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20世紀後半期,全球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標準
國際貿易理論將這種增長的原因歸結為世界範圍內
關稅的普遍削減,但如Yi(2003)指出的,這一觀點無法解釋兩個現象:第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關稅下降了11%,而
世界貿易占
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上升了3.4倍,如果以
關稅降低來解釋世界貿易增長,則意味著貿易對關稅的反應彈性大約為20,這顯然大大超過
標準貿易模型對該彈性的判斷;第二,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關稅的削減幅度要大於這之後的時期,而前一時期貿易增長的幅度卻比後一時期小,事實上,80年代中期以後貿易對關稅的反應彈性急劇上升,這一彈性呈現的非線性特徵也與標準貿易模型不相符。Ishii和Yi(1997)、Hummels等(1998,2001)、Yi(2003)等認為,國際垂直貿易分工與貿易的存在是回答上述難題的關鍵,能夠很好地對
世界貿易的增長作出解釋。
國際貿易理論從廣義上講包括國際貿易純理論與國際貿易
政策理論,從狹義上講僅指純理論。概括而言,國際貿易純理論主要研究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貿易的起因,當然在解釋貿易起因的同時亦會涉及到貿易的形態或模式,即對貿易流向、結構等的分析;二是貿易的經濟影響,這其中又包含
貿易利益與收入分配兩個方面,前者考察貿易參加國總體
國民福利的變化,後者分析貿易對一國內部不同部門與要素報酬的影響。國際貿易
政策理論則研究貿易政策制定的依據、貿易政策工具及其效應等問題。本文論述國際垂直貿易對貿易理論的相關拓展,主要涉及狹義的
國際貿易理論,即純理論方面。
發展趨勢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這種生產環節跨
國界垂直分布現象,早在20世紀60-70年代就已有學者注意到,Balassa(1967)可能是最早發明“垂直貿易”(verticalspecialization)這一名詞的,而
Findlay(1978)也是較早使用這一術語的。20世紀90年代以後,國際垂直貿易分工與貿易的迅速發展引起了理論界的普遍關注,近年來對該問題的研究文獻不斷增多成為國際經濟學等學科領域值得注意的動向。學者們使用不同的術語來描述這一現象,並通過量化方法說明了國際垂直貿易的發展趨勢。
度量國際垂直貿易程度與趨勢的主要方法包括套用投人—產出表計算
出口中包含的進口
中間投入比重或進口中間投入占
總產出、總投入的比重,以及使用中間品貿易、
加工貿易等國際貿易統計數據間接說明垂直貿易的情況。其中較好的方法是Hummels等(2001)建立的VS(verticalspecialization)指標,即計算
出口中包含的進口
中間投入價值(VS值)及其占總出口的比重(VS比重)。Hunnmels等(2001)計算了10個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和4個新興市場經濟體的VS比重,並對整個世界的VS比重作了推算。他們的計算結果表明,近幾十年來建立在垂直貿易基礎上的國際貿易得到了長足發展。1990年他們考察的14個國家(和地區)的VS比重達到21.1%,與1970年相比增長了近30%,1995年達到22.2%,與1970年相比增長了近35%;1990年世界總體的VS比重為21.2%,較1970年增長了約33%,1995年則達到22.7%,較1970年增長了約43%。
20世紀後半期以來國際垂直貿易分工與貿易的快速發展,得益於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技術進步、運輸與通訊成本降低、
貿易自由化等因素。技術進步使生產過程能夠分割為不同的階段,而運輸與通訊的發展便利了生產環節分配到不同的國家。
關稅等
貿易壁壘的削減則極大地促進了國際垂直貿易及整個
世界貿易的增長,因為垂直貿易涉及原材料、零部件、中間
產品等多次跨越
國界,當世界平均
關稅水平降低時,散布在垂直貿易鏈上的不同環節均能享受到
貿易自由化的利益,使貿易對
