具是用黃銅做的,而韁繩和護頭由黃金製造。他們從來不用鐵或者銀,因為他們的國家不出產鐵和銀,卻擁有大量的銅和金……每個馬薩格他男人只有一個妻子,但所有的妻子是共有的;但是斯基泰人卻不是這樣。”希羅多德認為斯基泰人分為至少5個部落,而南方的遊牧斯基泰人和北方的務農斯基泰人有區別。他還記載下斯基泰人穿褲子,戴著尖尖的高帽子,攜帶弓箭和匕首以及戰斧。至於戰爭,希羅多德這樣記載著,他們的習慣是這樣的:斯基泰人飲他在戰場上殺死的第一個人的血,把在戰爭中殺死的所有死人的首級帶到他的國王那裡去,便可以分到一份虜獲物,否則就不能得到。他沿著兩隻耳朵在戰俘頭上割一個圈,然後揪著頭皮把頭蓋搖出來。隨後他再用牛肋骨把頭肉刮掉並用手把頭皮柔軟,用它當作手巾來保存,把它吊在他自己所騎的馬的馬勒上以為誇耀。凡是有最多這種頭皮製成的手巾的人,便被認為是最勇武的人物。考古學家也在斯基泰人的墓穴中找到了大量波斯戰利品:複合弓、長矛、標槍、斧、劍、匕首,以及許多鐵片青銅片,可用來製成鱗甲。全身披掛的戰馬殉葬在主人身旁,即使是女性墓中也堆放著武器。他們的鱗甲用皮革為底,上面覆蓋的鱗片層層相疊,每塊蓋著下面一塊的一半長度,這種緻密的防護措施主要用於胸甲、頭盔、臏甲和馬的圍裙。
喜愛黃金的斯基泰人喜愛黃金的斯基泰人
斯基泰武士斯基泰武士

歷史

公元前五世紀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記錄下了古波斯人把所有的斯基泰人稱作薩卡人(saka),斯基泰人的統治者被稱為王族(RoyalScyths),斯基泰人自稱為斯古呂他人(Skolotoi)。
公元前9世紀以前,斯基泰人可能主要分布於阿爾泰山以東。公元前8世紀中葉,周宣王征伐獫狁、西戎,後者壓迫斯基泰人西走南俄。自然災害(如乾旱)也可能是其西遷的一個原因。斯基泰人到達高加索和黑海北岸後,驅趕那裡的西米里安人西逃,大部分定居下來,另一部分繼續西遷至多瑙河流域定居。還有一部分跟蹤西米里安人南下,到達小亞細亞和伊朗高原西北部。另外有些學者認為,斯基泰人系公元前14世紀開始從伏爾加向西遷的斯魯伯文化居民的後裔。斯基泰人稱霸南俄後氏族社會開始解體,出現軍事民主制。公元前7世紀中葉已形成貴族首領階層,核心是在庫班(南俄地區城市)的世襲王族。王族的創始者可追溯到傳說中的塔爾吉陶斯王位傳至格奴魯思時(約公元前630),斯基泰人的版圖從波斯邊境經庫班一直伸延到整個南俄草原。斯基泰王帕爾塔圖亞和馬底耶斯父子還統治過烏拉爾圖。公元前七世紀,他們翻越高加索山脈,進入亞述北部。公元前625年,斯基泰人侵入敘利亞和位於今巴勒斯坦南部的朱迪亞,後來兵鋒達埃及邊境。法老薩姆提克一世(公元前664~前610在位)被迫與之簽約以阻其繼續南侵。這部分斯基泰人後來受米底帝國打擊退回南俄。公元前676年,斯泰基人和曼努亞人(Mannaeans)聯合進攻亞述王國,亞述打敗了入侵者。後來在巴比倫和亞述的記載中,把斯基泰人和米底人聯繫了起來。
南俄的斯基泰士兵南俄的斯基泰士兵
前612年,斯基泰人與巴比倫,倒戈毀滅了亞述帝國。再後來的阿契美尼德王國也提到了斯基泰人。公元前513年,斯基泰王伊當提爾蘇斯舉兵反對波斯王大流士一世,在政治上統一整個斯基泰人,希臘邊境城邦被迫每年納貢以免遭掠劫。
斯基泰人斯基泰人
公元前512年,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攻打斯泰基人,他征服了色雷斯,用浮橋渡過了多瑙河,根據希羅多德描述,波斯軍沿著伏爾加河北上。斯基泰人沒有組織大規模的抵抗,他們一路緩慢撤退,毀壞農田,填塞水井,留給敵人的只有白地千里。在補給嚴重匱乏的情況下,大流士終於退回亞細亞,在撤退中產生了數倍的傷亡。斯基泰王國在公元前5~前4世紀(一說在公元前2世紀)形成。
公元前5世紀至前3世紀,斯基泰人的勢力大增,壟斷了黑海至希臘的奴隸買賣並獲取財富。公元前4世紀中葉,斯基泰人開始衰落。從公元前4世紀開始,貧富分化明顯。公元前339年,斯基泰王阿提亞斯在對馬其頓腓力二世的戰爭中戰死。於是斯基泰因戰爭中失敗而內部分裂。雖然斯基泰人後來建立了新的王國,但在公元3世紀被哥特人摧毀。薩爾馬特人(Sarmatians)逐漸取代了斯泰基人。公元前2世紀,斯基泰人被薩爾馬他人排擠到克里木,建都城於涅亞波里。斯基泰人遂與民族大遷徙中的各民族相融合,此後的“斯基泰”一詞用以指居住在黑海以北地區的各族居民。