關稅的反應彈性大大提高。並且,如果
關稅水平較高時不存在垂直貿易,而當關稅下調到某個臨界值以下時垂直貿易出現,關稅削減就會產生較之臨界值1;22:更大的貿易增長效果,這樣貿易對關稅削減的反應就呈現出非線性的變化,這正解釋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與之後國際貿易對關稅不同反應彈性的實際情況。
起因與模式
在解釋國際垂直貿易起因與模式的過程中,標準貿易理論主要在兩方面得到了拓展:第一,
國際貿易理論研究的對象由
產品層面深入到工序層面,標準理論中
產業間貿易與
產業內貿易的劃分,擴展為產品間分工與產品內分工的劃分;第二,一些學者將產業組織與
契約理論的概念納入貿易模型,出現了
產業組織理論與貿易理論相結合的分析框架。
從產品間分工到產品內分工
按照標準
國際貿易理論對貿易起因的解釋,可以將其大致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傳統的
比較優勢理論,建立在完全競爭市場結構的前提下,解釋
產業間貿易;另一部分是“
新貿易理論”,建立在
規模經濟與
不完全競爭的基礎上,解釋
產業內貿易。但是,無論是
產業間貿易理論還是
產業內貿易理論,都暗含著一個前提假定,即作為分工和貿易對象的
產品,其全部生產過程在某一國家或
經濟體內部進行。換言之,主流貿易理論以
產品作為基本分工對象,而產品的生產過程被假定為不可分割的。國際垂直貿易的出現和發展,意味著
國際分工對象從
產品層面擴展到工序層面,產品的生產過程分割為多個生產環節,形成了一個價值增值鏈條,並在跨
國界的不同區位進行分布。與此相適應,貿易理論的研究對象也深入到
產品內分工。在
比較優勢理論框架下,考慮的就不只是特定國家在什麼樣的
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而是在特定產品生產過程的哪個或哪些生產環節上具有比較優勢。在
新貿易理論框架下也同樣,為了獲取
規模經濟利益而進行的
國際分工不只停留在
產品層面,通過將具有不同有效規模的生產階段加以分離並安排到不同的空間場合進行生產,同樣可以達到節約成本、提高
資源配置效率的目的。Ishii和Yi(1997)、盧鋒(2004)等認為,與標準貿易理論對貿易起因的解釋相類似,國際垂直貿易仍然建立在比較優勢或
規模經濟的基礎上,只是這種比較優勢或規模經濟需要深入到工序層面來考察。
下面以
比較優勢理論為例,說明國際垂直貿易如何使貿易理論的研究由
產品間分工擴展到
產品內分工。考慮一個2×2×2的
要素稟賦理論模型,即兩個國家——
資本相對豐裕的A國與勞動相對豐裕的B國,兩種產品——
資本密集型產品X與
勞動密集型產品Y,兩種要素——資本(K)與勞動(L)。AA′與BB′分別表示A、B兩國兩條等值的
等成本線,AA′與BB′的斜率差異反映了兩國要素價格的差異,A國勞動相對
資本價格較高,B國勞動相對資本價格較低。通過AA′與BB′交點的射線OS具有
國際分工臨界線的經濟含義,
生產擴張線斜率大於OS斜率的
產品,生產中
資本投入密集度高於OS線代表的資本投入密集度,應當由資本豐裕的A國進行
專業化生產並
出口;生產擴張線斜率小於OS斜率的
產品,生產中資本投入密集度低於OS線代表的資本投入密集度,應當由勞動豐裕的B國進行專業化生產並
出口。在不存在垂直貿易的情況下,
國際分工與貿易的對象是最終產品X、Y,按照赫克歇爾—奧林定理(Heckscher-OhlinTheorem),A國將
專業化生產並出口X,B國將專業化生產並出口Y。圖2中X0、Y0分別為X、Y兩種
產品的單位價值
等產量線,顯然,A國生產單位價值X產品的成本要低於B國,因為按照B國現行的要素價格,表示其生產單位價值x產品成本的
等成本線一定位於BB′的上方;同樣,B國生產單位價值Y產品的成本低於A國。OX(通過X0與AA′的切點)與OY(通過Y0與BB′的切點)分別為X與Y的
生產擴張線,位於
國際分工臨界線的兩側。
現在考慮國際垂直貿易的情況,以X
產品為例,假定x的生產可以分割為勞動投入相對比較密集的X1階段與資本投入比較密集的X2階段,兩個階段的要素投入比例分別由
生產擴張線OX1、OX2表示。X產品的總
要素密集度為X1、X2兩個生產階段要素密集度的加權平均,
生產擴張線OX上單位價值X產品的實際生產點,可以利用對X1、X2兩個生產階段矢量加總的原理來確定。如圖2所示,假定X1階段的
生產擴張線OX1位於
國際分工臨界線OS以下,這就意味著勞動投入相對比較密集的X1階段應該轉移到B國進行生產,這種分工可以帶來成本的節約。在這個例子中,