社會經濟

斯基泰人的國家由四大部族組成、每部族又分為若干區,各區的首領負責斷案、徵稅、向異族屬國索貢等。國王和各級首領的繼承都是世襲制。氏族部落是斯基泰人的社會基礎,戰時則是作戰單位,各部族每年春天大會於王廷。戰時全民皆兵,分成三部分:主力由貴族首領的衛隊組成,其次是參過戰的部落民組成的部隊,其他老弱者組成輔助部隊。斯基泰人以多殺敵為榮,有以敵人頭骨為飲器的習慣。武器裝備有戰斧、矛、弓箭等。騎馬射箭是他們的特長,故有“馬上弓手”之稱。
斯基泰黃金藝術斯基泰黃金藝術
斯基泰人多以遊牧為主,飼養馬、牛、羊、狗。少部分從事漁獵。進入南俄後,還有一部分定居民。斯基泰人精於製造手工藝術品。整個歐亞草原的斯基泰藝術風格較為一致,即通過鍛、鑄、鑲壓、刻等多種手法,用金、銀、銅等材料創造出生動的淺浮雕動物造型,其中最常見的有獅、虎、馴鹿、馬、麋、食肉鳥以及其他想像的動物,統稱為“動物紋”或“野獸紋”。斯基泰藝術的另一特點是往往以帶鉤、柄、飾牌等裝飾在馬具、武器、衣著和器皿上,成為財富的標誌。同黑海沿岸的希臘城邦、波斯以及中亞各族有貿易往來。公元前2世紀,克里米亞出現斯基泰最初的鑄幣。

宗教信仰

斯基泰人初信自然神,但無廟宇之類建築。斯基泰人保有明顯母權社會痕跡,信奉的神靈中,最高貴的是母神塔別梯-赫斯提亞,主保護火種和牲畜。斯基泰人的宗教是原始印度伊朗宗教或者前瑣羅亞斯德教,崇拜伊朗族的熱神阿他和雅利安人的火神阿耆尼,是比瑣羅亞斯德教和印度教還要原始的信仰。後來影響了斯拉夫突厥奧塞梯的傳統。斯基泰人崇拜鹿,鹿是斯基泰藝術品的普遍形象,特別是陪葬品。斯基泰人相信速度快的動物能帶給死者靈魂速度,所以開始用馬殉葬,但是以馬殉葬可以追溯到銅器時代。斯基泰人的墓葬遍及阿爾泰至南俄草原的廣大地區。墓中陪葬物顯示當時社會貧富懸殊的現象。國王死後,要殺死50名衛士連同馬匹殉葬。貴族的墓制也極宏偉,除要求殉葬外,還埋入金、銀、銅器、陶器,一般成員的墓穴則簡陋不堪。希羅多德描述了斯基泰國王葬禮上的馬殉葬儀式。而鐵器時代的丘爾駻墓葬甚至有幾百匹馬被殉葬。突厥人作為斯基泰文化的繼承者延續了殉馬陪葬的習慣。遷入南俄後,明顯受希臘影響,信仰天神宙斯、土地女神吉爾、日神阿波羅、海神波塞冬。斯基泰人始終沒有文字,但有不少斯基泰人名、地名、族名保留在碑銘和古典作家的著作中。
西元3世紀烏克蘭咳峙的斯基泰王后面具西元3世紀烏克蘭咳峙的斯基泰王后面具