國際分工與貿易仍然建立在
比較優勢的基礎之上,但是,分工的對象由不同的
產品擴展到同一產品的不同生產環節。
分析框架
除了從標準貿易理論出發解釋國際垂直貿易分工與貿易的發生及其模式,還有一些學者將產業組織與
契約理論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引入貿易模型,將貿易與企業組織模式選擇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了國際垂直貿易研究領域一個新的重要分支。
國際垂直貿易的實現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垂直型
國際直接投資,在
一體化企業內部完成不同生產階段的生產並進行企業內貿易;二是進行國際外包,而國際外包又包括通過
契約從其他企業獲得某種特定投入以及通過現貨市場交易購買某種普通投入。”將
產業組織理論與貿易理論結合起來的分析框架,主要是套用產業組織理論中的產權、
交易成本、激勵系統、委託代理等有關
企業邊界的理論,對企業在外包與
一體化之間的組織模式選擇,或者對
契約外包與普通外包之間的選擇等問題作出解釋,特別是分析企業選擇
契約外包而不是在一體化企業內部進行生產和貿易的理由。例如,按照
交易成本理論,企業的邊界依據交易成本最小化的原則來確定,而企業內部的
一體化生產有利於消除企業間通過
契約進行交易的成本;但另一方面,建立在
國際直接投資基礎上的
垂直一體化需要較高的固定投入,外包卻可以帶來生產成本的節約,因此企業必須在外包帶來的生產成本節約和外包契約不完全性引致的交易成本之間作出權衡。
在探索不完全
契約下國際外包發生條件的過程中,研究方法上的一個重要進展就是將契約模型並人標準的
一般均衡貿易模型,特別是
要素稟賦理論模型以及建立在
消費者需求多樣化基礎上的
壟斷競爭貿易模型。與此同時,影響國際垂直貿易形式的多種因素被提出。例如,Grossman和Helpman(2005)指出了
市場厚度的重要性,市場厚度是
交易成本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當市場越“厚”,即市場上
中間投入的生產者或供給者數量越多時,一個獨立的
最終產品生產企業越容易找到適當的特定投入生產企業,因而企業內部
垂直一體化相對於外包交易成本較低的優勢被減弱,企業間的交易更具吸引力。再如,Antrs(2003)認為,垂直貿易的模式與國家間
要素稟賦差異以及
中間投入的
要素密集度有關,並預測一個國家通過企業內貿易進口中間投入的比例是
出口國
資本-勞動比的增函式。又如,Antrs和Helpman(2004)指出,企業不同的產權結構和
中間投入生產區位的選擇與企業的生產率水平密切相關,並分析了行業內企業生產率分布狀況與行業間特性差異對企業組織模式的影響。
經濟影響
有關國際垂直貿易分工與貿易的大量文獻,除了研究這一現象產生的基礎與動因,還分析了其經濟效應。在
貿易利益方面,與
標準貿易模型相比,由於垂直貿易將
國際分工的對象由
產品層面擴展到工序層面,因而使貿易利益的範圍擴大,參與國際垂直貿易分工與貿易的國家有可能達到更高的福利水平。而在收入分配方面,國際垂直貿易模型在引入
產品內分工的前提下,進一步分析了一國內部資本與勞動之間、熟練勞動與非熟練勞動之間報酬的相對變化,以及國家間要素
價格差異的變動趨勢,其結論較之標準貿易理論更為豐富,更具有不確定性。
對總體國民福利的影響
與標準貿易理論相類似,在國際垂直貿易模型中,一般情況下,
自由貿易可以帶來國民福利的提高。並且,如Jones和Kierzkowski(1998,2001b)等指出的,與不存在垂直貿易分工的國際貿易模型相比,垂直貿易擴展了
貿易利益的範圍。
國際分工的細化與程度的加深使得那些在某種
產品特定環節生產上具有優勢的國家也能從國際分工和貿易中獲利,而且可能使原本就從最終產品貿易中獲利的國家福利進一步提高。
當然,國際垂直貿易擴大
貿易利益是一種可能性,是一般性的結論。像在標準貿易理論模型中一樣,即使在
自由貿易下,貿易參加國的福利也有可能惡化。例如,Deardorff(1998a)、Jones和Kierzkowski(2001b)等指出,如果在發生國際垂直貿易分工與貿易後,國際比價不是固定不變,而是發生了變化,那么貿易參加國的
貿易條件就存在惡化的可能,其
國民福利也就有可能降低。
對收入分配的影響
在標準的新
古典貿易理論中,貿易的收入分配效應是較為明確的。根據赫克歇爾—俄林定理,一國
出口密集使用其豐裕要素的
產品,進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通過貿易,一國國內
出口品的價格上升,進口品的價格下降。根據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Theorem),當商品相對價格上升時,該
商品生產中密集使用要素的收入將提高,另一要素的報酬將下降,這意味著國際貿易將提高一國豐裕要素所有者的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與
標準貿易模型不同,關於國際垂直貿易對收入分配影響的理論分析缺乏簡單一致的結論。
國際垂直貿易分工與貿易的收入分配效應受到了經濟
已開發國家學術界和
政策制定者的普遍關注,因為經濟已開發國家將特定
產品的
勞動密集型生產階段轉移到勞動豐裕的
開發中國家,被認為會對經濟已開發國家的
工資水平,特別是對非熟練勞動的收入產生不利的影響。但是,Amdt(1997;1999)、
Jones和Kierzkowski(200la,200lb)、Kohler(2003)等的研究表明,國際垂直貿易的收入分配效應具有不確定性,具體結果可能依賴於國家的
要素稟賦、產出模式、具體的垂直貿易分工情況以及本國在特定生產階段的
要素密集度等因素。
標準貿易理論在考察國際貿易對要素價格的影響時,還有一條重要的結論是在各國要素價格存在差異,並且
生產要素不能通過國際間自由流動來實現最佳配置的情況下,國際貿易可以替代要素流動間接實現世界範圍內資源的最佳配置,這就是所謂的
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FactorPriceEqualizationTheorem)。在國際垂直貿易模型中,學者們也探討了垂直貿易能否促進各國要素價格趨同的問題,但結論與標準
國際貿易理論的分析相比仍然表現出較強的不確定性,Jones和Kierzkowski(2001b)認為結果依賴於國家間要素稟賦比例的差異程度,Deardorff(1998b)則認為關鍵在於國際垂直貿易發生後不同生產環節的
要素密集度與生產分割前技術的對比。
存在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
世界貿易的快速發展,是
經濟全球化最明顯和最常被引用的證據。而國際垂直貿易分工與建立在此基礎上的貿易的盛行,是
世界貿易增長的重要原因,也是20世紀後半期興起的第二次
經濟全球化高潮的一個新的顯著特徵。當特定
產品的生產過程被拆分為多個環節並散布於不同國家(地區)進行時,國際貿易的性質發生了重要變化,國家(地區)之間越來越多地就特定產品的不同生產階段進行
專業化分工,
國際分工與交換由產品層面擴展到工序層面。並且,由於垂直貿易涉及原材料、零部件、中間產品等多次跨越
國界,
貿易壁壘削減的影響被放大,世界
貿易量因此得到了迅速增長。
近年來,對國際垂直貿易分工與貿易的研究文獻不斷增多。這些研究的內容與標準
國際貿易理論相似,主要集中在分析國際垂直貿易分工與貿易發生的動因、模式,以及這一現象對
國民福利、收入分配的影響等方面。但由於研究對象由
產品間分工深入到產品內分工,因此標準貿易理論在研究範圍、方法與結論等方面都得到了拓展。
雖然本文的研究主要針對國際貿易純理論的相關發展,但不可否認,對國際垂直貿易分工與貿易的研究有著明顯的
政策含義。例如,由於國際垂直貿易使貿易利益的範圍得到擴展,所以隨著這一現象的發展,進一步的
貿易自由化可以產生比
標準貿易模型預測的更大的利益。再如,由於
國際直接投資是國際垂直貿易的一種實現形式,這可能意味著
貿易自由化和投資自由化是互補的,並使貿易
政策與外資政策的聯繫變得更加緊密。
對國際垂直貿易的研究仍然是一個相對較新的領域,在此方面還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例如,國際垂直貿易與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關係,特別是垂直貿易對區域貿易集團
貿易創造與
貿易轉移的影響還不明確;對
開發中國家參與國際垂直貿易分工與貿易的研究還較少;等等。隨著這一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國際貿易純理論、
政策理論以及其他相關理論都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