漢文記載

公元前八世紀中國出現了模仿斯基泰動物搏鬥圖案的玉器。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或者更早,在今天的甘肅、青海兩省黃河以西,即河西走廊湟水流域(古稱河西地區),和北方草原地帶,居住著許多遊牧民族,其中見諸古代典籍的就有允姓之戎、大夏、莎車大月氏、匈奴、樓蘭等。這些當時北方的遊牧民族很早就活動在河西走廊、湟水流域和北方草原上,他們依靠強弓勁馬,在這一帶縱橫馳奔,經常與河東之地的定居人民發生衝突。至秦穆公時,為了徹底解決來自河西地區遊牧民族的侵擾,用能人由余的智謀,在公元前623年,派兵攻打戎王,占領了許多遊牧民族的地區。最終導致了這些被打敗的民族向北和西方遷徙。在這些民族中,就有允姓之戎、大夏、月氏、莎車等族,至公元前7世紀末,這些人開始出現在塞地,即伊犁河和楚河流域。《漢書·西域傳》稱之為塞種,意為塞族。塞種在我國古代佛經中作“釋種”。塞克在佛經中也有其它幾種譯名,如《雜阿含經》作“釋迦”,《正法念處經》作“賒迦”,《孔雀王經》作“鑠迦”,一作“爍迦”。當時塞種人已南下,在乾陀羅之西,約在今阿富汗斯坦首都喀布爾坎大哈之間。自先秦至漢初,塞種人分布在中亞錫爾河以北一帶,以伊犁河流域為中心。《漢書·西域傳》中說:“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自此塞王南君罽賓,塞種分散,往往為數國。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屬,皆故塞種也。”這是追述的先秦、西漢的史實。休循與捐毒都是帕米爾山中的遊牧小國,距疏勒國不過數百里,到東漢未期都歸屬疏勒國。因此,塞人活動的地域是應包括疏勒在內的。烏孫國的東邊與匈奴人相連,西北面是康居人,西鄰大宛,南面是居住在城郭內的國家。這地方原本有塞人居住。大月氏人向西方遷移時,打敗了塞王。塞王向南過懸度,進入了克什米爾地區,大月氏便占領了原塞王的轄地。後來烏孫王昆莫占有了大月氏的領地。所以說烏孫的人民中有塞人和大月氏人。後來《漢書·張騫傳》載:“月氏已為匈奴所破,西擊塞王。塞王南走遠徙,月氏居其他。”即公元前176年左右,大月氏西遷,擊敗塞人部族,大批塞人被迫從伊犁河谷南遷,其中有一支曾通過喀什西北的鐵列克山口,先後定居疏勒與于闐二綠洲。本世紀以來,在喀什地區巴楚縣和田地區,都發現過古代塞語文獻,說明西漢以後,疏勒綠洲曾是古代塞人活動的重要地帶。塞人南遷之際,已進入有階級社會,有過相當發達的古代文明,這對他們後來定居的西域古疏勒國的經濟文化的發展,無疑產生過巨大影響。有人甚至推斷,“疏勒”這一地名,就是塞人的貢獻。
俄國彼得大帝的前5-4世紀斯泰基黃金手辦俄國彼得大帝的前5-4世紀斯泰基黃金手辦
大英博物館藏的中國玉器大英博物館藏的中國玉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